重庆市某区中小学生传染病防治知识、健康行为形成情况及影响因素分析*

2022-08-06 13:01孙振兴
重庆医学 2022年14期
关键词:知晓率传染病重庆市

孙振兴,张 科,曾 艺,汪 强

(重庆市渝中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400010)

学校人群密度高、接触密切,一旦发生传染病,极易造成传播[1]。一方面会严重干扰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增加家庭负担;另一方面如果处理不当,极易造成巨大的社会影响[2]。我国70%以上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发生在学校,80%以上的学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为传染病和食物中毒事件[3-8],其中中小学是突发传染病疫情最为高发的场所之一[9-10]。学生传染病防控知识和健康行为是有效控制学校传染病疫情的第一道防线。本研究采用相关调查问卷,对重庆市某区中小学生传染病的防控知识和健康行为进行调查分析,旨在了解本区中小学生对常见传染病防治知识的知晓和健康行为养成情况,探讨其影响因素,为有效提高当地学校传染病防控整体水平,采取有针对性的干预措施提供参考依据。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依据义务教育学校等级评价标准进行分类;然后从中各抽取小学4所,中学4所,并保证抽样学校数分别达到辖区小学、中学总数的10%以上。小学为4~6年级的学生,中学为1~3年级的学生,每所学校每个年级抽取2个班,以抽到班级的全体学生为调查对象。本研究共发放调查问卷2 233份,回收有效问卷2 144份,有效率为97.32%。其中城镇居民是指非农业户口的居民,农村居民是指户口在村民委员会,学段则分为小学、中学,家庭月收入则是参考国家统计局发布《中国统计年鉴2018》披露的中国各阶层收入和已发表的重庆市相关调查文献进行划分。

1.2 方法

根据《中小学健康教育规范》(GT/T18206-2011)要求及相关文献资料[11-13],结合重庆市某区当地学生常见传染病特点,自行设计调查表。调查内容包括一般特征和相关因素、传染病相关知识(10题)、健康行为(12题)、知识获取途径和需求(各1题)。问卷调查采取班级集体测试,在学校校医和班主任的配合下,由经过培训的调查员统一发放问卷,统一介绍引导语,学生独立完成,当场回收。问卷的质量控制是由每所学校的校医进行全程参与现场调查的督导指导及调查表的审核,并对回收的有效问卷进行双录入。

1.3 统计学处理

2 结 果

2.1 一般情况

被调查的学生中,男生1 032名,女生1 112名;小学生1 148名,中学生996名;平均(13.92±3.32)岁。被调查的中小学生在性别、户籍、父母文化程度、家庭人口数和月收入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重庆市某区中小学生一般特征

续表1 重庆市某区中小学生一般特征

2.2 传染病防控知识知晓情况

重庆市某区中小学生传染病防治知识总体知晓率为68.70%,男生、女生的知晓率分别为67.15%、70.05%,小学生、中学生的知晓率分别为67.07%、70.58%,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2.096,P=0.148;χ2=3.054,P=0.081)。知晓率最低的3项题目分别为“腋下体温发热标准”“患上肺结核的可疑症状”“手足口病的高发人群”;知晓率最高的3项题目为“流行性感冒的典型症状”“洗手有助于预防流行性感冒”“细菌性痢疾经食物传播”。中小学生的传染病防控知识知晓率在个别题目上,女生有2道题目高于男生,中学生有4道题目高于小学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重庆市某区中小学生传染病知识知晓情况

2.3 健康行为习惯形成情况

中小学健康行为总体形成率为69.54%;男生、女生健康行为形成率为69.09%、70.32%,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387,P=0.534);小学生、中学生健康行为形成率分别为72.99%、66.0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2.153,P<0.001)。形成率最低的3种行为“不买校外小摊小吃”“生病期间或病未好坚持到校上课”“每次生病都会告诉老师”,形成率最高的3种行为分别为“不喝生水”“每次咳嗽打喷嚏捂住口鼻”“流动水洗手”。中小学生的健康行为形成率在个别题目上,女生高于男生的有5道,低于男生有1道;中学生高于小学生有3道,低于小学生有6道,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重庆市某区中小学生健康行为形成情况

