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知识竞争力评价的理论、方法与实证研究

2022-08-03 07:34许照成侯经川
工业技术经济 2022年8期
关键词:通用性专用性性知识

许照成 侯经川

1(华东师范大学工商管理学院,上海 200062) 2(上海电机学院商学院,上海 201306)

引 言

2020年初,一场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对整个国民经济造成严重冲击,给企业带来了巨大发展压力,甚至面临倒闭风险。在日趋严峻的外部风险不确定性环境下,企业如何胜出并始终保持竞争力一直是备受关注的研究课题之一。2021年 《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加强知识产权保护,提升科技创新能力,支持企业创新型发展,增强国际竞争力。《中国制造2025》指出要大幅提升制造业创新能力,显著增强整体竞争力。

竞争力作为一种刻画经济主体外在市场表现的方式,一直都备受广泛关注[1-4]。竞争力研究最早可追溯到亚当·斯密在1776年提出的绝对优势理论[5]。1817年李嘉图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比较优势理论[6]。“企业竞争力”概念最先是由Hymer在1960年的博士学位论文中提到的[7]。然而,波特教授关于竞争优势的研究才是企业竞争力研究真正意义上的开始[1],为企业竞争力研究提供了较为完整的分析框架。围绕企业竞争力的来源问题,逐步形成了以Mason、Bain、Porter为代表的外生论和以Wernerfelt、Prahalad和 Hamel、Grant为代表的内生论两大学派[8]。其中,以Grant为代表的企业知识理论认为,企业是知识的整合机构,知识对企业竞争力产生决定性作用[9]。

从博弈论的视角来看,竞争力可由经济主体在博弈均衡状态所能赢得的比较利益分配份额来度量,包括经济主体与其贸易伙伴之间的合作性竞争能力(即经济 “合争力”)和经济主体与其同行之间的非合作性竞争能力(即经济 “分争力”)两个方面[8]。其中,“合争力”由产品交易价格决定,定价权越大、相对价格越高的市场交易方得利越多;“分争力”由相对成本决定,生产效率越高、相对成本越低的同行竞争企业所占市场份额越大,得利越多[2]。企业作为最重要的经济主体,当然也不例外。然而,无论相对价格还是相对成本,最终都取决于企业相对知识水平。因此,本文把企业依靠知识赢得市场竞争、博取经济利润的能力,称之为 “企业知识竞争力”。

如何科学地测度与评价知识竞争力,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10-12]。 如 RHA[10]按照人力、 金融和知识资本,以及经济产出和知识支持5个方面对地区知识竞争力进行了测度。郭兵和罗守贵[13]在RHA指标体系基础上,将知识创新过程划分为知识生产和转化两个阶段,采用超效率BCC模型对亚太33个地区的知识竞争力进行了测度分析。但是,不管是具体指标的设计,还是指标数据的采集,都存在可操作性不强等一定的不合理性。对企业知识竞争力的测度,几乎更是要从零开始。有鉴于此,本文构建企业知识竞争力的理论模型,包括对企业的知识结构和企业知识竞争力的决定机制进行分析;并确立企业知识竞争力的评价体系,包括评价指标的选取和评价方法的选择;最后,选取数据对企业知识竞争力进行评价分析。

1 企业知识竞争力的理论模型

关于知识的研究由来已久。如柏拉图和波兰尼等认为知识是一种被验证了的、真实的信念;培根和杜威等则认为社会实践是信念产生的根源[8]。《辞海》和 《现代汉语词典》都将知识解释为人们在后天的社会实践活动中形成的一种现实反映以及取得的认识和经验的总和。尽管国内外关于知识的诠释不尽相同,但都明确指出,知识来源于人们的社会实践过程。其中,企业再生产作为人类最重要、最复杂、最系统持续的一种社会实践活动,对知识的需要最大最久,对知识的贡献也最大最久。

