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类型的高职教师专业发展影响因素、标准定位与养成路径

2022-08-05 06:54
现代教育科学 2022年4期
关键词:双师校企标准

郑 凉

(浙江工贸职业技术学院,浙江 温州 325003)

一流的教育质量必须要有一流的师资。高职院校建设“双师型”教师队伍,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是高职人才培养的内在规律。《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把职业教育国家标准构建、打造“双师型”教师队伍提到制度建设层面予以建设,专门出台了《深化新时代职业教育“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改革实施方案》,旨在打造“国家工匠之师”,基于类型的高职教师专业发展受到党和国家的高度重视。因此,深度探索影响高职教师专业发展的诸因素,厘定高职教师专业标准,并探索其有效构建的途径和方法,是当前高质量推进高职教育的必由之路。

一、高职教师专业发展的影响因素

(一)属性因素

高职教师专业能力受产业人才培养和产业服务双重因素的影响,两者相辅相成,协同一致。培养对象的培养要求决定教师专业发展的基本内涵。《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将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定为“培养大国工匠、能工巧匠”,“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1],这一目标定位,决定高职教师必须突出职业性和高等性。职业性和高等性成为定义高职教师专业发展能力的基本属性。职业性由教师职前的专业知识、职后的职业经验及两者合成的专业技能构成。高等性是对职业性程度的要求。职业性主要由教师的专业知识、技术知识和人文知识构成,并以职业技能(能力)的形式呈现。以类型教育将职业教育区别于普通教育,其本质根源即在于此。职业性成为职业教育话语的惯用语,也成为职业教育的基本要求,但即便如此突出、明确的要求,职业教育的不足却始终在这一点上难以改善。教师在研究生教育后,专业知识丰富了,但技术知识和能力不足,主要表现在教师实践能力缺乏,尤其是高职扩招,快速补充教师之后;企业师傅具有实践技能,但专业知识不足、知识的系统性不足,招聘具有适应性的、具有企业经历的人才难。同时,教师人文素养欠缺,应试教育导致高校提供的人才具有学科知识的高分数,但缺乏丰厚的人文修养,在综合素质方面存在不足。进入新时代,“双高计划”建设对高职教育提出了新要求,高等性的属性得到了显著提升,建立世界一流的高等职业教育对师资的要求更加突出。

(二)需求因素

现代高职教师专业能力是一个发展性因素,主要受产业发展的影响,涉及产业的升级、产业转型、新型产业的出现,由此带来产业岗位的变迁、岗位能力和技能要求的提升。新一轮科技变革、产业信息化智能化,新技术新产业新岗位不断涌现,我国迈入新发展时期,产业转型升级加速,经济结构快速调整,各行各业对新型人才的需求成为新常态。这些新变化,要求高职教师顺应时代和产业变化的要求,不断提升自己的专业技能,并且在教学实践过程中学习新的技术、掌握新的技能,以解决产业的新问题,传授学生新技术、训练学生新技能。首先,要因势提升专业素养水平,包括专业知识、专业技能、职业道德、教育理念等,面向产业需求,培养具有新技术新技能的高素质人才。其次,要提升产业实践能力。校企合作、产教融合是现代职业教育的基本途径,是教师培养学生技术技能和职业素养的根本方式,教师需要具有产教协同的能力,加强与行业企业社会合作,共同开发专业标准、开展课程建设和教材开发,协同开展人才培养。最后,要提升信息化能力。信息化、智能化是现代产业的基本特征,将信息技术、大数据、智能技术融入专业教学、课程建设是高职教师必备的现代技能,“互联网+专业”“互联网+教学”也是现代职业教育的新常态,教师需要学会智慧课堂建设,协同推进数字资源共建共享,促进学生泛在、自主和个性化学习。

(三)学情的特殊性因素

职业教育对教育技能的特殊要求,使之不同于普通高等教育,而需要关注教育、教学技能。高等教育是年满18周岁的“成年人”教育,在学习上具有自主性、独立性是高等教育的基本特性。高校教学本质上应以启发、探索、研讨等方式促使学生自主学习,而区别于基础教育学生因“不成熟性”而需要注重教育的方法和技巧。高职的特殊性,就在于它属于高等教育,却需要借鉴基础教育的一些教育技能和方法,这是由其特殊的“学情”决定的。高职学生的来源具有多样性,主要是普高招生的“大专批次”生源和中职生源,这些生源的共性特征是知识基础薄弱、欠缺良好的学习习惯、学习能力较弱、学习动力和自信心不足等,这些因素都不利于教学,需要教师具有较高的教育教学技巧,运用一定的方法促进、督促学生学习。而高职教师与其他普通高等教育学校教师一样,均缺乏师范教育所必要的教育学、教育心理学、专业教学法等知识和技能训练。

