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世欣 解洪兴
科尔沁刺绣,蒙古语称“浩尔沁哈塔戈玛拉”,是科尔沁草原引以为傲的文化遗产。科尔沁刺绣在色彩上、纹样上、针法工艺上都有自己独特魅力,刺绣者用针线记录下大自然与生活的美好,每一件绣品、每一个纹样都有寓意存在。科尔沁蒙古族刺绣现代传承发展面临实际困境,近年来,国家不断加强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开发力度,科尔沁刺绣得到有效开发、保护、传承。
刺绣服饰及生活用品过去深受科尔沁牧民喜爱,其源流在科尔沁十旗中亦有不同,当前主要分支为右翼中旗的图什业图王府刺绣、右翼前旗的扎萨克图刺绣和通辽的扎鲁特刺绣。图什业图王系传世十五代,世袭王府传承的刺绣技艺,做工精湛,针法细腻,纹路独特,是科尔沁蒙古族刺绣传统代表。扎萨克图刺绣相对体现了族群文化的交融性,既受清代贵族联姻影响,吸收了公主陪嫁户满族服饰纹样,又受近代迁入扎萨克图草原的土默特、喀喇沁等部落蒙古族刺绣技法影响,样式丰富多样,图案生动逼真。扎鲁特刺绣源于元朝时期,绣品极富表现力,表达了人们对大自然和生活的热爱。
科尔沁刺绣适应生活环境,不同季节、不同性别与不同年龄在颜色搭配上亦有变化,从艳丽到朴素,色彩搭配变得越来越简洁。不同于其他地区蒙古族刺绣视粉色为不端庄而较少运用,科尔沁蒙古族刺绣作品,尤其是科尔沁女式蒙古袍、敖吉刺绣通常衬以绿叶的粉色为主,这样的搭配带给人视觉上的冲击,赋予粉色和绿色乐观、亲切、富有生命力的审美趣味。
◇蓝色底色的敖吉
科尔沁刺绣常见退晕法,纹样层次鲜明,用对比色,让绣品产生强烈明暗衬托交相对照的作用。有时蓝配红,有时红配绿,效果既明亮强烈却不过于耀眼。蒙古族崇拜长生天,科尔沁刺绣多以蓝色做底子。为表现生动逼真的效果,科尔沁刺绣经常使用对比强烈的颜色。如深蓝色的底子搭配深绿色图案,给人浓重调和感,偶尔也会用深蓝与淡蓝、深绿与淡绿搭配。
白色在科尔沁刺绣创作中也较常见。与白色较相近的淡黄色,红布贴花形成大方质朴的暖色调,令人心情开朗,温馨柔美;深绿色底配以草绿色图案或各种盘肠图案,让人静下心来,感觉轻松。不管是暖色调还是冷色调,科尔沁绣品让人眼前一亮。
◇白色为底色的盘肠纹小样
◇深绿配草绿色的鞋垫
◇金黄配银白色的花毡
◇ 混合色荷包
◇贴花小样
◇贴花摔跤服
◇绣花枕头顶
科尔沁刺绣中的黄金和银白色搭配,主要源自金银线盘花刺绣,多用于帽子、长袍、敖吉等主体部位刺绣中。
科尔沁刺绣还会混合使用多种颜色,选择相近颜色调配,由深入浅的颜色转变呈缓慢降低的节奏,而不是猛然转变,视觉上给人渐入佳境的和谐美感。
科尔沁刺绣工艺主要有四种:贴花、绣花、盘花、抠花,主要针法亦有四种:疏针、锁针、串针、拱针。
