符号学视角下的大学校服设计研究

2022-08-02 14:20:26沈吕婷杨思思
丝绸 2022年7期
关键词:款式校服大学

梁 燕, 沈吕婷, 杨思思

(1.北京服装学院 服装艺术与工程学院,北京 100029; 2.澳门城市大学 创新设计学院,澳门 999078)

“校服”指学生统一穿着的服装,作为“制服”的类别之一,普遍存在于幼儿园、中小学、部分大学、职业学院和其他教育场所中。校服也因国家、地域、教育层级差异而有所不同,甚至同一学校也会因季节、活动场合而有所细分。大多数情况下校服会标注校名、校徽、校标等重要标志信息。

1 校服研究概述

1.1 校服与学校管理、学生状态研究

对于校服是否有利于学校的管理,以及与学生的学业表现是否具有正向影响关系,观点各不相同。有研究者认为校服在营造学校氛围、维护校园和课堂纪律、提高出勤率、改善学生学习状态、减少暴力行为等方面有明显的正向影响[1-5],但对学习成绩是否有所提高则观点不一[2,6-7];持负向观点的研究者则认为校服对学生行为或出勤率没有直接影响,甚至出现负面影响[8],如造成额外经济负担[9]、扼杀学生创造力等[10],甚至导致学生曲解为“校服”的统一性等同于权威而刻意“对着装规则破坏”(认为该行为是反抗权威的一种方式)等[11-13]。也有研究者从青年学生对校服的态度进行研究,包括学生对穿校服的接受度[14]、是否带来自豪感、集体归属感[15]等。

国内在20世纪80年代开始出现校服的相关文献及报道[16-17],现有研究中普遍认可校服的正向引导功能,如强化教育秩序、培养良好道德、树立正确价值观、培育心理健康等[18],以及对校园文化的诠释、师生群体的凝聚力提升等观点。对存在的问题较多集中在款式设计单一和低审美而导致的学生个性化缺失、服装的质量问题存在[19],学生对校服的被动选择等[20-21],以及校服款式的趋同化、单一化使学生着装兴趣降低,逐渐演变为对“统一性”“秩序性”的抵触情绪[22]。

1.2 大学生穿着校服观点调研

目前关于校服的研究,中小学校服领域的研究文献远多于高校校服的研究。按照中国高考制度设定,大学生活开始多为18岁或以上,属生理年龄上的成年人,无论在知识能力、自我管理、社会阅历都与中小学学生存在明显差别。本文通过“焦点小组”对高校在读生的访谈调研,获得了“大学校服”的穿着观点,如图1所示。

由图1可见,与中小学校服相比,大学校服的监督、保护、管理、引导和化育等为主的诉求功能有所降低,但大学生对时尚度、美感度的要求则较为突出;如果在以上诉求满足的前提下,仍有多个穿着场合需求,且穿着意愿较为明显。

图1 通过“焦点小组”与“专家访谈”获取的国内大学校服穿着观点

1.3 大学校服相关研究与案例

有研究者认为大学校服政策实施是建立大学生集体感和归属感的一种方式,校服设计要体现大学核心价值观[23],“理想的”大学校服设计应与大学环境和谐、体现大学独特的形象,既要考虑功能性、审美性等诉求,也要考虑服装流行趋势;其次应作为精神象征符号传递大学文化[24]。也有研究者认为大学校服能够提升学生的自豪感[25]。目前,亚洲地区有多个大学已推行校服制度,如曼谷大学(Bangkok University)、朱拉隆功大学(Chulalongkorn University)、菲律宾莱西姆大学(Lyceum of the Philippines University)等推出西装套装或以衬衫套装为主的大学校服,且明确了穿着校服的时间、规范等。也有大学会根据学院特色设置按专业使用不同款式的校服,如泰国农业大学(Kasetsart University),即有针对不同专业的校服样式,常规通用校服女生为短袖白衬衫和黑色褶裙组合,并配以腰带,男生则为长袖白衬衫与西裤的组合方式;安全类学科或专业的学生穿着时则可外配一件带有反光条的长马甲。也有大学根据其学校专业推出更具行业属性的校服,部分医学护理类、航空类、道路交通类专业为主的大学,如清迈大学护理学院(Faculty of Nursing Chiang Mai University)除穿着大学统一校服外,还推出各学院专有服装。大学统一常规校服(Usual Uniform)女生为短袖白衬衫和黑色半裙,男生为短袖白衬衫和黑色西裤,并搭配浅紫色领带;而在重要场合,如学校庆典日、开学日、毕业日等需穿着仪式用校服(University Ceremonial Uniform),女生为短袖白衬衫和浅紫色半裙,男生为短袖白衬衫和白色西裤,搭配浅紫色领带。其他专业相关校服,如护理实习校服(Nursing Practice Uniform)则女生为浅蓝色短袖衬衫搭配浅灰色套头式连身护士裙,男生为浅灰色无领偏门襟上衣和长裤。国内此类如广州航海学院、广州铁路职业技术学院等校服,也均有行业属性体现。