(四)制度因素

制度属于对教师专业发展产生影响的外部因素,是一种干扰性因素。教师专业发展受制度的导引和规约。高校教师发展直接关联的制度主要涉及资格制度、教师录用选拔制度、职称评审制度、教师绩效评价考核制度、师资管理制度等,这些制度从师资准入、专业能力构成、水平程度、行为规范等方面对教师形成硬约束。“双师型”教师这个概念,从教师的专业实践能力角度区分于普通高校对教师发展的要求。教育部等四部门在《深化新时代职业教育“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改革实施方案》中提出,在新时代要建设“高素质双师型教师队伍”,强调新教师准入的双师前提,要求分层分类建设教师专业标准体系,以评价机制的改善促进教师专业化水平不断提升[2]。现代评价制度有一个共同的缺陷,就是重科学、轻人文。高职教师评价机制也不例外,更多的是研究、探索、强调评价机制的科学性,却乏见提人性化的评价机制,价值评判被忽视。教师教学任务重,工作压力内卷,就是忽视价值评价、忽视人性化维度,单一极端追求所谓“科学化”和绩效的结果。单维度的极限压力和人的机体承载的有限性,导致消极的、形式主义的教学表现。知识生产受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影响很大,合理的激励机制和评价制度更有利于教师的成长和教学效能的发挥。

(五)动力因素

教师专业标准规范的是教师的基本素养,是教师质量的基本保障。教师专业发展追求的不仅是基本质量,更要追求优质高能,才能真正提高学生的培养质量,才能培养大国工匠。教师专业发展的动力源于内部,而非外部。由于高职教育急遽扩张,高职学生总量与师资总量比例失调,教师教学工作量负荷严重超标,专任教师教学任务及各类教学关联项目、活动过多,压力过大,影响自身教学能力和专业能力提升。有研究将教师专业发展动力体系分为环境驱动、效能驱动、情感驱动和价值驱动等4个维度,通过外部激发、需求匹配、专业认同、价值联动的方式促进青年教师内在动力的生成与发展,而前提是对教师主体的尊重,关键是专业认同和价值认同,同时要关注“个体与环境互动过程中形成的各种愿望、意向、目的”,针对不同动力来源,建立相应的发展机制和保障体系[3]。

二、高职教师专业标准定位

(一)专业标准定位出现新趋向

一是标准的制度关注。早在《国家中长期教育和改革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就提出要制定教师资格标准,职业教育教师资格标准则要符合职业教育特点。党的十八大之后,随着对职业教育质量的高度重视,《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明确提出“完善教师资格标准,实施教师专业标准”[4]。其后,国家对于教师专业标准的关注更加重视。2018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要求“提高教师专业能力”,搭建教师专业发展平台,对教师专业发展的要求更加具体明确。这个文件对职业教育教师资格标准作了具体规定:“完善职业院校教师资格标准,探索将行业企业从业经历作为认定教育教学能力、取得专业课教师资格的必要条件。”[5]技能水平、专业教学能力是两个衡量教师专业能力的基本要素。由资格标准变为专业标准是在《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中体现的,方案要求“实施教师和校长专业标准”。《深化新时代职业教育“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改革实施方案》对此进行了明细化解释,提出要分层分类建设教师专业标准体系,而且要覆盖所有课程,包括专业课、实践课,乃至公共课,对原有的《中等职业学校教师专业标准(试行)》要进行修订,对高职、应用型本科要结合“类型”教育的特征进行研制,形成“标准体系”。

二是标准定位的新趋向。高职教师专业能力的发展,从属性而言受高职人才培养需要和产业发展需要的影响,因此从属性视角对高职教师专业能力标准定位,主要涉及思想政治素质与师德、专业知识与能力、技术技能(即实践能力)、教育教学能力以及专业发展能力5个方面。这是常规的分类,基本上包含了教师从事高等职业教育所需要的能力和知识。基于职业教育作为一种“类型”的教育的区分,在指标细分上,需要加强技术技能实践操作方面的分量,需要突出“双师型”性质。产业是发展的、岗位是变迁的,尤其在新时代,不仅众多传统产业、岗位在快速地消失,而且众多新兴的产业、岗位也在不断地转型升级之中,教师专业能力发展要有这种“职业适应性”。新时代职业教育面对的是现代化的国际产业竞争,要解决的是高端制造业的技术技能问题,而不再是传统的“熟练技工”,因此对培养对象综合文化素养的要求得到进一步的提升。与此相适应,高职教师在文化素养、思想政治教育、师德方面需要具有相应的更高的水平,教师在人的教育的理念、课程思政的能力方面需要加强修养。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就将师德师风作为“评价教师素质的第一标准”,要求长效化、制度化推动师德师风建设。