贴花,蒙古语称“纳阿木勒”,常出现在枕头、荷包上。贴花先用不同色彩的丝绸、布的边角剩料及软的皮革剪成创作应用的图形,在光滑平坦的板子上调整好造型形状后,搭配相对应颜色线,采用拱针法沿着边缝缝制。贴花工序虽然烦杂琐碎,费时费工,最终成品却极具观赏性,色彩明亮,经久耐磨。贴花底子主要使用的是羊毛毡或布里河耳皮。一般大红或蓝布修剪成传统贴花图形,以驼毛线缘边缝补在毛毡上,既实用又美观。绣花不会浪费工本于大面积纹饰创作,一般多为小绣品,贴花恰恰解决了大面积纹饰与颜色,适合蒙古包和毛毡绣运用。牧民多以大边小边组合创作边缘纹饰,毛毡中间则配以团状图案,这种设计模式在牧区备受欢迎。
绣花,蒙古语称为“哈塔哈呼”,以艳丽丝线绣制生动逼真的山水、动物及植物,常见于长靴、长袍、马甲、枕头、荷包以及各种配饰上。绣艺精湛娴熟的扎萨克图妇女甚至不需要绷架直接用双手自如操作,不同质感随着不同针法绽苞吐蕊。绣花最常见的有齐针法、参差针法、阶梯针法、散针法,表现动植物形态更自然。
盘花,蒙古语称“敖绕呼”,多用于男女长靴、鞋子及荷包,以盘针技艺结合美感,分空芯盘绣和实芯盘绣。盘花技艺多施于男女靴帮和靴,区别就在其他绣花地方是用两根针、两股线把拱针和盘针两种技艺合在一处来完成。可分为单行盘花、两行盘花、十字形盘花、用三根针回针盘花。盘花要求技法高,作品更具观赏性,又因不及回针、拱针、纳针耐磨而更受珍惜。
◇盘花衣袖
◇抠花毡子
抠花,又称镂花,蒙古语称“穗勒呼”,多施用于搏克手服装、长靴及马鞍垫等地方。抠花图形有水纹、佛手、云纹、吉祥纹,通常以几何重叠形式呈现。抠花高手常以一己之能创作理想的图形。抠花相对其他技艺结实、耐用,抠花与别的缝制技艺最大区别在于其他技艺会有地域生活特点。
疏针,蒙古语称“套布黑呼”,将两层或多层衣料临时固定。缝制服装衬子、挂面或者缝制服装时,为了袖子装得圆顺,衣领缝得平服,需要以疏针手工固定,以保障所缝部件或衣料不移位。缝完后,再拆掉临时疏针缝线,其操作和运针技艺与平缝针相同。创作长靴靴筒或长袍时,均需以疏针先行简单拼接。
锁针,以缝线缠绕成线环把毛口锁住,多施用于锁扣眼、锁插花眼及一些附饰。左手捏住锁针的布边,右手执针沿着布边由下向上缝,每缝一针,需要缝出半针后停一下,右手再将缝线从左到右地套在针下,然后拔针、拉线形成扣紧的锁结,缝完一针。
串针,蒙古语称“呢布特格其呼”,常施于皮袍或羊皮袄拼接处,亦可用于蒙古包的毛毡、勒勒车罩布的加固。以毡片或羊皮的拼接处错搭在一起,横向缝上,缝线需要平行、匀称、整齐,服饰衣片剪毛边缘毛丝扣压住而不散乱。串针用于加固及防风、防水。
拱针,蒙古语称“沙格拉呼”,以便捷、简易著称,常施用于缝制布靴的靴帮。拱针起落于纹饰外缘,针距要求均匀、顺直,所露线呈细小的点,点与点之间距离等同,点连成虚线,线条排列均匀、整齐而美观。
◇敖吉
敖吉,即是坎肩或背心,男女都可以穿,大多穿在蒙古袍外。敖吉刺绣位置不同,有时全身刺绣,有时只在开衩处、领口处施绣,给人以赏心悦目、富有朝气的感觉。
玛拉嘎,即是帽子。蒙古族祭拜长生天,头部不允许随便摸,戴帽子也很讲究,蒙古帽顶较尖,最上面绾算盘疙瘩,科尔沁称苏门疙瘩,以此为中心,向周围辐射垂下许多条红缨,两面缀两条带子。疙瘩代表的是太阳,红缨代表辐射的光芒,两条飘带代表自由自在生活在阳光下。
◇蒙古女靴
◇ 蒙古男靴
◇荷包
◇褡裢
