忆新中国民族艺术事业的开创者金紫光同志

2022-08-05 03:46:48舒铁民
世纪风采 2022年8期
关键词:紫光舞剧昆曲

舒铁民

1946 年6 月26 日解放战争开始,我所在的中原军区文工团约60 余人,随王震将军率领的三五九旅从中原突围西进,在国民党机械化部队的追击、围堵下,历经鄂、豫、陕、甘四省,转战5000余华里,于9 月26 日抵达延安。文工团仅剩下我和海啸、杜利等6人,被分配到李伯钊同志负责的中央党校文艺工作室(简称文工室)工作。初来乍到,便听说延安有“四大忙人”,此前在文工室的金紫光(人称紫光)便是其中之一。两个月前,他在周恩来副主席的支持和叶剑英同志的安排下,从敌区北平采购了大量西洋乐器和乐谱,回延安与贺绿汀同志创建了我党第一支专业性的交响乐团——延安中央管弦乐团,贺绿汀任团长,张贞黻(从上海来延安的知名大提琴家)、金紫光任副团长。是年底,因胡宗南部逼近延安,文工室和管弦乐团先后向华北解放区转移,1947 年秋在晋冀鲁豫冶陶地区会合。这时,我才认识这位热情饱满的大忙人。1948年6 月,两单位在晋察冀边区新解放的石家庄市合并,组建成以李伯钊为团长的华北人民文工团,副团长贺绿汀、张贞黻,紫光任秘书长。1949 年初,北平和平解放,文工团入城定居,又先后增补两位副团长欧阳山尊和马思聪。

紫光同志为人正直,平易近人,博学多才,是一位心胸宽大、视野开阔、有远见卓识的领导人。他青年时代就积极投身于抗日救亡运动,发表进步文章、演出抗日戏剧、谱写救亡歌曲,1938 年到延安后,更是异常忙碌,故有“忙人”的雅号。1943 年春,他在新编历史京剧《逼上梁山》中饰演主角林冲,毛主席看后称赞该剧是“旧剧革命的划时代的开端”。1946 年,美国总统特使马歇尔访问延安,他组织了欢迎晚会,在晚会上指挥演出了300 人的《黄河大合唱》,受到外宾的热情赞赏。新中国成立前后,他更是孜孜不倦地为开创和发展我国民族艺术事业,耗尽了毕生的心血。

1949 年初夏,党中央从北平和各解放区抽调出部分艺术骨干,组成以李伯钊、周巍峙、紫光等为首的中国青年文工团,随肖华将军率领的中国民主青年代表团赴匈牙利布达佩斯参加第二届世界青年与学生联欢节。在联欢节期间,我们首次观赏了世界各国的民族舞蹈和民族音乐。回国途中又在苏联莫斯科参观学习,欣赏了经典歌剧、舞剧、交响乐、民族器乐和舞蹈艺术,参观了艺术院校和现代化的莫斯科大剧院,我们大开眼界,深受教育。回京后,借鉴苏联经验,紫光和李伯钊等领导同志决定改变文工团体制,创建新中国的剧场艺术。紫光作为李伯钊的得力助手,继筹建延安管弦乐团之后,又着手筹建新中国的艺术剧院。他借参加北京市军管会文化接管工作之便,为剧院选择地址,广罗人才(含接管),扩展艺术部门。1950 年元旦,我国第一个综合性的艺术剧院——北京人民艺术剧院成立了,朱德总司令和彭真等领导出席了建院典礼,院长李伯钊,紫光为副院长之一。剧院下属歌剧团(现中国、中央两歌剧院前身)、话剧团(现“北京人民艺术剧院”前身)、管弦乐团、军乐团、舞美队、训练部、美术工厂、乐器工厂(现北京星海乐器有限责任公司前身)和剧场等。许多知名的艺术家,如焦菊隐、欧阳山尊、黎国荃、陈田鹤、姚锦新、张权等都汇集于剧院,可谓人才济济,生气勃勃。

为开创我国民族舞剧和民族器乐事业,剧院设立了训练部,下辖舞剧队和民乐队。紫光从管弦乐队调我去训练部作具体工作,参与组建新中国第一个专业的民族管弦乐队和民族舞剧队。他多次谈到,民族舞剧和民族器乐事业是白手起家,在创业中既要借鉴外国的经验,更要向民族、民间学习,培养出这方面的专业人才,为今后的民族歌剧舞剧和歌舞剧事业服务。

