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环境对青少年群体慈善意识的影响与对策探微

2022-08-03 06:28夏庆光陈加宗
成才之路 2022年16期
关键词:立德树人影响因素

夏庆光 陈加宗

摘要:青少年群体慈善观和慈善意识是息息相关的两个重要话题,青少年群体的慈善意识会影响其慈善行为,也可能会影响其对周围慈善组织的认可度。分析社会环境中哪些因素会影响青少年学生群体慈善意识是当前促进其积极参与慈善活动的前提,也是学界研究的重要关注点。宏观社会环境和微观社会环境都会影响青少年学生群体的慈善意识,且慈善意识的培养非一日之功,需要借助学校、家庭来开展有针对性的活动,也需要借助网络新媒体的宣传,还需要继续发挥传统媒体的作用。

关键词:青少年群体;慈善意识;影响因素;立德树人

中图分类号:G416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8-3561(2022)16-0028-03

中国慈善事业的发展离不开青少年群体,社会发展更是离不开富有爱心的新一代。当前,各层次青少年学生群体的社会慈善观总体是积极向上的,呈现出明显的集体主义特征,利他、利人思想突出。这是持续开展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的良好结果。很多青少年具有慈善意识,愿意积极参加社会慈善活动,个人价值观普遍正向且积极,不知不觉为社会做了不少好事。但是,也有部分青少年学生的慈善观存在一定程度的功利性,同时有些青少年对慈善活动的积极性不高,有时存在随大流、走过场的情形,主观意识并不强,尤其是对慈善的认识还不足,很少持续参加慈善活动。影响青少年群体慈善意识的因素有很多,既有宏观社会环境,也有微观社会环境。宏观社会环境主要是指一定区域内的环境综合体,如政治环境、经济环境、文化环境等。微观社会环境在本研究中主要是指与学生个人成长密切相关且紧密贴合的生活环境和学习环境,如家庭环境、学校环境等。在这两个层面中,宏观社会环境对青少年群体慈善价值观的影响最大,对其思想品德的形成、价值观的养成有着重要影响,微观社会环境则对青少年群体慈善价值观起到制约和辅助作用。下面简述社会环境对青少年群体慈善意识的影响,并从几个方面探讨培育青少年学生群体慈善意识的具体措施。

一、宏观社会环境会影响青少年学生群体的慈善意识

宏观社会环境会影响青少年群体的心理发展方向与水平,而且很多情况下是通过潜移默化的方式来实现的。不管是生活在农村还是生活在城市,青少年学生每时每刻都在感受着政治环境、经济环境、文化环境等宏观社会环境的存在及其发生的变化,进而对自己的言行作出适当的调整。

一方面,宏观社会环境的很多方面会对青少年学生群体的慈善意识产生积极影响。例如,身处学校的青少年学生能够感受到党和国家对慈善事业的重视,会从心底里产生共鸣,常常会在学校组织下开展各类慈善活动。当前,政府部门在政策上是支持青少年学生参与慈善活动的,对其进行表彰或视作社会实践的一部分。这种政府层面的引导和重视,会对青少年学生群体产生积极的影响,大大推动更多青少年学生参与其中。

另一方面,宏观社会环境的某些因素会对青少年学生群體的慈善意识产生消极影响。调查发现,在市场经济背景下,社会上有一些人将利益作为一个重要的衡量标准,不自觉地形成了利己主义的本位观。他们往往以个人利益为出发点,关注个人成败和得失,很少真正关心他人,并且往往呈现出重物质、轻精神,重收益、轻付出的功利化倾向。这种利己主义的本位观带给青少年群体的影响是消极的、负面的,一定程度上阻碍青少年学生群体参与慈善活动。

二、微观社会环境对青少年学生群体慈善意识的影响

有时宏观社会环境对青少年学生群体的影响可能是无目的、无规划的,而常规化的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则通常是有目的且有规划的,常常会对青少年学生群体产生积极的影响。在一定的社会环境中,教育会对青少年群体的心理发展起到主导作用。因此,要重视家庭环境和学校环境等微观社会环境对青少年学生群体慈善意识的影响。

