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教融合视角下单项体育协会与体育院校共建运动项目学院的思考

2022-08-04 05:50陶明明郑家鲲王学彬
天津体育学院学报 2022年4期
关键词:竞技学院运动

陶明明,郑家鲲,王学彬

2020年9月21日,国家体育总局与教育部联合发布《关于深化体教融合促进青少年健康发展的意见》(体发[2020]1号,简称《意见》),为深化体育和教育领域改革,创新体育人才培养模式指明了新方向,确立了新理念,谋划了新路径[1]。《意见》明确将“在体育高等院校建立足球、篮球、排球学院”写入国家政策文件,“谁来建、如何建”运动项目学院成为体育高等院校(简称体育院校)需要直面的重要实践问题。

事实上,近年来体育院校已经建成一批运动项目学院,如成都体育学院自设的足球运动学院,武汉体育学院与职业足球俱乐部联合共建的卓尔足球学院,国家体育总局与地方政府依托上海体育学院、北京体育大学等体育院校共建的中国乒乓球、足球、篮球、排球、游泳等项目学院。还有单项体育协会(简称单项体协)与体育院校合作共建的运动项目学院,如中国篮球协会与上海体育学院共建的中国篮球协会篮球学院,中国排球协会与天津体育学院共建的中国排球协会排球学院等。单项体协与体育院校共建运动项目学院与前述三类运动项目学院的共建主体、内容、模式等存在显著差异。在深化体教融合、推进单项体协实体化改革及创新体育院校人才培养的时代语境和现实需要下,思考单项体协与体育院校共建运动项目学院的模式、特色、动因、效应、障碍和优化路径等问题具有重要现实意义,这将有助于理解共建模式和机制,认清共建成效与障碍,深化共建内容与举措,进而为今后更多单项体协与体育院校共建运动项目学院提供有益参考。

1 共建运动项目学院模式与特色

据不完全统计,截至2022 年1 月,相关单项体协已经分别与上海体育学院共建中国马拉松(2017 年3月)、篮球(2017年8月)、铁人三项(2018年4月)、羽毛球(2019 年6 月)和体操(2019 年8 月)等学院,与天津体育学院共建中国排球(2017 年11 月)、棒球(2020 年10 月)、柔道(2020 年12 月)学院,与武汉体育学院共建中国铁人三项(2018年9月)、拳击(2021年5月)、健身健美(2021 年6 月)学院,与山东体育学院共建中国举重学院(2019 年8 月),与南京体育学院共建中国击剑学院(2022 年1 月)。另外,部分单项体协也与综合性大学开展共建,如中国登山协会与中国地质大学(武汉)体育学院共建中国登山户外运动学院(2018年11 月),中国拳击协会与郑州大学体育学院共建中国拳击学院(2021 年6 月),中国垒球协会与南京工业大学体育学院共建中国垒球学院(2020年12月)。

根据收集的上述运动项目学院官方资料、权威报道和部分共建协议等材料,同时结合相关运动项目学院的运行机制和现状调查资料,从中提炼和总结了共建运动项目学院共建模式与特色。(1)在共建基础上,单项体协通过政策倾斜和资金保障,在运动项目人才培养、后备人才基地建设、体育科技服务和体育国际交流等方面给予支持;共建高校则提供人力、物力、财力支持共建学院建设与运行,承担单项体协交办的涉及推动运动项目发展的各项工作。(2)在管理模式上,单项体协组建理事会领导和管理运动项目学院;共建高校负责运动项目学院具体建设和运行,运动项目学院在院长领导下落实具体共建内容。(3)在共建内容上,单项体协与共建高校主要围绕运动项目教学、训练、培训、科研、智库五大领域展开运动项目学院共建,一方面通过教学、训练和培训,着力培养运动项目发展所需的优秀运动员、教练员、相关辅助人员和社会体育人才;另一方面,通过科研和智库服务提升运动竞技水平、科技保障能力和社会服务水平,推进运动项目专业化和社会化发展。总之,单项体协与共建高校是运动项目学院两大共建主体,单项体协与体育院校共建运动项目学院是一种全新的共建模式(见图1)。