2.4 获取传染病防控知识的途径

67.44%的学生都是通过网络或者媒体被动了解传染病相关知识,21.32%通过报纸、杂志、相关书籍获取知识,9.56%通过学校宣传教育、讲座获取传染病防控知识。

2.5 中小学生传染病防治知识和健康行为的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

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高学段、女生、户籍为城镇的学生相关知识知晓率高,户籍为城镇、非独生子女、低学段、家庭人口数较少的学生健康行为习惯形成的好,见表4。

表4 影响中小学生传染病防控知识和健康行为的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

3 讨 论

中小学生的传染病防控知识、态度和行为水平对健康、防病行为和习惯起重要作用[14],同时学生对传染病防控知识的了解、掌握是防控传染病的需要[15]。学校传染病的发生不仅与病原体的传播能力、学校传染病防控管理水平等因素有关,且与学生行为方式有关。

本次调查研究结果显示中小学生的总体知晓率相对较低,与《全国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工作规划纲要( 2005-2010年)》中规定的“至2010 年,中小学生健康知识知晓率城市达到90%的目标有一定差距[16]。这可能与中小学生课业负担重,压力大,课外辅导多,学校课时安排紧张有关,生活中很难涉猎相关知识。提示中小学生学校和家庭在传染病防控知识教育上存在不足,应予以加强。多因素分析显示影响学生传染病防控知识知晓率的因素有学段、性别、户籍,即女生较男生好,中学生比小学生掌握得好,可能原因为随着学段的升高,学生积累的各种知识在不断增多,知识面不断扩展,主动获得知识的能动性增强,且学生不满足于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所获得的知识,能通过其他途径获取并积累[17]。男生可能天性好动,学习知识的态度较女生差[18],对此应在知识教育上特别关注男生,根据不同学段调整健康教育形式来提高学生的接受度。

本次调查研究中显示,中小学生的健康行为形成率基本达到《全国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工作规划纲要(2005-2010年)》中规定的“至2010 年,中小学生健康行为形成率城市达到70%的要求[16]。女生健康行为形成率在“洗手”“吐痰”“打喷嚏”部分高于男生,提示今后学校、家庭应加强男生相关行为的教育工作。中学生的总体健康行为形成率低于小学生,提示应增强中学生的健康教育知识内容的全面性和深入性[17],因为学校教育是学生获得健康知识的最佳途径[19],知识的增加可促进行为形成的转化,促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健康行为习惯。中小学生中户籍为城镇、非独生子女、低学段、家庭人口数较少的学生健康行为形成率较高。可能原因为多子女家庭因家长精力有限,促使学生生活相对独立,自理能力好,同时家人允许学生独立完成一些事情,从而为子女提供了更多探索、学习的机会,对建立学生健康行为起很大作用。家庭人口数越多,家庭内部老年人也多,学生行为的参照目标就会增多,从而影响自身对健康行为的判断。随着学段的升高,中学生正处于青春期,自我约束力薄弱,是非辨别能力差,不愿听从教导,易受不良行为影响[19],也存与学生共住寝室的情况,从而在薄弱的健康行为意识下,容易形成共用毛巾、吃校外小摊、坚持带病上课等行为。还可能因为中学生升学问题,造成学业压力繁重,学校和家长忽略了健康行为方面的教育,导致学生缺乏正确的引导[18]。提示学校和家庭应针对此类学生积极引导,改善现有的行为习惯。此外,本区无农村地区,农村户口的学生均为进城务工人的子女,健康行为形成率、传染病知识知晓率相对较差[20],可能为乡镇学生接触的传染病相关资源有限,早期的健康教育较城镇的差,所以对相应的学生应采取针对性的干预。

学校健康教育的目的是为了提高学生传染病防控知识水平,促进健康行为形成,提高学生的自我保健意识和能力,预防疾病侵袭。因此,有针对性地做好学生群体传染病等相关知识、行为的健康教育工作,提高学生群体传染病防控相关知识知晓率,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是预防学生传染病的有效和根本措施。

猜你喜欢
知晓率传染病重庆市
重庆市光海养蜂场
传染病的预防
儿童秋冬季传染病的预防
个性化护理对结核患者肺结核知识知晓率的影响
强化健康认知护理应用于复发性念珠菌阴道炎患者护理中对知识知晓率的改善评价
上海市某区交通警察健康知识及相关行为调查
重庆新一届地方国家机构领导名单
中国传染病十年新趋势
流动人口母婴保健相关知识的知晓率调查分析及意义
重庆市首届市民健康知识有奖竞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