众所周知,家庭是一个人生活的基础和主要场所。在家庭这个场所中,青少年会感受到爱,感受到血缘与亲情。因此,家庭对青少年学生群体的成长非常重要,它会在无形之中教育青少年、鼓励青少年,指引青少年人生观与价值观的形成。可以说,一个具有良好家风、具有正确价值观的家庭,会对生活在其中的青少年产生积极的指导作用与教育作用。例如,一个家庭或者家庭中的某个成员具有积极的社会价值观,经常参加各种类型的社会慈善活动,那么这个家庭中的青少年也可能会非常认可慈善事业的作用,并且会积极参加慈善活动,甚至成为一名“铁杆”支持者。但是,不可忽视的是,当前有的家庭缺乏正确的价值观,缺少对社会慈善事业的关怀和关注,同时有的家庭在参与青少年群体的教育过程中往往只关注子女的考试分数,将子女教育染上过多的功利性色彩,忽视对青少年社会责任感的培养。当然,有的父母本身就慈善意识不强,对慈善认知不足,参与积极性不高。也就是说,他们自己缺乏良好的慈善行为传播力,没有实现合格的善行传递,这就直接导致这些家庭对青少年慈善意识的形成发挥的作用不大。

学校是主要教育阵地,也是培养青少年群体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的主要力量。学校对青少年学生群体社会价值观的培养是全面的、客观的、深刻的。首先,学校可以借助课堂内外时间,开设慈善教育类相关课程,或者以慈善主题宣讲的形式对青少年群体进行宣传,扩大慈善在青少年学生群体中的普及力,为青少年慈善意识培养打下良好的基础。现代学校教育不仅是传授书本知识,更是传授做人的道理,有责任将慈善作为思想道德教育的重要内容进行推广。或许内容暂时并不多,课程的可操作性也不强,但毋庸置疑的是,今后社会慈善方面的教育和实践会逐步走入学校,成为学校教育的重要内容,这会对提高青少年学生的综合素质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其次,学校教师自身的示范作用会对青少年学生慈善价值观的形成起到推动作用。教师既是理论知识的传播者,也是社会道德的推动者和实践者。教师不仅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同时也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实践者与开拓者,尤其是他们在是非、荣辱、义利、善恶等方面常常表现出正向积极的价值取向,所以,他们的一举一动都可能会成为青少年学生的榜样。此外,校园文化的熏陶是培养青少年学生慈善意识的重要途径。校园文化对青少年学生群体的影响力是不可小觑的,它一旦形成便可以产生一种强大的社会力量,不但可以凝聚所有学生的力量和认识,还可以对个体的社会行为和认知产生统一的评价和纠正作用,制约着青少年学生个体的行为取向,使其及时校正自己,向着正确的方向不断靠拢。

三、培育青少年學生群体慈善意识的具体措施

当前,大多数青少年学生具有一定的慈善意识,但其中一些学生认识并不深刻。比如,有的学生只知道捐款捐物是好事,对“慈善是什么”比较模糊。提高青少年学生群体慈善意识是我国慈善事业长远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我国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下面,从几个方面探讨培育青少年学生群体慈善意识的具体措施。

1.广泛利用各种媒体渠道加强对慈善文化和慈善活动的宣传

有些人感觉公益慈善活动离普通人特别是青少年学生比较远,但事实并非如此。“梦想童行微公益”为什么用“微”?“微”就是不计较,无大小,很小的意思。慈善不在于钱的多少,而贵在一颗善良的心。也就是说,“慈善的不是钱,是心”。大家力所能及,有时间就参加慈善活动,没时间就可以暂时不参加;需要捐赠时,可以捐书捐衣物,也可以捐出自己几元零花钱。有的城市会动员孩子们去义卖报纸———这个买报纸的人我们可以要求最低花一块钱,那么,买者的一块钱也可以算作公益慈善行为。可见,微公益侧重于“小小的行为可实现大大的爱心”。很多公益慈善组织都组织过慈善捐赠助学项目,而且有些组织把助学类捐赠项目作为其特色,策划了充满“仪式感”的助学捐赠活动。例如,每年六月,锦州市心连心爱心团队都会在市里最繁华的广场开展助学捐赠活动,每年都会捐助小学生十人以上,而且每年儿童节都会组织助学公益晚会。很多市民乐于在这个特殊日子里给孩子一份特别的爱,或者把爱给予更多的孩子。因此,相关部门要针对青少年学生群体的特点,积极利用各种媒体渠道加强对慈善文化和慈善活动的宣传,培养青少年学生的慈善意识。当前,微博、微信、抖音等新兴信息传播媒体受到广大青少年学生的欢迎,传统的报刊、广播、电视等媒体的力量在一定程度上有所削弱。但是,不管哪种方式,都有助于形成强大的社会舆论和导向,帮助青少年学生树立正确的慈善价值观。可以说,通过各种媒体的信息传递,青少年学生群体可以重新认识慈善行为的社会意义和重要作用,被社会慈善事业的魅力所感动和鼓舞,从而坚定自己的慈善行为取向。

