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晓俊
为获得字形完美之艺术效果,部首偏旁之合理配合方法,历代书家论述甚多,其见解亦大同小异。清王澍、蒋衡总结前人之说著《分部配合法》,是清代书论中论述结构的经典之一,以偏旁部首为中心,讲解另外部件与之的关系。在教学应用中,教学内容有四个方面:笔画的形态巩固、笔顺关系、偏旁部首中每个笔画之间的构成关系(教学重点)、影响构成关系的因素(教学难点)。
反文旁的四个笔画中首撇的收笔出尖,后三笔的起笔露锋尖起,四个出尖的部位交接会合在一起,相互靠近,而另一端则呈放射状向右上、右、右下、左下四个方向散开。上撇短直,下撇长弧,要伸向左下,以能托抱起左部,捺则要舒展,向右下伸,取放势。反文旁上收下放,左收右放。如“教、敦”等字。
四个笔画的长度不一,第一撇与第二横稍短,第三撇和捺较长,通常情况下是后一笔比前一笔长,但有时第一笔撇可比第二横略长。第三笔撇比第四笔捺略长,如“故”字。
四个笔画的角度变化较明显,横较平,略向右上斜,第一撇斜,第三撇则取纵势,捺与撇的势相反、角度相当。四个笔画的弧度不一,第一笔撇和第二笔横弧度不明显,以直为主,第三笔撇和第四笔捺的弧度较大,如“敏”字。
1.左部形态的长短影响反文旁的形态,左部笔画多且呈上下结构,形态大而长的,右部也要随之大而长,撇捺的角度趋向纵势,形态趋长,如“教、散、敬、敦”等字。如果左部笔画较少,纵势不明显,形态短小,则右部撇捺角度较平坦、取横势,如“改、政”等字。
2.左部笔画少且取纵势的,右部宜大且舒展,如“收、牧”等字,左部竖为主笔,尽伸其长,与左部形成对比,右部取横势伸展,左右靠紧。
3.左部上下笔画的形态影响整个字高低的分布。反文旁上部为撇,下部则是撇捺,角度较斜,而左部的笔画则有横、竖、点、撇等,角度变化大,通常根据角度大小来分布高低。如“散、教、敬”等字。上部为竖,下部为竖或钩,接近垂直,因此角度小的笔画让角度大的,在上部则左高右低,在下部则左低右高。反之,如果左部上下均为横,则上部左低右高,下部左高右低,如“改、政“等字。如果左部上面有竖,下面有横,则整个字呈左高右低的错落,如“故”字。
4.在行草书中,第一笔撇与第二笔横往往连写,第二横与第三撇之间相接宜密,撇收捺放,如“放、效、教”等字。因结字势态需要,最后一撇也可用反捺(长点),如“敷、故“等字。
草书中四笔可连写,也可把第四笔与第三笔断开,如“故、政、敏、敬、故”等字。在楷书中,左右两部分通过穿插避让使之紧密,而行草书中则空灵,笔断意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