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卫新
(南京市雨花台区教师发展中心,江苏 南京 211102)
2001年6月8日,教育部印发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以下简称《纲要》),其中规定“从小学至高中设置综合实践活动并作为必修课程.”[1]这意味着综合实践活动正式纳入基础教育课程体系.如今,综合实践活动已经走进基础教育的课堂近20年,综合实践活动已经逐渐成为初中物理学科的必修课程部分.苏科版义务教育初中物理教材中,专门开辟了9 次“综合实践活动”栏目.
随着综合实践活动的研究深入和实践充实,相关的研究成果日益增多.本文基于“中国基础教育期刊全文数据库”(以下简称“知网”)的文献搜索,就近20年关于“综合实践活动”研究的相关文献进行研究,对文献的计量分析、研究归纳,综述了研究的主要内容和特点,以归纳“初中物理综合实践活动”研究的现状及发展趋势.
基于“知网”,文献搜索截止时间为2020年5月,文献总数212 篇.数据库:中国基础教育期刊全文数据库,单库检索.
图1是检索文献发表年度趋势图.由图中可以发现,在2002 年至2009 年期间,文献发表数量较少,经历了3 次转折点,分别是2010 年、2015年和2019年.特别是2019 年,呈现了一个“井喷”现象,单年相关论文发表量达到了最高点“59篇”.分析说明,“综合实践活动”经历了一个从无到有、逐步被认可和完善的过程.文可义最早发表了对综合实践活动研究的成果,对“设置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背景和根本目的”进行了论述.[2]
图1 发表年度趋势
图2 是文献研究机构分布图.由数据发现,92.2%的文献研究机构属于江苏省,说明苏科版初中物理教材对于综合实践活动的重视程度强烈,教师们对综合实践活动的关注度和认可度高,相关的研究和实践的成果丰硕.
图2 研究机构分布
表1是文献来源分布,其中,“物理教师”是物理学科专业核心期刊;“中学物理教学参考”在2017版北大核心期刊目录公布前,也是物理学科专业核心期刊.两者发表“综合实践活动”相关论文数量总计7篇,占比18.42%,偏少.由此说明,关于“综合实践活动”的研究,目前的研究数量比较可观,但是层次上和质量上,有待提升与加强.
表1 文献来源分布
苏科版初中物理教材主编,刘炳昇教授认为“综合实践活动”应该具有如下5个特征:[3]以物理知识和科学方法为基础;实现物理学科内的综合和跨学科的综合,与生活、技术、社会相联系;需要有相对全面的实践过程;必修与选修的结合;课内与课外结合.
王兆英认为,我国综合实践活动的研究主要有3大特点:对综合实践活动的研究热度逐年提升;综合实践活动的理论研究与实践研究并重;地区经济状况决定综合实践活动的研究水平.[4]
骆波认为,物理综合实践活动的实施现状与课程设置的初衷相去甚远,主要表现在以下3 个方面,[5]边缘化:陷入“难评价—不考查—不教学”的功利链条,基本不开展综合实践活动;异化:“知识中心论”占主导,使课程成为少数绩优生的专属,乃至以讲授代替实践;泛化:课程界限模糊、目标不清,存在为活动而活动的现象.
郭元祥认为综合实践活动具有综合性、实践性和开放性3大特点.[6]陈时见认为应该具有6个特性:综合性、活动性、过程性、自主性、体验性、生成性.[7]张华认为应该具有5 个特性:整体性、实践性、开放性、生成性、自主性.[8]
这些观点的共同之处是都突出了课程的综合性和实践性.不同之处就在于,前一种说法侧重描述课程的静态总体特征,而后两种看法则兼顾了静态和动态特点.
刘炳昇教授认为,为了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和适应创新性人才培养的需要,开展物理综合实践活动具有3点意义:(1)综合实践活动的选题能够将物理与自然、生活、社会、技术、环境联系起来,利用这种活动有利于对学生进行“科学、技术、社会、环境”教育.(2)综合实践活动是一种基于物理知识和科学方法的项目学习活动,学生围绕项目任务进行探究和设计活动,经历全程的探究和设计,有利于学生对科学探究的理解,提升科学探究的能力;有利于学生对技术的理解,提升技术设计的能力.(3)综合实践活动的开放性强,为学生自主选择和创新提供了更广阔的空间,有利于发展学生的个性特长和增进学生合作的意识和能力.
贲可敬认为,开展综合实践活动具有这样3点意义:教学观念的转变——由注重知识向关注思维转型;教学方式的转变——由课时理念向单元设计转型;学习方式的转变——由浅层学习向深度学习转型.[9]
钟启泉在深入分析分科主义课程存在的弊端之后,认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价值在于“智慧的统整与知识的统整”.[10]文可义认为该课程价值在于让学生发生兴趣、发展个性,发挥特长,最后达到培养能力、提高素质的目标.陈时见认为该课程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有利于加强各学科的联系,促进知识技能的迁移和发展.李臣之认为综合实践活动对转变教师的思维观念、教学方式,发展学生的综合素质等都有重要作用.[11]
诸种观点从不同的角度总结了综合实践活动的作用、意义,相同点在于肯定该课程对于学生体验人生、关注社会,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重大意义.
