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高中语文教材大单元教学设计研究
——以必修下册第三单元的语言教学课为例

2022-08-02 07:24王天婵
学语文 2022年4期
关键词:烧饼生动文本

□ 王天婵

自《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颁布,学科核心素养逐渐成为语文学科教学研究的热点,指向核心素养的大单元教学设计理论模型应运而生。语文大单元教学遵循以学习为中心、以学生为中心的设计理念,把教材每个单元中的文本内容作为重要的学习资源整合到单元学习任务中,让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积累语文实践经验,提高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和精神品格,从而让学生真正成为语文学习的主体。

部编版教材必修下册的第三单元属于“实用性阅读与交流”学习任务群,以“探索与创新”为人文主题,四篇知识性课文介绍了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领域中的探索和发现,学习的核心任务是知识性文本阅读、科学思维的发展、科学精神的培养,一方面引导学生了解科学探索的动机、过程与方法,在获得科学认知的同时,感受科学研究、自主探索过程中的思维和情志,体会人文之美与理性思考的价值,激发科学探索意识、创造激情和理性精神;一方面引导学生学习并运用当代社会生活中的实用性语文知识,比如实用性文本的阅读、写作。

本文将以该单元教学中的“语言教学”为例,探讨课堂环节的设计。

一、整体设计构想

以往的实用类文本教学往往重视实用性,忽视文学性;或重视模式训练,忽视综合运用。语言教学和写作教学也大都是分开的,不同学习目标的达成过程一般也相对孤立。针对这些问题,本设计将单元教学目标定位为“让学生具备社会生活中常用的实用性文本的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把单元教学重点设定为“写作科普短文”,以“写”为任务的目标主线,其中最关键的环节就是用“读写结合”的方式,在写作中回顾阅读,从阅读中体悟写作,将两个学习目标融合起来,师生共同进行动态的情境实践活动,利用多元资料活学活用,让学生切实获得过程性学习经验和情感体验,从而提高“读”与“写”的能力。另外,高一学生在实用性文本学习方面已有一定的基础,又有较强的自我意识和表达热情,因此合作探究的活动方式更有益于锻炼他们的语文综合素养。

二、具体实施步骤

示例1:为本校即将开展的校园文化艺术节中的“科普角”设计两块图文并茂的展板,并配备解说员进行现场解说。

在课文“语言特色”教学的后半部分,首先布置学生分组确定选题,并完成科普展板中“科普文”初稿的写作;在随后的课堂上让他们将课文选段与习作片段进行对比阅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进一步巩固对实用类文本语言特色的掌握;课堂上灵活使用“列思维导图”“制作展板”“现场解说”等小组合作活动训练学生的语言表达、科学思维和团队合作能力;课后要求学生对习作初稿进行修改,锻炼实用类文本写作能力。

在此基础上,如果加入本地特色文化元素,还可以把情境任务设置如下:

示例2:湖沟烧饼是我们固镇县的传统特色美食。为更好地宣传家乡,县文化馆设计了“湖沟烧饼”宣介栏目,有“跟黄师傅学做烧饼”“舌尖上的固镇”等环节。节目组拍了几段烧饼制作的视频,你能为不同环节配上合适的解说词,介绍湖沟烧饼的制作过程吗?

明确了情境任务后,老师可以先将加入了典型性问题的语段与课文选段同时呈现,让学生进行对比阅读,通过合作探究自行总结出实用类文本的语言特色,然后再让学生分组完成不同的情境任务,在“配解说词”“写宣传稿”等活动的完成过程中锻炼他们的写作、表达、合作等语文综合能力。作业可以设置为:“做家乡的小小宣传员,搜集整理家乡的‘仲兴皮影’或者‘垓下遗址’相关素材,用准确生动的语言写下来,给家乡的微信公众号投稿,为宣传家乡贡献一份力。”延续了宣传家乡特色文化的情境,让学生利用课堂所学,在课后以其他的家乡特色文化为素材锻炼写作能力,为整体任务的完成画上圆满的句号。