(二)基本框架

一是国内外高职教师专业标准研制的经验分析。我国高职教师专业能力标准的研究在2007年前后就有文献可查,如广东省的多个研究成果:广东省职业技术教育综合改革推进计划研究课题“职业院校教师专业能力标准体系的构建研究与实践”;广东省职业技术教育综合改革推进计划保障体系重点研究项目“高职院校教师专业能力标准研究”;等等。其后的研究减少,近年随着国家职教政策对高职教师专业标准的关注,相关研究又一次成为聚焦点。有研究从促进高职教师专业化的角度,将高职教师专业能力标准设计为人格特质与职业态度、专业知识与素养、专业实践能力、专业教学能力、研究能力与专业发展能力5个一级指标[6],但其在专业素养指标下设人文素养,实质上专业素养与人文素养是有区分性的,不能涵盖。同时,其将指标层次区分为基本要求、力能胜任、卓越境界3个层级,违反了标准只能是每一层次的最低要求的原则,而且第三境界相当于是虚拟的层级——追求的方向和理想境界。个别研究将高职教师的专业能力标准分为专业品质、专业知识、专业能力3个基本面[7],范围则有些狭小。总体而言,国内对高职教师专业标准的研究能够涵盖师德、人文素质、专业知识与能力、专业实践能力、教育教学能力、科研及未来发展等各个方面,但就某一个标准而言,各有侧重,如指标体系构建缺乏理论指导、指标选择简单且科学性不足、指标具体描述缺乏等。国外职业教育教师专业标准研究主要聚焦欧美澳等国家或地区。例如:英国职业教育教师专业标准的三维框架,即专业品质、专业知识与专业理解、专业技能;英国的标准更侧重教育性;欧盟标准为管理、培训、发展与质量保障、工作关系网构建等4个方面[8]。上述标准的共性特征是:作为准入门槛、关键技能。美国生涯与技术教育教师专业能力标准从5个方面构建:教学责任、学科知识与教育教学知识、管理和监督、反思与经验、学习共同体组织[9]。国外的这些标准因为并非是针对高等职业教育的,甚至只是针对“学科”的,如全美专业教学标准委员会(NBPTS)所开发的标准就是面向基础教育(即到成人期前期)的,“技术教育”只是“中小学”各课程中的一门“学科课程”,并非如我国的中职或高职教育。因此,这些标准更加注重“教学性”,而且带有资格准入的特点,即有利于促进教师“合格”,而未必有利于促进教师“优秀”。

二是基于“类型”的基本框架。基于我国高职教育发展的“类型”特点和新时代“双高计划”建设的需要,以及现代产业发展对高职人才培养的要求,相应地建构了高职教师专业发展标准基本框架,具体内容见表1。

表1 高职教师专业发展标准基本框架

教师专业发展标准在本质上是提供教师准入与教师评价的一个基准,是一个观测点。我国已有高等教育教师资格证制度,是准入制度,但缺乏国家性的准入评价指标及标准。同时,教师资格证书评价的主要是教师的专业与教学知识和能力,对职业素养、研究与发展能力的评价难以进行;标准具有最低要求的性质,对教师发展的个性化、卓越性的促进还存在争议,这些都是未来需要深入研究的问题。

三、“双高计划”建设背景下高职院校教师专业发展养成路径

(一)基于“双高”专业标准,打造一流“双师型”教师队伍

根据高职院校“双高计划”建设要求,着力推进校企合作教师发展中心建设,完善教师专业发展体系和“双师型”教师评价考核体系、分配制度,健全教学监督与保障体系。突出一流师资标准的开发,研制、优化“双师型”教师认定标准、高层次技能型人才认定标准、教师专业校本标准等,促进教师加强师德师风建设,改进教学方法与手段,提高课程改革与教学设计能力、教学水平、科研与技术服务能力。

(二)实施高水平教师创新团队建设,探索校企联动团队培育模式

一是建设教师教学创新团队。组建以“教学名师”为核心、以中青年骨干教师和企业工匠名家为成员的教学创新团队,潜心教学教改研究,创新教学模式,发挥各自优势共同承担教学设计和课程讲授,分工协作开展模块化教学。

