价值论角度的经济增长研究

2022-08-04 07:03亓占丰
大连大学学报 2022年3期
关键词:生产率系数公式

亓占丰

(大连大学 机械工程学院,辽宁 大连 116622)

经济增长,是经济学研究中的核心课题。针对这一课题,最重要的是研究三个问题:经济增长,增长的是什么?怎么进行的增长?增长的方式有哪些?这三个问题分别对应的是经济增长的本质、发生机制和实现途径。对于这三个问题,西方经济学和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沿着不同的解读方向,分别产生了不同的研究结果[1]。

西方经济学认为经济增长就是一国潜在的国内生产总值(GDP)或国民产出的增加,因此不研究经济增长的本质,而只研究其发生机制和实现途径。对于经济增长发生的机制,西方经济学认为是资本积累、劳动力增加和技术进步综合作用的结果[2]。从结构主义到新古典主义,从哈罗德—多马模型到索洛模型,从各种影响经济增长的因素出发,寻找最可能的答案。有的认为是全要素生产率(TFP),有的认为是研究开发(R&D),有的认为是外商直接投资(FDI),还有的认为是结构、金融、贸易等不一而足[3]。丹尼森认为知识进步是发达国家最重要的经济增长源泉[4]。卢卡斯认为人力资本溢出才是技术进步和经济增长的原因[5]。罗默认为技术进步和规模收益递增是经济增长的主要原因[6]。林毅夫认为比较优势和后发优势是中国经济发展的动力[7]。目前来看,影响最广泛的是内生增长理论、新制度理论和统合增长理论[8]。内生增长理论强调技术进步,新制度理论关注产权制度,统合增长理论是在此前理论基础上加入人口因素。

然而,所有这些研究可以看出有三个特征:第一,研究多数都是从技术层面做出的,通过实证给出进一步的结论,最后由现象升华到理论,但这种理论往往换一种现象就很难说清楚;第二,仅是对某一时期内的经济增长做出研究,而无法将该结论延伸至其他时期,更无法作出预测,不具有普适性;第三,各种模型的参数和限定条件各不相同,无法对参数和限定条件变化进行解释。这些都是由于在经济学研究中缺乏一个价值论这样的主体逻辑线造成的。

劳动价值论认为经济增长就是价值的增长,给出了经济增长的本质。一般认为,马克思的社会资本再生产理论就是关于经济增长发生机制的分析[9]。在此基础上,费德里曼建立了经济增长数学模型,此后的大部分研究都是在此方向上进行。但是,由于马克思仅给出价值量的推导结论,而没有给出计算过程,这就使得后来的学者们在如何计算劳动和价值上无法达成共识,相关的研究文献大体上从三方面展开:第一,基于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数理研究。例如王朝科和郭凤芝[10]试图建立价值函数,丁畅[11]推导出单位商品劳动价值量,王艺明和刘一鸣[12]建立马克思主义两大部类经济增长模型等。第二,对劳动价值论进行再解释。例如孙杰[13]认为劳动创造价值包含三层含义,吴金明[14]建立二维五元价值分析模型,靳清、魏巍和李纳[15]使用“技术生态”“步速”和数理技术分析技术进步和经济增长等。第三,将劳动价值论与西方经济学相结合,试图建立大一统的经济模型。例如张江[16]试图以劳动价值论为基础来改造效用论、供求论、生产费用论和均衡价格论,魏旭和高冠中[17]用劳动价值论对全要素生产率理论进行重新解析,刘刚和杜曙光[18]用劳动价值论建立产业升级的分析框架等。这些研究都从不同侧面有所贡献,但相对而言,仍然没有解决最核心的问题:劳动和价值的关系是什么?

修正后的劳动价值论解决了这一问题。其认为活劳动创造价值,死劳动是价值在人类社会的表现形式,可以用来保存、转移和分配价值[19]63,死劳动用劳动消耗来衡量,劳动消耗按照人均食品消费计算。本文与现有文献的不同之处就在于此,基于修正后的劳动价值论,在计算价值的时候,将人类创造的死劳动用活劳动来衡量,这样使得劳动价值论可以在技术层面上用来解释各种经济现象。通过分析经济增长,说明其变化的原生动力就是产业发展的内在机制。用中美两国的数据进行对比分析,发现实现产业发展的有效途径。

