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志友
(枞阳县麒麟中心学校 安徽铜陵 246700)
2018年9月10日,在全国教育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2020年3月20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更是强调了劳动教育对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劳动精神面貌、劳动价值取向和劳动技能水平的重大意义。
其实在农村生活的孩子应该是有很多参与劳动的机会的,但是由于家人的溺爱和错误的认知,导致他们缺少了必要的劳动锻炼,久而久之对孩子会产生不良的影响。因此,倡导劳动教育是大势所趋。研究表明:不同年龄段的学生有着不同的特点,也有着对世界不同的认知。于是,我们就根据这些不同把小学生分为几个不同的层次,进行分层教育。其中,一、二年级为低年级段;三、四年级为中年级段;五、六年级为高年级段。
学生的一生离不开老师的指导和家长的监督,要想培养学生的劳动教育,必然需要家校的配合。
对于上述所说农村小学生缺少必要的劳动锻炼,作为教师的我们需要认真地考虑一下究竟是什么原因造成现如今农村小学生缺少劳动教育呢?笔者个人认为有如下几个原因。
首先,随着社会的发展,形色各异的智能化产品不断涌现,人们宁愿用昂贵的价格购买智能产品代替自己劳动,也不愿意自己动手。这种情况长期出现,孩子的思想就会形成一种定式。其次,经过对学校的学生家长走访调查发现:在农村有将近90%的家长认为“学生唯一要做的就是好好读书,其他的任何事情都无须过问”。正是有这样陈旧的思想观念,而造成对学生劳动教育的忽视。于是,在社会上就会形成不良的风气,助长了学生不热爱劳动的坏习惯。
现在的大多数家长对孩子太过偏爱。例如: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穿衣、穿鞋、刷牙、洗脸、吃饭都是父母、长辈来帮助他们完成。或者说大人因为担心自己的孩子弄不好而不愿意让他们自己动手去做,这就会让孩子完全缺少了劳动的机会。长期生活在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环境中,孩子就会养成不爱劳动的习惯。尤其在农村家庭里,很多小学生的父母为了谋生都去外地打工,把小孩留给家里的老人。家里的老人只想着孩子穿得好、吃得好、睡得好就行,不会更深层次地让孩子增加劳动锻炼的机会。
在国家的号召下,每个学校每周都增设了劳动教育课程,但是大多数的时间都被其他课程占用或者让学生自由安排。劳动本就是让学生通过自己的双手去体会、去实践,这样学生才能从中明白劳动的艰辛和不易。学校不仅是要教会学生知识的地方,还要教学生一些学习之外的事情。在农村,大多数孩子都是留守儿童,那么教师不仅仅只是一名老师,还是学生的父母,所以更应该利用好这样的课程来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不能让它形同虚设。
每一个孩子从呱呱坠地开始,就是家里的掌上明珠,不管是城市还是农村,家长对孩子大都是溺爱的。孩子在家长的溺爱下养出了惰性。一方面是家庭的原因,另一方面是学校缺少劳动教育课程,再加上社会大环境的影响,学生的劳动观念就逐渐弱化,这就必然使学生的惰性得到了进一步的强化。
第一,劳动分层教育可以提高学生的体质。俗话说“身体是革命的本钱”。只有拥有健康的体魄,我们才能去实现我们的人生抱负。然而近年来,学生在体育课、运动会、军训等户外运动时因体力不支而晕倒的事例屡见报端;学生体质健康测试成绩中,甚至有学校学生肥胖率超过了40%。这些事件的背后,都是学生体质的下降所造成的。学校学生体质的提升,仅靠在学校每天的大课间、阳光体育锻炼一小时,是无法全部达到的。这就需要学生参加劳动锻炼,要让不同年龄段的孩子们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从而提高自己的体质。这样,劳动分层教育的作用就体现出来了。
第二,通过劳动分层教育可以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俗话说“实践出真知”,“纸上得来终觉浅”。任何事情只有自己动手去做、去经历,才能知道如何去做、如何才能做得更好。对于农村小学生来说,老师对不同学段的学生进行劳动分层教育其实并不够,还需要家长的高度配合。例如,劳动课老师在学校教给孩子劳动方法和技能,在家中时,低年级段的孩子,家长可以让他们去拖地、洗碗,从而把劳动老师教给孩子拖地、洗碗的方法运用起来。中年级段怎样把衣服洗干净、怎样把被子叠得整齐,这都要学生在家中尝试。对于农村高年级段的孩子,家长可以安排一些难一点儿的劳动,周末去菜地里除除草、在家烧烧饭,同时还要从中总结经验。从知道如何去做到自己亲手去体验,从亲自体验到掌握如何去做,从掌握到不断反复地练习到游刃有余地完成,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动手能力就会得到提高。
第三,劳动分层教育有利于学生双手与大脑的协调发展。有时候,学生想把某些事情做好,但事实却是“有心无力”。究其原因,是因为处于低学龄段的小学生,本身智力还处于发展的过程中。只要对孩子进行一些基本的劳动教育和家庭配合锻炼,就可以更好地让孩子的双手和大脑得以协调发展。因为学生在劳动的过程中,大脑也在不断地运转,脑细胞会受到很多刺激,就会加快发育成长。
小学对于学生各方面的好习惯培养是最重要、最关键的阶段,因此对小学生开展劳动教育,需要通过各种各样的渠道与途径,特别是要高度重视家校的配合。我们深知:学生的教育离不开学校,更离不开家庭。作为一名农村的小学教师,我们有责任也有义务在寓教于乐中去培养学生爱劳动的习惯;家长也需要配合好学校共同帮助孩子养成良好的习惯。