图1 单项体协与体育院校共建运动项目学院的模式与内容Figure1 The model and content of Co-construction Sport College

该模式特色鲜明:(1)以五大领域为目标定位,破除唯竞技体育人才培养单一目标,统筹服务国家体育与教育战略、体育人才培养、运动项目发展、运动科技服务和国际文化交流等社会需求;(2)以资源共享为共建基础,立足单项体协的改革契机、政策优势和财物资源,以及体育院校人力资源优势,通过资源共享和优势互补,溢出效应明显;(3)以运动项目为办学中心,在办学宗旨、办学定位、培养目标及课程设置等方面均围绕运动项目展开,突出了运动项目文化建设和社会化发展,共建内容及人才培养资源整合有力;(4)以体教融合为培养方式,依托共建高校教育资源,面向全国选拔学生运动员,突出文化和运动技能培养,弥补传统“体教分离”的“运动员学生”培养模式不足,人才出路多样;(5)以服务社会为共建导向,既服务国内运动项目社会化发展需要,又重视对外合作交流与文化传播,统筹运动项目国内社会化与对外国际化发展。

2 共建运动项目学院的现实动因

2.1 响应国家体育与教育发展的战略诉求

在理论上,共建运动项目学院是单项体协与共建高校对体育强国、全民健身、地方体育发展战略及国家教育战略做出的积极回应和理论创新。一方面,《体育强国建设纲要》中明确指出,要“充分调动高校、地方以及社会力量参与竞技体育的积极性”;另一方面,体育院校如何壮大自身办学实力,形成自身办学特色,对于进入“双一流”建设高校队伍至关重要。事实上,高校具备服务体育强国建设的优势资源[2],具有“人才培养、理论支持、科技支撑的独特优势”[3],也是高校发挥全民健身辐射作用的根本[4]。高校与单项体协合作共建可以提高自身办学水平,并助力“双一流”建设。虽然,单项体协和高校在服务国家和地方体育、教育战略规划方面都各具优势,但实际上并未发挥各自应有的功能,主要原因在于缺乏体育与高等教育深度融合、协同发力的体制机制和实施载体。运动项目学院的建立,联通了竞技体育与学校体育教育,整合了单项体协与高校资源,发挥教学、训练、培训、科研和智库多元服务功能,开创了开放办竞技体育的又一新路径。

2.2 深化体教融合发展路径的有益尝试

《意见》的发布,从国家深改战略高度对体教融合发展做出了重大决策部署,体教融合也成为未来体育与教育事业的重点改革任务。但是,目前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还主要依托“三级训练网”,“学训矛盾”问题突出,运动员学生文化学习受到较大影响,导致职业运动员群体文化程度不高[5]。另外,普通高校缺乏高水平训练条件和氛围,难以选拔和培养出高水平运动员。事实上,体育院校具有学科、师资、科研等资源优势,肩负体育人才培养的文化教学和运动训练双重任务,是深化体教融合的重要育人主体。因此,运动项目学院以体育院校优势为基础,将文化学习与运动训练融合作为人才培养前提,推动“运动员学生”向“学生运动员”身份转换,突出文化学习在运动员培养过程中的重要价值,创新竞技体育教练员、裁判员和运动员后备人才培养方式和成长路径,深化体育人才培养的体教融合内涵,这是对深化体教融合发展路径作出的有益尝试。

2.3 纾解竞技体育发展困境的实践需要

共建运动项目学院,可以满足竞技体育健康持续发展的现实需要。当前,举国体制在资源调动、资源使用效率、技术创新能力[6]等方面弊端突显,如政府集中力量“一家办”竞技体育,社会参与有限,导致竞技体育发展市场活力不足;“三级训练网”人才培养体系资源消耗大[7],也不能保证充盈的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和输送[8],已经影响到传统优势项目高质量持续发展;竞技体育发展与群众日常健身生活“空间区隔”明显,造成竞技体育与群众体育、全民健身、体育产业融合不足,“溢出效应”还未形成,以致于竞技体育发展空间受限。可以说,竞技体育发展方式面临“路径依赖”、人才不足和“空间区隔”等发展困境。共建运动项目学院,通过承接单项体协下放和转移的部分管理权力与职能,形成破解竞技体育发展旧有路径弊端、创新人才培养和促进多领域融合的新发展方式,能有效纾解竞技体育发展困境,满足竞技体育健康持续发展的现实需要。