必须提及的是,北平解放初,紫光受周恩来副主席的嘱咐,拯救濒临消亡的北方昆曲艺术。他派人四处寻访,将处于生活困境中的著名北昆艺术家韩世昌、白云生、侯玉山、侯永奎、马祥麟等和赋闲在家的昆曲艺人分别邀请回京,组成昆曲艺术队,隶属于训练部。当时,许多同志对这一举措颇为质疑,昆曲队为何不归属戏曲单位,而留在剧院?后来才明白,这一高瞻远瞩的举措,为我国“古典舞”的诞生、民族舞剧演员的起步和民族舞剧事业的开创,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我国戏曲300 余种,昆曲乃“百戏之祖”,不仅有丰富的传统剧目和声腔曲牌,还有刚柔并济而富于表现力的舞姿、身段及其系统的训练方法。紫光深知培养民族舞剧演员,仅学习国内外的民间舞和芭蕾舞是不够的,必须学习我国传统的舞蹈艺术,他率先提出了“古典舞”的理念。而昆曲集古典舞之大成,可以为民族舞剧演员的训练打下基础。北昆艺术家们在训练部除了恢复和排演少量传统剧目供观摩外,主要精力放在舞剧演功、学戏,男学“夜奔”,女学“思凡”,到实验演出。特别是韩世昌、马祥麟从其精湛的表演艺术实践与积累中,整编出一套系统的古典舞身段教材和《水袖舞》等表演性节目,开创我国古典舞基训和表演之先河,受到外界的关注。上世纪50 年代初,紫光曾先后陪同印尼艺术家和以芭蕾舞大师乌兰诺娃为首的苏联艺术家代表团观摩训练部舞剧队的古典舞基训和表演。1950 年,紫光为探索民族歌舞剧,曾和焦菊隐、北昆艺术家共同导演了他根据冼星海和塞克的《生产大合唱》组曲改编的《生产大歌舞》,为后来所兴起的大歌舞和民族舞剧所借鉴。1955 年,剧院首演小型民族舞剧《盗仙草》;1956 年,剧院民族舞剧团成立;翌年,该团演出了新中国第一部大型民族舞剧《宝莲灯》。

另一白手起家的民乐队,是借鉴苏联民族管弦乐团的经验,在紫光的不断支持和关注之下创建的。新中国成立初期,国内仅部分大城市有丝竹乐会和农村吹打乐队,规模不大,均业余性质。紫光虽精通西洋管弦乐,但对民族器乐毫无偏见。他在寻找北昆艺人的同时,也让我为民族乐队物色人才,初期不仅招募了琵琶演奏家和新疆提琴手,还到北京郊区吸收了几位民间艺人,并招收了两位盲人乐手。在乐队的编制和训练上,由于没有可参考的先例,紫光支持我们借鉴西洋乐队的经验,在定音、弓法、分组和管理上逐步走向统一与规范化,并尝试民族乐器的改革。

演出的形式也从独奏、齐奏逐步走向合奏。1951 年始,剧院的音乐舞蹈演出中,首演了民族器乐合奏曲《灯歌》《净水瓶》等。1954 年,民乐队已发展为50 人左右的大型民族管弦乐团,可独立为大型民族歌剧和舞剧伴奏,并演出大型民族管弦乐曲。如中胡协奏曲《苏武牧羊》、《白毛女》序曲(改编)等。它和1953 年建立的中国广播民族乐团、1960 年建立的中央民族乐团,被誉为首都的三大民族管弦乐团。

从北京人民艺术剧院(1950)、中央戏剧学院附属歌舞剧院(1952)到中央实验歌剧院(1953),紫光一直是剧院具有开创性的领导者,他极力主张学习和借鉴民族传统。1952 年始,歌舞剧演员除学习昆曲外又开始学习和演出地方戏曲,如湖南花鼓戏《刘海砍樵》、黄梅戏《打猪草》、川剧《秋江》等。1954 年春,在紫光等同志的策划下剧院成立了民间戏曲团,他兼任团长,其后又学习和演出全国各地方剧种代表性剧目约十余种,为剧院遵循周总理指示“洋、土”分院后的中国歌剧舞剧院的艺术风格奠定了基础。

1954 年春,紫光率领剧院演出团到解放不久的新疆巡回慰问演出。当年北京到乌鲁木齐(前称迪化)既无航班,也无铁路,我们是乘苏联军用飞机去的。新疆是多民族地区,也是歌舞之乡。到乌鲁木齐后,紫光曾亲自带领我们登门访问新疆的著名舞蹈家康巴尔汉,请她介绍新疆各民族的舞蹈艺术,还欣赏了维族著名的集器乐、歌唱、舞蹈于一体的古典音乐艺术“木卡姆”。我们所演出的民族歌舞,如《荷花舞》和小戏曲《刘海砍樵》等,也受到当地军民的热烈欢迎。慰问结束后,返京时,紫光为了让全团的年轻人能饱览我国西域风光,选择了乘军用卡车沿古丝绸之路返京,途中博学多才的紫光带领大家参观和游览了吐鲁番、高昌古国、坎儿井、敦煌莫高窟、月牙泉、嘉峪关、兰州黄河渡口、西安古城、雁塔、碑林以及临潼华清池等地,使大家不仅增长了民族历史文化知识,而且受到一次爱国主义的教育。紫光的领导风格,深受大家的称赞。

