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抗联中的黄埔师生

2022-08-04 07:14马兴达
黄埔 2022年4期
关键词:赵一曼游击队县委

□ 马兴达

1931年9月18日,日本制造九一八事变,武装侵略中国东北。9月20日,中共中央做出决定:“在满洲党要立刻分配干部到南满各地,中东路、吉长路沿线的农民群众中与动摇不满东北军阀的军队中去发动反日战争、游击战争与兵变。”1932年开始,中共满洲省委先后在东北各地建立十余支抗日游击队,坚持和发展抗日游击战争。1933年9月,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东北抗日游击队改编为东北人民革命军。1936年2月,东北人民革命军改编为东北抗日联军,1937年秋发展到11个军,3万余人。东北地区抗日联军的作战,贯通整个抗日战争全程,这在中国军队各部的抗战史上是绝无仅有的。他们进行了14年艰苦卓绝的武装斗争,不仅作战环境极为恶劣,而且坚持时间最长。

在这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可亲可敬的东北抗联队伍中,也不乏黄埔师生的身影,他们人数虽然不多,但在东北抗日军事斗争中发挥着骨干作用,他们用自己的生命和鲜血诠释了“爱国、革命”的黄埔精神,还把黄埔精神的种子播散在了白山黑水之间。他们发展壮大了抗联队伍,为抗联精神的铸造贡献了自己的力量。他们值得我们永远纪念,他们的精神值得我们永远传承。

东北抗日联军的重要领导人

赵尚志是东北抗日联军第3军的创建人和领导人,是东北抗日联军中影响最大的中共黄埔生。

赵尚志(1908—1942),辽宁朝阳人。1925年加入中国共产党,黄埔军校第4期学生。抗日战争时期,他指挥的东北抗日联军第3军驰骋在松花江两岸,与侵华日军周旋在林海雪原,创造了东北抗战史上的奇迹,被东北的父老乡亲称为“北国雄狮”。

1926年,赵尚志离开黄埔军校,投身并领导东北抗日武装斗争。1933年10月,赵尚志参与创建领导北满珠河反日游击队。随着队伍的发展壮大,1934年6月,珠河反日游击队扩编为“东北反日游击队哈东支队”,赵尚志被任命为总司令。在他的带领下,哈东支队不断发展壮大,战士们士气高昂,粉碎了敌人对根据地的多次“讨伐”。

/ 赵尚志。

1935年1月28日,遵照中共满洲省委的指示,东北反日游击队哈东支队扩编为东北人民革命军第3军,在珠河抗日根据地半截河举行了隆重的东北人民革命军第3军升旗仪式,赵尚志任军长。东北人民革命军第3军发展十分迅速,至1935年底,由3个团发展至7个团,近800人。对此,日伪当局感到异常恐惧。据珠河县伪政府县政概况记载:“县城城墙被风雨侵蚀颓坏多处,而抗日会匪赵尚志等盘踞亮珠河五区一带,时有攻城消息,纷至沓来。曾饬农商各界按段重修城墙、建筑炮台及卡子房各十数处,并于城壕铁丝网上全通电流,以资防御。”

1936年8月1日,东北人民革命军第3军改编为东北抗日联军第3军,赵尚志任军长。在极端险恶的环境中,赵尚志率领抗联部队与日伪军进行了英勇的战斗。他们冒着零下40摄氏度的严寒,爬冰卧雪,风餐露宿,用歌声抵御着饥饿和寒冷,战胜了数不清的难以想象的困难。

/ 珠河反日游击队成立地遗址——尚志三股流。

/ 珠河游击根据地示意图。

1936年10月 至1937年 上 半年,赵尚志带领东北抗日联军第3军,从松花江下游沿岸的汤原、依兰、通河、方正、木兰、巴彦到小兴安岭山麓的铁力、庆城、绥棱、海伦、通北;从北黑铁路沿线的北安、龙门,到黑龙江沿岸的逊河,纵横数千里,作战百余次,毙伤日伪军千余人,俘虏600多人,攻占城镇二三十座,缴获敌人的大量轻重武器及其他装备,进行了“攻打巴彦县”“木炮打宾州”“攻陷方正县”“智取五常堡”“袭击广宁舰”“肖田地突围”“鏖战三岔河”“横扫滨绥线”“东征牡丹江战役”“西征黑嫩平原战役”和一战毙伤300余日寇的“冰趟子大捷”等战役、战斗,打破了日伪军一次次的重兵清剿。

此外,第3军还为抗联第6、8、9、10、11军的发展壮大提供了大力帮助。

赵尚志的骁勇善战使日军及伪满洲国当局闻风丧胆。日本关东军参谋部在《关于最近“满洲国”的治安》报告中,描述赵尚志是“最顽强”“匪势最为活跃的代表者”。肖田地突围后,敌军惊呼:“此中必有名将指挥。”龙门战斗、逊河战斗后,敌人在其报道中这样赞叹赵尚志指挥的部队:“稍加训练满可造成优秀无比之军队。”

1938年12月末,为寻求苏联军事援助,赵尚志被当时的北满省委派往苏联。1940年夏,赵尚志被当时的北满省委以反王明、康生为由错误地开除党籍,但他忍辱负重,仍率小分队坚持抗日斗争。他对周围的同志说:“我生是共产党的人,死也要死在东北抗日战场上。”1942年2月12日,赵尚志在率部袭击梧桐河伪警察所的战斗中负重伤被俘,他痛斥敌人,拒绝医治,壮烈牺牲,时年34岁。

赵一曼是东北抗日巾帼英雄,东北人民革命军第3军的将领。

赵一 曼(1905—1936),四川宜宾县人。192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毕业于黄埔军校第6期。赵一曼原名李坤泰,曾用名李淑宁、李 洁、 李 一超。九一八事变后,赵一曼被中国共产党派到东北地区领导革命斗争,先后任哈尔滨总工会代理书记、中共珠河中心县委委员、铁北区区委书记。1935年,担任东北人民革命军第3军2团政委。

