废弃矿区游憩化利用研究评述与框架体系构建

2022-08-02 01:49汪秋菊彭苏萍
煤炭学报 2022年6期
关键词:矿区利用资源

汪秋菊,彭苏萍

(1.北京联合大学 旅游学院,北京 100101;2.中国矿业大学(北京)煤炭资源与安全开采国家重点实验室,北京 100083)

新经济和后工业化时代的到来对传统产业带来了根本性的影响,推动了传统工业区产业结构性调整,产业转移等,随之带来的是大量工业区被废弃、闲置。1955年,英国学者MICHAEL Rix认识到老工业区工业遗产价值,最早提出了“工业考古学”(Industry Archaeology)的概念,随后西方发达国家出现了工业遗产保护和再利用运动,老工业区再利用呼声日益增强,推动了游憩化利用的发展。传统老工业区游憩化利用逐渐成为促进经济转型、拓宽就业空间、改善人居环境和工业遗产保护的重要工具。

废弃矿区(Abandoned Mining Areas)作为“老工业区”的一种类型,隶属于棕地(Brown land),是因矿业生产活动(Mining activities)占用而弃置不用的用地,由一个或多个矿山构成,涵盖了矿业生产与生活所占用的空间,以及地上与地下空间。目前一些国家和地区在废弃矿区游憩化利用方面获得了巨大成功,英国威尔士煤矿工业区、德国然梅尔斯贝格矿山、法国莱沃德煤矿、波兰维利奇卡盐矿等依托废弃矿区,开发了多种形式的旅游目的地。我国自2004年以来积极探索废弃矿区游憩化利用路径,形成了以国家矿山公园、城市湿地公园、博物馆、酒店等为代表的游憩目的地。

随着废弃矿区游憩化利用实践的深入,很多学者从不同理论视角开展了废弃矿区游憩化利用的研究,但侧重点不同。历史学主要关注老工业区工业遗产的历史价值,从时间的久远性判断其保留价值,并认为留存时间越长的场地、工业建筑设施与工业景观等越应该被认定为工业遗产,再利用的核心是工业遗产“原真性”保护;建筑学、景观学主要关注老工业区废弃的厂房、仓库、办公用房等物质空间实用价值,研究工业景观设计与工程设施改造,及其商品化的特征和趋势;管理学、经济学视角是在建筑学和景观学研究视角上,认识到老工业区工业遗产的文化资本属性,将废弃地游憩化利用视为空间上的文化再造。而后一些学者从消费者角度出发,将废弃矿区视为具备社会-心理学资源、文化资源、政治资源、经济资源及旅游资源的复合资源,并认为将这些资源客观性价值进行当代价值的转换,可以形成具有游憩功能的消费产品。虽然这些理论已广泛应用于废弃矿区游憩化利用研究,并在阐释特定问题方面具有较强的适用性,但废弃矿区游憩化利用研究内容繁多,主题比较分散,难以据此形成统一的理论框架指导研究。同时,我国旅游产业发展已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成为了发展根本目标。“以人为本、重视人的需求”的发展理念对废弃矿区游憩化利用理论体系的构建提出了更高要求。

鉴于此,笔者系统梳理国内外废弃矿区游憩化利用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等相关成果,分析研究中的不足;以人地关系理论为基础,阐释废弃矿区游憩化利用“人地”关系内涵;将废弃矿区游憩化利用划分为3个阶段,揭示废弃矿区资源化、资本化、产业化和区域化的动态演进规律;构建“人”-“地”-“人地关系”为主线的研究框架和方法体系,为废弃矿区游憩化利用研究的规范化与系统化提供参考。

1 废弃矿区游憩化利用研究进展与研究评述

1.1 废弃矿游憩化利用的研究内容

关于废弃矿区游憩化利用的研究,国内外学者主要围绕游憩化利用概念、潜力评价、开发模式及利用效应等方面展开了大量的研究。

..废弃矿区游憩化利用的内涵辨析

游憩化利用(Recreational utilization)与工业旅游(Industrial tourism)、工业遗产旅游(Industrial heritage tourism)概念密切相关。

