闽南话的“钱”,为什么要说成“镭”

2022-08-06 07:57郭晔旻粤潮
环球人文地理 2022年6期
关键词:伊特南洋居里夫人

文 郭晔旻 图 粤潮

▲“镭”不仅仅是居里夫人发现的化学元素,在闽南话中,“镭”就是“钱”的意思,但这个“镭”并非闽南方言,而是来自荷兰语中的“杜伊特(duit)”。

在现代汉语里,“镭”是一个后造字,指的是居里夫人发现的化学元素(Ra)。可是在闽南话里,“镭”字还有一个别的用途,比如厦门话里的“汝有偌多镭?”这句话,绝不是在询问你有多少放射性元素,而是在问“你有多少钱”。

闽南话里原本有“钱”字,比如“赚钱”就说“趁钱”。那为何又多此一举,造一个“镭”来表示钱呢?经考证,这一用法是漂洋过海的“舶来品”,其源头甚至可以追溯到荷兰语。

近代的荷兰货币中,有“斯图弗(stuiver)”与“杜伊特(duit)”两种不同的铜币。十七世纪,荷兰殖民者来到东方,把今天的印度尼西亚变成了“荷属东印度”,荷兰的货币也在当地开始流通。其中“杜伊特”面值较小,在日常生活中常常被用到,所以逐渐被当地人专用来指代钱币。现在的印度尼西亚语和马来语中,依然有这种用法。

这又怎样跟闽南话扯上关系呢?那就必须提及明清以来,漳州、泉州等地的闽南人兴起的“下南洋(过番)”热潮了。南洋,广义上来说就是今天的东南亚地区。下到南洋的闽南人,勤劳勇敢,为当地的建设立下了汗马功劳,比如今天印度尼西亚的首都雅加达,就离不开闽南人的建设。

这些漳州、泉州移民在南洋从事商业者众多,耳濡目染之下,也就用天天接触到的“杜伊特(duit)”来指代钱了。当时的闽南人普遍认为,下南洋只是为了赚钱,回归故乡才是享福,正所谓“南洋钱,唐山福”。这里的“唐山”,泛指下南洋者位于中国的祖籍地。回归的闽南人,顺理成章地将南洋对金钱的称谓“杜伊特(duit)”,也带回了本土。

在闽南话里,因为“L”和“D”的发音相近,所以闽南人说“杜伊特(duit)”,就很像在发“雷”这个音。为了更好地翻译出“杜伊特(duit)”是钱的意思,闽南人便将“雷”加上金字旁,最后便用“镭”字来指代钱了。民国时期,闽南的多家票号甚至发行过镭票,在一定范围内进行流通,票面上更是直接印着“镭”字。

有趣的是,“镭”还不是唯一一个从南洋“进口”的“钱”的称谓。与“镭”的情况如出一辙,菲律宾人对货币的称谓也被带回了闽南,是为“帕叟”。这个词来自西班牙人占领菲律宾时所用的货币“比索”。但因为用“帕叟”指代钱的人群并不广泛,闽南地区的方言志上也就没有收入这个词汇。只有“镭”在竞争里取胜,成为闽南话对金钱的泛指了。

猜你喜欢
伊特南洋居里夫人
吴健雄孙女眼中的“东方居里夫人”
南洋爱国华侨三领袖的赤子情
搬运炮弹的熊士兵
题蓝花楹
在沙漠里经历酷暑
在沙漠里经历酷暑
居里夫人:荣誉就像玩具,只能玩玩而已
科学奇女居里夫人
猜字谜
史书上的“南洋”位置在哪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