企业再生产就是一个从投入到产出周而复始的过程[14]。这个投入产出过程也是一个知识的获取、吸收、应用、创新、积累和积淀的往复过程。其中,投入阶段对应于企业的知识 “获取-吸收”环节,企业通过购买、技术许可等方式获取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不断学习并吸收行业内外通用性的知识成果,输入无知识产权的 “通用性知识”[15];生产阶段对应于企业的知识 “应用-创新”环节,企业通过对通用性知识再改造、再创新,不断创造出独有的知识成果,输出有限期知识产权的 “专用性知识”[15];产出阶段对应于企业的 “积累-积淀”环节,企业通过持续创新,不断产出高品质的产品,赢得高的市场占有份额、品牌知名度及顾客忠诚度,积淀成企业专有性的知识成果,凝结终生知识产权的 “专有性知识”。这样,企业通过再生产过程就逐渐形成 “通用性知识-专用性知识-专有性知识”三层次知识结构。

实际上,知识本身并不具有竞争力,只有通过企业再生产过程产出具有市场价值的产品,影响定价权力和市场份额才能转化为企业竞争力[2]。这个转化机制,可结合波特的五力结构模型加以说明[1](如图1所示)。其中,定价权力体现于产业链上下游供应商和购买者的讨价还价能力;市场份额体现于现有竞争者、潜在竞争者以及替代品等外在力量。如果一个企业只是在知识的数量和质量上优于竞争对手,那只能说明它相对于对手具有 “知识优势”;只有当它的知识优势转化成了产品的定价权和市场占有份额,才能说明它相对于对手具有了 “知识竞争力”。企业知识竞争力就是企业依靠知识赢得市场竞争、博取经济利润的能力。

图1 企业知识竞争力的理论模型

1.1 企业的知识结构

总的来说,要想构建企业知识竞争力的理论模型,务必要先对企业三层次知识进行解剖,这也是测度和评价企业知识竞争力的基本前提。

(1)最底层的是通用性知识,是企业从组织内部或外部市场获取的,在企业与企业间能以较低成本学习和转移的、也比较容易发生转化的知识[16]。通用性知识是市场上提供同一种产品或具有同一功能替代品企业掌握的公知公有知识(包括行业内外的知识),是培育和提升企业知识竞争力的先决条件。对于其他同行企业而言,企业所掌握的行业内外通用性知识含量越高,对顾客需求信息掌握的越准确,产品市场占有率会越高,进而获得较高赢利。由此可见,通用性知识是企业提升市场竞争地位的根基,有助于推动企业实现价值创造。

(2)比通用性知识更高一层的是专用性知识,是企业在熟练掌握通用性知识之后,还不断进行知识的 “应用和创新”,进而创造出具有法律有限期保护的独有知识成果,生产具有差异化、较强竞争力的产品,可能会影响产品的定价权。专用性知识是企业获取超额利润,取得市场领先地位的重要技术资源,对企业价值创造和培育持久竞争力具有关键性作用。企业具有价值的稀缺专用资源本质来源于企业的专用性知识[17],是企业获取长久极好经济绩效的根基,有助于推动企业竞争力的不断提高[18,19]。

(3)最高层的是专有性知识,是企业在拥有通用性知识和专用性知识之后,还进一步进行自主创新,逐渐积淀成别人学不了、偷不走、具有永久独占性的专有性知识。企业经过持续不断的创新,知识优势必然会转化成为产品的高品质、市场的高份额和品牌的高认同,最终影响产品的定价权力和市场占有份额,逐步建立行业领导地位。实际上,同行企业之间生产率和获利能力不同的根源在于企业专有性知识的累积差异,这也对提升企业知识竞争力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20]。

相应地,企业之间的经济竞争也体现在以上3个层次知识上。然而,无论在哪个层面,价格争夺(“合争”)和市场争夺(“分争”)都是最关键、最核心的竞争内容;无论在哪个层面,定价权力(决定交易价格)和市场份额(决定市场规模)最终都由知识来决定;无论在哪个层面,相对知识水平(包括知识质量和知识数量)都是企业知识竞争力的根本决定因素。

1.2 企业知识竞争力的决定机制

企业竞争力的关键在于其在市场中的获利能力,最终取决于企业的相对知识水平。因此,在以上剖析企业知识结构的基础上,还要进一步分析企业知识竞争力的决定机制。

知识本身不能产生竞争力,唯有与其他生产要素,特别是与人力要素相结合,以物化或活化的方式,投入到企业再生产过程中,才能形成知识竞争力。企业将行业内外部获取的知识应用于企业生产过程中,逐步积淀形成相对于竞争者的知识优势(包括质量优势和数量优势)。这种具有优势的知识只有与其他要素在一起被投入到企业生产活动之中,产出有价值的、满足顾客需求的产品或服务,影响定价权和市场占有份额,最终才能决定企业竞争力。

