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李佩 谢丽丽 王继文 Ronald Judan
(1.College of Teacher Education, University of the Cordilleras, Baguio City, Benguet 2600, Philippines . 2.石家庄信息工程职业学院 河北石家庄 050035)
中华传统文化是民族文明、风俗、精神底蕴的整体呈现,经中华民族历代祖先创造与传承,具有鲜明的独特性与丰富性。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已经成为中华民族的基因,植根在中国人内心,潜移默化影响着中国人的思想方式和行为方式。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当代大学生肩负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使命,加强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培养良好的行为规范、高尚的道德规范、高雅的审美情趣是十分必要的,并指明了新时代加强和改进教育工作的方向和目标任务。
作为高校教师,我们既要遵循高等教育的规律,彰显美育特点和校园文化特色,又要与学科专业教育密切结合,推动文化的传承与创新,传播文化价值,强化学生素养教育,进而实现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本文采用多种研究方法相结合,包括文献研究、个案调研、定性分析等,实践参照以高职院校经管专业的《会计文化》选修课为例,从加强大学生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价值和意义、教育现状、《会计文化》课程开设的实践应用、实施路径四个方面进行剖析,探索创新模式,将文化教育与专业学科学习有机结合,建立更具生命力、更符合现实需求的人才培养模式。
当代全球化发展趋势也带来了多元文化的冲突,尤其是技术的发展与进步为信息传播加速,但也造成了消极的影响。部分大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内涵的认知不了解,却对外国的礼仪和习俗热切追捧,这实际上是对传统文化不自信的表现。高校是传播优秀文化的场所,要培养学生对中华传统文化强烈的认同感和坚定信念,深刻理解传统文化的意义是其基础和前提。本质上,只有对传统文化有切身的体验和深刻的理解,才能从心底萌发尊重和信仰,自觉传承优秀传统文化,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自信。
中华传统文化是民族文明、风俗、精神底蕴的整体呈现,经中华民族历代祖先创造与传承,具有鲜明的独特性与丰富性,积淀中国人民内心深处的自信和自豪感。仁爱礼让的优良传统,坚韧不屈斗争到底的革命精神等传统文化的精华,是帮助学生树立正确人生观的不竭源泉。优秀传统文化的理解与传承,比教育者简单的灌输教育更为有效和深刻。高校肩负着立德树人的重任,是培养祖国建设者和文化传承者的主要力量,应积极挖掘传统文化的精髓并与教育工作结合起来。
美育是关于审美的教育,也是关于情感的教育和心灵的教育,与传统文化的传承有着十分重要的联系。中华传统文化中蕴含着丰富的审美教育材料,有着几千年文明的积淀,有待充分的挖掘。弘扬中华美育精神,落实关于遵循美育特色的要求,必须挖掘我国深厚的文化和自然资源,全面实施教育教学,弘扬传统美育精神,坚持美育与德育相统一。高校学生不仅需要学习必备的知识和技能,同时还要注重艺术想象力和创新精神,将传统文化与专业相融合,提高审美与人文素养。要全面加强和提高学校美育质量,坚持以文化人、以文育人。只有让文化进入日常生活,“以文化人”注重熏陶,才能更好地“以文育人”,让美育点亮心灵。
通过查阅文献资料,结合高校教育实践,我们认识到为构建民族文化传承和创新体系,高校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是其中重要的依托与途径。在推进传统文化教育的实践过程中,一方面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另一方面也存在着种种亟待解决的问题。
从课程开设及现有资源入手,我们进行了大量的资料查询,发现《中国传统文化》课程教育教学资源丰富,与专业相结合的有针对性的文化教育课程较少。通过资料查询,我们发现高校各专业普遍都开设了《中国传统文化》课程,以在线教育平台MOOC中延安大学康华副教授主讲的《中国传统文化专题选讲》为例,第一次开课截至2022年1月底,学习人数达到13,091。课程介绍了中国汉字文化、礼俗文化、姓氏文化、餐饮文化、服饰文化、民居文化、交通文化等。同时,本文第二作者一直从事推广汉语国际教育工作,课程教学主要从中国文化习俗、最具代表性的“中国符号”等方面进行课程设计。丰富的教育教学资源对于培养学生正确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然而,有针对性的专业文化教育就相对少了许多。如何进一步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使其有机融入专业人才培养是一个值得深入思索的问题。
当前传统文化的教育形式较为单一,缺少积极学习传统文化的氛围,学习主动性不强。目前大多数高校关于传统文化的教育形方式有以下几种。首先是最为常见和容易实施的课堂教学。传统文化课程被加入公共选修课或本专业选修课的范围,学生自主或半自主选择,但是这种知识传授的简单形式并不能吸引学生,相反,因其教学形式单调乏味而导致学生接受度并不高。其次是采取文化活动的形式,成立学生社团,举办传统文化学习和宣传活动,参与者和组织者主要是学生。但是,由于校园硬件设施和资金来源等方面的原因,这种形式效果大打折扣,并且学生参与社团本身的目的就比较多元,文化教育的效果不是很理想。
大部分高校的文化教学缺乏科学系统的规划,或主次不清,或浅尝辄止。有的教师认为中华文化博大精深,应当把相应的内容统统纳入到教学中去,但是有限的时间内,不可能实现全面涵盖的目标,必须有所选择和取舍,抓住精髓是关键。另一方面,传统文化教育是一项长期性的工作,需要教育工作者自身也要持续不断地学习和实践,这也对教师的时间、精力和敬业精神提出了要求。由于缺乏科学系统的规划和考核体系,不少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也产生了消极应付的做法,对传统文化自信的推动力度越来越小,最终疲于应付,流于形式, 不能达到应有的教育效果。