这样一节课,以实用类文本为依托,以大师语言为媒介,以“严谨、生动”为语言追求,以“美好以传遗”为宗旨,既能有效完成单元目标,又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可谓“严谨以训思,生动以激趣”。

三、大单元设计的七个关键点

第一,合理采用逆向设计法。

“逆向设计”是指教师从预期的教学目标出发,根据预期结果逆向推导出对学生学习的要求以及为达到要求而实施的步骤。简而言之,就是从期望学生“学会什么”出发,逆向设计“学生如何学会”。本单元的“预期结果”有两个,一是写作科普小论文,二是掌握知识性读物的阅读方法。比如前文中的示例1,就是根据“预期结果”,先把“写作科普短文”设定为单元教学的终极目标和主线任务,逆向设计情境活动“写解说词”和“设计展板”,让学生将课文选段与习作片段进行对比阅读,掌握实用类文本的写作特色后再运用于写作中,读写结合,最终同时完成“写作”和“阅读”的学习目标。

第二,创设让学生体验感更强的真实情境。

用“真实情境”引领大单元教学设计,可以打破学生和文本之间的隔阂,使语文学习更“真实”,更有针对性和可操作性。这里的“真实”,既是指课程与生活的真实联系,也指学生有真实的任务,可以学以致用,让学生在真实、有序的解题过程中达成学习目标。

比如前文中的示例2,总体任务是“为县文化馆介绍湖沟烧饼的栏目配解说词”,具体到不同类型的栏目,对解说词风格的需要是不同的,就需要分解成不同的子任务:

任务一:准确以训思

通过对比阅读和辨析,掌握实用类文本准确、严谨的语言特色,并在解说词的写作中学会运用。

任务二:生动以激趣

通过对比阅读和辨析,学会在准确、严谨的基础上加入生动的语言。

任务三:美好以传“遗”

课后搜集整理家乡的“仲兴皮影”或者“垓下遗址”的相关素材,用准确生动的语言写下来,给本地微信公众号投稿。

在这个示例中,教师创设的不仅是一个真实的情境,而且还是一个融入本地传统文化特色的情境,更贴近学生已有的语文实践且符合学生当下兴趣的特定环境。写作对象是从小吃到大的湖沟烧饼,学生带着“介绍家乡美食”的美好心愿,能够更充分地调动经验储备,在真实的情景活动中建立课本知识与学生生活经验的联系,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得到充分发挥,真正实现了知行合一、学以致用。

第三,以读悟写,以写促读。

从阅读中体悟写作,在写作中回顾阅读,有效整合大单元的学习目标。在大单元设计中,一个单元至少要培养学生的一个核心素养,同时还需要与学校、家庭、社会相连接。本单元属于必修课程“实用性阅读与交流”任务群,其教学目标在于让学生具备常用的实用性文本的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本研究在前文列举的两种示例中,把单元终极任务的重点设定为“写作科普短文”或“写解说词”,就是以此为依据。以“写”为任务的目标主线,同时用“解说”“制作展板”等活动训练学生的表达和团队合作能力。学生在语言教学课之前已经完成“确立写作思路”“完成初稿”两个环节,课上他们将课文选段与习作片段进行对比阅读,发现问题,并在课后修改习作,这是“修改初稿”环节,之后学生将通过具体的评价完成单元主题任务,形成完整的符合“读写共生”特点的有序链条。

第四,用“任务活动”驱动课堂。

以任务为驱动,以活动为支撑,有效地对教学过程加以整合。传统教学设计往往以内容为导向,重点在学生的听讲与思考,但语文学习是实践中的学习,在听说读写的综合性学习中才能真正培养核心素养。大单元设计下的学习,就是这种听说读写的综合学习,是任务驱动型的学习,是以学生主体活动为主线的学习。

比如示例2,以“为县文化馆的‘湖沟烧饼’栏目配上解说词和文章投稿”为总任务,这是总驱动,然后分解出三个子任务:

