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事理论课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路径研究

2022-08-05 01:38何珺姚婷欧阳佳宏
中国军转民 2022年13期
关键词:理论课军事共同体

何珺 姚婷 欧阳佳宏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4 年中央第二次新疆工作座谈会上提出了“牢固树立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同年在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明确指出要“建设各民族共同精神家园,积极培养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再到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从而确定了该思想的发展逻辑和指导要求。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具有强大民族力和强烈民族归属感的整体意识,并随着实践发展逐步深入人心,成为增进民族团结、汇聚民族力量、促进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精神纽带。军事理论课是高校铸牢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学习平台和重要途径。铸牢当代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现凝聚民族力量,振奋民族精神,是军事理论课应该承担的光荣使命和时代责任。

一、高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现状

十八大以来,党中央高度重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培养,作出了一系列重大部署,各高校积极发挥各自优势,推动落实,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取得一定成效。但总体而言,高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现状不容乐观,主要体现在三个不到位。一是管理失位,较为典型的有“代替论”“搁置论”。“代替论”指部分高校重视不足,认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培育、铸牢可以完全由某些统战工作或高校思政课代替,无需专门研究,不设相关职责,缺乏顶层设计,考核一阵风平时两手空;“搁置论”指部分高校理解偏差,认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只与民族院校有关系,与普通高校的职能相去甚远,麻痹大意开展相关工作,大多流于口号和形式;二是教育缺位。部分教师缺乏对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学习研究,不更新知识结构,不关心新局势,编不了校本课程,做不成相关讲座,无法回答学生理论困惑和实际问题,遇到此类专题一笔带过。长期以往形成“不想讲、讲不了、没人讲”的恶性循环,很难实现预期教育目的;三是理解空位。由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没有真正实现“三进”,当代大学生对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认知度、认同度、参与度有待进一步提高。半数以上大学生不了解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内涵,甚至少数学生表示闻所未闻。

二、军事理论课何以能高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军事理论课蕴含着丰富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因子,其课程目标、教学内容和组织形式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同向同行,并力发展。把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融入军事理论课教学,不仅是给高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实践路径,而且是凝聚团结之力、弘扬爱国主义、提振民族气质、培养后备人才的应有之义。

(一)军事理论课课程目标遵循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价值意蕴

中华民族的概念诞生于近代救亡图存的热潮中。涌现出一批批“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的民族英雄,唤起了劳苦大众中华民族的意识。从反帝到抗日,从新中国成立到改革开放,56 个民族的英雄儿女浴血奋战,团结奋斗,引领各民族不断向前。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在历史中得到培育,在培育中不断铸牢,成为凝聚中华民族强大精神力量的主线。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明确指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加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促进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十九大报告以“石榴籽”作喻,意指中华民族共同体各民族和谐共生的状态。以“籽”的形态生活于中华文化国土之上的各民族,千子如一,共同团结奋斗,共担中华民族的休戚与共,共享中华文化的精神家园;中华民族整体之“膜”,千房同模,在承认接纳创造升华中展现“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心理认同,在共同繁荣发展历程中共建团结互助意识。

夫善国者,莫先育才。军事理论课作为高校立德树人的关键课程,旨在增强全民建设祖国、保卫祖国的意志和能力,为我国高校大学生民族精神的有效形成提供支撑力量。军事理论课“以立德树人为目标引领、以爱国主义教育为思想渗透、以革命英雄主义和集体主义精神为意志砥砺、以大学生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为心理疏导等四位一体的素质教育新模式”,涵括了家国情怀、社会责任、文化自信、集体意识等要素,有力诠释并有效扩充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价值意蕴。

(二)军事理论课教学内容承载着“五个认同”的精神追求

《普通高等学校军事课教学大纲》规定每一名大学生都要学习完成五大板块内容。“中国国防”激发学生爱国热情,“国家安全”增强学生忧患意识,“军事思想”使学生汲取战斗智慧,“现代战争”使学生树立打赢信息化战争的信心,“信息化装备”对高校后备力量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核心在于不断增强“五个认同”,即对伟大祖国的认同、对中华民族的认同、对中华文化的认同、对中国共产党的认同、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这五个认同是新时代高校军事理论课的方向指引,在军事理论教学中相关内容有所体现,对学生养成正确的国家观、民族观、文化观、历史观和宗教观大有裨益。

(三)军事理论课组织形式折射出国家安全的共同基础

《学生军事训练工作规定》第二十四条明确规定:“在组织实施军事理论课教学时应当着制式服装。”身着制式服装的军事教师授课,有别于其他穿便装的普通教师,形象威严,讲解军事知识和战斗故事,考査学生对国家安全形势的正确判断,营造浓厚的军事氛围,有助于学生树立和提高大学生国家主权、国家利益和国家安全的“三种意识”,坚决与暴力恐怖势力、民族分裂势力和宗教极端势力“三股势力”划清界限。

部分高校将部分军事理论课搬到军事博物馆、历史纪念馆、民族博物馆里,把中华民族共同体铸就的历史、多民族国家的基本国情、各民族共同书写的辉煌历史、创造的灿烂文化、共同培育的民族精神、取得的发展成就等贯穿到军事理论课教学过程之中,营造浓厚的国防文化、民族团结氛围,增强了学生对中华民族共同体的认同,夯实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认同的基础。

