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后移动互联网时代,如同阿里、腾讯一般纵横捭阖的寡头很难再出现,在综合性的巨头都已经成为互联网的基础设施的情况下,深耕一两个领域、保持“小而美”,或者掘金阿里腾讯尚未布局的领域成了最明智的选择。
时势造英雄,随着直播兴起、Z世代逐渐掌握话语权,突然之间,好像任何亚文化都能在线上找到追随者。这是一个造神的时代,也是一个充满机遇的时代,基于兴趣淘金者总会找到新的财富密钥。
而新一代的创业者正是伴随着互联网而成长的一代,有着更本能的直觉。如果说移动互联时代,平台需要满足用户“千人千面”的需求,那么到了最近几年,创业者则需要能够响应用户“一人千面”的诉求,虚拟人和更广阔的元宇宙概念应运而生。
李佳琦成为淘宝流量的代表
每个时代都有自己争夺的热点风口,早一步或晚一步时机都不对。
2016年是直播继往开来的一年,这一年,阿里巴巴和腾讯两大玩家都杀进直播这个大赛道,而字节跳动和快手这些短视频玩家在直播的带动下,开始有了各自不同的路径。
只有阿里淘系做了一件当时不被人看好,但之后却影响深远的事情——把直播引入电商带货。
其实在淘宝做直播电商之前,蘑菇街早就第一个吃螃蟹,率先进入这一赛道,形成了一个“直播+内容+电商”的平台。不过蘑菇街虽然起了个大早,但却赶了个晚集。原因只有一点,蘑菇街做直播更多的是平均用力,没有形成头部主播的示范效应。
而淘宝却花大力气找到了一个能“出圈”的网红主播——李佳琦。
2016年年初,拿到阿里系资本湖畔山南天使投资的美ONE,响应淘宝直播,提出了“BA网红化”战略,即将专柜导购(Beauty Adviser)打造成带货“网红”。在热钱的加持下,美ONE开始与欧莱雅合作,选拔了包括李佳琦在内的200多名BA进行培训。三个月后,其他人都退出回到线下做导购,只有李佳琦选择继续留下做直播。
在只剩下李佳琦一个IP的情况下,美ONE自然把所有资源都给了他。甚至还在淘宝直播为他争取了三天的流量推荐,要知道那时候薇娅、张大奕都已经小有名气。
经过三天直播,李佳琦直播间粉丝迅速涨至5000人,此后,巨大的流量汇聚成洪流,一举将李佳琦托举成现象级网红,直播电商也注定将成为电商进化史中的一个转折点。
潮玩概念火爆捧红了泡泡玛特
改革开放40多年,中国市场经历了从供给稀缺到极大丰富化的转变,消费行为也从物质主义向精神时代进化。追求自我表达和圈层化认同的消费群体捧红了一个新的商业概念——“新消费”。
在所有新消费品牌中,有一类比较特殊,它们原本是亚文化群体的小众消费,但由于充分借助网络传播和模式创新,在极垂直的领域形成了忠诚的粉丝社区。
泡泡玛特便是其中之一。
不过在2016年以前,泡泡玛特的创始人王宁拿着这种“有精神体验的零售”概念去融资却屡屡碰壁。
这也难怪,在起步阶段,泡泡玛特只是一个潮品集合店,售卖一些第三方杂货,包括化妆品、饰品、衣服等,王宁并没有找到真正的聚焦点。其次,2012年“双十一”刚刚崭露头角,电商三国杀价格战不休,投资人更关注的仍然是电商行业,少有重视零售项目的人。
但这种艰难反而让王宁能潜心思考泡泡玛特的核心能力,寻找突破点。更重要的是,由于没有大规模融资,没有媒体宣传,等找到风口爆发时反而能更上一层楼。因为根本没有竞争对手。
2016年,泡泡玛特开启转型之路,王宁和团队开始自主研发、运营潮玩IP,最早开发的Molly系列成了泡泡玛特的招牌IP,直到2021年,仍为泡泡玛特贡献了近16%的收入。
除了风口找对之外,王宁还在销售策略方面加入了自己的思考。和中国文娱赛道发展过程中的许多参与者一样,王宁也有一个迪士尼梦。他曾在上市当年表示要将泡泡玛特打造成“国内最像迪士尼的一家企业”,很难不让人联想到鼎盛时期的盛大,如今泡泡玛特市值较最高位已跌去近七成,不知道王宁的梦是否还有机会成真。
虛拟人被视为“元宇宙”概念的落地
当移动互联网增长见顶时,从业者选择把对下一轮流量的渴求寄托于高度仿真和沉浸式体验,一个概念模糊却又无比宏大的风口突然风靡。
元宇宙,一个可以称作互联网发展史上最科幻的投资概念,在现实社会被新冠疫情割裂的2021年走俏。元宇宙是“metaverse”的直译,最早出现在科幻小说《雪崩》里,这一概念对应的场景倒是多次在影视作品中出现,在现实世界实现又是一种什么体验?
实际上,根本没有人能说清楚到底什么是元宇宙,况且每一块关联领域估值体系截然不同,逻辑无法互通。更没有人能明确用户抵达虚拟世界的时间,可能是10年,也可能是50年后。
自这股兴发于美股的风吹到中国资本市场,被A股市场和创投圈炒热后,除了XR、游戏等与之相关的行业再度火热外,虚拟人也被视为“元宇宙”概念的重要落地。
自去年下半年以来,国内以“虚拟偶像”之名出道、号称拥有某类技能的虚拟人,纷纷以演出、代言、带货的方式进入市场。直到字节跳动旗下虚拟女团A-SOUL的“塌房”,才让看客意识到,“原来所谓的虚拟偶像不过是一个皮套”。
现在看来,制造虚拟人的技术依然分散在各领域。影视、游戏行业擅长视觉塑造,人工智能行业需攻关自然语言合成与理解。想要从“皮囊”到“灵魂”,虚拟人还需要继续“脱虚向实”,朝底层技术无限靠拢,而不是被一个概念所迷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