工业旅游是以产业形态、工业遗产、建筑设备、厂区环境、研发和生产过程、工人生活、工业产品,以及企业发展历史、发展成就、企业管理方式和经验、企业文化等内容为吸引物,以满足旅游者审美、求知、求新与保健等需求的专项旅游活动。工业遗产旅游是在西方通常被当作流行的、广义的文化遗产旅游的一类,与“工业考古学”密切相关,依托于工业遗址、工业建筑及景观而开展的旅游活动。无论是废弃矿区工业旅游还是工业遗产旅游,均以服务于旅游者为主。近些年来,一些学者在工业旅游和工业遗产旅游基础上,提出了游憩化利用概念,废弃矿区游憩化利用是将废弃矿区转化成为休闲、文化消遣、社交和游玩的场所。其不仅仅关注旅游消费功能,还强调服务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休闲、游憩、文化功能重构和环境改造。其产品服务群体为当地居民和旅游者。游憩化利用这一概念为废弃矿区转型研究提供了全新的理论内涵。

..废弃矿区游憩化利用潜力评价

潜力评价是废弃矿区游憩化利用的前提条件。目前游憩潜力评价的研究主要从游憩资源评价和外部条件评价2个方面展开。

一些学者对废弃矿区游憩资源价值开展大量研究,基于《下塔吉尔宪章》《无锡建议》关于工业遗产概念来阐释废弃矿区游憩资源价值,并认为废弃矿区游憩资源的价值在于历史价值、社会价值、审美启智价值和科研价值。然而废弃矿区游憩资源不仅限于遗产资源,其价值也不等同于遗产价值。一些学者借鉴了旅游资源的评价标准,增加了观赏游憩使用价值、代表性、完整性、稀缺性、影响力等评价因子,并考虑到废弃矿区可能存在环境污染与安全问题,安全性与生态性风险也成为游憩资源评价的重要因子。然而,目前关于废弃矿区游憩资源评价的研究尚未形成统一的标准。

目前外部条件的评价主要围绕经济水平、人口、公共基础设施、旅游产业发展水平、有关法律问题及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等因素展开。

..废弃矿区游憩化利用模式研究

开发模式一直是废弃矿区游憩化利用研究的热点。众多学者从不同角度提出了废弃矿区游憩化利用模式。

从矿业景观类型学角度看,废弃矿区游憩化利用是对矿业遗迹上建筑物、工厂车间、设施及相关的社会活动场所等资源的景观化改造,游憩化利用模式包括:生产景点模式、加工景点模式、运输景点模式及社会活动景点模式。

从旅游资源学角度看,不同废弃矿区游憩资源价值存在空间异质性,对应不同价值等级,废弃矿区游憩化利用模式可分为恢复型开发模式、初级开发模式及深度开发模式。恢复型开发模式主要针对游憩价值低的废弃矿区,采用“复绿”方式,对矿区环境生态修复与治理;初级开发模式主要采用农、林、渔复垦以及综合复垦方式,向第一产业经济形态转型;深度开发模式主要针对游憩价值好的废弃矿区,主要开发主题公园、文化创意园区、商业街区、博物馆等,向服务业经济形态转型。

从区域经济学角度看,废弃矿区游憩化利用后所承担的功能不同,废弃矿区游憩化利用模式可以归纳为了博物馆模式、公共游憩空间模式、与购物相结合的综合开发模式和区域性一体化模式等。还有一些学者从工业遗产保护与原真性(Authenticity)利用的视角,提出了废弃矿区游憩化利用模式:物质原真性模式、文化原真性模式、表演原真性模式、娱乐原真性模式等。

..废弃矿区游憩化利用效应研究

游憩化利用具有较强的外部性(Externalities),一些学者基于可持续发展理论,从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3个方面来分析废弃矿区游憩化利用的影响。

