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吴学宏 范津华(甘肃有色冶金职业技术学院 甘肃金昌 737100)
为国育才、为党育人是教育者的历史使命,因此,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相关课程和各专业课程之间应相互呼应,打破学科间传统的文理不通,如果只设置公共课、公共基础课,则文理课程之间的人文素养和思想政治教育则在专业课的教学过程中无法达到立德树人的最佳效果。在理工科专业知识和实践技能知识中有机融入思政元素,构建全方位、全学科、全过程的综合育人体系是高校亟待解决的问题。机电专业作为高职院校的重要理工科专业,肩负着培养未来优秀机电技术工人的重要育人职能,如何通过协同育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就显得非常紧迫和必要。
“大学”的本质其实是哲学研究的范畴。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中包含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其诞生与社会劳动、生产力的发展、人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紧密联系。因此大学对人格的塑造有着重要作用。在近现代的高等教育发展过程中,对人的修养问题、道德问题、人与社会的关系等问题成为哲学、社会学、理工学等学科“培养什么样人”所关注的重要课题。“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在中西方备受推崇。因此,教育带来的不仅仅是传道授业解惑,更为迫切的是“如何培养人,培养什么样的人”的核心理念,人才建设与人格塑造缺一不可。因此,作为塑造人格重要功能的思政课成为重要一环。
对于高职院校的大学生要做到思政教育与专业教育两手抓,两手都要硬就要求协同育人理念深入教育的各个环节,做到无缝衔接才会丰富学生的内心生活,传承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根植中国精神,做坚定的社会主义建设者,达到思政教育的隐性育人功能。对其外延不断拓展,融入形式多样的思政元素的方式对课程教学进行改革,让思政课与专业课在价值引领方面同向同行,引导当代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家国情怀、民族意识、责任担当。
查尔斯·铂西·斯诺在《两种文化》中指出:“科技与人文正在被演化为两种独立的文化。”当前高校教学中存在文理学科各自独立,交融不畅的情况,这是不利于培养国家需要的合格人才的。因此,打破壁垒,搭建对话平台,更新教师观念势在必行。
我院依托自身办学特色,结合校内外红色教育实习实训基地建设情况,深入发掘各类课程思政育人资源,逐步构建起“三位一体”的思政教育体系,探索实践各类专业课程与思政课同向同行,协同育人之路,依托公共课的思想政治教育课程和专业课建立综合育人平台,打造课程思政系列精品课程,围绕学生们喜闻乐见的形式创新授课形式,为专业课赋予更多的思想性和人性内涵,更好地体现技术强国、技术报国之志。让赋有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元素融入专业教学中,我院施行的“一课一品,一系一策”的“品策”办法,使各个专业之间衔接了浓浓的“思政味”,从而达到课程思政在我院的全覆盖。
高职院校的教育目标就是要培养合格的,具有工匠精神的产业工人,但是,目前我国高职院校的理工科学生在此方面的教育效果差强人意,功利主义和个人主义的问题还是较为突出,在教育学生如何做人,塑造高尚人格等方面仍有不足。如果我们培养出的学生有技无德,作为对学生人格塑造和理想信念的教育理念就失去了培养的初衷,更无法达到立德树人的根本要求。具体原因体现在以下三方面。
现有的机电类课程,在一定程度上发挥了铸魂育人的功能,但与新时代大学生喜爱的接受方式尚有差距。其根源与机电类专业育人理念上的偏差、课程体系顶层设计的不合理有关。在教学中普遍存在重技轻道的偏差,育人和传道本是不可分割的主体却被人为地割裂。
目前,部分高校没能促使教育管理者、施教者、受教者三者之间形成思政教育合力。从根本上说,就是缺乏有力的政策支持、科学的制度安排和有效的监督评价机制,没有构建起完整、持续的协同育人机制。
首先,机电类专业中专业教师的学术背景差距较大,偏向实用主义和知识技术,对人文社科、政治理论往往比较淡漠,从而导致思政理念与专业知识难以融汇贯通。其次,现有专业课程的育人作用在教材中没有突出体现,甚至缺失,这就需要专业课教师通过搜集大量的思政元素不断与课程内容进行融合,积累思政元素融入的经验,甚至将其范围扩大。再次,现有课程评价体系基本不对思政育人做过多的要求,这就使得教师不愿过多的在课程思政上花心思,想办法。
课程思政旨在将思政元素贯穿于专业课教学全过程,将工程学、经济学、生命科学、哲学等不同领域课程纳入综合育人体系中,完善顶层设计,实现全方位落实思政教育。近两年,甘肃有色冶金职业技术学院机电一体化专业紧盯建设省内一流“双高专业群”的目标,将思政育人与专业课程有机融合,致力于打造1-2门高含金量的课程思政示范精品课和优质资源共享课。
从教育观念而言,要逐渐从以教师为重心的“我要教”向以学生为中心的“我要学”转变,将服务学生作为教育改革顶层设计的起跑线。秉持全方位育人理念,将知识传授与德行培育并重,充分发挥专业课技能知识引领和思政课价值引领同向同行,共同育人之效应。