郁志芸根据《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指导纲要》原创了5A 评价:Abundant(丰富的)、Activity(活动力)、Autonomic(自主的)、Analysis(分析)、Artistry(艺术素养).[12]5A 评价就是基于以上5点开发设计评价体系,以更人性化多样化的评价方式,培养和提高学生能力,从而进一步激励学生更有效地开展综合实践活动.
刘炳昇教授认为,综合实践活动是课内外结合的教学活动,通常一个综合实践活动大致可以分为课题动员和准备、课题实施、课题小结与评价3个阶段.不同类型的课题有不同的模式.针对综合实践活动的评价,刘教授提出了4点建议:教师应当明确“课题动员”的目的;在整个活动中,应当营造小组学习的和谐氛围,放手发挥小组合作的作用;要关注走进生活、走进社会,充分利用社会的教育资源;要关注综合实践活动中的技术设计思想和方法教育.
贲可敬认为,综合实践活动应该“把握学科本质、凸显物理观念;注重活动体验、加强科学探究;借助模型建构、促进科学思维;培养科学态度、形成社会责任.”[13]
吴乐乐等对综合实践活动评价的基本原则和评价项目进行了研究.[14]他们认为,评价应该遵循6个基本原则,即“导向性、激励性、差异性、全面性、多元化和发展性原则”;应该覆盖教学思想、教学态度、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过程、教学效果、教师素养等项目.评价应该覆盖教学思想、教学态度、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过程、教学效果、教师素养等项目.
苏洁梅认为,合理的评价是对综合实践活动的有力促进,目前评价仍是综合实践活动实施的瓶颈.[15]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评价对象为学生、教师、学校.
尽管围绕着如何评价还有许多争议,但对学生评价形成了基本一致的看法:评价理念应该具有整体性、多元性和过程性;评价内容应该包括学习态度、合作精神、探究能力、社会实践和交往能力、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劳动的态度与习惯、活动设计与操作的技能等七个维度.
陆建勋认为,初中物理教师应当积极探索综合实践活动教学策略的创新:合理设置实践目标,明确实践活动方向;创设具体实践情境,强调实践活动过程;科学制订活动任务,细化合作分工职责;设计实验活动报告,创新实践活动形式.[16]
王辉认为,在以人为本理念指导下,教师要从生活中寻找活动主题,鼓励初中生积极参与;以灵活多样的活动激发学生探究兴趣以及以综合技能培养为目标,提升学生创新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17]
金吉刚认为,物理综合实践的教学策略也提出了两个观点:明确任务,总结方案;实践结论,反复推理.张贵亮认为,利用综合实践活动拓展初中物理实验教学的方法与策略有:设定物理教学目标;重视学生实践的过程;增加实验报告的撰写.
现阶段,对综合实践活动实施的路径与策略的研究,总体数量上来说略显贫瘠.从内容上来看,多是“碎片化”的案例实践小结.本质上来说,多是“建议性的”与“经验性的”,不具有系统性、整体性和可移植性.
近几年来理论与实践的深入研究,使综合实践活动得到了长足的发展,既取得了丰硕的成就,也依然存在一些问题.
(1)在理论层面充分地阐述了综合实践活动是什么的问题.深入探讨了其内涵、特性、价值取向等实质性问题;阐明了在新一轮课程改革中,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作为一种相对独立的课程形态理应具有一个什么样的地位.
(2)在区域范围深入地分析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在实施过程中暴露的难点和热点问题.比如师资培训和培养,校内外课程资源的整合、挖掘、利用,课程实施中的教师指导策略,学校评价、教师评价和学生评价等问题,为综合实践活动的区域性推进和校本化实施提供了借鉴.
(1)在研究内容上,理论多于实践.理论的探讨与阐释多,实践操作研究少,尤其是对具体情境下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践跟踪,跟进研究显得迟滞.
(2)在研究主体上,层次分布不均衡.教育专家、专职研究人员居多,地方教研部门和一线教师脱颖而出的较少,一定程度上表明在实践层面上专家引领得不足,研究型教师成长缓慢.
(3)在研究对象上,课程多于实施.对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以及教师如何管理课程的研究多,对教研部门如何指导课程实施和学生如何在课程实施中获得发展研究得少.
(4)在研究范围上,地区差异显著.对发达地区关注得多,对偏远落后地区留意得少.现有的综合实践活动理论本土化特点鲜明,且多数基于对课改实验区或经济发达地区的研究,随着综合实践活动在全国的铺开实施,一些后发达地区感到无所适从.
(5)在研究成果上,实质性创新不足.通过“知网”检索、查阅发现,重复研究多,创新作品少.研究中互相借鉴的多、突破超越的少;理论跟进、依从的多,批驳的少之又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