1934年7月,赵一曼赴哈尔滨以东的抗日游击区,任珠河中心县委委员兼铁北区委书记,领导当地农民组织抗日自卫队,开展游击战争。她平易近人,工作勤奋,做事果断,给珠河人民留下深刻印象。在游击区里,赵一曼与群众关系非常密切。日伪的档案中记载,在珠河,她是把3万多群众团结起来的一个中心领导者,影响力非常大。

/ 赵一曼。

/ 赵一曼养伤时穿过的靰鞡鞋。

赵一曼到珠河开展群众工作时,脖子上长了一个疮,住到吕老妈妈家疗养。在疗养期间,她帮助老乡干活,教大家唱歌,还向当地妇女学习做针线活,老乡们都很喜欢她。两个月后,赵一曼要回珠河抗日解放区。从吕老妈妈的村子到珠河抗日解放区要经过敌占区,为了将赵一曼护送到珠河抗日解放区,吕老妈妈手提鸡蛋和赵一曼乔装成母女,最终成功到达安全区域。赵一曼在吕老妈妈家时一直穿一双靰鞡鞋,她离开后,这双鞋留在了吕老妈妈家。由于老乡们都怀念赵一曼,吕老妈妈及后人一直珍藏着这双鞋,以作纪念。

1935年秋,赵一曼兼任东北人民革命军第3军1师2团政委,被当地战士们亲切地称为“我们的女政委”。让战士们感觉亲切的赵一曼打起仗来毫不含糊。在珠河游击区时,她亲自指挥农民自卫队伏击日军小分队,打了不少胜仗。

有一次,第3军第3团在侯林乡被两个团的伪军包围,战斗十分激烈。敌人的进攻多次被击退,但仍不断增援,并搬来了重机枪和迫击炮。第3团寡不敌众,决定从敌人兵力薄弱的北部突围。清晨3时许,敌人背后突然响起枪声,原来是赵一曼率农民自卫军冲了上来。赵一曼还到处燃放鞭炮以迷惑敌人,敌人不知虚实,仓皇逃离。赵一曼骑着一匹高大的白马追击敌人,手持系有红丝带的驳壳枪,左右开弓,弹无虚发,杀得逃敌胆战心惊。后来,日伪报纸《大北新报》刊登有关赵一曼抗日活动的报道,惊呼:“共匪女头领,骑上白马,穿过山林,飞驰平原,宛如密林之女主。”

其实,赵一曼从外貌看是个消瘦且病弱的女子,她患有肺炎,体弱多病,组织内部的同志叫她“瘦李子”。

1935年11月,赵一曼在率队开展反“讨伐”的战斗中,身负重伤,在隐蔽养伤期间被捕。日军为了从赵一曼口中获取有价值的情报,找了一名军医对她的腿伤进行了简单治疗后,连夜进行审讯。审讯时,伤口不断流出的鲜血浸透了赵一曼的棉衣,但她依然滔滔不绝地痛斥日寇侵占中国东北的暴行。审问赵一曼的日军毫无所得,便像发了疯的野兽,用马鞭子抽打赵一曼的伤口,用鞭柄狠戳赵一曼腿部伤处。面对酷刑,赵一曼昏迷过去好几次,但却始终没有吐露有关抗联的一个字,只说:“我是中国人,日本侵略中国以来的行动,不是几句话所能道尽的。中国人反抗这样的日军,难道还用得着解释吗?我们中国人除了抗战外,别无出路。”

12月13日,赵一曼腿部伤势严重,生命垂危。日军为得到重要口供,将她送到哈尔滨市立医院进行监视治疗。住院期间,赵一曼利用各种机会向看守她的警察董宪勋与女护士韩勇义进行反日爱国主义教育,受到教育的两人帮助赵一曼逃离日军魔掌。1936年6月30日,赵一曼在奔往抗日游击区的途中不幸被日军追上,再次落入日军手中。日军知道从赵一曼的口中得不到有用的情报,决定把她送回珠河县处死“示众”。

从1935年11月受伤被捕,到1936年8月英勇牺牲,这短短9个月,是赵一曼人生中最悲壮英勇的9个月。日军对赵一曼的刑讯折磨不断升级,用尽了各种酷刑。但是,直到赵一曼牺牲,日军也没弄清她的真实情况,审讯档案仅记录赵一曼自称“湄州人”。而在赵一曼的家乡四川宜宾,小孩遇到倒霉事,会自嘲“走湄州了”。受尽酷刑的赵一曼,竟然用一个玩笑回击了日军。

李秋岳是与赵一曼齐名的东北抗日巾帼英雄,中共哈东地区地方领导人,在哈东地区曾配合东北抗日联军第1、2、3团等主力牵制和打击敌人。

李秋岳(1901—1936),女,朝鲜族,朝鲜平安南道中东郡人。原名金锦珠,化名张一志、柳玉明。1925年随丈夫杨林加入中国共产党。李秋岳毕业于黄埔军校第6期,与赵一曼是同学。九一八事变后,李秋岳历任中共满洲省委妇委干部,中共珠河中心县委委员、妇女部长、铁北区委书记,中共延(寿)方(正)特支书记等职。

1932年9月,中共满洲省委将珠河特别支部改组为珠河县委,分娩不久的李秋岳继续承担县委的妇女工作,历任妇女委员和妇女部部长。1933年9月21日,珠河中心县委在三股流成立了珠河反日总会和隶属于反日总会的妇女组织。李秋岳领导珠河妇女负责游击队的后勤、医疗和情报工作。由于工作繁忙且危险,她不得不将刚出生的儿子托付给一家农户。因为疏于照料,李秋岳的儿子一岁左右就夭折了,而此时的李秋岳也积劳成疾,染上了严重的肺病。但疾病和失子的悲痛没有打倒这名共产党员,她一如既往地奋斗在工作岗位上。