2.文化类课程加入“救困济贫”和“助人为乐”的内容

学校要结合德育工作目标,针对青少年学生的个性特点,注重在文化类课程中渗透“救困济贫”和“助人为乐”方面的内容,对青少年学生形成强大的精神感召力和号召力。“救困济贫”和“助人为乐”方面的内容更容易影响青少年学生的心灵,对其慈善价值观的形成具有重要意义。青少年学生也可以从中感受到慈善行为的道德力量和文化力量,从而自觉不自觉地投身其中。

3.以志愿服务为载体,以参与志愿服务为途径,让青少年体验助人的乐趣

参加公益活动、提供志愿服务,是参与慈善事业的一种重要形式。学校可以以志愿服务为载体,以参与志愿服务为途径,推动广大青少年学生在公益慈善活动中拉近个人与慈善之间的距离,体验助人的乐趣,尤其是增强慈善带给自己的满足感和成功感。中国青年志愿者协会将青年志愿者定义为具有一定专业技能,热心社会服务和公益事业,志愿无偿地贡献个人的时间及精力,以报名的方式自愿参加志愿者服务工作的青年。中国青年志愿者行动实施20周年之际,习近平总书记给华中农业大学“本禹志愿服务队”回信,勉励广大青年志愿者“坚持与祖国同行、为人民奉献,以青春梦想、用实际行动为实现中国梦作出新的更大贡献”。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指出:“推进诚信建设和志愿服务制度化,强化社会责任意识、规则意识、奉献意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志愿服务也面临发展的新格局,党政部门对志愿服务越来越重视,社会公众参与志愿服务越来越广泛,以爱心帮扶为主体的志愿服务蔚然成风,志愿服务领域越来越多。当前,很多学校都开展了形式多样的志愿服务活动。不管是捐款捐物,还是捐出时间,把知识、技能和体力转化为对他人的帮助,都有利于帮助青少年学生体验助人的快乐,奉献爱心,培养慈善精神。

参考文献:

[1]周秋光,曾桂林.中国慈善简史[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2]亚瑟·C.布鲁克斯.谁会真正关心慈善:保守主义令人称奇的富于同情心的真相[M].王青山,译.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

[3]常锐.大学生慈善意识培养及路径选择[J].吉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06).

[4]王淑玉,张萌园.美国青少年公益慈善意识的培育及其借鉴意义[J].当代教育科学,2012(23).

[5]王婕.中国青年志愿服务项目的现状与对策研究———基于505个志愿服务项目的数据调查[J].中国青年研究,2016(06).

[6]谭建光.领会贺信精神引航志愿服务新发展[J].中国社会工作, 2019(08).

[7]孙其昂.现代性视阈中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的特征及认识思路[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9(19).

[8]洪岩,董虎.浅析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J].教育与职业,2014(11).

The Influence and Countermeasures of Social Environment on Teenagers Group Charity Consciousness

Xia Qingguang, Chen Jiazong

(Zheshan Central Kindergarten, Anqiu City, Shandong Province, Anqiu 262100, China)

Abstract: The concept of youth group charity and charity consciousness are two important topics closely related. The charity consciousness of youth group will affect their charity behavior and may also affect their recognition of surrounding charity organizations. Analyzing which factors in the social environment will affect the charity consciousness of young students is not only the premise to promote their active participation in charity activities, but also an important focus of academic research. Both macro social environment and micro social environment will affect the charity consciousness of young students, and the cultivation of charity consciousness is not a days work. It needs the help of schools and families to carry out targeted activities, the publicity of new online media, and the role of traditional media.

Key words: adolescentgroup; charityconsciousness;influencingfactors;foster character and civicvirtue

猜你喜欢
立德树人影响因素
立德树人视阈下的服务型基层党支部构建方式探究
谈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任务
学校体育器材管理自助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