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慕鑫
(德宏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云南 芒市,678400)
少数民族文献资源记录着少数民族的历史、文化、科学技术等内容,凝聚着少数民族的智慧,也是少数民族传统文化沉淀的结果,同时还蕴藏着一个民族的发展与变迁。[1]少数民族文献的类型很多,有利用少数民族语言记录的文献、有利用汉语记录少数民族的历史、文化等内容的文献、还有口头文献和刻画文献等。
笔者通过问卷星在云南省内发放了问卷《关于云南省少数民族文献保障体系调查》,参与调查的 30 个图书馆中馆藏纸质资源拥有量在 100万以下的占到 56.67%,而馆藏纸质资源在 200万以上的占调查总数的 16.67%。云南省是少数民族种类最多的省份,少数民族文献资源的收藏却主要以彝族和傣族两种民族的为主。有些地区的图书馆甚至没有少数民族文献资源。所以说少数民族文献保障体系的建立是目前云南省各图书馆刻不容缓的责任。
由于少数民族文献资源比较珍贵,有些文献资源可以说是孤本,因此各个图书馆对其少数民族文献资源都采取了不同的保护体系。调查中16.67%的图书馆对少数民族文献资源采取了闭架管理,虽然这样可以有效的减少少数民族文献资源的损失,但是却大大降低了少数民族文献资源的利用率。有些图书馆虽然将少数民族文献资源进行开架借阅,但是大部分图书馆都是与各类图书一同进行典藏,设置专门的少数民族文献书库的仅仅有 16.7%,这样对少数民族文献的管理会有一定的影响。在拥有少数民族文献资源的图书馆中,仍然有 66.67%的图书馆没有对少数民族文献资源的保存建立文献保障制度,不利用对少数民族文献资源的保护,会造成资源丢失情况出现。
从调查结果看,在调查的图书馆中有一半以上的图书馆并没有对少数民族文献资源进行数字化。在有特色少数民族文献资源数据库的图书馆中包含的少数民族文献主要涉及彝族和傣族。而作为拥有五种世居少数民族地方的德宏,也没有专门的少数民族文献资源的数据库或特色库。
参与调查的图书馆中,一半以上图书馆的少数民族文献资源使用率在15%以下,这就需要我们在保障文献资源的同时想办法让资源活起来,让这些资源能够被更多的读者了解和使用。馆际互借服务可以方便读者获取信息,同时也可以让各图书馆的资源得到有效的利用,但是调查中 76.7%的图书馆都没有参与馆际互借少数民族文献资源的这一项服务。虽然有些图书馆馆藏的少数民族文献资源较少,但是如果参与到馆际互借,一方面可以提高资源的利用率,另一方面能够满足读者的需求以弥补图书馆资源的空缺。
图书馆文献资源一般是通过出版社购买、受捐赠以及民间收集三个渠道获取,而对于少数民族文献资源来说许多有价值的文献资源出版社却没有出版发行,属于民间文献资源;还有一部分文献资源属于刻画文献,也就是说把一些内容刻画到石碑等地方;也有些文献资是代代相传的口碑资源,但是这些资源又有一定的价值,能够满足人们对少数民族的历史、文化的了解,调查中也有 40%的图书馆采取了民间收集的方式来采购少数民族文献资源。
对被调查的图书馆中高校图书馆内的少数民族文献资源的收藏与学校开设民族学相关课程进行相关性分析(如图一所示)可知,高校的图书馆少数民族文献资源拥有量和高校是否拥有少数民族课程的设置具有一定的相关性,且如果开设有关少数民族课程则少数民族文献资源的拥有量较多。因此在少数民族地区,要重视对高校图书馆少数民族文献资源保障体系的建立。
?
参与调查的图书馆中馆员基本都没有民族学的学科背景,因此资源收集的过程中,馆员对少数民族文化、语言及生活方式都不太了解,导致不少民族文献被忽略。配备民族学学科馆员可以对少数民族文献予以甄别,特别是利用民族语言编纂的文献资源,以防止资源流失。
由于在云南省少数民族生活的地方多数比较偏远,图书馆的服务很难大范围覆盖,地理和交通也限制了图书馆对少数民族文献资源的收集。我们可以设立共享机构,比如通过在各个少数民族聚居村寨的村委会设置少数民族文献资源回收处,定期通过邮寄方式将所提供的少数民族文献资源寄给挂钩的图书馆,图书馆也可以给村委会设置公共账号,并利用村委会的公共账号给村民邮寄村民所借的图书。同时也可以通过微信和qq群的建立,或者通过公众号引发讨论提取相关信息,以此来搜集民间的零次文献资源。[2]
随着科技的进步与发展,纸质文献的保存已经是少数民族文献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要合理的让少数民族文献资源得到有效的保存以及提高其利用率,就需要我们采用科学的方式对少数民族文献资源进行保存,比如对少数民族文献资源进行综合开发,建立多元的馆内少数民族文献资源的数据库,并且搭建合适的检索体系,这样一方面可以保存少数民族文献资源,另一方面可以有利于少数民族资源的共享和利用率的提高。[3]在建立少数民族文献资源库时可以根据各馆的特色资源,针对性的建设具有专题的多元化的少数民族文献资源数据库,并且提供资源的在线检索与获取服务。[2]
少数民族地区的图书馆应该重视少数民族文献资源建设,完备各类少数民族文献资源的种类。[4]在建立少数民族资源时要制定具体的计划、方法和步骤征集少数民族文献资源,对于所征集的文献资源严格按照所制定的制度进行分编、入藏,设置适合各馆少数民族文献资源的marc数据规范。同时,加强少数民族口碑文献的收集。口碑文献为代代相传的文献资源,通过录音的形式采集口碑文献,并进行资源的存储。另外要重视刻画文献的收集,刻画文献在收集的过程中可以采用拍照和拓片的形式相结合,并将资源存储为图像,通过OCR识别系统对图像进行处理。
规划适合少数民族以及少数民族资源研究者的网络,网络结构中利用适应性网络原理根据学习者的需求推送合适的资源,以便资源能够合理的有效利用。建立少数民族相关学科的信息网,并将各少数民族资源进行分类,按类别建立导航。此外,还可以采用民族文字的切换去检索。[5]改变仅关注检索词本身的检索方式,利用语义理解,建立合适的语义检索模型,在检索过程中,服务器通过相似度分析去获取相关的关键词反馈给用户更多的信息,提高信息的查全率和查准率,使资源得到有效的利用,从而使少数民族文献资源的检索更加智能化。
为了拓展各个图书馆少数民族文献的种类,可以开展少数民族文献资源的复本交换机制,这样可以为读者提供更全面的资源。定期对读者需求进行调查并结合读者需求提供相应的服务。设置少数民族文献资源传递服务,促进馆藏资源的利用与共享,最终最大程度的保护和传承少数民族文献资源。
少数民族文献资源记载着少数民族历史文化,如果要发扬和传承少数民族文化那么就离不开这些文献资源,而少数民族文献资源的保障体系的建立有利于文化的传承与发扬,有利于民族语言的保护,同时也可以为民族地区科研工作者提供技术基础。[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