/ 李秋岳。

李秋岳和赵一曼都曾在黄埔军校武汉分校就读,也都有留苏经历,她们都能说汉语和俄语,还喜欢教对方说自己的家乡话,再加上共同的革命经历,很快成了无话不谈的好姐妹。在东北,两人都是中国共产党的得力干将,在群众中声望极高,被称为“黑白二李”。“白李子”是赵一曼,“黑李子”便是李秋岳。

1935年春,日本关东军发起了“春季大讨伐”并施行“三光政策”,中共在东北的党组织遭到了严重破坏。时任珠河县委铁北区委书记的李秋岳奉命随赵尚志的东北人民革命军第3军(即后来的抗联第3军)转战延寿、方正一带,担任延方特别支部书记。其铁北区委书记职务由赵一曼接任。

1936年2月,李秋岳被调到通河县。她受命在通河县东部的朝鲜族村落里建立反日会。在当地,她使用多个化名,利用自己的语言优势向朝鲜族同胞们宣传民族团结、抗日救国的道理,并把抗联成立的消息告诉村民,使村民们树立起坚决抗日的信心。在李秋岳的努力下,西北河南屯、西北河北屯都成立了反日分会,全屯妇女都参与其中。

发动完朝鲜族群众后,李秋岳又和崔成日商量发动汉族群众。她打扮成走亲戚的村妇,在漂河、西北河、二道河子、北六方等几个汉族村落中活动,一边帮这些村落中的妇女干活,一边宣传抗日的道理。她还告诉当地青年他们是中国人,不是满洲国人,很多村中老人都十分佩服她。此外,她还印发了大量传单,向通河群众宣传抗联,鼓舞抗日民众的斗志。

经过5个月的积极工作,李秋岳在这些汉族村落里建立了4个反日会,甚至建立了抗日游击根据地,村民中有6人直接参加了东北抗联第3军。如此一来,通河县局势大好,日本侵略者大为头疼。当时,牡丹江地方警务统治委员长中村在给日本中央警务统治委员长东条英机的报告中说“通河已陷入不治之境”,“是一难治的癌症”。李秋岳成了日军和伪军的眼中钉、肉中刺。

1936年8月27日黎明,李秋岳在组织妇女做军鞋时,不幸被伪满警察逮捕。

在通河县日本宪兵队,她经受住了敌人的政治利诱和严刑拷打,始终未暴露共产党员的身份。而后,敌人多次劝她写“反满抗日悔过书”,她却借此机会表明心迹:

作为丧失了国家的朝鲜人、满洲人都是一样地受日本军占领,使多少人无家可归,家破人亡。丧失国家的人,为恢复国家而斗争是没有错误的!我们要恢复满洲失地,再恢复祖国朝鲜。我们要克服困难,以期待这一时刻的到来……在运动中同志们奋不顾身为国家牺牲、尽力是极可贵的,我们作为运动中的一员,感到很光荣!……作为不是日本人的朝鲜人的我,认为反日实践活动一定成功,让我转变是没有考虑余地的!……反日无罪!

日军特务工作班判定她“境遇无需再斟酌,将来没有悔改之希望,在肃整中不得不参考卫队长以及有关机关的意见,于9月3日给以严重处分(枪决)”。

1936年9月3日,李秋岳在通河县城西门外刑场就义,年仅35岁。

崔石泉是东北抗日联军第7军代军长、抗联第2路军总参谋长。

崔石泉(1900—1976),朝鲜平安北道人,又名崔秋海、金治刚、金 全 玉等,后更名崔庸 健。1919年,参加朝鲜三一独立运动。1921 年到中国上海。1923 至1925年4 月,在中国云南讲武堂学习,毕业后任黄埔军校第5 期第6区区队长、教官。1926 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27 年12 月,任黄埔军校特务营第2 连连长,率该连参加了广州起义。1928 年起投身东北抗日斗争。抗战胜利后回朝鲜。

/ 崔石泉。

东北抗日联军创建人和杰出领导人周保中曾说:“崔石泉是中共最有长久斗争历史的干部同志,对革命是忠实的,有贡献的,在饶河游击队的创造上,在支持第7军的全部工作斗争,有其作用和工作的效益的。”

1933年6月成立的饶河反日游击队(饶河农工义勇军)由特务队(手枪队)发展而来,后来改编为救国军特务营、饶河民众反日游击大队、东北人民革命军第4军第4团、东北人民革命军第4军第2师。1936年11月,因抗日游击战争发展的需要,扩编成第7军。崔石泉先后担任饶河游击队队长、东北人民革命军第4军第4团参谋长、第4军第2师参谋长,第7军党委书记和代理军长。这支队伍以饶河为中心,在虎林、宝清、富锦、抚远等县与日寇展开殊死斗争。新兴洞之战是其中较为重要的一次战斗。

1935年9月,饶河反日游击队正式改编为东北人民革命军第4军第4团,李学福任团长,崔石泉任参谋长。9月20日,李学福、崔石泉在带领部队向抚远县境开进过程中,攻袭小南河、小西山等驻地的大排队(东北的地主武装),缴获了几十支枪和一些粮食,部队把粮食分给当地群众后继续前进。9月25日,部队到达小北山村,在得知驻团山子日军一部将乘船经乌苏里江、松花江去哈尔滨的消息后,当即决定直趋乌苏里江畔新兴洞截击敌人船只。但是,行动被敌人察觉。9月26日上午10时,第4团到达新兴洞北屯西北小岗上休息,突然遭到日伪兵的袭击。接着,伪军第35团也加入战斗,使第4团腹背受敌。崔石泉和政治部主任李斗文带领队员阻击伪军的进攻。副团长朴振宇在观察敌情时不幸中弹牺牲。李斗文为争取伪军,不顾个人安危,到阵地前向伪军喊话:“中国人不打中国人,抗日军专打日本鬼子。”一些伪军听到宣传后便朝天放枪,4团乘机突围。此次战斗,日军指挥官高木多作中尉以下12人被击毙,17人负伤,伪军死伤10余人。而第4团在激烈的战斗中,副团长朴振宇和政治部主任李斗文等16人壮烈牺牲,另有10人负伤。

