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 洁
(内蒙古师范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内蒙古 呼和浩特 010022)
自2017 年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乡村振兴战略以来,乡村振兴成为社会各界讨论的热门话题。2018年9 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 年)》,要求各地区、各部门结合实际认真贯彻落实乡村振兴战略。2021 年3 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了《关于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意见》,提出重点工作。这些政策文件的发布和实施迅速掀起了一股乡村振兴研究热潮,学术界开始深入研究乡村振兴,形成了一批具有原创性的研究成果。笔者利用CiteSpace 软件对已有研究成果进行系统梳理,对当前乡村振兴研究的热点主题和发展趋势进行归纳整理,尝试以可视化的结果清晰地展现相关研究,并为之后研究提供一定的参考。
CiteSpace 软件是由德雷塞尔大学的陈美超教授团队开发的一款可视化文献分析软件,能客观地处理大量的科学文献数据。该软件可视化效果良好,并且能免费访问,在程序上识别汉字。此外,该软件还能协助研究者调查知识结构和研究热点,分析研究主题的进展和演变,确定相关知识领域的研究前沿和趋势。因此,笔者用该软件进行共现分析、聚类分析和关键词突发分析,以支持此研究。
笔者以中国知网(CNKI)中的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数据库为数据来源。在数据库中,以“乡村振兴”为主题进行高级检索,检索时间为2022 年2 月12 日,时间设定为2017—2021 年,共获得6 419篇文献。经过筛选和比较,删除了会议通知、会议综述、征稿启事、书评、访谈、重复和无作者等非学术研究型文章,最终获得5 804 篇文献,并以这5 804篇文献作为研究分析的对象。笔者选择CSSCI 数据库主要基于两方面考虑:第一,中国知网是中国最重要的中文学术数据库;第二,CSSCI 数据库作为中国知网的一个子数据库,只收录高质量的文章。笔者选择2017 年作为起点,不仅因为这一年官方首次正式提出了乡村振兴战略(2017 年10 月18 日党的十九大报告),还因为2017 年是CSSCI 数据库收录第一篇乡村振兴学术论文的年份。
2017—2021 年中国知网CSSCI 期刊关于乡村振兴领域研究的发文量统计如图1 所示。从图1 可知,2017—2021 年,国内对乡村振兴领域的研究经历了3个阶段。第一阶段(2017—2019 年)是急剧上升阶段,2017—2019 年发文量从22 篇增长至1 507 篇,2018年的发文量是2017 年的42 倍多,呈几何式暴发增长。这可能源于2017 年乡村振兴战略提出后,众多学者开始涉猎此研究,因此,研究成果大幅增加。第二阶段(2019—2020 年)是小幅下滑阶段,年发文量由 1 507 篇减少至1 451 篇。在这一阶段,研究成果趋于稳定,相关研究基础初步建立完善。第三阶段(2020—2021 年)是再次提升阶段,2021 年发文量达到1 899篇。从整体来看,2017—2021 年,乡村振兴研究的年发文量呈上升趋势,这反映出学术界持续关注乡村振兴研究。
图1 2017—2021 年CSSCI 期刊乡村振兴领域研究的 发文量统计
图2 是乡村振兴领域研究成果主要作者共现知识网络图谱。该网络图谱是利用CiteSpace 软件制作的,可用来识别作者的发表情况及其合作强度。该图谱由节点和线条呈现,每个节点都有相应的作者标志;节点大小反映相关数据出现频率,即节点越大,频率越高。从图2 可知,刘彦随发表的论文数量最多。两个节点之间的联系表明两个作者在同一篇论文中进行了合作研究,粗线表示强烈的合作关系。图2中线条细而分散,说明大多数作者独立进行学术研究,合作关系较弱。尽管如此,仍有一些小规模的合作团体,例如,刘彦随、龙花楼和李裕瑞合作创作了《全球乡城关系新认知与人文地理学研究》,龙花楼、张英男、刘彦随合作创作了《中国现代农业与乡村地理学研究进展》,高强和孔祥智合作创作了《论相对贫困的内涵、特点难点及应对之策》和《拓宽农村集体经济发展路径的探索与实践——基于四川彭州小鱼洞镇“联营联建”模式的案例分析》。
图2 主要作者共现知识网络图谱
2017—2021 年乡村振兴领域研究的主要作者情况如表1 所示。笔者利用CiteSpace 软件的分析结果确定核心作者,其研究揭示了乡村振兴领域的研究方向和重点。其中,刘彦随对新时代城乡关系、城乡融合有独特的见解。他在2018 年发表的论文《中国新时代城乡融合与乡村振兴》,在乡村振兴研究领域具有较大影响,被引用1 174 次(最高引用次数)。龙花楼从乡村土地利用形态的角度来研究乡村振兴,为乡村振兴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李裕瑞研究村镇发展体系对科学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指导意义。