蒙古族荷包以绸缎缝制,外施刺绣装饰,常作为传达友情的物件和礼物。牧民姑娘从小学刺绣,为显示心灵手巧,结婚时以荷包为礼物送给婆家。荷包中有时会放入艾叶、香草等,作为香包挂在胸前。荷包以凤鸟、鹿、石榴、云纹等纹样为多,寓意多子多福、家族兴旺。
◇枕头
褡裢也称鼻烟壶褡裢,是长条形状刺绣品,两边有开口,一边可以装鼻烟壶,另一边装哈达,戴在左襟腰带上。大多是深蓝色缎子或布做成,库锦镶边。用五色丝线绣出各种纹饰,佩戴时要上下错开来戴。
枕头,常见长枕头,两端刺绣各种纹饰图案,又称枕头顶。旧时候枕头一般用黑布缝制,所以以黑色底子为主。枕身长,两端为方形,因此纹样也以方形为多。
◇凤鸟纹
◇鹿纹
蒙古族服饰中多用凤鸟作为装饰有很多,通常会用五色线绣,以凤为纹饰的帽子、衣襟在蒙古族女性服装上较为多见。牧民们认为凤是鸟中之王,象征吉祥、幸福、美好。
鹿的形象具有原始图腾的意义。古代游牧部落会在崖壁前举行祭神。内蒙古敖汉旗赵宝沟文化陶尊上出现鹿龙是北方草原最早的神鹿画。内蒙古西拉木伦河流域白岔河地区岩画上鹿的形象也有很多。在荷包、枕头、衣服上能看到鹿的形象。
游牧生活中,马是极为重要的存在,在日常生活中,牧民离不开马,马是人们最好的助手。蒙古族民间有许多马的图案,其中就包括八骏图,它寓意着优秀人才众多。东胡族文物有十牛八马短剑,八骏图灵感可能来源于东胡的这个文物。八骏图刺绣可以说是精品中的精品,因为工艺复杂不常看见。
◇马纹
◇盘肠纹
盘肠本来是佛教“八宝”之一,其寓意事事顺心、路路通顺、吉祥长寿。盘肠图案盘曲连接,无头无尾,有连绵不断的感觉。盘肠图案在蒙古族生活中经常看到,适用于任何东西上,比如蒙古包、蒙古袍、挂毡、屋子墙壁上、寺庙里处处可见。但凡表达连续不断、长寿、富裕、幸福都用它来表达。从出土文物看,盘肠纹与盘绕交叉蛇纹也有联系。
◇云纹
◇◇纹
蒙文哈木尔是“鼻子”的意思,有吉祥如意的寓意。蒙古族民间有个传说,很久以前有个富人,打造了个洁白的蒙古包,想在上面贴绣图案,富人对请来的设计师设计的样式不满意。有一天从远处来了一头牛,边走边闻路边的灰,走到蒙古包旁就把鼻子印上了蒙古包,这种纹样便被称为哈木尔纹,从此以后哈木尔纹在牧区就传开了。根据史料,最早见哈木尔纹在内蒙古赤峰夏家店下层文化的彩陶纹样中,后来北方少数民族文物中也出现过,尤其是在元朝应用尤为广泛。蒙古族生活中随处可见哈木尔纹。
◇卷草纹
◇佛手纹
◇宝相花
卷草纹委婉、优美、生动,经常同盘肠、哈木尔等图案穿插在一起使用,故有生生不息、连绵不绝的寓意在里面。卷草纹用于刺绣、生活用具上非常常见,给民间工艺增添了不少情趣。它曾以忍冬纹形式流行于北魏,敦煌壁画及各种使用装饰品上也常见到。
佛手其实是一种水果,形状如同人手,分散时如手指,拳曲如手掌,放在室内香味持久不散。其图案来源于印度,寓意诸事顺利、吉祥如意。蒙古族帽子、荷包、靴子上都会用此图。
宝相花,寓意富贵吉祥。宝相原本是佛教词语,佛教把庄严肃穆的佛像称为宝相。宝相花在众花之中尽显繁华,一般纹样会以牡丹、莲花等为主体纹饰,中间部分镶嵌其他花叶,再用圆珠作规则排列,加上多层次退晕法,显得整幅花样美观大方、富丽庄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