每个企业当处于竞争日益激烈的现代市场环境中时,无不渴望能够取得竞争优势并成为最有利的一方。企业要想在市场中获取竞争优势,就必须要在产品价格争夺(“合争”)中拥有主动权(即定价权力),使得产品价格更加利于自己,有助于应对产业链上下游供应商和购买者的讨价还价能力。这就要求企业的产品在外观、可靠性、性能、用户体验等品质方面优于竞争对手,就更可能在市场中赢得一定的产品定价权,企业也就会获取更多利润,合争力就越强。然而,产品的品质优势本质上又取决于企业的知识在价值性、独特性、广泛性、有效性等方面的优势。如在专利规模相同情况下,企业发明专利越多,产出具有差异化、高品质、较强市场价值的产品越多,企业赢利也会越大,合争力也就越强;在发明专利相同时,专利规模越大,专利受保护期限累积量越长,垄断利润总量就越多,企业赢利也会越大。此外,企业掌握的有价值信息、市场资讯等知识越多,对顾客需求和购买行为的把握就越精准,产品也更能满足顾客需求,越有可能会博得产品的主动定价权。对上游供应商而言,企业定价权力越大,出价越低,获利就越高;对下游购买者而言,企业定价权力越大,产品出价越高,获利就越高[21]。由此可见,企业的知识优势决定产品的品质优势,进一步决定合争力。

企业竞争力不仅取决于其在市场上能否博得主动定价权力,而且还取决于企业在所在行业的市场争夺(“分争”)中是否具有优势地位。企业产品在市场中的占有份额优势显示出其在所在行业的优势地位,体现了企业的竞争地位和赢利能力[1]。企业在行业的优势地位有助于应对现有竞争者、潜在竞争者以及替代品等外部力量,从而赢得一定的行业话语权。这就要求企业在所在行业中产品的销售额(或销售量)优于竞争对手的同类产品,市场占有率可能就会越大,企业获取的利润越高,分争力也就越强。然而,产品的市场份额优势实际上又取决于企业知识的累积优势。如在同等学历的情况下,公司的人员规模越大,单位时间产出的产品数量越多,获得的市场利润就越多;在人员规模相同时,公司高学历人员越多,产品创新程度可能就会越大,获取的市场利润也会越多。这些知识优势逐渐转化为产品的规模优势,可能会带来产品用户数呈几何级数增长,获得更多市场份额,企业获利也会急速增多,分争力就会越强。对于同行企业而言,他们之间竞争通常属于零和博弈,共同瓜分同一市场份额,即一方拥有的市场份额越大;另一方拥有的市场份额就越小[21]。由此可见,企业的知识优势决定产品的市场份额优势,进一步决定分争力。

综上所述,企业竞争力实际上就是企业在市场上对价格争夺(“合争力”)和市场份额争夺(“分争力”)的一种综合博弈能力。其中,定价权力(决定产品价格)和市场份额(决定市场规模)取决于企业的知识优势(包括质量优势和数量优势)。这种知识优势只有被应用于再生产过程中,转化为满足市场需求、具有较强竞争力的产品,最终才能决定企业竞争力。

2 企业知识竞争力的评价体系

2.1 评价指标的选取

如上所述,知识优势(包括质量优势和数量优势)决定企业的定价权力和市场份额,即企业竞争力。虽然知识优势转化为企业竞争力(即定价权力和市场份额)需要经历一个过程,存在一定时滞,但这一过程终究会完成。虽然有些具有知识优势的企业由于转化不力而被竞争对手超出,错失市场先机,甚至彻底退出历史舞台(如柯达胶卷)。但这并不能说明知识优势对于竞争力的形成不重要,而恰恰从反面说明知识优势的重要性。竞争对手只有获得了同样的知识,破除了知识劣势,并率先转化成功,才能实现反超逆袭。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我们把依靠知识优势而形成的竞争力,称之为 “知识竞争力”。对知识竞争力的评价,主要就体现在对知识优势的识别和衡量上。