韩国多个大学则推出休闲运动风格校服,如韩国延世大学(Yonsei University)、汉阳大学(Hanyang University)、建国大学(Konkuk University)、梨花女子大学(Ewha Womans University)、韩国大学商学院(Korea University Business School)等都采用此款式。以梨花女子大学校服为例,校服样式为卫衣款式,颜色为全黑色和粉色或深绿色衣身配白色袖子,左前胸为“E”字母标志,背后为校名缩写“EWHA”和“W·UNIV”及“Since 1886”字样,右袖外侧印或绣以大学校徽标志。此类校服样式在国内外大学中最为常见,可适应于学校活动或班级活动,也可日常穿着。也有如越南同德胜大学(Ton Duc Thang University)等具有民族特色的校服设计,该服装以越南民族服饰“奥黛”为基本样式,女生校服为粉色,包括长及脚踝、腰部开衩的紧身长衫和长裤样式组合。该样式校服会在重要场合统一穿着,学校也推出日常集体活动的休闲式校服,但粉色仍是该校日常校服款式中的常用色彩。

综上可见,首先,现推行校服的大学不同于中小学校服按照“区域统一制式”的规则,而是各大学可完全自主推出学校专有的校服样式;其次,大学校服设计可结合学校学科属性和专业特色,推行“统一大学校服”+“学院服”或“专业服”方式,可适应于多个不同的集体性活动场合;再次,大学校服样式也呈现多样化,除“套装式”制服样式外,更多出现以卫衣、T恤、夹克为主要样式的休闲式校服,适合于多个穿着场景。

2 调研方法与原理

根据索绪尔(Ferdinand de Saussure)符号思想,符号(Sign)被划分为能指与所指,能指(Signifier)即“符征”或“意符”;所指(Signified)即“符旨”或“意涵”[26]。Saussure等[27]认为服装就是一种非言辞体系沟通的符号系统。罗兰·巴特(Roland Barthes)[28]也谈到,“服装……通常不是独立存在的,它们和构成个人外观的各种符号产生密切的关系”。Barthes在Saussure的基础上,形成了二级意指系统理论,即第一系统中“所指”与“所指”一起转化为一个新的符号构成系统,即第二系统中新的“能指”,并获得新的意义——即第二系统的“所指”[29](图2)。Barthes[28]同时提出“书写服装”(法文Le Vetement Ecrit)和“意象服装”(法文Le Vetement-mage)这一对辩证概念。“书写服装”即服装的具体物理信息和实用性表征,是第二系统中的“外延”;“意象服装”则具有社会构建的更广维度意义,是第二系统中的“内涵”。因此,“符号学”作为校服研究的必要理论基础,是因校服本质上具有的强烈“制服符号”属性。

