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程自助化精神康复链:铺就患者回家路

2022-08-06 03:15张晓利
中国医院院长 2022年11期
关键词:海淀区康复社区

文/本刊记者 张晓利

从休养员探究海淀区“医院—社区全程自助化精神康复链”,寻得为精神患者铺好回归家庭、回归社会之路的一方经验。

在北京海淀区心理康复医院,处于稳定期的精神疾患患者,不只是起床、吃饭、吃药、到活动大厅坐坐,看看电视之类的常规活动,还可以成为一名院内洗车工,每天在护士的带领下,擦洗车辆;也可以成为院内洗衣工,完成医院床单、被罩等床单位用具的清洗……医院内还有很多项目供他们选择。

不仅如此,这里的医生和护士从不称他们为“病人”,而是充分体现平等与尊重地统称他们为“休养员”。他们在医院不仅可以参与劳动,还可以获得报酬。而医院良苦用心地做这一切,只是为了患者能顺利康复,为将来重返工作岗位打好基础。

其实,院内设置休养员岗位,只是海淀区精神患者康复链中的一环。据院长李文秀介绍,早在2004年,海淀便开始探索精神卫生康复之路。时过10余载,海淀区打造了医院—社区全程自助化精神康复链,实现了从医院到社区、从封闭到开放的全程康复,使精神疾病患者逐步实现自主管理,为患者回归家庭、回归社会铺路。

休养员背后

当然,为处于稳定期的精神疾患的患者,安排休养员洗车工或者休养员洗衣工等康复项目,并不是看上去那么简单。医院前期做了很多的铺垫。

以休养员洗车工为例,其一,凡是能被纳入训练组的患者,都是经过评估符合标准的患者;其二,被清洗的机动车全部是医护人员上下班的代步车,在将爱车交给休养员之前,医护人员要与医院签订一份协议,自行承担车辆损毁后果;其三,医院规定车主须向休养员洗车工支付洗车酬劳,而这些钱全部都归休养员所有,成为他们的康复津贴。

其实,休养员背后有着对康复患者深入的了解,先进康复理念的支撑以及多年来不断的探索。

“对精神疾病而言,因病致贫、因病致残的问题突出。”在精神卫生工作岗位上默默耕耘30余年的李文秀如是说,尤其是她刚从事精神卫生工作时,当时很多患者困在病情发作—住院治疗—好转出院—停止治疗—病情反复—再次住院的“旋转门效应”中。

而且,在每年对有精神疾病患者的家庭探访中,李文秀看到很多有精神疾病患者的家庭处境。他们不仅经济压力很大,心理压力也毫不逊色,尤其是年迈的父母担心自己离开后,有精神疾患的孩子怎么办?“这对我触动很大,他们太需要帮助了。”李文秀真诚地想为他们提供“每年发放慰问金”之外的帮助。

于是,打破“旋转门效应”,改变有精神疾患家庭的困境,让患者逐渐恢复社会功能,成了李文秀经常思考的问题。“而解决这些问题,首先需要让患者及家属对疾病有认识,能坚持吃药,定期复诊等,以避免复发。”

转机出现在2004年。在“2004年北京市政府为民办56件重要实事”中,“培养100名社区精神康复医师,为1000名贫困精神残疾人提供免费精神康复服务”被列为其中之一。“当时大家还不太明白什么是精神康复,精神康复到底能做什么?”抱着跟着学的态度,李文秀与同事完成了康复师培训。

随后,他们从社区筛查出了240名患者,发放免费药物,每个月组织一些简单的康复活动。“起初,家属们无法理解,为什么可以免费服药?为什么要把病人带到外面做活动?惹出事儿怎么办?”经过一次次登门拜访,240个患者才被劝出来参加康复活动。活动一个月一次,他们有时做操,有时折纸。简单,但是效果显著。患者按时服药,也有了社会交往,一年下来,没有病人发病住院。