/ 饶河抗日游击队纪念碑。

新兴洞战斗中,第4团敢于同装备精良、人数众多的日军作战,并且给予日伪军以严重杀伤,这是饶河地区抗日战争史上的空前壮举。此次战斗,既鼓舞了第4团和其他抗日部队的斗志,增强了大家战胜日本侵略军的信心,又使东北人民革命军第4军第4团的声威远震饶河、虎林。新兴洞战斗后不久,就有60余名爱国群众参加第4团,不少抗日义勇军、山林队也要求予以改编参加抗日同盟。

后来,崔石泉回忆这段历史时说,这一仗影响很大。在此之前,群众对他们不了解、不支持,这次战斗以后,群众认识到他们是真正的革命军队,很多人参加部队,壮大了7军力量。他还说,他青年时期最宝贵的时光是在北满山沟里度过的……

1945年,日本战败投降,崔石泉随抗联返回东北,从此正式使用崔庸健这个名字。11月,崔庸健回到祖国,参加了朝鲜建国建军的筹备工作。1948年9月9日,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成立,崔庸健出任副首相兼民族保卫相。被授予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次帅称号,后来担任过朝鲜最高人民会议常任委员会委员长、朝鲜国家副主席等重要职务。1979年9月19日,崔庸健在平壤病逝。

/ 磐石红石砬子抗日游击根据地遗址。

东北抗日联军的早期开拓者

还有一部分在东北坚持抗日斗争的中共黄埔生,他们中的大多数因牺牲较早,没能在东北抗日联军中任职。但是,他们所组建的抗日队伍,多为东北人民革命军的前身或重要组成部分,后来改编为东北抗日联军。

抗联第1军:朴奉、全光、杨林

磐石(南满)游击队是东北人民革命军第1军独立师的前身,东北人民革命军第1军后改编为东北抗日联军第1军。磐石镇在吉(林)海(龙)铁路线上,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中国共产党对这一地区非常重视,先后派朴奉、全光、杨林3位黄埔师生前往领导和指导磐石抗日武装。

朴 奉(1902—1971),朝 鲜咸境北道人。原名朴根秀,曾用名金正日、洪秀百。1926年入黄埔军校(期别待查),1927年10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30年2月,中共满州省委为了开拓磐石一带的农村革命根据地,考虑到磐石多朝鲜族农民居住的特点,将朴奉及其二哥朴根万分配至磐石开展反日斗争。朴奉到磐石小城子杨树泊子(今明城镇七间房村)朝鲜族小学教学。

到杨树泊子后,朴奉按照满洲省委指示,到朝鲜族聚居的地方走村串户宣传马列主义,为后来组建中共磐石县委和开展反帝、反封建斗争奠定了良好基础。在接收朝鲜族共产党员加入中国共产党的问题上,朴奉深入朝鲜共产主义者经常活动的磐东、磐北地区,拜访了朝鲜共产党ML 派总局在南满的负责人李仁诛、李东光等,同他们促膝谈心,了解其思想政治情况。经过严格审查,在朝鲜共产主义者中吸收朴允瑞、朴云波、朴翰宗、李东光、金昌根(又名王平山)、崔松波、李承雨(原名李成浩)、金光道、韩浩、韩武振等10人,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1930年8月,中共在磐石烟筒山召开了中国共产党磐石县第一次代表大会,组成了县委临时工作委员会,朴奉当选为县委书记。磐石县委成立后,继续发展扩大党组织,到同年年底,已发展党员80多名。

1931年8月,磐石县委改组为磐石中心县委。中心县委设在磐石县小城子西玻璃河套,辖磐石县全境和双阳、伊通、西安、辉南、桦甸、吉林(今永吉)等县部分地区,共有党员92人。第一届磐石中心县委书记由全光担任,朴奉改任中心县委委员、组织部部长,后被派往汪清县(今图们市)工作,成为金日成部的军事顾问与军事教官。

全光(生卒年月不详),又名吴成伦。朝鲜族,生年、加入中共时间及黄埔军校期别不详,曾任东北抗日联军第1军第2师政治部主任,第2军政治部主任,第1路军总务处处长、中共南满省委委员。后叛变,在杨靖宇牺牲后投降了日军。

杨 林(1898—1936),朝 鲜平安北道人,原名金勋,曾用名杨州平、杨宁、毕士悌。1924年, 任黄埔军校教官。1925年,加入中国共产党(也有说法认为杨林1921年即已加入中国共产党)。

杨林早年因领导朝鲜学生运动遭到日本帝国主义的通缉,逃亡中国。后考取了云南讲武堂,并取得了学科和术科双第一的成绩。值得一提的是,后来他在东北抗联的战友周保中与他是同期同学。

1924年初,杨林进入黄埔军校任教,曾任叶挺独立团第3营营长(时名毕士悌),后来与妻子李秋岳到莫斯科学习。1930年夏,杨林和李秋岳回国,赴东北参加革命工作,杨林任中共满洲省委军委书记。10月,东满特别委员会成立,杨林任东满特委军委书记,为中共延和县委、汪清县委和珲春县委建立军事部,整顿和组建了游击队和赤卫队,加强了党对游击队的领导。1931年2月,杨林草拟并制定重要军事文献《东满游击队工作大纲》,对游击队的性质、任务、党对游击队的领导、游击队的建设和指挥系统及其战术等方面都作了较为详细的论述。《东满游击队工作大纲》虽然是在九一八事变前制定的,其任务也主要是为了执行土地革命方针,但它对中国共产党在东满地区建立反日武装、开展反日游击战争和开辟游击根据地发挥了一定作用。九一八事变后,因中共满洲省委工作需要,杨林重返省委任军委书记。

/ 杨林。

1932年1月15日,满洲省委在松花江一个无人沙洲上召开了沙洲会议,决定将此后的工作重点转向农村,决定“派遣大批党员到农村去,组织党领导下的抗日武装,开展游击战争,还要派人到各地义勇军队伍里做兵运工作,团结和动员他们一起抗日”。会后,杨林赶往磐石县。