图2 罗兰·巴特的二级意指系统

具有“制服”属性的“校服”设计,遵循制服在形式上具有的统一标准和规则,是特定团体统一的思想、行为、仪式表现。“秩序”是制服,也是校服的思想主旨及价值内核,远大于作为服装物质存在的意义。社会学家Joseph[30]指出,制服可藉由对其身份或职业的识别、统一的规格塑造出一个组织的形象与向心力,具有多重的管理效用及多元社会价值[31]。结合社会学家Daniel[32]对制服效用和制服符号属性的研究,进行校服设计需时充分考虑以下效用:形成团体成员标记、传达特定的社会结构关系、标注身份、传达合法性、产生团体凝聚力、寻求共识价值,以及形成符号互作用,强化自我构建、评估和控制等。

“学生装(校服)”在中国作为学生统一性“制服”的官方表述,可见于1993年原国家教委印发的38号文件,后逐渐统称其为“校服”。校服作为“制服”在公众场合中象征着秩序、纪律、统一行动、信任和归属等文化和社会意义[33],是具有强烈外形特色、社会意涵与历史意义的符号表达[32]。本文也将基于以上理论,从校服作为“制服”的本质属性来探讨大学校服的社会学、符号学意义。

3 研究设计

3.1 大学校服的适应场合和分类

本文将结合以上的调研案例和访谈信息,制定更为详细的问卷和量表,并以澳门城市大学(2021年该校40周年校庆)为例,对大学校服文化及校服设计展开论述。

目前澳门地区大多数中学、小学及幼儿园都需穿着校服,但澳门各高校却几乎没有统一性校服;统一着装仅见于集体性活动,如校园迎新、校庆等重大活动中。本文结合以上访谈和案例分析,将大学校服穿着场合归纳为三类,如表1所示。

表1 大学校服的适用场合及分类

3.2 问卷调研

第一轮问卷以前期访谈为基础,调研在大学生(含研究生)群体有多大可能性穿着校服,以及最有可能穿着的场合;不愿意或目前没有穿着的影响因素是什么;对大学校服的理解和具体设计诉求等。

第二轮问卷将通过数据分析,结合澳门城市大学40周年校庆进行校服方案设计,包括用于日常穿着的校服类(5款)及庆典类校服(5款),并通过对设计方案的满意度调研优选更为适合的校服样式。

问卷通过定向抽样的方式进行现场和网络调研,调研群体主要为澳门城市大学学生,占比71.53%,也包括其他高校的在校大学生、研究生等,占比27.78%。

4 结果与分析

4.1 基本信息分析

第一轮问卷共发放140份,全部回收,无缺失项,经筛选获取128份有效问卷。根据统计,被调研者中在校大学生占57.81%;在校硕士生占33.59%;在校博士生为3.91%;2.34%为高校教师,2.35%为其他人士。

在针对“穿着校服可能性”问题中,19.3%的被调研者表示“比较愿意”和“很愿意”穿着,51.16%的被调研者意愿一般,可见大学校服如果作为广泛性推广的可能性并不大,这或许是为什么多数大学未“强制”推行校服的原因。但在“最可能穿着校服类服装场合”问题中,85.71%的受访者考虑为“校庆等重大活动场合”,81.32%的受访者选择“学校或班级集体活动场合”,53.85%选择“校园内日常穿着”及27.47%选择“在校园外穿着”,可见校服作为学校或班级重要活动时穿着的需求度和意愿度还是比较高。

在问及“不愿意或目前没有穿校服的影响因素”时,受访者呈现两类趋势:一类为受到“学校没有校服类服装”“需要自己买”和“想穿买不到”的影响;另一类较集中的观点则是有此类服装,但受“不够新颖美观”和“个性不突出”的影响。由第二类可以看出,大学校服设计在款式新颖性、时尚度、个性化等方面仍有很大的改进必要,具体分析如表2所示。

表2 未选择校服的影响因素

4.2 信度、效度分析

将回收数据以SPSS 26.0统计软件进行信度检验,问卷总体标准化信度系数为0.916(>0.700),表明信度较高。

进一步进行KMO检验和Bartlett检验。KMO检验用于检查变量间的相关性和偏相关性,取值0~1.000,数值越接近1表明变量间的相关性越强,因子分析的效果越好。根据分析结果,KMO检验系数为0.906,近似卡方1 227.646,p值<0.001,表明数据可以进行因子分析;巴特利特球形检验结果也表明数据变量具有较好的效度结构。