经济效益是传统研究领域,废弃矿区游憩化利用可以为地方经济带来了直接和间接的影响。废弃矿区以其独特的游憩资源吸引了大量旅游者,可以增加整个地区旅游产业收入,并通过旅游产业带动作用,推动了相关产业经济增长。游憩化利用所带来的社会效益是潜移默化的,通过工业景观修复,延续了地区工业文脉,保留了地区特色,使地区的历史和文化得以传播,可以消除对衰落地区的偏见,增强当地居民归属感和自豪感。与此同时,废弃矿区游憩化利用必须保证空间可进入性,生态修复与治理是游憩化利用的首要工作。一些学者认为游憩化利用推进了自然资源和当地生态系统的改善。

一些学者在3个维度(经济、社会、生态)框架下,增加游憩化利用对文化、象征、遗产、技术、政治、基础设施、金融等影响的研究,拓宽了此方面研究范围。

1.2 研究方法

废弃矿区游憩化利用多采用定性研究方法,如认知/信息处理方法、德尔菲法、市场调查法、案例分析法,研究游憩化利用现状、模式及其影响等方面。在定量研究方面,主要采用层次分析法、加权平均法、因子分析法、模型分析法、内容分析法等方法,研究游憩资源价值、游憩化利用潜力、社区居民态度等,见表1。

表1 废弃矿区游憩化利用研究方法及其应用方向

1.3 研究评述

目前国内外学者在废弃矿区游憩化利用概念、潜力评价、开发模式及利用效应等研究上取得了一定的进展,技术方法上积累了较多定性与定量研究方法。但是,已有研究缺乏“人地关系”视角,忽视了游憩化利用动态演进规律。

..废弃矿区游憩化利用的“人地关系”视角

人地关系理论(Man-land relationship theory)有关人类及其各种社会活动与地理环境关系的理论。近些年来,人地关系理论已逐渐成为旅游目的地研究的核心。吴传钧认为“任何地域开发、区域规划和区域管理都必须以改善区域人地相互作用结构、开发人地相互作用潜力和加快人地相互作用在地域系统中的良性循环为目标”。废弃矿区游憩化利用是满足人们休闲游憩需求为起点,依附于一定的地域空间,并与地理环境相互影响的地域开发。因此,人-地关系理论在研究废弃矿区游憩化利用方面具有高度的适用性。

然而,目前的研究很少从人地关系理论视角展开。研究视角的忽视,随之带来的是对游憩化利用中涉及的“人”“地”及“人地”关系缺乏足够的重视。无论是废弃矿区游憩化利用潜力评价研究,还是模式选择,抑或是游憩化利用效应的研究,均没有跳脱出就“矿”论“矿”的传统思维框架,忽略了“人”的需求和城市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同时,将废弃矿区游憩化利用置于一个相对封闭的空间下讨论,忽视了废弃矿区与其所在地区、区域、国家等不同尺度空间的依存与嵌套关系。这样的研究往往背离了废弃矿区游憩化利用实际状况。因此,基于人地关系理论视角,探讨废弃矿区游憩化利用的一般问题和发展规律,构建废弃矿区理论研究框架与方法体系,应成为目前学术界必须面对的理论和实践问题。

..废弃矿区游憩化利用的动态演进

目前废弃矿区游憩化利用研究多停留在静态研究阶段,忽略了时间因素和变化过程。事实上,废弃矿区发展为游憩空间是一个延展生命周期、重塑经济形态、优化旅游地域格局的动态过程。矿产资源的非可再生性决定了废弃矿区发展过程必然要经历兴起、发展、成熟、衰退的周期性发展规律,废弃矿区游憩化利用是对这种周期性变化的响应,由以单一矿业生产为主的经济形态逐渐向以旅游为主导的多业态融合发展的经济形态演化,延续废弃矿区生命周期。与此同时,废弃矿区游憩化利用也体现了“地域化、非地域化和再地域化”旅游地域格局的优化。“地域化”开发商及矿产所有者作为游憩化利用主要力量,将废弃矿区历史文化经验及后工业时代的意象融入地域空间中,使之成为休闲游憩消费品。“非地域化”是矿区原有生产功能被中断,空间被用于新的商业目的,经营者为废弃矿区游憩空间注入了新的意义和价值。“再地域化”展现了一种新兴的现象,旅游者赋予废弃矿区新的生命,促进了矿业遗迹向更广阔的方向发展。