1932年6月4日,在杨林的指导下,以“打狗队”为名的磐石工农游击队正式改编为南满工农反日游击队,简称南满游击队或磐石游击队,对外称“满洲工农反日义勇军第1军第4纵队”。这支队伍后来成为了东北抗日联军第1军的骨干。

/ 珲春游击队创建地遗址——珲春大荒沟。

/ 筹集粮食的东满游击队队员。

杨林后来历任中国工农红军学校总教官、红23军军长、粤赣军区司令员、红1军团参谋长等职。1934年10月,随中央红军北上长征,担任中央军委干部团参谋长。1935年4月29日,在夺取金沙江皎平渡渡口和强占通安镇的决定性战斗中,杨林表现出优秀的军事才能和卓越的组织能力。1936年2月,杨林担任红15军团75师参谋长。22日,在战斗中不幸牺牲,时年38岁。

抗联第2军:宋国瑞、申春

东满地区是今吉林省东部的延边地区,包括延吉、和龙、珲春、汪清、安图、敦化、额穆(今属敦化)等县。它东临俄罗斯,南隔图们江与朝鲜相望,长白山脉贯穿全境,是中国东北连接朝鲜的重要通道。居民除汉族、满族外,还有大批从朝鲜迁徙过来的朝鲜族。鉴于东满工作的重要性,1930年9月,满洲总行动委员会(1930年7月,中共满洲省委改称满洲总行动委员会)决定成立中共东满特别委员会,以加强和推动东满及周边地区的反日斗争,东满特别委员会包括延吉、珲春、和龙、汪清、敦化、安图、抚松、桦甸、额穆、长白10个县。东满各县游击队是东北人民革命军第2军独立师的前身,东北人民革命军第2军后改编为东北抗日联军第2军。黄埔师生杨林、宋国瑞、申春对东满各县游击队的建立都做出了贡献。

/ 《盛京时报》1932 年5 月关于磐石游击队的报道。

宋国瑞(1905—1933),山东省高密市夏庄人,原名宋振邦,字祥斋,又名宋琦。1924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26年7月,入黄埔军校武汉分校第6期学习。

宋国瑞早年多在山东从事革命活动,是山东高密早期党组织领导人之一。1929年2月,因叛徒出卖,山东党组织遭到严重破坏,中共中央调他到满洲省委工作。1930年4月,满洲省委遭到破坏,宋国瑞与省委委员王永庆、杨一辰、郭隆真、徐克俊组成满洲临时省委坚持工作。同年夏,宋国瑞任中共延边区委书记兼东满特委军委委员。

九一八事变后,东北地区掀起了民众抗日救国斗争的热潮。杨林应中共满洲省委指示,重返省委任军委书记。与此同时,为了加强对东满地区抗日斗争的领导,适应游击战争的需要,1931年11月,中共满洲省委派遣富有革命斗争经验却身患重病的童长荣到东满担任中共东满特委书记。12月,调派宋国瑞担任东满特委军委书记,协助童长荣开展工作。

在担任东满特委军委书记期间,宋国瑞大力发展延边区的党组织,积极建立抗日武装,同日本侵略军进行斗争。1932年11月,珲春反日游击队成立,活动于大荒沟、烟筒砬子、梨树沟一带,随后,和龙、延吉、汪清、安图等地游击队相继成立。在一年多的时间里,抗日游击队同日伪战斗达60多次,游击区域扩大到东满的广大农村和山区。后来,在中共满洲省委的指示下,汪清、延吉、和龙等地的游击队合并改编,成为东北人民革命军第2军第1独立师,是东满一带反日武装中的重要力量。

1933年6月,正当东满抗日武装力量茁壮成长时,宋国瑞调任中共北满特委书记,在与日军作战时英勇牺牲。

申春(1907—1934),朝鲜咸镜北道明川郡人,曾化名梁道益。1927年入黄埔军校第6期。1930年春加入中国共产党。申春组织了东北第一个苏维埃政府——和龙县药水洞苏维埃政府。1930年10月任中共延和县委军事部长,后改任中共珲春县委军事部长。1934年6月牺牲。

申春是东北第一个苏维埃政府——和龙县药水洞苏维埃政府创建人,并对延和县和珲春县的抗日游击队有过指导。1930年4月,中共满洲省委颁布了《全满农民斗争纲领》,号召在条件成熟的地方“建立苏维埃政权”。4月下旬,中共东满特别支部组织了“五月斗争行动委员会”,试图通过“红五月斗争”建立政权。和龙县药水洞位于头道沟西边约10公里处,群众基础好,革命性强。这里的朝鲜族进步青年大多数为龙井东兴中学的学生。他们通过开办夜校传播革命思想,先后成立了反帝同盟、农民协会、青年会、妇女会以及少年会等革命组织。来到药水洞后,申春白天利用和农民一同劳动的机会接近群众;夜晚走屯串户,发动群众。经过他的努力,药水洞人民很快行动起来。5月,在申春等人领导下,药水洞数百名群众举行了反日示威。5月下旬,斗争达到了高潮。申春率领农民抓亲日分子,斗土豪劣绅,没收地主财物分给贫苦农民。5月27日,药水洞及其邻近村庄的群众,聚集在药水洞上村一家大院里,成立了药水洞苏维埃政权。在成立大会上,申春作了讲话,阐述了药水洞苏维埃政权建立的意义及历史使命。大会选出了苏维埃政府委员,成立了农民赤卫队。药水洞苏维埃政府是东北地区第一个苏维埃政府,标志着东满五月斗争高潮的形成。

同年7月,申春任平岗区工农游击队和地方赤卫队军事总指挥。为掩敌人耳目,在他的领导指挥下,游击队员白天下田劳动,晚上集中到指定地点进行军事训练,思想觉悟、军事素质都有明显提高。此外,他还经常带领游击队进攻敌人据点,夺取敌人的武器,充实游击队的实力。