2.4 探索单项体协实体改革的创新举措

单项体协在运动项目管理中“虚置”现象[9]一直饱受诟病,实体化改革大势所趋。理论上,单项体协实体化改革是指在国家“放管服”背景下,依据“政社分开、权责明确、依法自治”的原则,旨在同国家体育总局脱钩,独立承接运动项目管理中心职能,成为独立社团法人、行业管理者和公共体育服务供给者。事实上,实体化改革使单项体协获得了独立自主管理运动项目的合法性,但同时也意味着要独自迎接市场挑战和生存风险。由于各运动项目的社会化基础和市场化程度不同,生存与发展成为单项体协实体化后的最大考验。实体化的单项体协,既要化解生存危机以自立,又要管理和引导运动项目行业发展以自强,同时还要向社会供给公共体育服务。运动项目学院嵌入了社会组织和市场机制,承接了单项体协管理运动项目的部分权力和运动员教育、集训、教练员和裁判员培训、国际交流与文化传播等职能,可以化解单项体协实体化改革面临的部分主要问题。

3 共建运动项目学院实践审思

3.1 共建运动项目学院积极效应

3.1.1 推动体育人才多元化培养渠道建立 体育人才是体育事业发展的核心要素,但是竞技体育人才培养模式单一[10]及“学训矛盾”产生的弊端一直制约着竞技体育人才产出数量和运动员职业发展。运动项目学院以人才培养为核心内容,推动多方向、多元化体育人才培养渠道构建,打破了竞技体育人才培养对“三级训练网”体系的路径依赖,建立了运动员学历教育、运动项目专业人才培训、社会体育人才培养等多元路径,着力培养适应竞技体育、社区体育、体育培训、体育教育等领域需求的复合型体育人才。如中国篮球等运动项目学院,通过单独招生、申请审核方式,已经建立较为完善的学生运动员学历教育体系;中国羽毛球、体操等运动项目学院,建立了全国性的教练员、裁判员和后备运动员等运动项目专业人才培训体系;中国铁人三项学院的建立,为培养适应铁人三项运动市场规模和产业发展需要的复合型人才提供新渠道。

3.1.2 促进赛事保障多维度优势资源整合 传统的运动竞赛保障服务,一般由各运动项目专业队设置对口部门或配备专业人员负责。这种竞赛服务的部门化设置,不仅会增加运动队运行成本,也可能限制和影响赛事服务质量[11]。运动项目学院,以集约化方式整合高校运动训练、体育科研、赛事服务等优势资源,为教练员提供更科学化的训练内容和方法,为运动员参赛提供更个性化的训练服务,进而为获得优异成绩保驾护航。如中国羽毛球学院整合学科、人才和科研等优势资源,提供了高质量的体能训练、技战术分析和体能保障等赛事服务,助力中国羽毛球队在2021年东京奥运会取得2 金4 银的好成绩;中国柔道学院的建立,也是基于天津体育学院运动人体科学、运动心理学、运动训练学等优势学科及国家实验室的优质科研人才资源,旨在通过充分整合利用技术、生理、心理、体能等优势资源,保障柔道赛事的服务。

3.1.3 激发运动项目社会化发展的内生活力 为减少政府“大包大揽”办体育的行政负担和经济成本,亟需引入社会资源参与竞技体育,实现运动项目社会化发展。运动项目学院,融合了单项体协与高校资源参与竞技体育人才培养和社会服务供给,激发了运动项目社会化发展的内生活力。一方面,运动项目学院针对国内体育发展的社会需求,推动体育与各领域融合互动。如中国体操学院与社会企业合作成立具有法人资格的中国体操学院体操俱乐部,采用社会化和市场化运行,既普及推广体操运动,又吸引社会企业参与体操人才培养和市场开发[12];中国马拉松学院也通过多次举办“马拉松竞赛组织管理”培训班,推动马拉松赛事规范运营和社会化发展[13]。另一方面,运动项目学院还构建了面向国际的合作交流框架,建立了项目推广、人员培训、文化传播等内容,有利于加强中国竞技体育在国际竞技体育政策与规则制定中的话语权,提升中国竞技体育的国际影响力和文化传播力[14]。