2005年,“56件实事”项目结束,没有了经费支持,康复项目也该结束了。李文秀和同事们觉得效果好,将免费服药和康复活动坚持了下来。“虽然需四处申请经费,过程十分不容易,但带领精神患者进行康复的前景越来越明朗。”

2008年北京奥运会,精神康复再次迎来契机。精神病防治经费增加,日间康复的活动也越办越多……到2010年,海淀区的每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都有了给重症精神病患者的日间康复站。

随后,紧跟欧美国家开始的一系列以“去机构化”为主的精神科医疗改革,在国家卫生健康委和北京大学第六医院的支持下,医院派出团队把意大利的社区康复模式和理念带到中国,并进行本土化。于是,海淀精神卫生防治院和意大利爱心与服务协会合作在海淀区建立了第一个中途宿舍试点——“玫瑰园”。多年下来,海淀精防院前前后后开过多个康复园,目前,由海淀心理健康服务协会负责运营,能容纳50位患者。

2015年残联的“温馨家园”也全面接受精神残疾人,患者免费服药药物目录进一步扩大,患者病情稳定出院后,可以回到社区继续参加康复活动,也可以到康复园这个庇护性的家。这是多年来,海淀区精防人始终把“为精神病人创造良好的治疗康复管理模式、为他们提供优质的社区精神卫生服务”贯穿在工作中的结果。

1 大家一起向服装学院老师学做盘扣。

2 手工艺品之类的康复项目不仅能够让患者找到自己的价值,还可以在训练中陶冶情操,提升品位。

大家一起做

当然,患者在社区康复的前提是院内治疗和康复,让患者病情稳定。

北京海淀区心理康复医院(原北京市海淀区精神卫生防治院,简称“精防院”),是海淀区唯一一家区属精神病专科医院,具有医疗和公共卫生两大职能,承担着全区急性期精神病人的住院治疗、门诊治疗、心理咨询以及全区重性精神病人管理、精神病人免费服药、社区康复等工作。

为了精神患者的早日康复,该院的院内康复也是煞费苦心,不仅有封闭式院内康复、开放式院内康复,还有多样化的康复项目。

在该院,患者入院一周,便会有康复中心的医师对其进行评估,为他们制定专门的康复计划。“与脑卒中患者一样,精神患者的康复也是越早越好。”李文秀称,早期康复可以有效避免患者因住专科医院而丧失社会功能,造成残疾。

而患者一旦进入稳定状态,医院便会让患者从封闭病房转到开放病房,“虽然患者还是病人的身份,但是医院会减少护士员,让他学会日常生活中的擦地、摘菜、洗菜等,慢慢恢复社会功能。”

康复一段时间后,医院科学评估后,还会安排患者参加相应的康复项目,如活动期的患者安排更温和的项目,稳定期患者安排与社会连接更紧密的项目。“其间,医院更多的是给予人文关怀和平等的支撑。”

目前,北京海淀区心理康复医院有多个成熟的康复项目。除了上述的洗衣工、洗车工,医院还开展了广播站,让患者轮流播报;打造了只针对患者的小卖店,平价进平价出;组织患者成为海淀区创建文明区的志愿者,帮助医院控烟、清理废纸屑等工作。此类探索之多,不胜枚举。

值得借鉴的是,医院与北京服装学院结合,让患者学习做中式盘扣、做花胸针、做小动物之类的艺术品。“其实,与服装学院结合便是在一个偶然的机会下达成的。”先是李文秀接触到中式盘扣活动,感觉可以做成康复项目,经过沟通商议,双方一拍即合。服装学院的老师全力支持,全程培训教会患者。“这个康复项目不仅能够让患者找到自己的价值,还可以在训练中陶冶情操,提升品位。”