因此,废弃矿区游憩化利用的研究很有必要考虑时间因素的影响,把废弃矿区游憩化利用作为一个连续过程动态加以研究——阐释废弃矿区游憩利用动态研究特征、趋势,揭示废弃矿区游憩化利用演进规律。

2 废弃矿区游憩化利用的“人地”关系内涵与演进规律

废弃矿区是一个人地关系严重失调的地域系统,其表现为矿产资源枯竭、经济发展滞缓、生态系统退化。笔者以人地关系理论为基础,剖析废弃矿区游憩化利用中的“人-地”内涵,揭示废弃矿区游憩化利用演进规律。

2.1 废弃矿区游憩化利用中的“人地”关系内涵

依据人地关系理论,废弃矿区游憩化利用实质是通过游憩功能重构,来协调废弃矿区再利用中涉及的“人”与自然环境中“地”关系,实现人地关系地域系统优化。

废弃矿区游憩化利用中的“人”是指与游憩化相关的“社会人”,包括文化和遗产文化机构、当地文化艺术家、旅游业界代表、旅游开发者、矿区产权所有者、旅游者、旅游企业经营者、政府、社区居民;人地关系无论是协调还是矛盾,不仅取决于“地”更取决于“人”,“人”在游憩化利用中处于主动地位。“人”研究目的在于满足各利益相关者需求,并在废弃矿区游憩化利用过程中实现共赢。

废弃矿区游憩化利用中的“地”是指在自然因素和采矿经济社会活动长期共同作用下形成的地理环境,包括自然环境、人文环境。废弃矿区蕴含丰富的地质、地貌、土壤、水、生物、气候等自然要素,同时采矿活动——探,采、选、冶、加工等与自然环境叠合形成了人文环境,包含了人口、民族、宗教、风俗、聚落,经济、交通、技术、政治等人文要素。工业遗产是人文地理环境中最有价值的部分。废弃矿区地理环境为游憩化利用提供了资源本底和活动场所,决定着游憩化利用的深度与广度。同时,废弃矿区是一个受到矿业开采活动极度扰动的空间,往往存在着一定生态环境污染和安全隐患,如关闭煤矿地下空间隐含着顶板塌陷、矿井渗水、瓦斯泄漏、煤自燃等安全风险,影响着交通可达性,从而限制了废弃矿区游憩化利用。“地”研究目的在于通过资源评价与开发条件(包括安全性评价)来实现资源充分利用和空间可进入性。

“人地关系”是指游憩化利用中的“社会人”与地理环境相互影响和反馈作用而形成的客观关系。废弃矿区游憩化利用的起点是“人地关系”严重失调,各利益相关者通过多元化游憩化利用路径与矿区地理环境相互作用,重构人地依存关系,推动游憩休闲要素与经济社会发展诸生产要素(如人力资源、物力资源)优化组合,促进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社会和谐共生、生态环境美丽,从而使人地关系从不协调走向协调。“人地”关系研究目的在于通过探索游憩化利用模式、作用机制与效应等来实现人类活动与地域环境的协调发展。

2.2 废弃矿区游憩化利用演进规律

笔者以人地关系理论为理论基础,以废弃矿区经济可持续发展、工业文化的传承与发展、自然生态的保持与维系为价值导向,以矿城要素融合为手段,以发展时间为脉络,揭示废弃矿区游憩化利用演进规律。废弃矿区游憩化利用大致经历了3个阶段(图1)。