本文的研究框架如下:第一部分明确了经济增长的研究方法,认为经济增长主要是产业生产率和劳动人口变化导致的;第二部分研究经济增长的影响因素,分析了产业生产率和劳动人口如何变化才能促进经济增长;第三部分研究了实现经济增长的有效途径,主要包括技术进步和招商引资两方面内容。

一、经济增长的原因

在经济学中,“生产”一词不要把它理解为生产物质,因为一切物质其实都是自然界的产物,而人类只是通过劳动取得和改变自然界中已存在的物质,使它进入人类世界,产生价值和使用价值。所以,劳动的过程就是生产。

劳动创造价值,而价值生产出来并进入人类世界后,经济学家更关注的不是它的生产过程,而是它的增长过程,用经济学的术语来说,就叫作经济增长。死劳动是价值在人类社会的表现形式,因此研究经济增长,其实就是研究死劳动的增长。

根据修正的马克思劳动价值论[19]61,死劳动公式为:

死劳动以活劳动为尺度,而活劳动基准为人均指标,因此考虑人口,则将公式(1)等号两边都除以,得到公式(2):

以中美两国的数据为例研究人均劳动效率的增长,从《中国统计年鉴》(数据来源以下同)和美国经济分析局(数据来源以下同)中搜寻并计算数据,按当年价格计算,根据公式(1)得到1952 年至2020 年中国和美国的人均劳动效率曲线,如图1所示。

图1 中美两国人均劳动效率比较

2013 年中国的人均劳动效率为184.98,美国的人均劳动效率为177.45,中国已经超过了美国。人均劳动效率的超过,并不代表人民币或美元价格意义上的超出,这里的含义是中国以活劳动度量的产值超出了美国以活劳动度量的产值。之所以要强调以活劳动度量,是因为中国和美国的基准人均活劳动并不相同。实际上从价值的含义来讲,都是存活所需要的最基本的食品消费,因此这两个值其实应该是相等的,即中国1983 年的234.46 元人民币等于美国1878 年的300.32 美元,相当于购买力平价的基准。

而如图1 所示,中国劳动效率的增长从2004 年开始大幅加速,巧合的是,中国也正是自2004 年开始加强经济的宏观调控。那么,中国自2004 年至2020 年的经济发展到底和政府的宏观调控有没有关系呢?如果有关系,那么经济是从哪方面产生了改变呢?这就要对整个经济的产业结构进行分析。

将采矿业由原第二产业转入至第一产业①中国的数据里,采矿业产值只有1981 年以后的数据,1981 年以前只有1952 年、1957 年、1978 年数据,其他各年按这三年之间的增长率平均估算。采矿业劳动人口只有1978 年以后的数据,其中,2002 年以前为分行业年底就业人数,2003—2016 年为按行业分城镇单位就业人员数,2017—2020 年为按行业分规模以上工业主要指标中的平均用工人数。1978 年以前只有1952 年、1957 年、1962 年、1965 年、1976 年的占比数据,其他各年按这五年间的增长率平均估算。美国的数据里,劳动人口和第一产业劳动人口来自《美国总统经济报告》,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劳动人口按经济分析局两个产业的数据占比重新计算。,根据公式(1),可以计算得到三次产业的人均生产率为:

劳动效率的计算正常都要考虑全部人口,包括劳动人口和依托该劳动人口的非劳动人口。因为不劳动就创造不了价值,所以这里的劳动人口不是通常意义上有劳动能力的人口,而是指就业人口。但由于无法甄别产业内的非劳动人口,因此,公式(3)中的人口用产业劳动人口来代替,也被称为生产率以示区分。本文中凡是仅用劳动人口来计算的都称为生产率,用全部人口来计算的称为劳动效率。根据公式(3)计算得到中国1952 年至2020 年期间和美国1930 年至2020 年期间的产业人均生产率,如图2 所示。

图2 中美人均劳动效率与产业人均生产率曲线

如图2 所示,美国的人均劳动效率不但低于全部的三次产业人均生产率,而且在1995 年之后,第一产业人均生产率发生跃升,人均劳动效率的趋势没有发生变化。这说明产业人均生产率的增加,不必然导致人均劳动效率的有效提高,不必然引起经济的增长。

由公式(3)可以得到人均劳动效率和产业人均生产率的关系:

二、经济增长的影响因素

(一)生产率因素和人口因素的衡量

图3 中国和美国的产业比例系数

如图3 所示,尽管中国2004 年之后的经济发展主要是第三产业和第二产业拉动的,但第三产业的拉动力越来越弱,而第二产业和第一产业的拉动力在增加。美国1995 年之后第一产业生产率的提升确实提高了第一产业的比例系数。

图4 中国和美国的产业影响系数

如图4 所示,中国在2004 年之后,第一产业影响系数呈下降趋势。说明尽管比例系数有所提升,但加上人口影响后经济拉动力反而下降,相当于2004 年之后的第一产业劳动人口是在减少。同样道理,美国在1995 年之后第一产业的影响系数略有增加。对比其比例系数的极大增幅,影响系数的变化微不足道,说明美国第一产业的劳动人口太少。

从公式(5)和公式(6)可以看出,无论是产业比例系数还是影响系数,都体现了对经济的拉动作用。但是前者只反映产业人均生产率在三产中的占比,不反映劳动人口的影响。而后者反映的是总量意义上的生产率在三产中的占比,既包括人均生产率又反映了产业劳动人口。这两者往往并不一致。因此,为了更好地研究产业结构对经济增长的影响,设产业结构系数为,则有:

假设三次产业劳动人口为自变量,则公式(7)可以变成以三次产业劳动人口为自变量的函数,即:

产业结构系数表示的是产业比例系数和产业影响系数的差距。该差距越小,说明产业的劳动人口对产业影响系数的影响越小。其经济含义为:当的时候,说明该产业的劳动人口投入过多;当的时候,说明该产业的劳动人口投入过少;而当的时候,说明该产业的劳动人口投入对产业影响系数没有影响。

对中国和美国的产业结构系数分别进行整理计算,可以得到图5。

图5 中美两国产业结构系数比较

如图5 所示,2004 年至2020 年中国的经济之所以出现快速增长,除了生产率增加之外,还因为第一产业的劳动人口向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转移所致。但是目前第一产业的劳动人口已有不足,而第三产业的劳动人口则面临过剩,所以应该采取措施让第三产业劳动人口向第二产业和第一产业转移。1995 年至2020 年美国的经济发展之所以不如中国,一个重要的原因是生产率较高的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投入的劳动人口却越来越不足。而第三产业的劳动人口过剩,反而拖累了第三产业生产率在人均劳动效率中的占比。

2020 年中国的产业结构偏差系数为0.84,美国的产业结构偏差系数为3.21,因此中国的产业劳动人口投入对产业影响系数影响较小,而美国产业劳动人口投入对产业影响系数的影响则比较大。

对比图2 可知,除了产业劳动人口外,中国的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在2004 年至2020 年间的快速发展,极大拉升了人均劳动效率。这说明中国政府的经济调控措施确实起到了应有作用。而美国尽管在1995 年之后第一产业生产率提高极快,但第一产业投入的劳动人口却在持续下降,导致第一产业的生产率在人均劳动效率中的占比反而下降,所以图3 中在1995 年之后,第一产业人均生产率的提升不能体现在人均劳动效率上。

(二)经济增长的短期目标和长期目标

从公式(4)来研究经济增长的途径,可以得到生产率和人口系数两方面因素。由于一方面人均生产率的提升是个长期过程,涉及技术进步、教育升级和管理改革等多方面环节,短期很难见效;另一方面,人均生产率的提升会受到劳动人口的配置影响,不一定能实现人均劳动效率的有效提升。所以,加大产业人口系数才是短期内提升人均劳动效率的有效措施。

假设经济发展已经满足比例原理,则三次产业的劳动人口可以分别表示为为人口效率比,总人口为常量,则由公式(4)可知,经济增长可以变为以为自变量的三元函数求最大值问题:

然而很明显,在现实中,任一产业人均生产率都不可能为0,而作为固定值也没有意义。从公式(13)来看,由于和都是常量,则最大值的结果主要由决定。越小,每单位生产率贡献所需要的劳动人口越少,此时的人均劳动效率越大。如果a 无限趋近于0,则公式(11)趋向于无穷大,没有解。因此,当不用考虑劳动人口配置而只考虑人均生产率提升时,公式(11)要达成最大值的现实目标应该是提升和,使得。所以,要促进经济增长,提升产业人均生产率,长期的产业结构调整方向为不断提高具有最低人均生产率的产业人均生产率,使其效率不断提高,最后达到的目标。