三、军事理论课如何能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发挥军事理论课的育人功能,实现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同频共振,军事教师是关键,教学内容是重点,组织形式是保障。

(一)更新国防意识,加强理论学习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传道者首先要自己明道、信道。军事教师要坚持教育者先受教育,自身加强师德师风建设,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结构和理论观念,树立现代国防观。部分军事教师虽有强烈的国防意识,但国防意识落后且片面,亟需改变。讲爱国主义,就讲传统“家国分离”的、以牺牲少数利益来维护主流民族的封建爱国主义,不由自主地表现出“大汉族主义”,很少讲中国共产党人创造的以“保家卫国”为核心现代爱国主义,显然不利于民族团结和全民国防。十九大报告指出,加快形成全要素、多领域、高效益的军民融合深度发展格局,显然全社会尤其是军事教师应当树立适应新时代国家安全需求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要求的国防意识,认真研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论述,学习民族理论民族政策及相关的知识,了解汉族学生与少数民族学生的特点,利用好军事理论课育人平台,统一学生的爱国心、责任感和意志力。

(二)坚持面向全体,科学嵌入内容

军事理论课应秉持让所有学生受益而不是部分民族学生受益的原则,坚持理论、历史、实践统一,围绕青年学生成长成才的个人梦想融入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引导大学生坚定理想信念,增强民族团结,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就具体不同的军事理论课章节而言,讲述的侧重点各有不同。如讲解《国防历史》,应重点讲近代以来各族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组织和倡导下,团结奋战最终赢得民族独立和解放,使学生认识到政治修明、国家统一、民族团结是民族自强的根本,才能铸就国防的钢铁长城。《毛泽东军事思想》教学中,应围绕毛泽东军事思想是中国人民革命战争和国防建设实践经验的总结,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增强学生对党和民族的文化认同。《国家安全形势》章节中,应围绕我国地缘环境的基本概况,介绍我国周边安全环境存在的威胁和挑战,帮助学生明确命运共同体的角色,引导共同打造人人有责、人人尽责的国家安全共同体,从而增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群众基础。

(三)开展规范教学,创新教学形式

按照国家《普通高等学校军事课教学大纲》的要求,《军事理论》教学时数36 学时。2019 年前,高校限于主客观因素,不严格执行《大纲》要求,军事理论课课时普遍得不到应有的保障。据2013 年统计数据表明,江苏省126所开展军事理论课教学活动的高校中,仅有33 所军事理论课课时达到了《大纲》规定的36 学时,占比26%。一部分高校的军事理论课课时一再缩减,遭遇“滑铁卢”。小部分高校为了完成要求,或东拼西凑伪造教学课时,或用思政课讲座替代正常课堂教学,或在课堂教学环节完全播放MOOC 视频。随着2019 年修订的《普通高等学校军事课教学大纲》出台,要求强化督导评价。高校军事理论课掀起新一轮改革浪潮,大部分高校应要求保障了基本学时,但小部分高校完全用线上资源替代线下授课,违背了“坚持课堂教学和教师面授在军事课教学中的主渠道作用”的精神,军事理论课育人质量受到了巨大影响。高校应切实开展军事理论课规范教学,把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教学纳入到军事理论课课程体系中,融入到教学中。教师在讲授相关内容时,应增加内容权重,突出价值取向,开展“五个认同”和“五观”教育。

一是在课堂教学中要运用军事专题讲座、访谈式教学、翻转课堂,以及线上线下混合教学等成熟的教学方式方法。比如,组织“军事日”活动,让官兵走进课堂,讲安全维稳,说和平发展;开展“民族团结一家亲”访谈,把统一战线优秀工作者、国防教育一线工作者请进课堂,拟定采访提纲,形成调研报告;学生从教师规定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参考范围中选题,广泛收集材料,备课研讨,军事教师结合军事理论课相关知识点,边点评边讲解;从而增强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思想水平和理论功底。二是组建退役大学生士兵宣讲团,重点吸纳少数民族退役大学生士兵,运用手抄报、微视频、演讲等方式,讲述多民族共存的国情家底、“双拥”工作的前世今生、中华民族砥砺前行等感人事迹,动员广大学生学生参军入伍,从而加深对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情感体验,厚植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实践基础,并将此转化为报效祖国的不竭动力。三是整合用好军事理论课教学的多个平台。军事理论课教学在实践中呈现出教室课堂、课外课堂、网络课堂和军营课堂等“四堂联动”融合发展、多管齐下的新态势,因此,高校对大学生进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也要进行资源整合,以适应当前教学环境和条件的新变化,“构建课堂教学、社会实践多位一体的教育平台以及打造‘互联网+民族团结’的共享创新平台”。

猜你喜欢
理论课军事共同体
《觉醒》与《大地》中的共同体观照
大数据时代下高校体育理论课教学模式研究
爱的共同体
构建和谐共同体 齐抓共管成合力
论《飞越大西洋》中的共同体书写
独立学院公共体育理论课教学现状研究
新课标下中职体育与健康理论课有效教学策略探讨
军事幽默:局
军事
军事幽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