图1 废弃矿区游憩化利用演进规律

阶段Ⅰ。游憩化利用之前,废弃矿区人地关系处于严重不协调阶段。从土地利用现状来看,废弃矿区主导产业已退出生产。接续产业尚未发育成熟,矿区生产处于停滞状态;从资源现状来看,工业场地、建筑设施、地下井巷采掘系统及其交通设施等资源处于闲置状态,工业遗产尚待保护;从生态环境来看,废弃矿区是存在重大安全隐患和生态环境破坏问题,需要进行生态修复和生态治理的工业用地。这一阶段核心是资源化,结合“人”的需求,融入游憩要素,使废弃矿区经济社会形态由矿业生产向休闲游憩转化。

阶段Ⅱ。游憩化利用实施中,废弃矿区人地关系处于调和阶段。迎合旅游者多元化、多层次的消费需求,立足于废弃矿区资源禀赋、地理区位、地域特征,通过资源重组、要素融合、功能重构,对废弃矿区游憩化、艺术化、传承化再造。休闲游憩功能的引入改善了生态环境,推动了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技术流等要素在“矿-城-乡”快速跨界流动,吸引了大规模的社会资本,加速了资源的资本化进程,推动了废弃矿区功能的改变,并形成特色鲜明的休闲游憩空间。

阶段Ⅲ。废弃矿区人地关系处于协调阶段。废弃矿区游憩空间通过产业融合与游憩关联产业无缝对接,形成以休闲游憩为主导的多业态融合发展的社会经济形态,带动区域社会-经济-自然系统的发展。与此同时,在城市、省域、城市群等尺度范围内,通过立体化的交通体系,将多个废弃矿区形成的游憩空间有机串联起来,形成了在产品功能上互补,在主题上互有特色,在市场、交通、政策、形象等协同发展的休闲游憩功能区,从而在区域内产生持续的工业遗产保护和游憩化利用的协同效应和溢出效应。

3 废弃矿区游憩化利用研究理论框架

基于废弃矿区游憩化利用的人地关系内涵和演进规律,构建了“人”(需求)-“地”(资源与利用条件)-“人地关系”(模式、机制与效应)为主线的研究框架。如图2所示。

图2 废弃矿区游憩化利用的研究框架体系

3.1 “人”的研究

“人”的研究要以“人”的需求为前提。人本主义的开发思想是游憩化利用中的重要导向之一。废弃矿区在游憩化利用过程中,涉及复杂多样的利益相关者,要探析各利益相关者动机目标、价值取向、利益诉求,以处理好各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冲突,寻求良好的合作关系。特别要关注是社区居民和旅游者。

社区居民参与对于当地自我形象的重塑,工业遗产原真性的保持和经济的重振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要分析社区居民参与废弃矿区游憩化利用的态度及其影响因素,研究废弃矿区游憩化利用给社区居民带来的积极影响和消极影响;与此同时要关注旅游者的需求。诊断废弃矿区资源禀赋及其与区域经济发展需求的空间匹配程度,来判断游憩化利用的市场机会多大;要分析市场规模、结构状况能否支持游憩化利用项目的生存和发展。在关注旅游者总体规模特征的同时,还要关注旅游者行为的变化。随着大众旅游消费时代的到来,旅游消费行为日趋个性化和多元化,在这一特定的语境下,加强旅游者行为变化特征及趋势预测应成为废弃矿区游憩化利用需求分析关注的重点。

3.2 “地”的研究

“地”的研究主要是围绕“资源充分利用”和“空间可进入性”两大主题,评价游憩资源价值与开发条件,从而探析废弃矿区转换成为休闲游憩空间的可能性。重点研究方向包括休闲游憩资源识别、游憩化利用潜力评价及可进入性评价。

