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广云 任怀冬 翟合生
保护地蔬菜药肥害是指保护地蔬菜在蔬菜生产中农药、肥料使用不当而引起的植株非正常生长,包括根茎叶生长受抑制、损伤、死亡等一系列非正常生理变化。在保护地蔬菜施肥、病虫害防治过程中,施肥用药不当,加上保护地特殊的小环境条件,极易发生危害,造成不必要的损失。
农药本身属于有毒物品,除了防虫、治病、除草、调节外还对生态环境和人畜有一定的风险,国家农业农村部登记产品时都已经做了很多评估验证,对于登记的产品可以认定在一定范围内是安全的,可以放心使用,超出范围使用就存在风险,必须经过必要的试验、试用后才能推广使用。
化肥都是由各种不同的盐类组成,大量使用会增加进入土壤的浓度,蔬菜根细胞周围产生不同大小的渗透压,细胞液由高浓度向低浓度渗水,不但不能从土壤溶液中吸水,反而将细胞质中的水分倒流入土壤溶液,导致蔬菜受害。复配农药是针对病虫害的抗药性和开发新农药品种的困难性而发展起来的,许多农民朋友希望通过一次混用两种或几种药剂达到兼治的效果。通过混用,提高药剂防治的效果和速效性。近年来农药研究的进展表明,要克服和延缓病虫害的抗药性,延长老的农药品种的使用寿命,进行农药复配使用,是一项行之有效的措施。但是混合后容易发生化学反应,混合后药液浓度也会增大,这都能导致蔬菜出现不同程度的药害。
不良的光照、温度、湿度等条件下施肥用药,蔬菜不能吸收分解,易在根茎叶部位积累产生危害。
肥药质量不达标,可能含有对该种蔬菜生长有害成分,造成危害。
使用农药、化肥时,如果撒施不匀,会造成田间局部肥药量大,导致部分蔬菜生长受到影响。
在田间诊断时,首先考虑环境影响,其次注意症状观察,还要分析症状在田间的分布、发生和发展等情况。
在蔬菜的茎叶部位,轻者叶片部分失绿、重者叶片全部失绿,直至全株发黄干枯。
主要发生在叶片上常见点状、块状斑枯,散乱发生,有时也发生在茎秆或果实表皮上,大小不一。药害引发的斑枯与生理性病害引发的病斑不同,它在植株上分布没有规律,整个地块普遍发生,植株出现症状的部位较一致,颜色形状一致。与病害引发的病斑相比,药害引发的斑点,没有霉状物,没有发病中心。
整株都有症状,与植株染病引起的枯萎症状不同,前者没有发病中心,且发生过程较快,用药施肥后即有表现;病害枯萎多是根茎组织受害,昼萎蔫夜恢复,逐渐加重,直至枯萎。
发生在蔬菜茎、叶、果实,常见的有卷叶、丛生、果实畸形等。药肥害引起的畸形与病毒病引起的畸形不同,前者发生普遍,植株上表现为局部症状;后者往往零星发生,并且常伴有花叶、皱叶等症状。
对于土壤施肥过量的田块,应及早灌水洗田,稀释根部肥料浓度,以减轻肥害。
若是叶片和植株因喷洒药液而引起药害,可在早期药液尚未完全渗透或被吸收时,迅速用大量清水喷洒叶片,冲洗2~3 次,把植株表面的药液全部冲刷掉,并配合天气情况中耕松土,使植株尽快恢复正常生长。
一般喷施0.001%浓度的芸苔素溶液进行缓解,施用芸苔素,可协调作物内部激素作用,促进新陈代谢,修复核酸和蛋白质合成的各项机制,加速氨基酸合成,使作物恢复正常生长。
及时摘除蔬菜受害的果实、枝条、叶片,减轻植株能量消耗,防止植株体内的药剂继续传导和渗透,促使植株尽快恢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