实施中华传统文化教育,要根据不同学科特点,结合各学科独特优势和资源,实现两者的有效融合。针对上述问题,我们通过个案研究法调研了某高校经管类专业在此方面的具体做法。
会计岗位是每一个企业所必不可少的,它掌握着一个组织的经济命脉。作为一名合格的会计人员,不仅要掌握利用智能化系统进行会计核算、财资一体化管理、系统运维等专业知识和技能,还要具备良好的职业精神。会计作为几千年经久不衰的一门科学,正是因为会计人身上这种独特的会计职业精神。为了更好地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构筑会计职业道德自律机制,培养爱岗敬业、诚实守信的会计人才,该校将《会计文化》课程融入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会计文化》课程是会计专业的一门选修课程,统招班学生通常开设在大学第二学期,每周2个学时。
按照2020年初教育部颁布的《职业院校教材管理办法》文件精神进行教材选取,确定了高等教育出版社《会计文化》作为教学教材。该教材内容体系独特,以文化为主线,强化素养教育;以育人为根本,彰显寓教于乐;以创新为抓手,搭建课程新架构;以历史为牵引,突出发扬历史正能量;以引导学习为手段,建设自我学习的相关配套资源。全教材共有八章内容,分别是“文化与文化自信”“会计历史文化”“会计工具方法文化”“会计人物文化”“会计事件文化”“会计制度文化”“会计精神文化”和“会计其他文化”。
《会计文化》课程在教学内容的选取上,融入信仰、道德、职业素养等精神内涵。例如,在会计历史文化这一项目中,通过大量的图片展示、视频资料、拓展案例让学生了解了中国古代会计、近现代会计的发展进程,明确各历史时期会计发展值得传承的标志性成果,也让学生更深刻地了解了会计的本质、基本职能和特点。再例如:在会计人物文化这一项目中,通过视频资料、拓展案例学习,学生深入了解了“中国现代会计之父”潘序伦少时求学的辗转经历,重返校园的奋斗拼搏,回国从教的心之所愿,办学创校的戎马一生,培养学生诚信的职业素养。
《会计文化》课程考核遵循多元化考核方式,分为两部分内容。其中,过程性考察部分主要以学生平时的学习态度、课堂互动情况、每个项目的完成情况为主,评价方式包括团队相互评价、学习者自我评价、教师课堂活动表现记录评价等,学习团队经常展开激烈的讨论,在思维碰撞中寻求知识体系的构建,很多学生分享了各自的观点,锻炼了表达能力,学生们也在不断地学习、探讨中,清晰了解到会计在人类社会进步中彰显的智慧光环,更加坚定了在财务智能化大背景下紧跟产业升级的职业道路,立志不断提升文化素养成为有情怀的会计人。该部分考核结果在期末总成绩中的占比为40%,期末试卷考核结果占比60%,根据学校考试周的时间安排进行闭卷考试。
通过查阅文献资料我们了解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现状,通过个案研究法我们明确了《会计文化》课程开设的实践应用,进一步定性分析后,提出高校经管专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如下实施路径。
第一,与大数据与会计等经管类专业相结合,挖掘真实事件和关键人物背后的情感因素,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更有温度。在不少学生看来,文化课程不如专业课程那样有利于就业,不太重视文化课程的学习。因此,如果能够与专业课程的教学紧密结合,在实用性和适用性的基础上,结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和规律,就可以将文化教育无形中融入专业课程。例如,在讲到《财务会计》专业课程内容时,以存货的核算中周转材料为例,可以引入勤俭节约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从包装物不同记账方式入手帮助学生树立绿色消费观,培养学生环保意识,助力节约型社会建设。在讲到《财务大数据分析》专业课程内容时,可以引入“诚信为本、操守为重”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从财务造假案例入手帮助学生树立大数据思维,关注国家最新政策,更要树立讲诚信的职业道德。在讲到《python在财务中应用》专业课程内容时,可以引入规矩意识,通过人机交互实现财务信息输入、输出培养学生的规则意识,中华民族历来重视规矩,讲规则,守规矩,才能做一名合格的新时代财务人员,使学生隐形地感受到传统文化的魅力。
第二,打造多层次和立体校园文化氛围,开发多模态传统文化教育模式。环境对人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校园环境的设计、风格与文化元素同样影响着身在其中学习和生活的大学生,因此,传统文化教育可以融入校园环境的建设。在自然环境和设施方面,具有中国特色的园林设计和飞檐楼阁营造出历史和文化的厚重,传统书画的装饰点缀体现出传统底蕴的熏陶。在活动组织和学习拓展方面,中国戏剧、武术、诗词等社团可以开展丰富多样的体验周、开放日和友谊赛等实践活动。在校园媒体打造方面,应积极引入更具传播优势的新媒体,开发多模态传播与教育模式,直播间、微博、短视频等网络平台也可以成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播的阵地。在此过程中,高校可依托传统节日开展形式多样的校园实践活动,引导学生自觉接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
第三,探索课程设置新结构,加强文化课程体系建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教育资源的一座宝库,充分挖掘其中的精髓,引入选修课或通识课程的设置,是探索文化教育途径过程中有益的尝试。在文化教育实践过程中,丰富选修和通识教育课程的种类,同时结合学生的实际需求,细化课程设置,体现多层次的特点,充分发挥传统文化的教诲功能,达到文化育人的培养目标。
作为一名高校教师,结合时代发展,挖掘专业特色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融合点还有一定的差距。《会计文化》选修课的实践探索为今后教学提供了参考意义,然而二者融合度还要在今后教学实践中不断深挖和持续整合。总之,高校传统文化教育需要师生的共同努力和环境的潜移默化影响,以促进立德树人教育目标的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