根据知识优势转化为企业竞争力的过程可知,定价权力(或相对价格水平)和市场份额(或市场占有率)可视为企业竞争力的同步指标,作为竞争力外化结果的营业额、净利润、资产回报率等财务指标则属于滞后指标;而这些同步或滞后指标最终都要取决于企业的知识优势,即知识优势是企业知识竞争力的先行指标。事后诸葛亮式的评价,意义不大;先知先觉,才最有价值。正因为如此,本文的企业知识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主要由企业知识竞争力的先行指标即知识优势指标所构成,包括通用性知识、专用性知识和专有性知识3个层次。

2.1.1 通用性知识指标

通用性知识是一个人在各类教育活动中所获得的知识[22],人是获取和吸收知识的重要条件,易于在企业间流动。即使有先进技术、机械设备,没有人会操作也是徒劳,员工素质是影响企业知识的重要因素[23]。因此,本文选用员工受教育程度来代表员工素质,进而作为通用性知识的代理指标。该指标由通用性知识的质量(平均受教育程度)和数量(员工规模)共同决定,代表最底层次的潜在竞争力。

平均受教育程度,即企业所有员工的平均受教育年限,能较好地反映企业一定时期的员工文化水平,是通用性知识质量的直接体现。若该数值大于15,说明该企业整体员工水平在专科学历以上,员工平均受教育程度较高;反之,较低。

员工规模,即企业内部所有人员的总额,能够说明企业的总体规模状况。虽然平均受教育程度越高,企业员工文化水平就越高,但是还应考虑员工规模因素。员工规模是通用性知识的另一个关键因素,能够决定企业在市场中的比较优势,对企业价值创造具有重要作用。

2.1.2 专用性知识指标

专用性知识是一种具有有限期的知识产权,而专利作为企业创新产出的主要载体,是被广泛认可的衡量指标,能有效地反映企业创新水平[24]。《现代汉语词典》(第六版)将 “专利”解释为发明创造的专利发明者一定时期内受到法律保护所拥有的独享权益。企业通过技术授权或垄断,在一定权利期限内对发明创造享有独自占有权,进而获得超额利益[25]。因此,本文选用专利作为专用性知识的代理指标。该指标由专用性知识的质量(专利平均授权期限)和数量(专利规模)共同决定,代表比通用性知识更高一层次的潜在竞争力。

企业在差异性竞争阶段不断创新,形成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专用性知识,并以专利等形式积累下来。专利是一种受到国家法律有限期保护的无形资产,在知识产权中包括专有权人享有的专利权。专利授权期限就是依据专利权为发明者的合法权益设定不同保护时间,从技术创新中获得不同的垄断利润[26]。专利授权期限事实上就是超额利润的延续期限,专利的保护年限被设置的越久,企业从专用技术发明中所获得的超额利润就越大[27]。一个企业拥有的发明专利越多,平均受保护时间就越长,其专用性知识整体质量也就越高。因此,专利平均授权期限,即专利的平均授权年限或平均受保护时间,就可以反映专用性知识的质量。

与通用性知识类似,专利规模也会对企业价值创造产生重要影响,体现企业知识创新活动的程度。它是企业再生产过程中专用性知识产出的另一个关键性衡量指标,能够反映企业专用性知识的数量。

2.1.3 专有性知识指标

专有性知识是企业再生产过程中积淀而成的具有终生知识产权的知识资产,而商誉是指在未来期间能给企业生产经营带来超额赢利的各种有利资源和条件,包括地理位置、商号等[28]。商誉不仅反映了企业背后的综合能力,而且还是核心竞争力的集中体现[29]。考虑到经济活动和激烈竞争的市场条件,企业就必须能够确定其商誉价值,而商誉价值主要体现在可衡量的商标权、商号等无形资产价值上[30]。因此,本文选用商标作为专有性知识的代理指标。该指标由专有性知识的质量(商标权期限)和数量(商标市场规模)共同决定,代表最高层次的显性竞争力。

商标权期限是商标受到法律保护的期限,每次续展期限为10年,且可以无限次续展。商标权使用期限是商誉价值的重要体现,决定了企业在市场上能否实现长久可持续发展。企业拥有的商标并不都能真正产生价值,如部分具有保护作用的竞争性商标。因此,要想真实反映商标在所在行业的实际获益,就只能选用使用时间最久的有效商标来衡量,进而反映专有性知识的质量。