1930年10月初,中共东满特委建立,并将中共延和中心县委改称中共延和县委。申春被任命为中共延和县委军事部部长。他不顾腿伤(在一次战斗中,申春左腿中弹负伤),终日奔波在各村,使游击队以平岗区为中心迅速扩展。过度的疲劳使他伤情日趋恶化,东满特委安排他到珲春县养伤。申春到珲春不久,中共珲春县委建立,申春被任命为珲春县委军事部部长。在珲春县,申春化名梁道益,深入到大荒沟一带领导农民运动,指挥清算恶霸地主和亲日走狗的斗争。

1931年2月,因亲日分子告密,申春在大荒沟不幸被捕,5月被押到延吉监狱。1934年6月,申春被驻延吉日本宪兵队的特务杀害,时年27岁。

抗联第4军:李成林、潘庆由

李成林

(1904—1936),

原名金东轼,又名金东植,化名金大伦、孙 靖 海, 朝鲜 族, 朝 鲜咸镜南道咸州郡人,早年随父母来到中国。黄埔军校第4期学生,1930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九一八事变后,李成林受中共委派(当时化名金大伦)到王德林领导的抗日救国军总部任宣传部长。李成林博识多闻,善于做官兵的思想工作,在抗日救国军中树立了威望。1932年8月,因抗日救国军总部内的反共情绪加剧,李成林被调往密山任县委宣传部长。在此期间,他积极发展密山县的党团组织和反日救国会。密山县党员很快由六七人发展到三四十人,建立了7个党支部。他创办的刊物《救国时报》月发行量2000余份。

/ 李成林。

李成林很重视争取救国军的工作。1933年年初,救国军26旅残部退到哈达河。李成林和密山县委妇女部长李根淑携带慰问品和宣传材料到救国军营部进行慰问,并借机进行抗日救国宣传。借助在担任抗日救国军总部宣传部长时树立的威望,他组织救国军同密山抗日游击队配合作战,为建立东北人民革命军第4军创造了条件。李成林整顿了密山游击队,把它改建成“密山赤色游击队”,又联合了部分抗日山林队,使游击队得到了巩固和扩充。1934年10月,这支游击队与东北人民革命军第4军合并,改编为东北人民抗日同盟军第4军第2团,在后来攻打密山县城和张家大院等战斗中做出了贡献。

1934年夏,李成林调勃利县任勃利区委书记,在县城、大四站、二道河子等地开展工作。同年10月,勃利区委改组为勃利县委,李成林任县委书记。在担任中共勃利县委领导期间,李成林既要领导该地区党建工作,又要建立和领导抗日武装斗争,同时还为活动于这一地区的抗联第3、4、5军输送兵源和补充给养。根据中共关于某个武装到达某个地域活动必须接受该区域最高党组织的指导的规定,李成林还参与领导在该地区活动的抗日武装。东北抗日同盟军第4军改编为东北抗日联军第4军的工作就是由他指导完成的。

1936年3月,中共中央驻满洲代表决定撤销中共满洲省委,成立中共松江省委,并提名李成林为松江省委书记。同年6月,李成林与抗联4军2团副官齐喜一起去依兰的黑背参加抗联4军军部会议,计划会后去松江省委赴任。但当李成林行至马粪包(今勃利县大四站镇福兴村)北沟时,不幸被土匪暗害,时年32岁。

潘庆由(1891—1933),出生于吉林省珲春县大荒沟朝鲜族家庭,原名李起东,化名潘向允、老潘。1926年入黄埔军校第5期,其加入中国共产党的时间待查。先后任中共满洲省委巡视员、吉东局组织部长。1933年牺牲。

1931年9月,潘庆由以满洲省委巡视员身份来到宁安县视察工作,在于家屯召开县委会议,传达了党中央关于开展抗日救国运动的指示。1932年1月,潘庆由出任中共宁安中心县委书记,负责组织领导宁安、穆棱、东宁、密山等县的抗日斗争。中心县委成立之初,下属宁安县委、穆棱县委、密山区委和东宁特别支部,共有党员280余名。为了更好地领导抗日救国斗争,潘庆由十分重视各地的党组织建设。在他的亲自领导和不懈努力下,到1933年,中心县委领导的区域内,党的组织迅速发展壮大起来,为更加广泛地开展艰苦持久的抗日武装斗争储备了干部和领导力量。潘庆由培养发展的很多党员干部,如东北抗日联军第4军政治部主任黄玉清等,日后都成为了著名的抗联将领。

/ 汤原游击队成立地半截河。

/ 汤原太平川抗日游击根据地遗址。

除了党组织建设,潘庆由也很重视抗日武装队伍的建设和领导。九一八事变时,中国共产党在东北的武装力量非常薄弱,为了积极发展抗日武装力量,潘庆由派出大批党、团员干部深入到群众中去宣传抗日,组织群众参加抗日武装。共产党员李光林、于洪仁等根据潘庆由的指示,走出城镇闹市,下到农村场院讲述九一八事变真相,号召群众武装起来迎击日寇对宁安的进攻。正是在县委的宣传鼓动下,在宁安大地上先后成立李荆璞、于洪仁领导的“吉东工农反日义务总队”,王汝起领导的马莲河“红枪会”,“李大法师”领导的“大刀会”,海浪领导的“西北山八大队”,朱守一为队长、金根为政委的“北满工农义勇军”等抗日武装。这些抗日武装后来成为东北抗日联军第4、第5军的火种和前身。

1933年5月,共产国际和满洲省委之间的联络机构——中共吉东局正式成立,孙广英任书记,潘庆由任组织部部长,领导绥宁中心县委、饶河中心县委和东满特委。

6月,为了加强东满地区的工作,潘庆由以省委代表团成员身份,到汪清帮助中共东满特委与汪清县委召开县委扩大会议,传达贯彻中共中央“一·二六指示信”精神。同年7月,潘庆由协同东满特委书记童长荣到珲春大荒沟落实中央指示。20日,他在珲春县委扩大会议上,严厉批判了珲春抗日游击队第1大队第2中队政委朴斗南的“左”倾盲动主义,并宣布开除其党籍,撤销一切职务。会后,潘庆由被朴斗南杀害。