3.1.4 助力体育科研高水平攻关能力提升 目前,国内体育院校模式培养的体育科研人才,比较缺乏高水平运动队长期实践经验。另外,我国运动训练人员培养及研究成果和科研团队在数量和质量上也难以满足现实需要[15]。运动项目学院可为高水平体育科研攻关人才培养提供实践锻炼平台,为提升运动项目高水平科研攻关能力创造条件。如在东京奥运周期,中国羽毛球学院组建了专业的科研团队,以保障羽毛球奥运攻关科技服务。一方面,通过随队参赛和线上交流方式,加强科研团队与教练人员的交流与合作,提升教练员团队科研认识和能力;另一方面,依托共建高校科研团队资源,承接高水平运动队备战世界大赛的科研攻关项目,提升运动项目科研攻关能力和水平。近年来,中国羽毛球学院先后承担了多项羽毛球奥运攻关科研项目[16],其中《国家羽毛球队单打比赛的数据采集及技战术统计分析》课题,为奥运备战提供了重要数据参考和技术支撑[17]。

3.1.5 拓展运动项目专业化智库的服务内涵 体育智库建设,对竞技体育发展具有重要价值。运动项目学院整合了体育院校专业人才资源,具备智库服务优势和能力,有助于拓展运动项目专业化智库服务内涵,具体可提供:(1)体教融合智库服务,可制定科学的教学计划,平衡运动训练与文化学习,同时以运动文化为载体加强运动员道德培养,可有效缓解运动员学训矛盾;(2)训练和竞赛保障智库服务,为运动员制定专业的训练计划、提供高水平的训练指导科学的参赛战略战术等;(3)人才培训与科学研究智库服务,开展教练员、裁判员培训班及奥运后备人才训练营等,为运动项目发展制定科学规划、训练竞赛提供合理指导、运动员身心健康提供精准监控、运动员伤病康复提供有效方案等专业化指导。此外,运动项目学院的专家团队是提供体育决策咨询的重要服务力量。

3.2 共建运动项目学院障碍因素

3.2.1 共建制度建设相对滞后 共建运动项目学院,是单项体协与体育院校进行的创新尝试,目前共建合作实践还处于“摸着石头过河”的阶段。制度建设,是运动项目学院共建规划的重要基石。在没有完善的共建制度指导下,共建合作将缺乏统一的行动方案与标准的路线框架,极易导致共建合作不实、资源融合不深、监管机制乏力、共建内容单一和共建成效式微等问题。共建制度建设滞后,还可能使运动项目学院建设陷入制度依赖困境。以往体育部门与高校合作培养竞技体育人才实践显示,很可能出现“体工队模式”下的制度依然被惯性依赖,虽然运动项目学院“‘院校化模式’已经出来了,其制度化过程又正在进行中,其结果自然就变成了挂着院校的牌子走着体工队的老路”[18]。目前,单项体协与体育院校之间签署的共建协议是各运动项目学院建立及运行的主要制度依据。通过分析中国羽毛球、体操等运动项目学院共建协议发现,共建协议内容主要提供了学院共建的总体方案和行动框架,并就共建主体权责和共建内容进行了宏观概述,但是关于学院具体运行和管理制度,如人事制度、财务制度、人才培养制度等内容并未详细阐明。为防止运动项目学院陷入竞技体育人才培养传统模式的制度依赖困境,各项运行管理制度亟需建立和完善。

3.2.2 监管主体权责有待完善 在法人治理结构中,理事会居于核心与主导地位,主要负责组织内部的决策与监督职能[19]。因此,在理事会组建上,理事会内部结构设置、性质与地位、角色与功能等,对共建运动项目学院发展规划有重要影响。在监管主体上,地方教育委员会是运动项目学院人才培养业务监管部门;国家体育总局运动项目管理中心、地方体育局、单项体协是训练和竞赛业务管理主体。在运行机制上,运动项目学院独立运行,单项体协是业务指导部门,负责总体规划;共建高校是建设运行主体,负责日常管理。运动项目学院业务管理存在“官民二重性”,即学院运作和资源获得受到官方行政机制和自身自治机制的双重支配[20]。官方政策和资源支持是运动项目学院发展的巨大优势,但同时也要防止来自监管主体权力的越界干预。

