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丁幂
杨伟英,1925年7月出生于湖北监利,7岁入读私塾,1944年8月考入黄埔军校第八分校,在入伍生团1大队2中队受训。抗战期间,随军校师生开赴老河口,在汉江沿线的三官殿至青山港一带布防月余,后转入西安第七分校第20期步兵科学习。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1951年5月,随中国人民志愿军第16军46师参加抗美援朝战争,任司令部作训科军事教员。曾在第二次淮海战役和抗美援朝四道沟战备训练中被师直党委记三等功两次。
1945年4月,日军侵占老河口,企图侵犯襄河西岸。三官殿至青山港一带没有部队防守,黄埔军校第八分校的第19期全体师生和入伍生团官兵奉命前往布防,持续月余,终使日寇企图未能得逞。
杨伟英回忆:“当时,我们正在野外进行常规的军训演练,一开始大家都不知道发生了什么事,后来大家知道是去打日本鬼子,顿时士气高涨。我们带上窝窝头、玉米等干粮,背着枪支子弹,就奔向战场了。部队的驻扎地距离战场大约30公里,我们要在两个小时内赶到。”
/ 佩戴两枚志愿军三等功奖章的杨伟英。
说起布防时的情形,他说:“当时,日本鬼子派出了骑兵旅,驻在河的对岸。四五月份,汉江水涨得不高,鬼子会骑战马进攻。”面对日寇的攻势,“我们筑起堤坝防御,可以从孔洞里看见日本鬼子的进攻”。
讲到与日军的战斗,杨伟英提高了声调:“我们打日本鬼子有方法,要看见(发现),再清楚(看清楚),进了射程再打。”他还回忆,当时四五月的草料不好,日军的战马吃了咽不下去,再加上雨雾天气,让日本鬼子吃了亏。
在青山港阻击日军大约一个月后,部队换防,八分校的师生退出战场返回学校继续学习。没多久,就听到了日本鬼子投降的消息。杨伟英说:“当时我们没有收音机,是从学校的大字条幅看见的,大家都很激动。”后来,第八分校裁撤,全部师生被并入西安王曲的第七分校。杨伟英经过考试,由入伍生升入军士教育阶段,成为第20期步科学生。“我记得,一开始我们从湖北到西安是坐汽车的,叫烧炭车,连30度的小斜坡都上不去,后来我们干脆把行李放在车上,自己下车走路。”徒步行军大约一个月后到达王曲。杨伟英在第七分校继续了一年多的学习,1947年6月(提前)毕业,被分配到部队,在第1师第1旅第3团迫击炮连任排长。
/ 杨伟英(右一)和战友在雪地合影。
1949年12月,杨伟英加入了中国人民解放军第16军46师,先后在贵州省铜仁军分区政治部教2队、司令部训练股工作。1951年2月,部队改编为中国人民志愿军第16军,离黔北上。他们先是在华北地区集结待命,9月中旬开赴东北。16军第47师先行入朝担任咸兴地区的海防,46师则在东北通化地区整训待命。杨伟英被调入作训科任军事教员。当时志愿军正在准备第六次战役,46师作为二线部队,主要任务是做好战备训练,提升部队的作战水平。由于在黄埔军校接受过较为系统的军事训练,又曾在迫击炮连服役,杨伟英对迫击炮、重机枪、火箭筒等多种兵器的理论知识和实操技术都较为熟悉,能制定教案、基准表及一般的教学计划,教学能力和管理能力多次得到上级肯定。1952年12月,根据轮换作战制度安排,第16军开始跨过鸭绿江入朝参战,部署在安州、价川、球场地区,担任西海岸第二线的防御,主要任务是反空降、反登陆等。入朝前,杨伟英在四道沟战备训练中表现优异,被46师直党委记三等功一次。
此时,志愿军已经基本掌握了战场上的主动权,“联合国军”在正面战场已经无可奈何。由于停战谈判被美方搁浅,为防备美国进行最后的军事冒险,从1952年12月至1953年4月,志愿军以打好“过关仗”的姿态进行了规模空前的反登陆作战准备。
/ 杨伟英立功的证明。
/ 杨伟英被授予志愿军三等功后留影。
西海岸是志愿军司令部确定的反登陆筑城第一重点方向。杨伟英回忆,部队入朝后就开始构筑防御工事。几乎是全员参与,从前方到后方,从部队到机关,从战士到干部,甚至连特种兵都参加了构筑防御工事作业。施工期间正是朝鲜最寒冷的一二月份,气温很低,一般都在零下20至30摄氏度,冻土有1米多厚。虽然天寒地冻,但是大家都只有一个念头,就是赶在敌人登陆前,筑好筑牢防线。施工炸药不够用,他们就自己动手拆除敌军投下和发射的未爆炸炸弹代替,施工工具不足,他们就用废钢铁自己打造。当时,文工团和宣传队有时也会深入工地给大家宣传鼓劲,活跃部队生活。在广大指战员的昼夜突击下,仅4个月时间,东西海岸线和正面战线,共挖坑道720余公里,堑道、交通壕3100公里,完全改变了东西海岸阵地工事脆弱的局面,形成了绵亘1130公里的以坑道和永备工事为骨干的完整防御体系。
/ 荣获抗美援朝70 周年纪念章的杨伟英。
入朝后,第16军仍是二线部队。上级指示各部队要在构筑工事的间隙,以训练干部为主,有计划有重点地进行训练。于是,担任海岸防御的各部队,重点进行了反登陆、反空降、反坦克的基本战术和步、炮、坦克协同战术训练。杨伟英主要负责轮训班以下干部,并组织火器使用训练。1953年4月,杨伟英调至第16军46师军士教导营担任军事教员、参谋。在教导营期间,杨伟英按时完成上级交代的各项任务,得到了营长王占魁的好评。
朝鲜停战后,中国人民志愿军开始分批撤回国内。留守的部队根据中共中央、中央军委的指示,在维护停战协定严防侵略战争再起的同时,抽调力量帮助朝鲜人民重建家园。杨伟英回忆,刚开始,主要是连队官兵协助当地老百姓清理废墟、修建房屋、填平弹坑,帮助他们尽快安居、恢复生产。后来,还组成施工队,参加水利灌溉工程建设和农事劳动。第二年,志愿军司令部下令,规定连队和机关的大部分人员都要参加劳动。1955年,杨伟英被授予中尉军衔。
1956年 6月,杨伟英从朝鲜回国,9月复员到江门。1958年3月,第16军全部撤回国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