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点略低于右点,两点之间笔断或笔连。左点从不同角度切入笔,顿笔后向右上方出锋以导引右点;而右点承上笔势切落后,由轻渐重下行,重按后向左下出锋收笔。
起笔左点低而右点高,左点短而右点长,呈上开下合之势。左点呈仰势,与右点相互呼应,顾盼有姿。右点与下一笔往往笔断意连。
纵两点一短一长,一上一下,形态和位置均不同。上点用俯点,但角度不同,收笔出锋向左下。下点有不同的写法,当纵两点位于字的左边时,用挑点出锋朝上;当纵两点位于字的右边时,用俯点或侧点。
纵三点的三个点不在同一直线上,呈一定的弧形分布。三点或连或断,形态各异,笔势连贯。全部断开,如“泛”字的三点水,或第一点与第二点断开,第二点与第三点相连,或三点均相连,如“漫”字。
钩是一个笔意连带的附属物,不独立存在,寄生在某个笔画的结束部分,带出后与下一笔相呼应,因此,钩的种类很多,写时要注意“平、锐、满”,意即钩的上边线要平,出锋要尖锐、犀利,形体要饱满,“永字八法”称钩为趯,强调钩要先蓄势,再迅速出锋,如人之跳高,必先蹲下后突然起跳。行书钩画要写得圆润流畅,与其他点画呼应感要特别强烈,最忌尖锋迟钝凝滞。
自左向右切落笔,顿笔后向下行笔,由慢渐快,至竖的末端顿笔后向左上出钩。出钩有长短,竖画有直、向、背的变化。如“小”字竖钩呈直势,“对、何”的竖钩呈背势,“泉、拆”字的竖钩呈向势。
横有直和弧的变化,收笔时向右下顿笔,再向字心钩出。出钩有长短,为了变化,可顿笔后向下行笔,略带斜势,再顿笔向左上出钩。出钩前顿笔的轻重、长短都有不同的效果。
竖画行笔至下端,先顿笔然后向左上或左下方行笔,再驻笔后向上出钩。因形似蟹爪而得名,比竖钩多了一个转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