4.3 因子分析

对样本数据进一步进行探索性因子分析和主成分分析,得到2个主因子的总方差解释率为68.54%(表3),以及碎石图(图3)和旋转后因子载荷系数(表4)、成分得分系数矩阵(表5)。

表3 方差解释率

图3 碎石图

表4 旋转后因子载荷系数

表5 成分得分系数矩阵

由表4可见,在“大学校服应体现的意义”中,可提取出2个主成分。(a)~(h)8个因素在因子1上有较大载荷,故因子1解释了以上8个变量,命名为“文化表征”因子,即整体风貌的文化体现;(i)~(m)在因子2有较大载荷,故因子2解释了这5个变量,命名为“设计诉求”因子,即设计属性的体现。

使用表5建立因子和研究项之间的关系等式如下:

因子得分1=0.179×(a)+0.205×(b)+0.174×(c)+0.218×(d)+0.159×(e)+0.220×(f)+0.239×(g)+0.059×(h)-0.079×(i)-0.009×(j)-0.093×(k)-0.151×(l)-0.178×(m)。

因子得分2=-0.037×(a)-0.072×(b)-0.053×(c)-0.091×(d)-0.015×(e)-0.125×(f)-0.151×(g)+0.106×(h)+0.235×(i)+0.187×(j)+0.265×(k)+0.329×(l)+0.343×(m)。

4.4 设计要素权重分析

根据“优序图法”对具体设计要求进行权重排序。本文根据优序图权重构造规则计算各分析项目平均值,以平均值进行两两比较,平均值较大项计1分,反之计0分,平均值相等计0.5分;平均值越大,重要性越高,权重越高。依据权重计算结果(表6),构造优序图权重图示,如图4所示。

表6 “校服类服装设计应具备的特点”优序图法权重结果

分析表6及图4可得,大学校服类服装设计较为集中的要求为:舒适性好、实用性高、易于搭配、打破校服常规化设计;而是否中性化、个性突出、多功能性等诉求则较低。

图4 “校服类服装设计应具备特点”优序图权重图示

确定校服设计的整体要求之后,本文进一步对具体的款式类型(表7)、色彩(表8)、图案(表9)进行优序图法权重分析,以确定具体设计要素。

表7 “款式”优序图法权重结果

表8 “色彩(或色彩组合)”优序图权法重结果

表9 “图案形式”优序图法权重结果

分析表7可得,“款式”项中呈现两极特点:一类是更为舒适、穿着轻松的连帽卫衣类和套头卫衣类,此类款式穿着适应范围广,易于与流行元素结合;一类是较为正式的西装套装和半裙套装,更适合于某些重要场合,与目前部分大学中的主要校服样式吻合。

分析表8可得,“色彩”项权重排序中,柔和的灰色调、黑色或深色、白色或浅色等为主色的色彩权重值较高,也是目前多个大学校服设计中普遍采用的颜色。

分析表9可得,“图案”项权重排序中,有学校的标志作图案、体现学校文化的文字图案、中英文字母结合的图案权重值较高,这也是校服发挥其功能的重要手段。

5 设计方案与实证

5.1 校服设计方案

通过数据分析,结合“澳门城市大学形象标志使用规范与视觉设计指引”文件(表10),将服装设计方案分为两类:用于日常穿着和用于校庆等集体活动的夏季、春秋季款式,男女同款(因西装套装类适应场合的差异,可另行研究),共完成10款方案;并结合符号学理论构建大学校服设计框架,如图5所示。

表10 澳门城市大学视觉系统基本要素

图5 基于符号学理论的大学校服设计构架

5.2 设计验证

以定向抽样方式向澳门城市大学为主的在校大学生及研究生发放调研问卷,对10款设计方案进行验证。共发放140份问卷,全部回收,经筛选获取有效问卷128份,无缺失项。其中在校大学生57.8%,硕士生33.6%,博士生3.9%,其余为校内教务人员。

