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张琰 图 胡子捷森
如果说,有一个城市能够将所有张扬的色彩变成电影的胶片感,并最终归于极致的红,那这个城市非古巴的哈瓦那莫属。
从地理上看,哈瓦那位于古巴岛西北部海岸,与美国佛罗里达半岛隔海相望,扼守着墨西哥湾通往大西洋的大门,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作为古巴共和国的首都,它既是该国最大的城市,也是全国的经济和文化中心。
这座城市拥有500 多年的历史,被称为“加勒比海的明珠”。在这里,既可以探访古老历史留下的各类建筑,也可以搭乘老爷车在滨海大道狂奔,享受海天一色的海滩美景,还可以深入旧城区和居民区,从当地人明媚的笑脸中感受简单的快乐……
美国作家海明威一生中有22 年都是与哈瓦那共度,他曾经这样描述古巴:“我热爱这个国家,感觉像在家里一样。一个使人感觉像家一样的地方,除了出生的故乡,就是命运归宿的地方。”
哈瓦那始建于1515 年,历史上先后被西班牙和美国统治,其间也曾被英国短暂占领。作为殖民地的繁华都市和美国的后花园,曾一度成为炫目夜生活的代名词。当时,西方国家的侨民在此生活或者逗留,衍生出蓬勃的殖民经济,整个哈瓦那灯红酒绿,歌舞升平。各色人物来来往往,就像电影《情迷哈瓦那》里表现的一样,那时候,人们在街边跳舞,在高档酒店里醉生梦死……加勒比海岸的夜色被灯光照耀,这座城市诞生了无数欲说还休的浪漫故事。
历史的转折发生在1959 年古巴革命胜利后,美国对古巴一直采取敌视态度。1961 年美国与古巴断交。1962 年2 月,时任美国总统的约翰·肯尼迪签署法令,正式宣布对古巴实施经济、金融封锁和贸易禁运。古巴传统出口产品蔗糖、朗姆酒、雪茄烟和金属镍不再进入美国市场。长达60 年的经济封锁给曾经绚烂多彩的哈瓦那按下了暂停键,时光似乎一直在这里停滞。
哈瓦那的建筑风格多样,被评价为“古老的巴洛克风格和新古典主义建筑在这里交相辉映”。因为拥有各个时期不同风格建筑,象征着曾经繁华的殖民经济,1982 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把哈瓦那旧城列为“人类文化遗产”。自此后,这个城市分为旧城和新城。
在哈瓦那旧城,大街小巷都是殖民时期建造的建筑。经历时光洗礼,巴洛克式建筑的忧郁流淌而出:高高的拱廊下,石头和木板门由于常年受加勒比海风的侵袭而黑迹斑斑,破落的墙壁不加修饰,表面的白色灰浆渗透出条条苔痕,住户阳台垂落的植物阴影,洒落在墙体的浮雕上。游走在其中会让人迷惑,不知道打开窗户看到的姑娘,会身着哪个时代的服装。
哈瓦那旧城还有许多古老的城堡。富埃尔萨城堡是古巴最古老的城堡,建于1538 年,距今已有近500 年的历史。整个古堡呈方形,四周围墙高达20 多米,堡上筑有一座塔楼,塔顶安放着一尊印第安少女“哈瓦那”的铜像,哈瓦那的城市名字便源于这位少女。不过,如今的铜像是个复制品,真品保存于城堡附近的哈瓦那城市博物馆里。
不了解这里的人会奇怪,为什么这个城市的标志性雕塑会是印第安人的形象。毕竟走在哈瓦那的街上,能看到黑人、欧洲人、亚洲人,以及各色混血儿,却极少看到印第安人。这背后却藏着一段血腥的历史。在西班牙殖民者到来之前,这里生活着大约30 万印第安人。到哥伦布发现了古巴岛,西班牙殖民者纷至沓来,带来了疾病、血腥和暴力。这一切杀死了这片肥沃土地上大量的印第安人,殖民者再从非洲贩来黑奴开种植园。说起现代古巴人的起源,还是得用古巴当代小说家阿莱赫·卡本铁尔的一句话“我们大家都从船上来”。
哈瓦那新城濒临加勒比海,街道宽阔整齐,高楼鳞次栉比,拥有豪华的宾馆、饭店、公寓、政府大楼等,花坛草坪点缀其间,充满现代化气息,是拉丁美洲著名的现代化城市之一。时光带不走历史的足迹,却可以创造新生,与时代接壤的哈瓦那在时光中涅槃,将二分之一留在过去,用二分之一迎接未来。
“缤纷的老爷车跟着棕榈摇曳,载着海风私奔漫无目的,古董书摊漫着时光香气,我想上辈子是不是就遇见过你。”这首热门的流行歌曲,描述的就是哈瓦那的故事。当节奏摇摆而起,鼻腔似乎已经开始弥漫古巴雪茄的香气,舌尖留有雪茄和红酒夹杂在一起的迷醉感,这是如何梦幻的场景。
歌词中提到的“老爷车”,在古巴其实是一种十分常见的交通工具。游客到哈瓦那对老爷车总是有一个经典的认知转变。刚下飞机,看到驶过的老爷车,游客最开始是莫名的兴奋;下榻酒店,看到成堆的老爷车,会有奇怪的猜测;第二天出酒店,看到老爷车就跑上去拍照……三天以后,再看到路上的老爷车,已经感觉稀松平常:好吧,这里是古巴,好吧,这里是古巴首都哈瓦那。