商标市场规模是商标在市场中的使用范围和被用户接受情况,反映专有性知识的影响力。商标用户数虽能反映商标被用户接受程度,但会存在消费者细分市场和难以精准计算实有用户数量等因素,使得实际结果存在一定偏差,无法有效体现商标的实际覆盖面。实际上,一定时间范围内的某种商标产品一旦被顾客接受和使用,最终必然将反映产品的销售额,进而体现该时期该产品的市场份额。因此,产品的市场规模就能够反映企业专有性知识的数量。

综上所述,本文就得到了测度企业知识竞争力3个层次知识的六大代理指标,进而就能够评价企业在市场中的竞争力表现。

2.2 评价方法的选择

现有企业竞争力的评价方法多达几十种,大体可以分为三大类:第一类是主观赋权法,如层次分析法,主要凭借专家知识库来打分,主观因素较强,对评价结果会产生一定的偏差;第二类是客观赋权法,如主成分分析法,尽管能够防止主观因素的影响,但通常也没有考虑到指标自身因素;第三类是组合赋权重法,权衡了主客观方法的利弊,但比较依赖于繁琐的数学推导,可操作性不强[31]。

有鉴于每一层次知识对企业知识竞争力的重要程度存在数量级的差异,借鉴奥运会奖牌榜排名的思想,采取 “级差赋权法”对企业知识竞争力进行评价分析。不难得到,专有性知识、专用性知识和通用性知识对企业知识竞争力的重要程度,正好与金银铜对竞赛结果的重要性相吻合。自1908年第4届伦敦奥运会开始,奥运会官方文件中,提出的记分方法是:金牌3分,银牌2分,铜牌1分。

考虑到专有性知识对企业知识竞争力的重要程度相对于其他两层知识更大,对这种记分法作进一步改进,采取级差赋权重法,即对通用性知识、专用性知识、专有性知识的权重依次赋予1、2、4。由于每一层次知识分别由知识的质量和数量两个维度构成,而这些指标的重要程度不分高低,因而本文对其作等权重处理。

2.3 评价体系的确立

综上所述,进一步将评价企业知识竞争力所有指标和权重进行汇总,就确立了企业知识竞争力评价体系,如表1所示。

表1 企业知识竞争力评价体系

根据表中的指标及权重,得到通用性知识、专用性知识、专有性知识计算公式如下:

相应地,基于以上对评价体系展开的分析,就可建立企业知识竞争力评价模型,其计算公式如下:

本评价体系对各指标采用 “均值化”方法[32]进行无量纲化处理,以便于对各项指标值进行合成与比较。

其中,Xi为原始值;X0为标准值,即该指标在所有样本相同时间段内的均值;Zi为无量纲化指数值。

综上所述,把3个层次知识合成起来就可得到企业整体知识水平,进而反映企业知识竞争力大小。

3 企业知识竞争力评价的实证分析——以计算机通信行业为例

3.1 样本来源与选取依据

企业知识竞争力测评数据应该遵循一定的基本原则,并采取合适的评价方法,使得数据具有科学性、真实性与可得性,从而确保评价结果的正确、客观、合理。基于以上原则和方法,根据证监会 《上市公司行业分类指引》(2012年修订),本文选取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简称 “计算机通信”)上市公司(母公司及所有子公司)为研究样本,以2012~2020年度数据为基础,剔除一些 S、ST、*ST、S*ST、PT公司以及指标数据存在严重缺失的企业,最终选取有效样本183家。计算机通信行业是典型的知识密集型行业,对知识要求非常高,也是未来国家发展的支柱产业代表,一定程度上能够反映国民经济发展状况。数据来源于上市公司年报、国泰安(CSMAR)数据库、万得(Wind)数据库、国家知识产权局。

3.2 企业知识竞争力综合评价与分析

本文通过式 (1)~(4)测算了样本企业各层次知识指标及综合知识竞争力,并得到相应的得分和排名。下面将对样本企业的测算结果进行评价分析,进而验证企业知识竞争力评价理论的科学性、规范性和合理性。有鉴于样本企业数据量较大,具体结果正文仅展示评分前十位企业的通用性知识、专用性知识、专有性知识以及综合知识竞争力的实证数据,如表2~5和图2~5所示。