任务一:准确以训思

活动一:比一比

有人认为《青蒿素:人类征服疾病的一小步》的课文不够简练,对其进行了修改,请比较原文和修改稿,找到不同之处,想一想课文这样写的好处。

活动二:辨一辨

除了使用必要的修饰性限制性词语,本单元的文章还有哪些语句能让人感受到准确严谨?请找出来,我们一起辨一辨。

活动三:写一写

请你为“跟黄师傅学做烧饼”配上解说词,介绍湖沟烧饼的制作过程,让观众把握烧饼制作的核心技术。

任务二:生动以激趣

活动一:品一品

刚刚同学们完成了第一个任务,准确介绍了湖沟烧饼的制作过程。但对于第二个栏目“舌尖上的固镇”,这样的解说词还不够生动。要以生动激趣,我们还是要向大师们学习,请阅读文本,找出你认为生动有趣的句子,品一品。

活动二:美一美

请以生动激趣的语言,为“舌尖上的固镇”栏目配音,以吸引更多的听众关注家乡美食。

任务三:美好以传“遗”

活动(课后作业):搜集整理家乡的“仲兴皮影”或者“垓下遗址”等相关素材,用准确、生动的语言写下来,给本地微信公众号投稿,为宣传家乡贡献一份力。

这三个子任务分别对应了实用类文本“严谨准确”“生动”“既严谨又生动”的语言特点,学生为完成子任务而进行的活动就是整堂课的支撑,学生学习的过程就是解决问题、完成任务的过程,教师的教学活动就是落实任务驱动、问题导向的指导学生学习的活动。

第五,在开放合作中充分发挥学生主体性作用。

无论是“对比阅读”“科普展板解说”,还是“创作解说词”,都是以小组合作探究的形式开展的,在合作探究过程中,学生从单个的学习个体转变为实践的参与者,学生的学习也不再是侧重于认知的、缺乏相互联系的静态学习,而是交互的学习、合作和探究,是让学生在开放性合作中学会主动学习、团队互动、自评互评并对学习成果进行汇报的动态学习,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性作用。学生有了自主学习、自主发展的空间,教师也有了创造性组织教学的空间。从单元情境任务中每一个子任务的确定,到组织相应的学习活动,再到最后完成真实情境任务下的综合评价,教师角色从传统的讲授者,变成了学习活动的设计者、引导者,学生则是在老师的引导下进行个性化学习。

第六,抓住实用类文本语言严谨、准确的主要特点,兼顾本单元课文“严谨且生动”的特色。

实用类文本最根本的语言特点是严谨、准确,虽然本单元选文中有许多句子的语言生动易懂,但那也是建立在严谨、准确的基础之上的。一节课的教学时间有限,要做到重点突出,就必须把重点放在对“严谨、准确”的探讨上,即使是讨论“生动”,也一定要与“严谨、准确”相辅相成,不能因为对生动的语言进行探讨比较有趣而偏移了教学重点。示例2 的三个子任务,都以对“严谨”的探讨为基础,即使有对语言“生动”的探讨,也是与“严谨、准确”结合起来的。

第七,材料要立足文本、适当调整。

材料的选择既要立足课本,又要根据具体的教学目标进行合理的调整。可以选择有典型性问题的学生习作片段,也可以在课文选段中加入典型性问题形成问题语段,以达到教学效果的最大化。

比如任务一的活动一是“请比较《青蒿素:人类征服疾病的一小步》原文和修改稿,找到不同之处,想一想课文这样写的好处”。

?

通过对比阅读和辨析,学生认识到虽然修改稿更加简练,但其语言的准确性也受到了影响。屠呦呦灵活运用修饰性限制性词语,在范围、程度、频率等方面细细打磨,使文章语言准确,思维严谨。

猜你喜欢
烧饼生动文本
100分烧饼
文本联读学概括 细致观察促写作
烧饼崔
小猪吃烧饼
生动的冬天
如何让文章更加生动
作为“文本链”的元电影
在808DA上文本显示的改善
生动深刻 同享共进
基于doc2vec和TF-IDF的相似文本识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