抗联第6军:李云健

李云健(1895—1935),祖籍朝鲜,随父迁居黑龙江汤原。曾用名张世农、张秋,又名李仁根。1926年入黄埔军校(期别待考)。

1928年,受中共满洲省委的委派,李云健到东北三江地区朝鲜族村庄负责组织开展革命活动。1932年10月,中共汤原中心县委在汤原城北半截河村建立了中国工农红军第33军汤原反日游击中队(简称汤原游击队),李福臣任中队长,李云健任参谋长,下辖3个小队,戴鸿宾、颜庆林和孙盘铁任小队长,共有队员50余人。

1934年2月8日,李云健和戴鸿宾在中共鸭蛋河区委书记李凤林配合下,巧妙地将萝北县鸭蛋河街自卫团长及前来开会的13名地主抓获,并缴获枪支若干,初步解决了游击队人多枪少的困难,鼓舞了队员的斗争信心。

对于这次行动,东北抗日联军战士李敏曾在回忆录《风雨征程》里有过生动描述:

这次行动是智取……游击队40多人的队伍分成了两批,一部分留在城外待命,另一拨化装成老百姓进城。区委书记李凤林和地下交通员宋殿双等人假装讨债打架,他们有意把衣服撕破,脸上涂点猪血,厮打叫骂着要找镇长去评理。他们的后面是装成看热闹劝架的戴鸿宾、王居选等男队员和裴成春、李在德、朴英善、李恩淑等女队员。等这一大帮人连吵带闹地来到自卫团门前时,哨兵认识李凤林,所以哨兵没有阻拦这帮人。李凤林在当时有地产、有房屋、有骡马,受党组织安排已与伪自卫团团长高奎一拜了把兄弟,平日常出入伪自卫团。人们一轰进院的同时,有人先缴了哨兵的枪。这时,伪自卫团团长高奎一正领着一伙人打牌,李凤林和王居选迅速地用枪顶住了伪团长,另外的同志到屋内向自卫团团员们支上了枪,没等他们反应过来,挂在墙上的38条枪已经被游击队员抢到了手。就这样没费一枪一弹,这次缴械顺利成功了。当天晚上,李凤林和宋殿双抛弃了全部家产,在党组织的安排下,转移到了汤原县太平川。追击上来的敌人,也被游击队给击退了。

3天后,在李云健等人的带领下,汤原游击队先后在萝北七马架屯及汤原格节河葫芦脖子山沟与伪军“屠旅”步、骑兵两个连发生激战,歼敌30余人,打击了日伪的嚣张气焰。

同时,为打开局面,汤原中心县委决定在位于汤原北部、群众斗争基础较好的太平川一带,建立抗日游击根据地。6月,李云健等人率汤原反日游击队袭击了太平川伪警察署,并召开群众大会,宣传党的抗日政策。7、8月间,游击队先后攻破黑金河、西大岗、二道岗、长发屯等地自卫团,缴获100余支枪。由此,太平川地区抗日斗争局面得以胜利展开:开明地主黄有自愿献出全部家产充作抗日经费,并自带枪支参加游击队;汤原太平川伪自卫团长张传福率部反正,参加抗日游击队;教育界知名人士刘铁石投笔从戎,参加抗日游击队。一年的时间里,汤原反日游击队发展到五六百人。

1934年秋,根据中共满洲省委指示,汤原反日游击队在亮子河扩编成汤原反日游击总队,戴鸿宾任总队长、夏云杰任政治委员、李云健任参谋长。同年冬季,日伪军警500余人“讨伐”汤原游击根据地,并以伪地方武装封锁各山边沟口要道,企图断绝汤原反日游击总队给养来源。李云健等人带领游击总队避敌锋芒转移到萝北等地活动,待敌疲惫时,又返回汤原一带袭击敌人。游击队凭借深山密林为屏障,经过十几次大小战斗,最终打破了日伪军的冬季“讨伐”。

不幸的是,因遭受“左”倾错误影响,1935年3月,李云健因“民生团”事件被误杀。1936年1月,汤原反日游击总队改编为东北人民革命军第6军。

东北地区的党组织建设者

在东北抗日疆场坚持战斗的中共黄埔生中,有几位是东北地区党组织的建设者,他们虽然没有直接进行军事领导和建设,但对东北地区党的建设有着重要影响,为东北抗日队伍的孕育提供了丰厚的土壤。

张适(1904—1946),山东昌乐人,原名来顺,别字适斋,化名张弓、张有才。中国共产党党员,黄埔军校武汉分校第6期学习后,被编入国民革命军第二方面军教导团开赴广州。后参加广州起义负伤,与党组织失去联系。1930年,与中共北满特委接上关系,后任哈尔滨市委委员和满洲省委巡视员等职。1933年7月,任奉天特委书记。同年10月9日,因叛徒出卖在沈阳被捕。1942年出狱。1946年在哈尔滨被国民党杀害。

张适是黑龙江省绥化地区党组织的创建者。1931年10月10日,中共中央在绥化县四方台站建立了特别支部,张适任书记,直属满洲省委领导。1932年春,根据满洲省委的指示,张适等人组织了一支200多人的抗日义勇军。后来,这支义勇军和巴彦起义的江北游击队合并,由赵尚志等同志领导。不久,满洲省委调张适到哈尔滨任满洲省委巡视员,从事党的地下工作。他化名张弓,两次以满洲省委巡视员的身份到吉林地区指导工作。张适知识渊博,经常向百姓宣讲抗日救国的道理。因他身材高大,面膛黝黑,当地群众亲切地称他“黑张”。“黑张”在北满党的组织中享有很高的威望,深受广大党员和群众的尊敬。1933年5月初,张适到吉林巡视工作时,组建了以李维民为书记的吉林市委。