图2 计算机通信排名前十位2012~2020年通用性知识指标

表2 2012~2020年计算机通信排名前十的通用性知识指标及排名情况表

3.2.1 样本企业整体分析

计算机通信行业183家上市公司企业知识竞争力整体水平较低,且出现了非常严重的 “强者愈强,弱者愈弱”的两极分化现象。样本企业按照知识竞争力指数变化情况大致可以划分为四大类:

(1)企业知识竞争力指数逐年递减的企业,包括中兴通讯、中国长城、四川长虹、海信电器、深康佳A、同方股份、深科技等。其中,中兴通讯的知识竞争力虽然从2012年的22.392降至2020年的9.587,但仍保持在最高位。

(2)企业知识竞争力指数逐年递增的企业,包括京东方A、海康威视、欧菲科技、歌尔股份、紫光股份、深天马A、浪潮信息等。其中,京东方A、海康威视和欧菲科技2017年企业知识竞争力均比2012年的翻了一番多,表现突飞猛进的发展态势,但欧菲科技2015年出现小幅下降,从2016年又开始迅速递增。

(3)企业知识竞争力指数呈先升后降倒U型变化的企业,包括TCL科技、航天信息等。

(4)其余企业的知识竞争力指数基本稳定在行业均值1.000以下,整体上较弱,包括烽火通信、生益科技、星网锐捷、长电科技等。

3.2.2 评分前十样本企业分析

(1)通用性知识指标

中兴通讯、四川长虹、深康佳A和海信电器2012~2020年的通用性知识呈较平稳下降趋势,降幅在60%左右。其中,中兴通讯稳居第1位,四川长虹2017年之前稳居第2位,之后被京东方A反超,这些主要得益于他们具有较大的人员规模。京东方A从2012年的3.265变为2020年的5.186,呈缓慢递增趋势,且2017年超出四川长虹。TCL科技2012~2020年从3.702变为3.116,整体上呈小幅下降趋势,但基本稳居第4位。深科技、同方股份和航天信息出现小幅波浪式动荡变化。中国长城从2012年的5.549变为2020年的1.429,由2016年第5位急剧降至2017年第10位,主要是因为人员规模在2017年出现了显著下滑。这说明通用性知识指标不但取决于学历水平,而且受到员工规模的影响。

(2)专用性知识指标

中兴通讯2012~2020年的专用性知识虽然呈较快速下降趋势,但由于其拥有非常大的专利规模而仍然位居首位。京东方A从2012年的4.005快速增至2020年的15.941,且2013年开始一直稳居第2位,主要是因为其专利规模和专利平均授权期限均达到了较高水平。四川长虹总体趋于较平稳增长之势,基本保持第3位。航天信息总体趋于较缓慢增长,而深康佳A、海信电器、同方股份、中国长城和深科技都出现了缓慢下降。TCL科技2012~2020年从1.930变为2.064,大体在2.000上下徘徊。由此可知,2012年和2020年中兴通讯分别是同年排在最末位的深科技的78倍多和46倍多,呈现严重的两极分化格局。

表3 2012~2020年计算机通信排名前十的专用性知识指标及排名情况表

图3 计算机通信排名前十位2012~2020年专用性知识指标

(3)专有性知识指标

中兴通讯2012~2020年的专有性知识呈现了逐年下降,尤其是2020年迅速跌至0.822,降幅达93.48%。中国长城2012年仅次于中兴通讯,出现了较快速下跌,2017年降幅最大。四川长虹和海信电器虽然在2013年都略有上升,但是总体上均呈下降之势,海信电器2018年跌至最末位。深科技从2012年的2.967变为2020年的0.597,出现较平缓下降。京东方A在2017年之前大体呈上升态势,但2018年指数出现了较大降幅。TCL科技2012~2020年呈先升后降的倒U型变化趋势。深康佳A和同方股份2012~2020年呈此起彼伏态势。航天信息从2012年的2.666变为2020年的0.580,2018年之前基本稳定在2.600左右。