通过“均值排序法”对“日常类校服”和“校庆类校服”款式分别进行评价,结果见表11—表12,图6—图9。

图6 日常类校服款式设计方案

图7 日常类校服款式设计评价均值排序

图8 校庆类校服款式设计

图9 校庆类校服款式设计评价均值排序

表12 城市大学(高校)校庆校服类服装的适合程度分析

通过分析表11、图6—图7可知,日常类校服设计方案排序前三分别为款式3、款式2、款式1。其中款式3整体色彩为浅灰色、连帽卫衣款式,肩部饰以“城大绿”及校徽中变形书纹图形,突出穿着的随意性和可搭性,也可作为日常着装。

表11 城市大学(高校)日常校服类服装的适合程度分析

通过分析表12、图8—图9可知,校庆类校服设计方案排序前三分别为款式5、款式2、款式3。其中排序第一款式5整体为浅灰色卫衣款式,将“城大绿”作为辅助色彩应用于肩部,背后有“40”字样和校训文字;款式2、3同样将设计重点放在肩部;款式2背后还采用城市大学校训的隶书字体作为图案,袖子外侧绣以大学校徽和中英文校名;相较于日常款,更突出城市大学的色彩标志和学校历史等信息,也可作班级和学校重要活动时所用。

5.3 设计甄选与优化

根据均值排序结果,本文将均值较高的前两款进行设计优化,见图10—图11。其中日常款式设计方案选择款式3(均值3.40)、款式2(均值3.29);校庆款式设计方案选择款式5(均值3.20)、款式2(均值3.02)。优化设计方案均选用石墨烯原位聚合技术复合锦纶织物,以“科技灰”为大基调,辅以绿色,传递城大学生的探索、觉知、觉悟;校庆款式除以灰色、绿色外,还以华夏紫为点缀色,为“采色入华裳,慧智以泽芝”之意。

图10 城市大学校服设计方案(日常款式)优化

图11 城市大学校服设计方案(校庆款式)优化

6 结论与展望

通过文献研究与案例分析,可知大学校服在安全保护、学业监督、校园管理等方面的作用和权重降低,而在展现校园形象、校园文化、体现学校学科和专业特色上承担着重要的意义;大学生仍需通过统一性着装,在必要的、重要的集体性活动中获得集体归属感、参与感、仪式感,是校园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存在。大学校服也须体现大学生自发意识的选择与接纳过程。

另一方面,从符号学角度对大学校园校服的研究与探讨,它不仅是形、色、质、实用性的组合,更是人与社会、历史、文化等多重关系的处理。大学“校服”设计需要注意两层意义:一是“明示意义”,即内容本身,如材质、形态、色彩、技术等物理性、功能价值的“显在关系”。二是“隐含意义”,即潜在关系,包括心理性,即穿着者穿着过程中映射出的情感体验和心理感受;社会性,即身份认同、群体归属等;文化性,如穿着群体背后的校园文化基因,或群体记忆等深层内涵。校服作为制服的一种形式,体现了人与服装、社会秩序之间的符号关系。

校服在大学校园仍有较高的穿着意愿,虽不必同中小学校服一样成为规定性的日常穿着,但仍可成为必要场合下校园文化展示的重要载体。在未来,大学校服的设计可根据大学各自历史与校园文化特色,既可选择体现庄重氛围的套装样式,也可选择具有校园标志识别度高的、符合年轻群体审美的、具有较高时尚度和美感度的、且穿着适应场景更为广泛的款式。

《丝绸》官网下载

中国知网下载

猜你喜欢
款式校服大学
“留白”是个大学问
《大学》
大学(2021年2期)2021-06-11 01:13:12
48岁的她,跨越千里再读大学
海峡姐妹(2020年12期)2021-01-18 05:53:08
大学求学的遗憾
锐角
记忆深处的校服
Dream Bag
校服·校腐
今日农业(2018年7期)2018-04-28 02:02:08
最火的单品款式
Coco薇(2015年5期)2016-03-29 22:40:10
校服
中学生(2015年1期)2015-03-01 03:43: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