3.2.3 行政管理机制亟需创新 作为一种全新的办学模式,运动项目学院行政管理机制建设还需创新完善。(1)行政机构设置需要创新完善。运动项目学院依托共建院校原有的二级学院或专项教研室资源建立,原有机构设置不适用运动项目学院的机构设置要求,需要根据共建内容创新完善机构设置,如中国体操学院根据共建内容,设置办公室、训练中心、培训中心、体操推广中心、科技服务保障中心和国际交流中心等机构,人员编制清晰、岗位分工明确。(2)师资队伍建设机制需要创新完善。运动项目学院旨在培养服务于运动竞赛、体教融合、体育产业等所需要的复合型专业人才,共建高校师资力量的专业特长可能难以满足多元化人才培养目标的需要。因此,必须创新运动项目学院师资聘任和人才引进机制,吸纳包括知名教练员、著名专家学者和体育行业名人等专业人才进入教师团队,从而建设一支专兼职结合、满足不同人才培养目标的师资队伍,如中国排球学院聘任郎平担任执行院长。(3)运动项目学院通过普通招考和优秀运动员推荐免试入学两种途径招生,招收的学生主体不同,学生的文化基础和技能水平也不同。因此,必须创新和制定科学的招生机制与评价标准,提高招生公平性和科学性。

3.2.4 人才培养目标需要重构 目前,“学训矛盾”仍然是运动项目学院人才培养需要重视的障碍因素。文化学习和运动训练不能合理调和与有效平衡,将会产生新的“学训矛盾”,即普通招考学生因文化学习占用训练时间而影响运动技能提高,国家队运动员因完成学业挤占大赛备战而影响竞赛成绩。要在有限的学制年限内培养出运动技能强、文化素质硬的高质量复合型运动项目人才,就必须根据共建内容重构人才培养目标,推动由培养“运动员学生”向“学生运动员”理念转变,构建科学的培养计划、建立完善的培养体系、创新实用的培养方式、制定严格的培养要求,实现既保障学生运动员的文化知识学习,又兼顾学生运动员的专业训练参赛。新时代体育发展对运动项目人才综合素质提出更高要求,共建学院人才培养目标要突破文化知识学习和运动技能训练二维框架,加强学生运动员的“国家性与社会性、创新性与视野性”[21],以及公民素养、人文情怀、科学精神、终身学习能力和人生理想[22]等综合素质培养,以彰显运动项目学院人才培养的制度优势。

3.2.5 项目文化社会传播乏力 推进运动项目文化交流和传播,是运动项目学院的共建特色和重要任务。但是,受运动项目文化社会化传播载体、方式及运动项目群众基础等因素影响,目前运动项目学院在运动项目文化社会化传播方面仍力所不逮。(1)运动项目文化传播载体比较缺乏,传播能力较为薄弱。(2)运动项目文化传播方式有待创新。(3)运动项目普及程度和群众基础也会制约项目文化的社会化传播效率和范围。

4 共建运动项目学院路径优化

4.1 优化合作共建的战略规划

高校发展战略规划在高校管理中起引领、动员、凝聚和规范作用[23],因此单项体协要以落实国家和地方发展战略诉求为导向,优化运动项目学院共建战略规划。(1)单项体协要根据国家和地方体育与教育发展战略规划,确立合作共建目标和内容。首先,要以体育强国建设战略为根本指引,重点破解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不足和“学训矛盾”突出难题;其次,以服务全民健身需求为导向,着力丰富竞技体育人才职业技能,以培养适应全民健身需要的社会体育人才;最后,以深化体教融合、促进高校体育工作发展为任务,不断满足学校体育对高水平运动技能师资的需求。(2)单项体协要秉持优势互补、资源共享理念,积极寻求多主体横向联动与合作。一方面,建立单项体协、高校、企业、社会组织等多主体的合作模式,发挥各方资源优势;另一方面,建立协会、高校、省市、市场“四位一体”的资源共享平台,促进竞技体育后备人才来源和出路畅通。(3)单项体协要深化运动项目与多领域协同融合。深入挖掘运动项目的社会、经济价值,加强与教育、健康、产业等领域协同融合发展,激发运动项目学院在多领域“溢出效应”,把运动项目学院建设成为培养“体育强国建设的领跑者、教育强国建设的生力军、健康中国建设的排头兵”[24]的复合型高水平体育人才重要阵地。(4)单项体协要加大力度支持运动项目学院发展。一方面,要加大政策和资金支持,政策制定和经费使用要向运动项目学院人才培养、科技服务、国际交流等领域倾斜;另一方面,要聚集全国的运动项目优秀人才资源,充分利用运动项目专家学者智库,强化运动项目学院建设智力支持。