..废弃矿区休闲游憩资源识别

废弃矿区资源具有多样化,既包括在矿业生产过程中遗留下来的建筑物、矿业设施、文献资料等物质文化遗产,又包括采矿工艺、管理制度、劳动关系、神话故事、宗教信仰、节庆习俗等非物质文化遗产,还包括地质、地貌、土壤、水文、生物和空气等自然资源。因此,要构建废弃矿区游憩资源识别体系,研究游憩资源特征与分类、空间分布与空间结构;全面识别自然资源、物质文化资源和非物质文化资源,识别各资源的特点与空间分布,特别要关注具有历史价值、社会文化价值、科学技术价值、艺术审美价值的矿业遗产。

..废弃矿区游憩化利用潜力评价

潜力评价是废弃矿区游憩化利用的前提条件,也是区域旅游规划和相关政策制定的基础。资源评价是潜力评价的重要内容,废弃矿区资源评价必须考虑主题、价值、尺度和用途。其中明确资源的使用方向最为重要,其他内容都是围绕用途展开的。废弃矿区旅游资源评价应重点研究:① 以“人”的需求为出发点,废弃矿区地上与地下资源、自然与人文资源、矿业生产与生活资源的识别;② 结合废弃矿区游憩化潜在利用方向不同(研学、体育休闲、观光),构建统一的游憩资源价值评价体系。③ 依据游憩化利用方向不同,确立评价标准,并按照不同指标重要程度,赋予不同的权重。

外部环境评价是潜力评价的另一方面内容。废弃矿区游憩化利用外部环境是一个复杂系统,由一系列要素组成。这些要素相互影响,共同作用于废弃矿区游憩化利用的整个开发与经营过程,决定着游憩产品的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外部条件评价要从影响废弃矿区游憩化利用的外部影响因素出发,评价地理位置、交通和信息条件,经济、市场、资金条件、政策、利益相关者关系、土地权属问题等因素对游憩化利用的作用,以及各种因素相互作用对游憩化利用的影响。

..废弃矿区游憩化利用空间可进入性评价

废弃矿区是地上生态环境存在着一定的污染和破坏,地下空间隐含着顶板塌陷、矿井渗水、瓦斯泄漏、煤自燃等安全风险的地域空间。游憩化利用方式又可能诱发不同类型风险事故的发生。因此,废弃矿区游憩化利用要评估影响空间可进入性的因素:如生态因素,如空气质量、噪音、弱光和温度条件;技术因素,如发展不良的道路,设施不达标等;地质因素——影响采矿巷道稳定性及其坍塌可能性的因素。其次要研究诱发风险事故的规律与演化机理,明确风险评价标准,形成风险安全监测体系,实时监测地质结构、环境及设施安全性、危险源等风险,为废弃矿区游憩化提供技术层面的决策支撑。

3.3 “人地关系”的研究

“人地关系”的研究要围绕“人类活动与地域环境的协调发展”的目标,研究游憩化利用模式、机制和效应。具体而言,主要研究适应“人”需要的多要素、多功能游憩化利用模式,各利益相关者对废弃矿区游憩化利用的作用机理,游憩化利用对环境、经济、社会、文化的影响,及对休闲游憩服务产业(要素)空间格局的影响、废弃矿区游憩化利用调控的政策体系。

..适应“人”需要的游憩化利用模式

废弃矿区游憩化利用模式选择是适应“人”游憩需求而开展的土地利用功能转型、资源重新配置的系列工作。其核心内容为废弃矿区游憩化利用模式的归纳和适用条件分析。

废弃矿区游憩化利用涉及服务主体、盈利方式、空间利用方式、依托资源类型、产品开发类型等诸多问题。因此,可以从不同角度归纳总结废弃矿区游憩化利用模式:① 从产品服务主体角度出发,概括服务于旅游者需要的模式、服务于当地居民需要的模式及主客共享的模式;② 从盈利角度出发,概括以“民生”为重心的福利性模式、以“盈利”为目的的经营性模式、以追求经济、社会、生态效益为中心的综合性模式;③ 从空间利用方式角度出发,概括地上空间、地下空间利用模式及地上地下空间联动模式。根据废弃矿区资源的埋深分布,概括不同埋层产品开发模式;④ 从依托资源类型角度出发,概括自然人文旅游资源为主题的产品模式,人工主题的产品模式及综合主题的产品模式;⑤ 从与已有休闲游憩产品关系角度出发,概括互补联动关系模式和替代选择关系模式;⑥ 从产业集聚角度出发,概括游憩服务产业集聚模式和涵盖休闲游憩服务业在内的多产业集聚模式。