学校是为学生传道授业解惑的,是教会学生知识的地方,也是培养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重要场所。在农村有优越的地理条件,学校可以利用田野、田地作为农学实验基地,让小学生真正地去体验劳动的乐趣,从而养成爱劳动的习惯。
由于低年级段的学生对于父母的依赖性还是很强,很多学生生活还不能自理,没有所谓的劳动习惯。针对他们这些特征,教师要做到有的放矢,有义务从最基本的劳动开始传授。首先要让他们在意识上有一个抽象的概念——“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家里的事情帮着做,集体的事情抢着做”,再通过每一个小游戏让学生在游戏中学会生活自理和一些基本的家务劳动,最后再通过不同的方式对他们进行鼓励与激励,以此来提高主动参与劳动的积极性。
中年级段的学生对父母的依赖已经逐渐减少,基本可以做到自己的事情自己做,这是“劳动兴趣”向“劳动情感”的转变,教师要抓住这一契机,在实践活动中进行劳动情感教育。并且此阶段的学生在劳动技能方面也有所欠缺。教师不仅要教会学生知识,还要在劳动中加入劳动情感教育。作为农村学校,有条件的话可以带学生去学校的农学实验基地,从翻土、播种、浇水这一整个种菜流程,让学生在做中学,不再包办代替,不束缚学生的积极性。正所谓“条条大路通罗马”,在教学的过程中,任何科目之间都是相通的,学生自己动手实践的印象会比较深刻,可以让他们把劳动的整个过程写成一篇日记,这样学生不仅可以加深自己对劳动的看法,也培养了学生动手劳动的能力。
高年级段的学生已经完全能够主动地、独立地去完成各种家务劳动,老师需要做的不仅是让学生知道劳动是为了自己,还是为别人服务。这个时候除了带学生去农学实验基地参加劳动,还要组织学生去农村服务性的场所去帮助他人。例如:去养老院帮助老人打扫卫生、收拾房间,在红绿灯路口搀扶有需要的人过马路等。学生在劳动中获得了幸福感,从而提高了参与劳动的积极性。
家庭是人生的第一所学校,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学校教育很重要,因为知识改变命运;家庭教育更重要,因为性格决定命运。培养良好的吃苦耐劳的劳动意识至关重要。
低年级学生的思想意识正处于启蒙阶段,知识水平低,自制能力差,此时的劳动培养能为他们以后的生活习惯奠定良好的基础,受益终身。现阶段侧重于对学生意识的培养,尤其是劳动意识。一、二年级的小学生对父母依赖性强,生活还不能自理,没有所谓的习惯,因此家长要顺应时代的发展,及时转变教育观念,秉持“全面协调发展”理念,摒弃陈旧的溺爱观念,更要发挥好榜样的力量,注重身教,使孩子在潜移默化中得到教育,固化其吃苦耐劳的劳动意识,并鼓励、引导其基本家务劳动意识。
中年级阶段的学生对父母的依赖性逐渐减弱,具备了一定的文化知识和自制能力,已经可以参与基本的家务劳动。此阶段重在培养孩子的劳动意愿、积极性和实践活动能力,在劳动中体验劳动的快乐。
因此,父母可以树立崇尚劳动的家风,使孩子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念,获得劳动知识,切实得到锻炼。每周可设置固定的家庭劳动日,让孩子亲身参与家务劳动。例如让孩子参与洗碗、洗衣服、收拾房间,尤其是独立打扫房间。在劳动完之后可奖励其适当时间的游戏玩耍等。在节假日或周末,可以带孩子多出去参加各种劳动实践活动,在实践活动中父母不再参与,让孩子自己体会自身劳动的成就感和喜悦感。
高年级段的学生已经能够完全独立地去完成各种家务劳动,有自己的独立思想,此阶段重在培养孩子的“自强不息”“积极创新”的能力,对学生进行劳动责任教育。有些家长片面地认为,劳动课耽误了孩子的学习,影响升学,因此就包办了孩子的一切劳动,其实是束缚了孩子综合能力的发展。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说过:“人有两件宝,双手和大脑。”劳动实践活动能够培养孩子的细心观察能力,这对孩子的学习无疑会有巨大的促进作用。高年级段学生的家长确有必要放手让孩子自己去劳动创造。
以学校为主导,以家庭为根基,深化劳动教育的研究,不断改进劳动教育的方法和组织形式,提高教育效果。
首先,在家庭教育中,要注重保持孩子的自觉自律性,保姆式的教养是绝对不可取的。同时督促其保持书包和个人房间的整齐干净,注重细小的细节,如书本页面保持干净整洁,从身边的点滴小事做起,培养好劳动意识。
其次,与老师经常保持沟通交流,教师可通过向家长发放“劳动参与卡”,更多地了解孩子在家中的劳动表现。例如:孩子每周在家里打扫几次卫生,整理几次家务,洗过几次碗和衣服。与此同时,学校可经常性地召开家长会,让家长和老师之间有更多的机会进行沟通交流。也可以举办相应的亲子劳动实践活动,如植树造林、修建草坪、打扫公共卫生等,让家长更多地了解孩子在学校的表现。
最后,学校、老师、家长要凝聚共识,营造崇尚劳动的校风和家风,在小学教育阶段全力渗透,为劳动教育和意识奠定良好坚实的基础。
劳动教育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劳动实践教育活动是一项严谨的活动,在活动教育中要根据学生的成长发展规律,具体规划活动。在农村小学教育阶段要从孩子的劳动情感入手,家校配合,实行劳动分层教育,引导其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培养其劳动意识,使孩子爱劳动、勤劳动,养成良好的劳动生活习惯,提高孩子的能力,锻炼其意志,从而真正培养出新时代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接班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