1956 年夏,紫光再次肩负开创者的使命,为继承和发展北方昆曲艺术,他率领北昆艺术家和民间戏曲团的部分青年演员离开剧院,着手筹建北方昆曲剧院。1957 年6 月,北方昆曲剧院正式成立,紫光为主要的党政领导。一年后,他所主持和编导的大型昆曲现代剧《红霞》在京公演,周恩来总理称赞此剧的演出“为昆曲艺术的发展开辟了一条新的道路”。

还有两件我所经历的事,说明紫光对民族艺术事业的关心与热忱。一是“文革”后期的1973 年春,在李大钊同志的故乡河北乐亭县,新建了一个影调剧团,演出乐亭影调剧,是继唐山市将传统的唐山皮影搬上舞台,以真人表演的“唐剧”剧种之后的又一个新的影调剧种。该团为参加河北省戏曲现代剧的会演,编写了一个描写渔民生活与斗争的剧本《渤海春潮》,请紫光在京找一些专家去协助工作。热心的紫光先邀约了贾芝(李大钊妹夫)、马祥麟和我去乐亭,他亲自主持对剧本的讨论加工。定稿后,我留下来和编剧流水作业,为剧本设计唱腔和音乐。当此剧进入排练阶段,紫光又先后在京邀请了导演李壬林,指挥王方亮,以及舞美、灯光方面的专家,几乎是全套人马前来协助工作。在唐山试演时,紫光再邀请一些专家前来观看。由于紫光尽心尽力地扶持,乐亭第一部现代影调剧诞生了,在8 月份的会演中,受到广泛的称赞。30 余年后,原剧团团长何宗禹回忆写道:“金紫光老师把这些专家送到乐亭,手把手地对乐亭影调剧团的演职员们进行传授包装,使他们在诸位专家的心血浇灌下,整体素质得到飞速提高。参演剧目《渤海春潮》经过各位专家的精心辅导和排练,大大超出县级水平,在省城石家庄一炮打响,在参演的兄弟剧团中引起轰动,纷纷派人来参观学习。邢台、邯郸等地的剧场也盛情邀请乐亭影调剧团调演结束后到他们那里去演出。《渤海春潮》众望所归,被评为优秀节目。”

另一件事大约是上世纪80年代初,紫光已离开工作岗位,但“离而不休”,曾先后担任中国圆明园学会、圆明园基金会、山海关长城研究会、老年文物研究学会、昆曲研究会、书画收藏家协会、延安鲁艺校友会等机构的领导职务。期间,曾约我们夫妇(“文革”后我夫人范慧曾随紫光参与筹备第四次全国文代会和重建中国文联的工作)到他家,商讨民族艺术博物馆的问题。他说可能会得到一笔海外华人的赞助资金,拟用它在北京筹建一个具有博物馆性质的民族艺术中心,将各民族的音乐、舞蹈和戏剧艺术方面的代表性实物、音像资料和相关信息,分门别类,用现代的科技手段将它们保存下来,向世人展示,供后人欣赏查阅。还设想陈列我国五十六个民族的各种乐器,汇集各民族的民歌录音、曲谱,以及代表性艺术家们的演出音像资料等,这无疑又是一桩传承和弘扬民族文化的创举,可弥补多年来我国艺术档案的缺失,连郭兰英这样的表演艺术家都没有完整的艺术档案。而遗憾的是,后来这笔赞助费有所变故,紫光的设想未能实现。

2000 年1 月22 日,紫光同志不幸逝世,享年84 岁。他一生淡泊名利、忘我无私,他所开创的事业和热爱民族艺术的精神将永驻人间。

猜你喜欢
紫光舞剧昆曲
昆曲
幼儿100(2024年13期)2024-04-24 08:37:00
百科全书舞剧
家教世界(2022年25期)2022-09-23 06:49:10
舞剧《瑞鹤图》剧照
艺术评论(2020年1期)2021-01-23 06:58:44
“紫光”商标纠纷案终审判决
大江东去浪千叠——百戏之祖“昆曲”
艺术启蒙(2018年7期)2018-08-23 09:14:12
威海紫光 质量至上
早春舞动出的“DANCE-OPERA”——现代舞剧《早春二月》观后
歌剧(2017年4期)2017-05-17 04:06:51
威海紫光 为人生喝彩
补园和昆曲
苏州杂志(2016年6期)2016-02-28 16:32:28
不受紫光并购影响 华三创新IT推动行业变革
IT时代周刊(2015年8期)2015-11-11 05:50: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