另外,废弃矿区游憩化利用模式选择受到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废弃矿区资源禀赋、旅游产品竞合关系、地理区位与地域特征等多种因素制约,要研究各种模式选择的适用条件。

..各利益相关者对游憩化利用驱动机制的研究

废弃矿区游憩化利用是在政府、采矿企业、中介组织、旅游者、居民等多个利益主体与地理环境交互作用下而被生产与重塑。各利益相关者通过内部与外部的驱动力共同作用于废弃矿区游憩化利用。废弃矿区内部驱动力主要体现在由资源禀赋与生态环境所带来的矿区企业利益诉求及责任意识两方面,两者对废弃矿区游憩化利用起到了内部决定性作用。外部驱动力主要是对废弃矿区游憩利用发挥推动作用的外部力量,既包括政府层面的相关政策、法规、规划和制度,也包括中介组织提供公共服务能力,开发商的资本逐利、文化消费观念的推动,以及旅游者消费心理和动机的影响。如图3所示。

图3 游憩化利用驱动机制

废弃矿区游憩化利用驱动机制研究要从规范分析方法走向实证分析,采用构建定量模型、甄选与量化政府、采矿企业、中介组织、旅游者、居民等废弃矿区游憩化利用不同利益主体作用关系,探索各利益相关者隐含的各种力量对废弃矿区游憩化利用的影响,揭示多主体叠加效应下废弃矿区功能演化动力机制。

..废弃矿区游憩化利用效应

经济、社会及生态效应是废弃矿区游憩化利用理论与实际关注最为广泛的影响。事实上,游憩化利用对于废弃矿区乃至整个区域的影响是多元的,并可能产生负向影响。废弃矿区游憩化利用应着重研究以下几个问题:① 突破可持续发展理论的思维框架对于废弃矿区游憩化效应开展研究,具体而言将研究范畴从经济、社会和生态效应拓展到对政治、基础设施、制度、遗产、人地和谐等方面影响的研究;② 构建游憩化利用效应评价指标体系和评价方法。依据“生态上可承受、经济上可行、伦理和社会上追求对当地社区的平等”的准则,确立游憩化利用效应量化评价标准,测度废弃矿区游憩化利用经济、社会、生态和文化等综合效应,并将环境承载力、地点压力(WTO,1996)等纳入到评价体系中,抑制废弃矿区过度游憩化利用带来的环境退化、承载能力与公共基础设施不足、地方意义丧失和旅游绅士化等消极影响。

另外,还需要研究废弃矿区游憩化利用对整个产业结构的影响。废弃矿区游憩化利用需要投入吃、住、行、游、购、娱等游憩要素,及生产要素(土地、资本、劳动、企业家才能)以实现游憩化功能再造,这些要素有机组合及其在地域空间合理配置与布局,可以为形成具有竞争力的游憩空间,促进区域旅游一体化发展提供科学支持。在人地系统耦合框架下,需要从功能互补、结构体系协同等方面切入,采用耦合度、耦合协调性、动态耦合度等指标,来探索游憩要素耦合、生产要素耦合以及两种要素交互耦合关系,预测多种耦合关系发展演变趋势,以实现废弃矿区地域系统内部结构优化、功能提升等良性发展。

..废弃矿区游憩化利用政策体系的研究

废弃矿区处在矿业生产生命周期的衰退期,经济停滞、资源闲置、矿工失业、生态环境恶化,人地不协调突出。由于学习效应(Learning effect)、协调效应(Coordination effect)以及适应性预期(Adaptive effect)等因素的存在,废弃矿区靠一己之力很难突破路径依赖,需要通过政策体系引导废弃矿区再利用方向,保障游憩化利用生产要素与旅游要素供给,协调各利益相关者关系,重塑废弃矿区地域空间。

