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晓玲
(北京语言大学 商学院,北京 100083)
当前,世界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经济全球化遭到前所未有的质疑与挑战,互联网、人工智能等新兴科技手段正在迅速融合到生活中的各个领域和每个角落,使得新一轮经济全球化发展拥有了新动力和新特质。面对新形势,国家对于高等教育提出了“六卓越一拔尖计划2.0”要求,针对于现有学科明确了新工科、新医科、新农科、新文科等发展路径,以及“17 个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基地建设实施方式”。新商科是在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和新模式之下,相对于传统学科提出的一个新概念,也是“四新学科”中新文科的重要构成,具有“全球化、信息化、融合性、创造性”等新的特色。虽然目前学界对新商科的概念内涵尚未形成统一规范的界定与解释,但学界和业界对新商科建设的关注日益密切,对相关理论与实践问题的探索日渐深入。
新商科背景下商学院的发展定位需要从供给侧和需求侧进行综合考量,语言类大学商学院尤其如此。围绕如何建设一个既能适应社会需求又能体现自身特色的商学院,推进经管专业教学改革与创新(图1)。这种改革与创新,既是培养服务现代化社会经济发展人才的诉求,又是语言类大学应对市场竞争和寻求可持续发展的需要,同时也是当前大学与学科演变的大势所趋。
图1 新商科背景下经管专业教学改革与创新逻辑图
商科与社会联系十分密切,并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传统经管人才当前趋于饱和,但新兴业态的新商科经管人才又有很大的市场缺口。高校商学院建设与发展需要充分考虑国家战略、区域发展、行业升级、时代特征,持续进行经管专业教学改革与创新,培养服务现代化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的新商科人才。
1.国家战略角度
随着“人类命运共同体”和“一带一路”等重要国家倡议的提出和国内国际“双循环”发展新格局的逐步形成,中国的改革开放和经济发展进入了全新的时代,面临的内外部经济环境日趋复杂。区域发展深化、新型业态频出的同时,国际经贸协调和制度创新能力不足等问题显现,急需大批立足本土、接轨国际,具有良好的经管理论基础、跨文化沟通能力、较高外语和计算机水平、较强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兼具全球视野和中国特色的复合型人才。
2.区域发展角度
京津冀协同发展、北京市建设“四个中心”的总体部署、“一带一路”节点城市的国际对接与合作,需要大批熟悉国内外区域经济状况、了解国际经贸规则、擅长跨文化沟通的经济分析与管理、战略研究及跨国运营的国际化人才。
3.行业升级角度
在国内经济进入“新常态”、世界经济面临格局调整的情况下,中国工业与服务业亟需提升在全球价值链中的位置,企业要深入参与国际分工、提升国际竞争力,亟需大批精通国际金融规则、各国贸易和投资政策,洞察区域经济合作趋势的专业化人才。
4.时代特征角度
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对商科人才产生巨大的影响和冲击,对学科交叉、创新创造、一专多能型人才的培养提出急迫需求。
在全球化、信息化、国际化的新形势下,如何结合时代特征和学校自身特色,有效推行教育教学改革,培养新商科经管专业人才,是各个高校需要深入思考和亟待研究的重要课题。
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下和变幻莫测的外部环境下,语言类大学更应当按照“科学定位、扬长避短、特色发展”的指导思想,建设特色鲜明、有重要影响力和差异化竞争优势的经管学科。围绕特色化、差异化的办学定位,持续进行教学改革与创新。
语言类大学商学院具有多国交融的环境优势、中外合作交流丰富的平台优势、语言文化学科完备的专业优势、经济管理学科多年中外学生同堂上课的经验优势。在新商科背景下,应当顺应全球高校商科教育发展的基本要求和共同趋势,通过经管专业教学改革与创新,采取特色化教学模式,在激烈竞争中脱颖而出。
世界大学教育,从其功能演变来看,已经进入“知识传授+学术研究+社会服务+创新功能”的大学4.0 时代。教育部提出要建设的“四新学科”,不是新旧的新,更是创新的新。
商科最为核心的学科门类为经济学、管理学。按照我国《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2021)》,经济学涵盖了经济学类、财政学类、金融学类、经济与贸易类四个专业类,管理学涵盖了管理科学与工程类、工商管理类、农业经济管理类、公共管理类、图书情报与档案管理类、物流管理与工程类、工业工程类、电子商务类、旅游管理类九个专业类。新商科兼具新文科与新工科特点,具有“全球化、信息化、融合性、创造性”等新的特色,对创新创造、学科交叉型人才培养提出需求。
商学院正面临着由传统商科向新商科转变的压力,新商科人才培养与教育教学改革问题引起广泛关注。目前的研究,一方面大多触及表面,实际落地的研究较为少见。另一方面,大多集中于综合性大学商科,针对语言类或外语类大学的针对性研究较少。本研究探讨新商科背景之下语言类大学经管专业教学改革与创新的理论与实践,着重研究语言类大学如何结合自身特色,发挥相对比较优势,推行教育教学改革,打造新商科办学特色,为语言类大学新商科教育教学改革提供参考,也将为其他类型大学提供普适性借鉴。