古巴被称为“行走的老爷车博物馆”。这里的老爷车,基本都是1959 年革命胜利之前从美国进口的,当美国制裁古巴后,车辆进口受到限制,过高的关税也使当地人买不起新车,所以哈瓦那街上停的都是一辆辆古董车。这些“古董”大约有7 万多辆,品牌包括庞蒂亚克、普利茅斯、道奇和雪佛兰等,它们多被涂装成非常鲜亮的颜色,车身通体被司机们擦得“锃亮”。人们可以坐上这些“古董”,穿行于哈瓦那的大街小巷。也可以迎着海风,飞驰于连接旧城与新城的滨海大道,欣赏海天一色的美景。老爷车载着各色人等,一路从旧时光冲向未来,七彩嚣张的车身,带着朗姆酒的热烈,划开厚重的历史气息,沿着公路冲向荒野。
这是一座自带音乐的城市,刚开始来总觉得听到谁的心跳,像鼓点时时不停,竖着耳朵认真一听,那是极富感染力的伦巴和萨尔萨音乐,伴随着“市井之声”的合奏。卖花生的小贩“Mani,Mani!”地吆喝;手推车轧在石砖路上会“吱嘎吱嘎”地响;女人们一边往晾衣绳上挂色彩斑斓的衣服,一边大声地和邻居拉家常;时有小狗在阳台上汪汪叫;可能还会看到某个男人站在窗口用剃刀刮下巴,房间电视里棒球比赛的声音隐约可闻……这些都是哈瓦那的节奏,哈瓦那的歌。
穿行在哈瓦那的居民小巷,常常会在不经意的回眸间,发现某个窗户、栅栏内有一双深邃的眼睛正盯着外面看。这不是恐怖故事,而是当地paladar(家庭经营)或独立餐厅独特的经营方式:人们的房屋,并不是简单的住宅,还具有商用价值,不经意的一个窗口,也许是一家小店唯一的柜台。“栅栏”里售卖的西班牙小吃、墨西哥卷饼,像椰子一样大的鳄梨,用火腿简单制作的披萨,都极具特色,值得一试。当地人极其擅长利用本地材料,制作出一道道饱腹感强又创意十足的美食,小吃摊上有以Coquito(小椰子)为原料发明的独特美食,而开在彩色房屋里的小吃店,能吃到最为正宗的可乐饼,咬上一口,就是一场味蕾狂欢派对。
走街串巷,你还会发现当地人似乎家家户户都有熟人,清晨的嘘寒,黄昏的问暖,也许也是他们喜欢守望栅栏的原因之一。这些栅栏不仅是金钱交易的柜台,也是感情交流的窗户,而城中这一个个“栅栏”前具有创意的招牌,在夕阳的余晖中错落着,就像一封封城市献给天空的情书。
幸福是否与金钱绝对挂钩?地球上几乎每个人都有过这样的疑问。或许这个答案可以深入哈瓦那居民区去找一找。在几乎没有游客的小巷之中,抚过旧城墙上的涂鸦,融入当地人的生活,似乎能找到答案。
在古巴,人们生活中的油盐酱醋,限量供应;瓜果鲜蔬,凭票购买;二手商品,琳琅满目;家具家电,边修边用。由于古巴公共交通极其缺乏,公交车两三个小时才来一班,而且每一辆公车都十分拥挤,让人望而生畏。这个时候倘若你留意等车人的脸,却看不到一丝烦躁,他们衣着朴素,挤满了狭窄街道,脸上洋溢着灿烂的笑容。
在这里,他们总是随心而动。文化相对自由的古巴诞生了许多种类的音乐:流行的嘻哈,年轻人随口便能哼唱,带着节奏就能随意加入公园里的自由派对;站在街头,白胡子老爷爷也能拿着破旧的小提琴,为热辣的拉丁舞者伴乐。混合着西班牙、意大利、法国,以及非洲各国,甚至还有些许俄罗斯血统的古巴人,他们天性乐观、热情似火,伴随着音乐融入生活的一分一秒,展现在脚步落下的每一个地方。
在哈瓦那著名的街头艺术中心,沿街的墙壁上尽是颜色鲜亮的壁画,一幅画足有一个网球场那么大,巨大的体量强烈刺激着眼球。在艺术中心的每个角落,都能看到各种脑洞大开的雕塑,有时,它们甚至只是用废旧发动机、马掌或浴缸打造的。空气中满是音乐,有双头巴塔鼓灵动的击打声,有葫芦沙锤奇特的沙沙声,还有伴随这些乐器,抑扬顿挫的歌声。拥有黝黑闪光的皮肤,明亮多情的眼睛,身材无可挑剔的哈瓦那人,似乎随时随地都能演绎出一场大胆奔放的音乐舞蹈。他们像一团团红色的火焰,不分年龄,不分性别,只跟随情绪去燃烧内心的欲望和情感。他们单纯、简单、快乐,善于从身边去发现美好,享受生活。
哈瓦那的大街小巷,永远有着红色的梦幻……这是一场激情澎湃又美妙无比的经历,时而清醒又时而恍惚。哈瓦那的“人间喜剧”,就像是在街头舞台上演的浸入式电影,破败的殖民地时代建筑和那些喷着蓝色尾气的老爷车,确实让这座城市看起来像是一个偌大的电影布景。但在粉彩房屋外墙里面,在精美铸铁格栅的背后,哈瓦那实际上别有洞天。真正走进当地人的生活,揭开“幕布”,你就会发现,所谓的世外桃源,其实就只是极致的热情遇上日常生活。不管遭遇怎样的烦恼,人们都能露出灿烂的笑容,只要一听到美妙的音乐,人们就能尽情地舞蹈……一切就是简单。是的,在哈瓦那,幸福从来都与金钱无关。
就像《哈瓦那的阳光下》一书中所说:“全世界都在变,人生某些际遇也一定会改变,但你唯一不能变的就是本性。今天如此,明天如此,日日如此,直到生命结束那一刻。”哈瓦那的热情,永不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