通过专门成立课程思政教研室,联合各教学单位一起对专业课程思政化改革进行顶层设计、体系建设、打造高含金量精品课等多方面、多举措课程思政改革。
机电一体化专业作为典型的工程技术专业,在课程思政教学改革中结合机电专业特色,逐步打造集教师、学生、辅导员、班主任等共同推进专业课课程思政建设的局面。逐步形成教师提升政治理论修养、学生提升理想信念的良好氛围。
面对课程思政中存在的教育短板,其解决途径必须依靠思想政治教育与专业课密切配合,渗入爱国主义思想和中国精神图谱,甘肃有色冶金职业技术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联合科研处、教务处将示范课程建设纳入院级教学改革重点项目的范畴,共支持立项二十多门专业课程“课程思政”示范建设,对标新修订的人才培养方案,要求推陈出新,建设有机电专业特色的相关课程思政,将教学环节中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进行创新性课程思政设计,大力构建课程思政案例共享资源库,通过设立院级教学成果奖的形式鼓励教师积极参与,并在学院官方微信公众号和教学成果奖平台进行重点宣传,通过建设一批、引导一批、全面辐射地推进课程思政建设,鼓励教师用心设计出精品,唤醒学生见贤思齐的理想信念,弘扬科学家精神、工匠精神、苦干实干精神和强国有我的责任担当意识,发挥各门课程的思政育人功能。
我院根据高职院校的特点,立足甘肃省情、金昌市情找到课程思政发展的重要定位,依托市场需求对接人才培养,利用专业教学经验的积累、学科设置的系统性、配套性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将本区域内的政治、经济、文化、历史、艺术、科技等众多元素融入专业课教学全过程。通过积极开展“探索金昌”新生破冰课、“镍都历史”“金娃娃的诞生”等系列课程,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报国志。实现育人和专业学习贯穿到人才培养的全过程的目标。
在学院党委的领导和支持下,即将实施“一支部、一课程、一特色”试点工程。如冶金与化学工程系党支部将开展“课程思政”融入《轻金属冶炼》课程的建设中,以支部为理论提升基地,多措并举建设党支部“课程思政”学习研讨班、各教研室积极参与。建立“课程思政”资源共享平台,打造“课程思政”育人共同体。
通过前瞻性的顶层设计、价值引领,在课程内容建设上有机融入爱国主义、红色革命文化、传统文化、科学人物、社会法制之类的思政元素,为专业知识注入灵魂,筑根基、强信念,推动工程伦理教育与思政教育融合发展。
在教学方式方法、教学评价方面,除传统课堂教学之外,教师积极引进信息技术,采用慕课、抖音、微课、短视频等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高质量地完成教学任务。通过线上问卷调查、教学督导的方式,对教师的教学效果进行科学评价,教师再根据评价结果调整教学方法扬长避短。
机电一体化专业的课程思政改革尚处于初期,并无成熟的经验可循,所以必须依据国情、省情、学院实际情况和办学特色为课程思政的改革创新探索出一条新路。要紧紧围绕立德树人的培养目标,基于机电类专业课程特点,优化和完善教学大纲,丰富提炼思政教育资源,以学生为中心,以学生的成果产出为依据,形成闭环,不断完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突出思政价值引领,真正构建起专业教师、思政教师、学生三者之间全方位、立体化、动态调整的课程思政协同育人长效机制。
开发具有明确思政教育目标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将思政育人的目标分解并落实到机电一体化专业所有课程中;研发高质量教学资源,在人才培养方案中明确课程思政在专业课教学中的政治站位,育人与知识技能的培养达到同等高度,系统规划专业课课程思政的教学大纲,通过各系、各教研室和思政课教师的共同集体备课,细化课程每一章节的思政教育内容,做到课程思政元素的融入兼顾专业性、学生的喜好和接受程度,详尽推出一系列深受师生喜爱的校本教材和教学资源库,实现纵向与横向的交叉融通。
在课程思政化建设的过程中,不是将思政教育内容简单地穿插到课程中进行灌输,也不是在思政理论课程中加入一些专业课内容,形成假象的课程思政,而是将课程思政之“风”潜入学科教学之“夜”,使其形成一种“道术相宜”的课堂生态。同时,需要教师结合社会环境、国内外形势的变化、国家方针政策的调整,结合学生的思想实际与行为表现,深层次挖掘课程思政元素,用高雅的教学艺术推动课程思政的教学生成,并不断探索具有不同课程特点的课程思政教学模式。
校园浓郁的学术氛围,丰富多彩的第二课堂,生动活泼的社团活动、班级活动,产学研结合的顶岗实习、社会实践等隐性课程可极大地拓展职业教育的时间与空间。将课程思政融入这些隐性课程中,使课程思政无处不在,思政教育无处不在。
课程思政是社会主义教育发展过程中的独特创新,没有现成的模板可以照搬照做,发挥思政大课的育人之长,补足专业课的育人短板,使得专业课的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真正发挥全要素育人的合力作用。机电一体化专业课程思政建设阶段性效果已经凸显,逐步形成学生爱听,教师爱讲,毫无保留地培养学生爱岗敬业、技术扎实的工匠品质的局面。随着越来越多课程完成课程思政建设,专业课的课程思政之路将会越走越快,协同育人的局面将会覆盖更广,更有利于工科学生成人、成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