在纷繁复杂的国际竞争与博弈当中,中国要取得主动和占据优势,助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关键在人。新商科经管专业教学改革与创新的关键是要厘清“培养什么人、为谁培养人、怎样培养人”的问题。
经济管理专业要培养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良好思想品质和道德修养,掌握国家经济运行的一般规律、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和方法,熟悉国际通行的经济往来规则运行机制,至少熟练使用一门外语,熟练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具有良好的沟通、协调能力和创新创业精神,适应我国现代化建设需要的、具有全球视野和较完备知识体系的时代新人。
新商科人才培养要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讲话精神主旨,“扎根中国、融通中外、立足时代、面向未来,发展具有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现代教育”。专业发展方向要同我国发展的现实目标和未来方向紧密联系在一起,为巩固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服务,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通过重点围绕在新商科背景下建立健全语言类大学经管专业相对比较竞争优势展开的教学改革与创新,构建更加合理的专业课程体系和人才培养模式,以引导学生增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对实现中国梦充满信心;建立能够更好顺应国内和国际发展形势,满足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促进人类全面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等更高要求的新型经管专业发展模式和人才培养方式,提升新商科背景下经管专业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
重点研究在新商科背景下,如何围绕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教学改革与创新,以培养能够发挥语言类大学优势和特色、适应新时代与新形势的经济管理人才。
1.交叉复合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创新
根据《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 年)》和《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等文件的精神,新商科人才培养要充分体现“产教融合”的理念。新商科背景下,语言类大学经管专业应当打造交叉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和专业动态调整机制,培养能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掌握国家经济运行的一般规律、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和方法,熟悉国际通行的经济往来规则运行机制,至少熟练使用一门外语和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具有良好的沟通、协调能力和创新创业精神,适应我国现代化建设需要的、具有全球视野和较完备知识体系的复合型、应用型、创新型人才。
2.中外学生兼顾的教学模式改革与创新
新商科背景下,语言类大学经济学专业应当依托留学生资源优势和国际化人才培养平台,研究并推广中外学生同堂授课的教学实践和塑造特色化教学模式,培养和提升中外学生的综合素养和核心竞争力。
3.高度融合的教学模式改革与创新
语言类大学应当在发挥特色的同时保持与时俱进,推行理论与实践、线上与线下、国际惯例与中国国情相融合教学模式。
新商科背景下,语言类大学需要逐步实现“由传统商科向新商科的转变”“由单一语言复合向多学科交叉复合的转变”“由国际化向国际惯例与中国国情有机融合的转变”,着力打造新时代语言类大学多维融合式发展的新商科。经管专业教学改革与创新,需要分步实施,并采取四个方面的核心举措,实施路径如图2 所示。
图2 新商科背景下经管专业教学改革与创新实施路径图
核心是构建“经管专业+外语+IT”跨学科有机融合的课程体系和人才培养机制。在数字经济与互联网时代,传统商科人才的培养模式暴露了诸如不同学科专业之间相互隔离、培养方案与社会需求不能有机衔接、专业课程内容不够灵活多样等诸多问题。新商科的主要特征之一是不同领域的跨界融合。数字经济时代,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技术给社会和人们的生产及生活方式带来巨大冲击与改变,新职业、新岗位不断涌现,传统和新兴职业之间、不同行业之间的界限变得日渐模糊。新商科人才培养应当以市场为导向,注重跨学科、跨专业的交叉型人才培养,将信息技术交叉融合应用在商科教育中,构建适应时代发展需要的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