废弃矿区游憩化利用政策体系的研究应着重研究以下问题:① 政策工具合理性与协调性研究。剖析资源型城市转型政策、产业政策、土地政策、生态环境政策、财政政策、投融资政策等政策工具在废弃矿区游憩化利用中的施策重点和效应,研判政策合理性与协调性;② 政策体系的构建。打破矿城之间空间隔离,从促进资本、人才、信息、技术、管理等要素合理流动,推动“矿-城-乡”产品、市场、形象、公共基础设施与旅游设施等一体化发展出发,构建废弃矿区游憩化利用政策体系。

3.4 废弃矿区游憩化利用方法的创新

随着废弃矿区游憩化利用研究的深入,一些定性与定量研究方法已经广泛地应用于废弃矿区游憩化利用的研究,但研究中人地关系视角缺乏足够的重视,一些应用于人地关系研究的方法体系也没有得到很好的运用,未来需要加强以下方法的应用和创新。

要加强系统分析方法、动态分析方法和空间统计分析方法的重视。废弃矿区是一个复杂的人地关系地域系统,具有整体性、有机关联性、结构层次性、环境适应性和有序性等特征,未来游憩化利用研究需要采用系统分析方法开展整体分析、结构分析、层次分析、相关分析及环境分析等研究。与此同时,废弃矿区游憩化利用在空间上存在着异质性,在时间上表现为动态性,未来要加强空间统计分析方法和动态分析方法的研究。

加强多学科交叉融合的研究方法。废弃矿区游憩化利用的研究涉及经济学、地质学、社会学、矿物学、古生物学、地理学、人类学、生态学和遗产学等多个学科。未来亟需在跨学科交叉融合的视角下,借鉴已有的研究成熟范式,以创新性和批判性的方式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4 结 论

(1)目前的研究很少从人-地关系理论视角展开,对游憩化利用中涉及的“人”“地”及“人地”关系缺乏足够的重视。忽视了“人”的需求,以及废弃矿区与其所在地区、区域、国家等不同尺度空间的依存与嵌套关系;忽视了废弃矿区游憩化利用是一个延展生命周期、重塑经济形态、优化旅游地域格局的动态演进过程。

(2)废弃矿区游憩化利用实质是以“人”的需求为起点,通过游憩功能重构,来协调废弃矿区再利用中涉及的“人”与自然环境中“地”关系,实现人地关系的优化。“人”是指与游憩化相关的“社会人”;“地”是指在自然因素和采矿经济社会活动长期共同作用下形成的地理环境;“人地关系”是指游憩化利用中的“社会人”与地理环境相互影响和反馈作用而形成的客观关系。废弃矿区游憩化利用是一个动态演进过程,可划分为3个发展阶段:矛盾阶段、调和阶段和协调阶段,在“人”需求推动下,通过废弃矿区资源化、资本化、产业化和区域化,使之成为具有休闲游憩功能的新型空间。

(3)废弃矿区游憩化利用未来研究应遵循构建了“人”(需求)-“地”(资源与利用条件)-“人地关系”(模式、机制与效应)为主线的研究框架。从“人”的需求出发,研究废弃矿区游憩化利用各利益相关者动机目标、价值取向、利益诉求;剖析“地”的休闲游憩资源的构成、游憩化利用潜力及空间可进入性;探讨“人地关系”和谐下废弃矿区游憩化利用模式、机制与效果,提出废弃矿区游憩化利用的政策保障体系。

猜你喜欢
矿区利用资源
煤炭矿区耕地土壤有机质无人机高光谱遥感估测
我给资源分分类
画与理
挖掘文本资源 有效落实语言实践
资源回收
矿区迎来今冬第一场雪
利用“隐性”圆,巧解一类题
激活村庄内部治理资源
废物巧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