4.2 完善独立运行的结构机制

完善结构设置和运行机制,是实现运动项目学院共建目标、取得共建成效的先决条件和必要基础。只有监管主体结构有力、内部组织结构有序、师资人员结构合理、行政管理机制有效、人才培养机制科学,才能保证运动项目学院实现共建成效。(1)单项体育协会要进一步优化理事会成员构成并明确其权责:扩充体育行业性质的理事单位数量,以筑牢运动项目社会化发展基础;通过制度化设计,明确各理事单位与理事会权责关系,提高理事会监管、引导和决策的水平及效率。(2)共建高校要理顺并完善运动项目学院建设及管理机制。宏观上,要理顺各级别领导层级关系,处理好各共建主体利益分配,规避“多头领导”和“利益纠葛”;微观上,要建立和完善运动项目学院内部各项具体管理机制,如建立党政联席会议制度,建立和完善人事管理、聘用、考核、晋升、奖励等机制,以充实师资力量,调动人员积极性。(3)运动项目学院要优化内部组织结构和师资人员结构。一方面,要以现代组织管理理论为指导,依据运动项目学院共建内容和目标组建完备的组织部门,并搭建分工明确的组织架构;另一方面,根据人才资源现状,合理分配教学、训练、培训、科研和智库各部门师资人员,同时要加强各部门协同合作以形成办学与育人合力。(4)运动项目学院还需进一步深化人才培养机制。首先,要以社会需求为导向,重视运动员文化学习和学历教育;其次,建立“订单式”“贯通式”人才输送路径,开创体育领域的“技术创新人才”和“国际化人才”培养模式;最后,立足国内和国际两大市场,建立和完善人才培养标准,丰富人才培养内容设计,培养国内和国际两大体育市场需要的高质量复合型体育人才。

4.3 深化共建发展的内容目标

大学在长期发展中形成三种基本使命:教学与知识的保存,研究与知识的创新,社会服务与知识的应用[25]。运动项目学院作为共建内容的执行主体,既要立足当下,扎实推进教学、训练、培训、科研、智库五大基本共建内容,又要放眼未来,继续深化人才培养目标、科研创新目标、社会服务目标,形成运动项目学院“学—研—产”新模式。(1)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艰苦奋斗、心理健康、乐于奉献”的新时代体育人才。首先,要强化思想道德教育,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体育工作重要论述及给北京体育大学研究生冠军班回信的精神,培养学生运动员“爱国情、强国志、报国行”,牢固树立“使命在肩、奋斗有我”的体育事业志向;其次,优化心理健康教育,突出学生运动员心理健康、情绪管理、社会适应能力教育;最后,加强志愿服务教育,引导更多体育专业人才服务社会体育事业。(2)提升运动项目学院研究水平。一方面,要加大体育科技人才培训和引进力度,组建运动项目科研团队,构建信息化科技服务协同创新大数据平台,形成自身研究专长和特色;另一方面,加强科研人员与教练人员交流合作,设置教练员与科研人员入职门槛和考核机制,打通体育科研与运动训练障碍,破解科研成果转化与应用服务困境。(3)深化运动项目学院社会服务内容。丰富运动项目学院商业服务功能,完善商业服务内容、提高商业服务能力,重点拓展运动项目社会培训、运动员训练、赛事科技保障等有偿服务业务,积极助力单项协会参与运动项目的市场化运作;广泛开展社会体育公益服务,与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结合,深入社区、学校、企业、家庭等场域,开展运动项目健身指导和文化宣传,促进运动项目社会化普及。