李文秀认为,康复项目的设置需要因地制宜地用好当地资源。最重要的是,要有为患者服务、让患者参与进来的意识,而患者本身往往特别乐意参与,因为他们感觉到了医院的信任。当然,很多项目需要医院给予一些支持,但往往投入有限,效果却是无穷的。

让李文秀感动、自豪的是,在玉树地震时,患者用手工义卖了270元,并全部捐献给了地震灾区。“其实精神病患者特别善良,当疾病进入稳定期后,他们特别希望能回归社会。虽然270元不多,但却是他们的全部,是全身心的付出,而且他们不求回报。”

“事实上,在众多康复项目中,有一个特别重要的理念——大家一起做。很多训练都是医务人员和患者一起做。”李文秀告诉《中国医院院长》,“大家一起做”体现的是尊重和平等,强调的不是你应该这样,而是我们一起这样做。而广义的“大家一起做”则体现在患者院内、院外康复链上。

经过一段时间康复后,一部分患者可以直接回到家中,一部分患者可以回到社区由协会举办的庇护性家里。但无论是在院内还是在社区,康复工作像服药训练、症状管理训练、社交能力训练等常识化训练一样都不会间断。

这便是“海淀特色”的康复服务模式:紧紧围绕“让精神疾病患者回归家庭、社会、正常生活”这一主线,建立起“医院-社区全程自助化精神康复链”模式。

该模式打通了从患者入院到回归家庭的各个环节,包括“封闭式院内康复-开放式院内康复-家庭式居住康复-自助式社区康复”,实现从医院到社区,从封闭到开放的全程链条式康复,使患者得到全程康复,逐步实现自主管理,最终回归家庭、回归社会。

“其中,‘自助化’一词很关键,强调不是在医务人员催促下进行,而是通过强化训练,让患者形成自发性动作,充分发挥患者的自主能动性,从而保障患者的服药依从性,减少后续复发。”李文秀解读道。

付出总会有收获。海淀区康复模式得到了国家卫健委和中残联的认可,也迎来了有很多机构前来学习。

在医院做着擦洗车辆工作的休养员。

呼吁社会支撑

医院实践证明,出院后,持续不断的院外康复能帮助患者减少复发的概率。但要想做好院外康复、为患者铺好回家的路,确实存在很多困难,需要很好的社会支撑,需要医疗机构、民政、残联、公安等各个部门共同探讨,形成合力,共同推进。

李文秀感慨,时至今日,康复园在医疗体系内依然是个新生事物,资金来源,行政管理都是问题。如,最初设计时预估患者出院后半年,最多一年就要离开康复园。但在种种原因下,很多患者长久地留了下来,造成康复园出现患者沉淀。“康复园对患者的包容,也反映了一种无奈,社会支撑不能兜底患者需要的无奈。”

其实,患者回家之路并不是那么畅通。回家,首先要有家可回,然后是怎么能够生活下来。“家不只是有房子住,还要解决患者自立的问题。”李文秀很是担忧,在就业压力大的当下,精神疾患病人如何找到一份可以糊口的工作;若没有家庭支撑、没有工作,患者从康复园回家,走向社会,十分困难。

“回家其实是一种愿景,有很长的路要走,但是大家应该是在期盼中逐渐完善。”她呼吁医疗机构在控制患者病情的同时,勿忘融入康复,减少患者因住院而造成社会功能缺陷;呼吁多部门合作,为患者搭好回家之路;呼吁社会给予更加宽松、包容的氛围,不要把精神疾病宣传成洪水猛兽,更不能把精神患者杀人事件当成噱头来宣传,以免误导大众形成错误认知。

猜你喜欢
海淀区康复社区
康复护理在脑外伤后遗症患者康复中的应用
脑卒中早期中西医结合康复治疗疗效分析
康复护理在脑卒中患者中的应用
科技筑梦,创新成长
影像社区
影像社区
影像社区
“十二五”期间3.6万贫困孤独症儿童获得康复补助
2015影像社区
秋收:胭脂米重回京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