二是建设校企合作科技创新团队。以省部级重大项目为依托,以国家级和省级实训基地、校企共建技术研发中心、协同创新中心等平台为支撑,以优秀科研人才为核心,建设由教授、博士领衔,由中青年骨干教师和企业技术技能大师为成员的特色鲜明、具有核心竞争力、能承担国家级科研课题或校企合作技术研发项目的科技创新团队。

(三)坚持名师引领,大力引进和分级培育高层次高技能人才

一是通过“内培外引”构建优质师资梯队。要根据产教融合、校企合作需要,制订高层次高技能人才引进和发展实施办法,大力引进和培育一批行业有权威、国内有影响的专业带头人和技艺精湛的技术技能大师,优先录用具有3年以上企业工作经历、专业对口的高技能人才,特别选聘具有年龄优势、发展潜力、行业背景的高级专业技术人才、中青年博士、企业工程技术人员等。分级打造师德高尚、技艺精湛、育人水平高超的教学名师、专业带头人、青年骨干教师等高层次人才队伍,出台“教学名师”、专业带头人和青年骨干教师遴选培育办法,建设好“双师型”名师工作室。

二是通过校企合作,探索兼职教师队伍建设新模式。出台高职院校兼职教师队伍建设与管理办法,制订兼职教师选拔聘任标准,联合行业、企业组织建设兼职教师资源库,完善兼职教师教科研能力和薪酬激励机制。实施现代产业导师特聘岗位计划,建设标准统一、序列完整、专兼结合的实践导师队伍,逐步形成“固定岗+流动岗”“双师”结构与“双师”素质兼顾的专业教学团队。对兼职教师进行动态、多元化管理,逐步形成校企共同选拔、培养、使用、管理、考核的运行机制。

(四)开展教师能力水平认证,健全“双师型”教师培训培养体系

坚持分层次、分类全员培训原则,强化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培训与提升,推进教师国际化能力与水平,健全完善“双师”使用、培养、评价制度,构建“双师双能”分级培训体系。一方面,聚焦“1+X”证书制度,出台专业教师“双师双能”分级培养方案,全面开展教师教学、科研、实践和技术革新能力水平认证。通过校企合作共建“双师型”教师培养培训基地,完成教师五年一周期的全员轮训。另一方面,积极选派中青年骨干教师开展国内外中长期研修访学,参与企业员工高级项目培训,通过开展国际化专业和职业特色课程建设,不断提升教师双语、技能教学能力。

(五)深化体制机制改革,激发教师队伍建设活力

一是强化师德师风建设。完善师德教育、培训、监督、考评体系,着力提升教师理想信念和思想政治教育,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头脑,大力弘扬职业精神、工匠精神、劳模精神。建立师德表彰激励和负面清单制度,教师考核严格实行师德表现“一票否决制”。挖掘身边师德典型、讲好师德故事,大力宣传职业教育中的“时代楷模”和“最美教师”,把教师思想政治教育、职业理想教育、学术规范教育、法治教育以及心理健康教育融入职前培训、准入、职后培训和管理全过程。

二是探索建立校企人才双向交流“协作共同体”。依托产教园区、产教融合型企业等建设校企人才双向交流“协作共同体”,建立校企人员双向流动相互兼职常态化运行机制。开发高技能人才认定标准,健全企业人员兼职从教制度,聘请高技能人才、能工巧匠、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等到高职院校兼职任教。继续推进教师开展“访问工程师”校企合作项目,推动教师立足行业企业开展科学研究,提升服务企业技术升级和产品研发能力,形成校企人才双向良性流动。

三是完善“双师型”导向的教师考核评价体系。将师德师风、工匠精神、技术技能和教育教学实绩作为教师专业技术职务评聘的主要依据,以反映专业水平、能力贡献、岗位履职绩效为重点,增加教书育人、技术创新、专利、技术推广、标准制定等评价指标权重,注重考察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多维度、多层次分类评价标准。推动岗位管理、职称竞聘、聘期考核、绩效管理等重要制度在学校内部有机融合、良性运转,促进评价与使用相结合,真正形成“竞争择优、能上能下”的聘用机制和以业绩为导向的绩效分配制度。

猜你喜欢
双师校企标准
2022 年3 月实施的工程建设标准
建筑室内设计专业双师培养授课实践探讨
林秀娟 茶业“双师”
小学科学“双师课堂”中双师角色功能定位研究
“双师双能”型教师队伍建设研究与实践
深化校企合作促进应用型人才培养实现校企生三方共赢
忠诚的标准
美还是丑?
校企合作运行机制初探
一家之言:新标准将解决快递业“成长中的烦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