4.4 引入参与共建的社会资源

运动项目学院建设,需要社会资源的助力。资源可分为“外源性资源”(如社会场域、资金、需求等社会资源[26])和“内源性资源”(软硬件资源、文化资源、人力资源等),只有引入外源性资源,才能将内外资源聚合转换,产生融合效益。(1)面向国内国际两大社会场域,发挥内源性资源优势。在国内,运动项目学院建设要走出校园、走进社区、走入群众生活,不断探索和开发学院建设领域和社会资源,为单项体协实体化开拓市场渠道筑牢市场基础;国际上,要积极与国际竞技体育市场接轨,开拓国际运动员和教练员培训业务市场,传播优势运动项目训练经验,建立中国体育文化的国际自信力[27]。(2)运动项目学院需寻求市场合作,引入社会资金。一方面,寻求与体育行业主体合作及资助,订单式培养教练员、裁判员、体能训练师、运动康复师、器材师等运动项目专门人才;另一方面,加强与职业体育俱乐部合作,为其提供运动员培训、赛事保障、科技支持和决策咨询等商业服务。(3)运动项目学院需传播运动项目文化精神内涵,满足社会的体育文化需求。首先,要结合运动项目发展历史、成就和经验等,提炼运动项目文化内涵与精神特质,构建项目文化传播内容;通过搭建赛事文化推广平台、突出明星效应辐射作用、筹建体育“网上博物馆”[28]等载体和方式培育运动项目文化氛围;其次,加强与学校、社区及体育企业合作,服务学校体育、全民健身和体育产业发展需求,扩大运动项目社会知名度和认可度;最后,通过招收国际留学生、举办国际训练营及国际培训班、开办国际论坛、承办国际赛事、建立国际分院等途径,着力传播具有中国特色的运动项目文化和中国体育文化。

4.5 建立共建效能的评价机制

在帕森斯看来,组织应具备适应内外环境、达成预定目标、整合内部结构、维持基本模式4 种效能[29]。共建效能评价,是促进运动项目学院优化共建资源、深化共建内容、完善共建机制的必要监管和反馈举措。单项体协与共建高校应建立共建效能的评价机制。(1)根据组织效能考察维度,确定评价内容。在环境适应方面,要重点考查共建高校与国家及地方的体育、教育发展战略的适配情况,以及共建学院所能获取的资源状况;在目标达成方面,要综合评价运动项目学院的人才培养质量、运动项目发展、社会服务效益和科技创新水平等目标的实现情况;在结构整合方面,要重点关注运动项目学院内部组织机构设置和部门间的协同情况,还要评估运行机制执行情况和行政管理绩效水平;在模式维持方面,既要评价共建学院自身文化建设,也要考核运动项目文化建设成效。(2)制定综合性评价原则。首先,要将过程性与结果性评价相结合,通过过程性评价调控运动项目学院共建方向和目标达成,以结果性评价反思共建过程不足;其次,要将公益性与经济性评价相结合,既要重视运动项目学院的社会公益服务效益评价,又要加强共建内容的经济效益评价;最后,要将阶段性与长期性评价相结合,既要客观理性看待运动项目学院初创阶段的效益问题,又要放眼未来,以长时段的共建成果科学评价运动项目学院的社会价值。(3)采用外部评价与内部评价相结合的评价方式。在外部评价上,建立以监管主体、共建主体为主的评价体系,重点考查政策执行、资源利用情况;建立社会评价体系,依托第三方评估机构,重点评价运动项目学院的社会效益。在内部评价上,要建立以运动项目学院管理和行政为主体的内部评价制度,施行自查自评。(4)建立评价结果双向反馈机制:建立自上而下的反馈机制,便于将外部评价结果传达到运动项目学院,以督促其改进完善;建立自下而上的沟通机制,便于及时有效地表达诉求,助力共建效能实现。

猜你喜欢
竞技学院运动
电竞种植记
不正经运动范
海盗学院(12)
海盗学院(7)
花与竞技少女
西行学院
古代都做什么运动
疯狂的运动
同台竞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