(4)企业知识竞争力指标

综合来看,中兴通讯2012~2020年的知识竞争力从22.392变为9.587,呈稳步下降趋势,但由于其具有很高的通用性知识和专用性知识而高居首位。京东方A从2012年的4.004变为2020年的5.736,呈递增趋势,且2017年较2012年翻了一番。中国长城由于专有性知识出现了大幅下降,其知识竞争力2017年跌至最末位,2018年超过深科技。四川长虹和海信电器虽都在2013年略有上升,但总体上均呈下降之势。TCL科技从2012~2020年呈现先升后降的倒U型变化态势。深康佳A、同方股份和深科技总体变化都较为平缓。航天信息从2012年的2.156变为2020年的0.983,2012~2017年保持较平稳变化,但2018年指数出现了急剧下降。

表4 2012~2020年计算机通信排名前十的专有性知识指标及排名情况表

图4 计算机通信排名前十位2012~2020年专有性知识指标

表5 2012~2020年计算机通信排名前十的企业知识竞争力及排名情况表

综上所述,计算机通信行业企业知识竞争力指数出现了非常严重的马太效应,数据鸿沟进一步扩大。企业3个层次知识决定综合知识竞争力,并对市场上企业知识竞争力表现存在着数量级的差异。具体而言,专有性知识对企业知识竞争力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在专有性知识旗鼓相当时,专用性知识越多的企业,同样能够表现出较大的潜在竞争力;在其他两层知识不相上下时,通用性知识也能表现出竞争潜力。

图5 计算机通信排名前十位2012~2020年企业知识竞争力

4 结论与启示

4.1 研究结论

企业通过反复循环的再生产过程,形成 “通用性知识-专用性知识-专有性知识”三层次知识结构。基于此,构建了企业知识竞争力的理论模型和评价体系,并以2012~2020年计算机通信行业183家上市公司为研究样本,采用 “级差赋权法”对企业知识竞争力进行了评价分析,结论如下:

(1)计算机通信行业企业知识竞争力总体水平较低,且呈现出非常严重的两极分化现象。样本企业知识竞争力指数大致可以划分为四大类:①包括中兴通讯、中国长城等逐年递减的企业;②包括京东方A、海康威视等逐年递增的企业;③包括TCL科技、航天信息等呈倒U型变化的企业;④包括烽火通信、生益科技等变化趋于稳定但整体水平较弱的企业。

(2)通用性知识、专用性知识和专有性知识对企业竞争力存在数量级的差异,其贡献程度依次递增。如海信电器2012~2020年通用性知识指数虽然总体上落后于深科技,但由于其专用性知识和专有性知识都居于较高水平,其综合知识竞争力一直保持在第6位而远远领先于深科技。

4.2 管理启示

根据以上研究结论,结合中国企业发展实际,得到以下几点重要启示:

(1)战略发展重心应转移到提升企业知识水平上。企业知识含量越高,则竞争力越强。目前,行业企业知识水平整体上偏低,每一层知识水平也参差不齐。企业要想实现长久可持续发展,关键之处在于能否持续增加企业知识含量,提升整体知识水平。

(2)强化知识学习和吸收能力,提升通用性知识水平。企业应打造高效的组织学习环境,为知识学习与吸收能力培养提供有力支撑。建立多元化的奖励激励措施和人才贡献评价机制,完善高层次创新型人才引进办法,为企业高质量发展提供优质且充足的智力与知识资源。

(3)增强员工知识产权保护意识,加强技术研发和自主创新力度,抢占技术蓝海市场。建立健全企业知识产权管理制度与激励机制,注重外部市场与内部研发的联动,提高员工自主创新的积极性,鼓励和激发原始性发明创造,有助于企业实现创新升级。

(4)加强自主创新能力,建立健全知识积累积淀机制。企业应不断增强自主创新能力,重视提升产品质量和强化品牌建设。不断完善知识的积累与积淀机制,为企业赢得较高市场份额与品牌知名度,成功完成产品品牌演化与积淀提供有力支撑。

猜你喜欢
通用性专用性性知识
复杂陈述性知识结构的程序化设计
中国本土性知识必须“再全球化”
基于元模型的通用性列控仿真平台基础环境研究
抛丸机吊具的通用性设计以及抛丸器的布置
一种姿态可调的新型承载平台
初中生性敏感问题及对策研究
高性能扁丝技术及市场的最新进展
公司治理、资产专用性与资本结构
哄骗孩子形成错误的性知识
开放大学教师专用性人力资本培养机制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