为了更好地判断中美两国产业生产率的均衡性,设产业效率系数为,则有:

2020 年中国的产业效率系数为1.11,美国的产业效率系数为0.56,因此美国的产业人均生产率更为均衡。

三、促进经济增长的方法

从价值论角度来看,提高劳动效率,是人的一种自发过程[19]62。这种自发过程是内生性的,也是不可控的。从长期来看,在经济政策、创新机制和研发教育体系等环境因素保持不变的情况下,劳动效率会保持一个较稳定的缓慢增长速度。而人均劳动效率只和产业人均生产率及人口分配有关。调整产业劳动人口比较简单,主要是在保持产业人均生产率不降低的前提下实现劳动力的转移。一般是将劳动力过多的产业内效益不好的企业淘汰,员工向劳动力不足的产业转移。而提升产业人均生产率,可以从内生和外生两个方面来看。内生性的方法就是技术进步。从政策上扶强汰弱,从根本上理顺教育体系,加大研发、创新力度,促进新科技、新模式的诞生以提升产业人均生产率;外生性的方法就是招商引资,引入外来企业促进本地区经济的发展。

(一)技术进步

“技术”这个词,无论中外,由来已久。古代的“技术”一词常被分开使用,“技”泛指各类才能和本领,“术”泛指能用于达到目的的思想和理论。所以,技术从一开始,定义就包含着两方面的内容,由此也形成了两方面的支持者,这一争端直到现在也没有解决[20]。

那么,什么才是技术进步呢?活劳动创造价值,是价值的源泉。而劳动,就是通过人提高自身效率的自发过程来调整和控制周边环境,使之发生变化,为人类的生活和自己的需要服务的过程。这一自发过程本质上是由人类自身消耗太大和所获太少之间的矛盾产生的。要解决这一矛盾有两种方法,一种是减少自身劳动消耗,另一种是提高劳动创造。两种方法的目的都是让劳动创造超过劳动消耗,而根本的解决方法是后一种,因为劳动消耗的可减量毕竟是有限的,不能超出人体承受能力,但劳动创造的可增量却是无限的。

(二)招商引资

显然,技术进步属于内生性和不可控的,不保证一定会有结果。而招商引资则短期内容易见到效果。自改革开放以来,地方政府大力扶持本地企业发展,吸引外来投资,直接促进了地区经济发展。但是,仅仅增加地区的经济总量就算是招商引资成功了吗?显然不是。招商引资的目的应该是能够提升产业人均生产率。

招商引资后的第二产业和第一产业劳动人口分别为:

招商引资后的第二产业人均生产率为:

招商引资的目的为:

则公式(14)(15)(16)(17)(18)和(19)联立,可得招商引资效用公式为:

根据三次产业的划分和人均劳动效率的定义,可以得知,国家层面的国内生产总值相对于企业,就是按产量计算的销售收入,全国总人口对应的就是总员工人数。如果人均活劳动按全国基准计算,则企业的人均生产率为:

这一公式可以用于招商引资来的新企业人均生产率测算。

四、结论

本文主要研究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经济增长问题,基于经济增长的本质确定其发生机制和实现途径。目前的相关研究既没有说清楚经济增长的内涵,也没有说清楚为什么进行经济增长的研究,而厘清这一问题,意味着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可以用来直接指导现实经济,不再高高在上。

死劳动是活劳动创造的物化价值,研究经济增长,就是研究人均劳动效率的增长。提高人均劳动效率的有效途径,可以通过改变产业人均生产率或者人口系数来实现。不同于一般的研究方法先进行假设再进行实证,需要较多限制条件,本文直接通过理论分析得出结论,具有较强的普适性。不但能用于分析任意区域的经济增长原因,也可以根据现有生产率和劳动人口对经济发展进行指导。本文给出了短期和长期促进经济增长的方法,地方政府可以通过调整产业生产率和劳动人口来更精确地提升GDP。并且通过对引资来的新企业人均生产率进行测算,降低招商引资的风险。

猜你喜欢
生产率系数公式
中国城市土地生产率TOP30
组合数与组合数公式
排列数与排列数公式
“新”生产率悖论?工业机器人采用对制造业生产率的影响
跟踪导练(三)4
外资来源地与企业生产率
外资来源地与企业生产率
小小糕点师
苹果屋
嬉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