1933年7月下旬,张适受满洲省委的委派,任中共奉天特委书记。10月因叛徒出卖被捕。在狱中,敌人对他施用了“坐老虎凳”“灌辣椒水”等各种毒刑,张适坚贞不屈,对自己的身份只字不露。不管敌人怎样严刑逼问,他都以十分坚决的口气回答两个字:“没有。”日本宪兵队也不得不在审讯记录中承认张适“坚守着所谓共产党铁板纪律的秘密”。出狱后,张适多方设法联络党组织和抗联部队,以私塾教员身份为掩护做抗日宣传。

1946年春,张适在取道哈尔滨去绥化的路上,找到了抗联将领李兆麟。在李兆麟的安排下,担任中苏友好协会秘书长,开展群众工作。3月9日晚,被暗藏的国民党特务杀害,时年42岁。

曹基锡(1904—1932),朝鲜咸镜北道钟城郡人,又名曹永勋。幼年时随叔叔到吉林省延吉县谋生。1926年入黄埔军校第5期。1930年7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31年任中共延吉区委书记,1932年牺牲。

1927年,随着第一次国共合作的彻底破裂和大革命的失败,悲愤不已的曹基锡离开部队,回到东北家乡。1929年春,曹基锡携全家搬到局子街北山村,在延吉县细鳞河学校任教,并宣传马列主义和爱国思想。

1930年5月,曹基锡加入东满“五月斗争行动委员会”,参加和组织了震惊全东满的轰轰烈烈的“红五月斗争”。1930年8月,由满洲省委派来的徐公一、马骏等人建立了中共延吉区委。翌年8月,曹基锡任延吉区委书记。他常常深入到农村,向农民进行革命宣传,同时发展党员,建立党的组织,组织反帝同盟,指导农民协会、妇女会、互济会、少先队、共青团等群众组织工作。同年夏天,曹基锡接到中共东满特委关于营救被关押在延吉监狱的共产党员的指示后,立即召开区委会议,详细制定了营救方案,并指派专人秘密与监狱内的党支部取得联系,最后圆满地完成了任务。

1931年秋,根据中共东满特委指示,曹基锡组织成立了减租减息斗争委员会,领导农民开展了声势浩大的“秋收运动”。11月5日,他率领数百名农民涌向杨口城大地主宋宝星的庄园,提出“三七”减租要求。谈判正在进行的时候,局子街西沟公安分驻所巡警突然闯入,逮捕了5名农民谈判代表。6日晚,曹基锡组织反帝同盟、农民协会、共青团、妇女会、少先队和农民群众2000多人,高喊着“打倒日本帝国主义”“实行‘三七’减租”的口号,包围伪延吉县政府。伪县知事被迫交出了农民代表,答应实行减租法令。减租减息斗争以胜利告终,极大地鼓舞了农民的士气。

11月7日恰逢俄国十月革命胜利14周年,为了组织纪念活动,曹基锡借“秋收斗争”胜利的东风,买回五色纸,秘密书写“打倒日本帝国主义!”“打倒汉奸卖国贼!”等标语,趁黑夜散发。有的标语贴在日本领事馆、伪警察署的墙上,极大地鼓舞了延吉人民。恼羞成怒的敌人为逮捕秋收斗争的组织者,纠集大批日本军警和自卫队,以局子街为中心展开大搜捕。11月8日,曹基锡被捕入狱。在狱中,他利用自己身份尚未暴露的有利条件,装扮成傻子,巧妙地瞒过了敌人的耳目,两个月后被释放。

1932年1月,曹基锡调任中共东满特委宣传部部长,兼任中共延吉区委书记和北山村支部书记。3月20日,曹基锡领导延吉地区一带的农民在磨盘山五岩洞召开公审大会,斗争汉奸李昌顺父子、金炳国等人。由于亲日分子李昌顺家属告密,曹基锡等11人被押进日本领事馆。4月1日,敌人得知曹基锡的身份后,对他施以惨无人道的酷刑。曹基锡守口如瓶,表现了共产党员的铮铮铁骨。4月27日,日本军警用两辆军车将曹基锡等30名革命志士押进一座破仓库,先用机枪扫射,后纵火焚尸。曹基锡牺牲时年仅28岁。

/ 汪清腰营沟抗日游击根据地。

陈 公木(1900—1935),朝鲜庆尚南道山清郡人,原名金相善,又名李炳熙,丁公木。黄埔6期毕业,曾任中共安图县委书记、延和县委书记等职。

陈公木18岁时从釜山商业学校毕业。1919年参加朝鲜三一独立运动,被捕入狱。1923年3月,考入北京高等师范学校。1926年4月,入广州黄埔军校学习。次年,参加八一南昌起义。1928年3月,在上海加入朝鲜共产党(ML 派)。次年6月,任朝共满洲总局组织部部长。1930年,在磐石县加入中国共产党,后以中共满洲省委巡视员身份在北满进行革命活动。

1930年9月,满洲总行动委员会听取了廖如愿关于延边党的情况汇报,决定以延和中心县委为基础成立中共东满特委,并将延吉、珲春、和龙、汪清、敦化、安图、抚松、桦甸、额穆、长白等县划为东满特委领导区域。10月,正式建立中共东满特委,机关先后设在延吉县局子街和朝阳川。1931年初,陈公木被中共满洲省委从磐石县派到安图大沙河一带,任安图县委书记。陈公木在安图县期间,发展了党员26名。但是,安图县委很快被破坏,陈公木转移到延吉,参加延和县委工作。3月,陈公木任中共延和县委书记一职。同年4月8日,陈公木在延吉县朝阳被捕,押至朝鲜汉城判处7年徒刑,后在囚禁中被折磨致死。

猜你喜欢
赵一曼游击队县委
赵一曼:用“红枪白马”书写抗日传奇
推荐书目《家书里的百年信仰》
致敬钢铁女战士:赵一曼鲜为人知的原名曝光
第八章 超声游击队 ——声能
消极认同到积极认同
台江县委离退局传达学习十二届县委常委会第17次(扩大)会议精神
指挥员
黔西县委离退局召开专题民主生活会
赫章县委离退局组织离退休干部健康体检
安龙县委离退局召开县情通报暨老干部座谈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