在教学改革与创新的具体措施方面,巩固完善经济学、金融学、贸易学等基础专业课程;重点建设新时代特色课程,丰富新时期社会主义经济思想指导下的中国特色经济惯例;鼓励建设学科交叉课程,实现经济学、管理学、金融学、会计学和信息科学等多学科之间的互补与支撑。
1.理论与实践课程相融合
第一,加强模拟实验室建设,打造语言类大学新商科背景下相对完善的经济学科专业实验室,构建校企产学研技术创新战略合作实习基地库。
第二,鼓励多种形式实践性教学。鼓励任课教师重视案例分析、模拟演练、角色扮演等多种形式的实践性教学。
第三,提高学生实践创新能力。鼓励并指导学生撰写课程论文和毕业论文,以报告交流研究成果等形式,提高学生的问题导向意识和研究意识,提升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团队合作、时间管理、情绪管理、公众演讲等多方面的能力。
第四,鼓励学生参与实践活动和创新创业。鼓励中外学生参加各类学科竞赛和社会实践,提高学以致用能力,提升学生社会参与意识、服务意识、责任意识、担当意识、团队意识和感恩意识;充分利用毕业生资源,协助建设校外实习基地;鼓励教师和学生创新创业,提升学院和学校的社会知名度和美誉度。
2.线上与线下多种教学方式相融合
一方面,探讨信息化、数字化的教学方式。深刻理解信息化时代背景下教育创新的重要特征,以优质数字化教育资源建设为基础,以学习方式和教育模式创新为手段,吸取先进的在线课程建设经验,探索用数字资源、新型认知工具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改进教学方法。结合新科技背景下的教学辅助技术丰富慕课、案例教学、小组讨论、模拟操作等课程教学方式,调动学生积极性,改善教学效果。
另一方面,推进线上、线下精品课程建设。根据新的专业培养方案,规划建设精品课程。线下,针对本专业的课程设置,有针对性地编写高水平教案和课件,建立案例库和数据库,丰富教学资源,以重点课程为中心,带动系列课程的建设,提高课程建设水平;线上,利用中国大学MOOC、学堂在线等平台资源,利用本专业双语和全英文授课模式,在推动本专业翻转课堂等新型教学手段使用的同时,打造线上精品课程。
3.国际惯例与中国国情相融合
在适当引用借鉴外文教材的同时兼顾“马工程”相关系列教材,在课堂中大量引入反映中国国情的教学案例,运用鲜活案例拉近理论与现实的距离,讲好中国经济管理故事。同时,积极开发标准化与特色化的金融、国际经济与贸易、管理专业系列精品教材和多媒体、立体化的教辅材料,构建高起点、高质量、高效益的精品教材网络平台,开发兼顾中外学生需求的教学讲义和课程模块,使得学生能够把国际惯例与中国特色实践紧密贯通。
首先,扩大经管专业留学生比例。充分利用语言类大学的国际影响力,加强留学生专业学历教育,扩大留学生办学规模,提高留学生选学经管专业的比例,了解留学生的学习习惯和学习规律,因材施教,探索适合留学生的教育教学方法。
其次,研究“中外融通”新商科人才培养模式。围绕新商科人才培养,开展从双语与全英教学向小语种选修、信息技术融入等多元融合扩展模式,深化语言类大学对中外学生培养从语言到专业的转型经验。
最后,研究并推广适合中外学生同堂授课的教学方法与实践。探索中外学生同堂上课的“中外融通”教学模式改革与创新,鼓励中外学生课内课外进行跨文化交流,开阔视野,共同进步;充分发挥多元文化交融的特色校园资源,培养一批了解中国具体政治经济特点的外籍商学院毕业生和知华、爱华、友华的外籍校友。
1.打造服务国家战略的师资队伍、科研团队
依托学校的多元文化和留学生特色资源平台,加强对国际贸易与投资、区域经济合作、跨境金融等理论及实践问题的研究,特别是中国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贸易和投资合作问题的研究,为国家政策制定和经济管理实践建言献策,为社会提供特色服务。鼓励教师教学与科研相结合,从教学实践中开发适当的研究课题,真正做到以教学促科研,以科研带教学。
2.打造“一带一路”人才培养基地
顺应国家“一带一路”倡议实施对多语种经管人才的战略需求,鼓励学生选修小语种。响应国家关于人类命运共同体构建的共享理念、教育部《推进共建“一带一路”教育行动》的号召和北京“四个中心”战略定位,发挥教育在经济建设与和平发展中“促进民心相通,提供人才支撑”的功能,加强对区域经济合作、跨境金融、跨国公司财务管理、跨国公司人力资源管理等领域的人才培养,服务国家战略和社会实践。
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不断深入和新兴数字技术的快速发展,跨国经济、数字经济与商业活动在各国经济增长当中占据越来越重要的位置,具备全球视野与开放格局、创新能力与包容思维的国际化、复合型、创新性、应用型人才更为市场所需。中国作为世界最大发展中国家,始终坚持要“充分利用一切机遇,合作应对一切挑战,引导好经济全球化走向”。在全球化、信息化、国际化的新形势下,语言类大学应当牢记“发展具有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现代教育”的方向和目标,充分结合时代特征和学校特色,主动回应全球化进程、科技创新、经济发展、产业升级和商业模式变革,积极推行教育教学改革,将传统的经管人才培养转变为以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为链接的云营销、智能财务、智能金融、社会网络人力资源,培养能够贯通中外、具有开放思维、精通多元文化的商科精英,以更好适应互联网数字经济时代与全球化进程,更加有效地服务国家与社会现代化管理与经济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