表1 2017—2021 年乡村振兴研究的主要作者情况
乡村振兴领域核心研究机构共现知识图谱如图3 所示。从图3 可知,研究机构之间形成了3 个主要的合作关系网络。这3 个合作网络分别以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和中国人民大学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为核心。具体来说,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肩负着服务、引领和支撑我国区域可持续发展研究的责任。该研究所以解决关系国家全局和制约长远发展的资源环境领域的重大公益性科技问题为着力点。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主要探索中国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律,为党和国家农村发展政策制定提供咨询建议。其主要研究领域为乡村治理、城乡关系与发展规划、农村产业与区域经济、农村贫困与农民福祉等。中国人民大学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是以农业经济和农村发展为核心教学科研领域的学院,是享有盛誉的“三农”问题研究学院。相比之下,其他研究机构则较为分散,没有形成规模的合作关系网络。
图3 2017—2021 年乡村振兴领域核心机构共现知识图谱
表2 列出了国内在乡村振兴领域研究最有成效的6 个机构,包括3 所大学和3 个科研机构。排名前三的高产研究机构(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中国农业大学人文与发展学院和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在我国享有较高的声誉,是乡村振兴研究领域较为权威的机构,在理论和实践研究中发挥着主导作用。
表2 2017—2021 年乡村振兴领域研究的核心机构情况
对高频关键词的共现性进行分析,可以揭示一个领域的研究热点。笔者在对高频关键词的共现性分析过程中,进行了一些数据清洗:首先剔除了作为检索词的“乡村振兴”;其次删除了与主题相关的泛义词,例如,“农村”“乡村发展”“路径”“农民”等词;最后将“精准扶贫”和“精准脱贫”等合并到“脱贫攻坚”。图4 为2017—2021 年乡村振兴领域相关文献关键词共现网络知识图谱。对数据进行清洗后,笔者按关键词出现频次进行了排序,并提取了前6 个研究热点(见表3),即脱贫攻坚、乡村治理、城乡融合、乡村旅游、新时代下的乡村振兴和民族地区的乡村振兴。
表3 2017—2021 年乡村振兴研究的高频关键词
聚类分析是利用CiteSpace 软件将关键词归入相同的主题。图5 为选取对数似然率(LLR 算法)后的关键词聚类图谱,显示了聚类后规模前十的关键词簇,每个聚类的大小由聚类中的文章数量决定。该研究网络中的模块化度量值(Q 值)为0.611 8,平均轮廓值(S 值)为0.796 8,说明模块化程度较高,划分的聚类结构具有较高的信度。2017—2021 年乡村振兴研究聚类分析结果如表4 所示。从图5 可知,国内乡村振兴领域研究的热点主题规模排名前十的依次为新时代、脱贫攻坚、乡村治理、土地流转、乡村旅游、乡村文化、城乡融合、城镇化、人力资本和民族地区。结合上一节讨论的6 个研究热点,笔者发现,新时代下的乡村振兴、脱贫攻坚、乡村治理、乡村旅游、城乡融合和民族地区的乡村振兴既是研究热点,也是研究主题。此外,笔者还发现,不同聚类之间存在较为明显的相互交叉现象。这表明各研究热点主题之间相互关联、相互交织,明确的边界尚未形成。鉴于以上原因,笔者将研究热点主题确定为土地流转、乡村文化、城镇化和人力资本4 个 方面。
图4 2017—2021 年乡村振兴领域关键词共现网络知识图谱
图5 2017—2021 年乡村振兴领域关键词聚类网络知识图谱
突现分析适于检验学科发展的新兴趋势和骤然变化,反映活跃或前沿的研究节点。笔者利用CiteSpace 软件进行聚类后的突现词探测,结果如表5所示。根据2021 年高强度引用突现的关键词(跨越到2021 年的关键词),笔者将研究前沿与趋势分为5个方面:第一,互联网在乡村振兴中的作用;第二,农村社区参与乡村治理;第三,乡村振兴的协调发展模式;第四,扶贫开发对乡村振兴的影响;第五,乡村振兴的国际经验。
表4 2017—2021 年乡村振兴研究聚类分析
表5 2017—2021 年乡村振兴研究引用突现最强的31 个关键词
笔者通过文献计量分析,探讨党的十九大以来国内乡村振兴领域研究的热点主题和前沿趋势,以使读者更深刻地了解2017—2021 年乡村振兴在国内的发展和演变情况。脱贫攻坚是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前奏,而乡村振兴实践则是脱贫攻坚的后续。今后,如何做好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也是学术界关注的重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