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 青(中南大学,湖南 长沙 410083)
人们习惯将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出现的艺术叫作当代艺术,也叫后现代艺术。当代艺术自出现以来,就引发了广泛的讨论。直到今天,当代艺术的概念仍然存在争议。随着现代美学秩序体系的崩溃解体,艺术界相继产生了一些别样的趣味评判标准以及对艺术的定义,但也引发了相应的难题:如何界定艺术以及重估审美经验。何为艺术?艺术本身就是一种模糊不清的概念,准确来说,艺术的概念具有不确定性。回顾艺术史,可以发现,艺术的功能和作用是不断变化的,艺术很难被固定下来。那么,何为当代艺术?第一次世界大战和第二次世界大战使世界发生剧变,导致文化、思想、艺术等方面的彻底“颠覆”,并带来诸多变化。当代艺术不再等同于“美”而是侧重对“真”的思考,这正是让人难以理解的一点。长期以来,人们所理解的艺术是在表达“美”。美是生活中重要的品质,但美并不是艺术中最重要的品质。艺术源于生活,并高于生活,人们认为在艺术中有比“美”更值得追求的东西。在当代艺术中,“真”比“美”更重要。真正理解当代艺术,理解当代艺术中的审美思想在当今艺术发展中具有重要意义。
区别于传统艺术,当代艺术的表现形式更加丰富,更具有多样性。现代绘画因受后现代语境中抽象表象主义的影响,已不再具备完整的形态学和语言学特征。当代艺术不论是在形式上还是思想上,相较于传统艺术都是一种反叛和颠覆。当代艺术发生的预告是艺术家可以利用一切现有的成品直接进行艺术创作。如今,当代艺术的表现形式不只是思考该如何去画、画些什么的问题,而是重点关注“什么是艺术,如何以艺术形式表现当下的生活”这个新命题。事物是普遍联系的,当今的一些社会问题成为当代艺术的切入点,也是对艺术表现形式的多样性表达。艺术本身的作用类似于媒介,如颜料、材料、物品、行为、身体等,当代艺术的边界更加模糊,变得更加宽泛,并带有社会学层面的特征。
在欣赏当代艺术作品时,我们所要考虑的并不是艺术作品本身,作品背后的意义更值得关注。法国艺术家杜尚的代表作品《泉》,杜尚把普通的小便池拿到展览上作为艺术品展出的举动具有划时代的意义,“美”这个概念不再是艺术的唯一标准。艺术家们追求的不再是“美”,而是内心的情感体验,也就是人的本身。衡量作品的标准也不再是作品的成本或者创作者的技术。艺术没有好坏之分,当代艺术也是如此。欣赏艺术作品本就是一种非常个人的体验,不存在感动所有人的作品。人们的理性思维和生活中的日常实践都不是审美的局限,审美上的局限性是人们精神上的贫乏,思想上的单调、懈怠与冷漠,如同清教徒式的禁欲主义以及放纵的享乐主义,这两者在方向上都与经验所具备的完整性背道而驰。艺术不是单纯的摆设品,人们的经验才是艺术创作的源泉。
日本当代女性艺术家—草间弥生,有着众多的标签,如“圆点女王”“话题女王”“精神病艺术家”“怪婆婆”。重复、大量的圆点图案伴随着草间弥生的整个艺术生涯。她的作品,无论是绘画、雕塑,还是行为艺术,都充斥着极强的个人风格。草间弥生的圆点本身是没有什么象征意义的,其童年时期的涂鸦中就已出现了重复的圆点图案。草间弥生自小就患有视觉障碍,圆点图案只是她独特的创作方式。随着她不停地创作,圆点图案逐渐成为草间弥生个人风格的代表,圆点也具有了特定的意义。其实,过度解读是当下人们对于艺术的一种非常典型的误解。艺术需要“形式主义”,当代艺术更是如此。形式主义的作品不需要太多的社会经验,直觉和联想更为重要。艺术家在创作时,并不一定要创造什么东西,他只是给观众找了一个精神上发散的对象。由此可见,当代艺术具有很强的形式主义特性,一些作品本身是没有内涵的。这就使得欣赏者必须通过考虑社会背景、艺术家本身的因素来看待这些作品,这些作品可能本身并没有传达什么精神,它只是艺术家用来表达反抗或是不满的物质载体。
圆点图案在草间弥生的整个艺术生涯中,占有极其重要的位置,这源于她不幸的童年经历。紧张的家庭关系,深刻影响着草间弥生的生活,使得她患上了一种神经性视听障碍疾病,经常会出现幻听、幻视。草间弥生看到的所有的物象就像隔着一层带有斑点的网。《南瓜》系列是她的代表作品,与以往常见的黄色南瓜不同,此件《南瓜》(图1)色彩为少见的红色,画面中黑红相间的网纹、圆润饱满的圆点,都是草间弥生风格标志性的表现符号。黑色圆点形状大小不一、序列有变,在视觉上具有方向引导性,透过单点透视法勾勒的南瓜更为突出。斑点南瓜分布于红色的背景之上,草间弥生将南瓜的“形”表现得惟妙惟肖。无限的网纹背景、方向不一的细线相连和延伸,让观者如同进入了草间弥生的精神世界,在具象与抽象的幻境之中徘徊,从情感与理智的网络之中抽离。
图1 草间弥生《南瓜》
圆点图案是草间弥生艺术语言的代表性标志,贯穿了她整个艺术生涯。草间弥生的作品除了圆点图案,大多还具有开放性的特点。这源自草间弥生不幸的童年经历,其父亲生性风流,在一定程度上使草间弥生对性产生恐惧,这一特点在装置艺术《千舟联篇》(图2)中有所体现。《千舟联篇》其实是以《触手》这件作品(图3)为基础衍生而来的。“触手”这一元素的灵感来自阳具。在草间弥生的创作意图里,这么做是为了克服她从小对“性”的恐惧而有意为之的,她认为将阳具不断地进行重复再现,对自己克服对性的恐惧有一定的帮助。其实“触手”这件作品在这里也可看出不一样的含义,触手代表着一种接触外界的意欲,但是这种向外界接触的意图不是很强烈,反而透出一种胆怯的、虚柔的、随时想要缩回来的情绪。从这件作品中可以看出草间弥生的精神世界不只是只有封闭,还存在“开放”的一面。这映射出在草间弥生孤独的内心世界,也有向外界探寻的欲望。
图2 草间弥生《千舟联篇》
图3 草间弥生《再生时刻》
图像是艺术传播的一种方式。图像具有客观性,作为一种客观的现象存在。任何人在面对图像时,既有喜欢与不喜欢的自由,也有表达感受的言论自由,这些不是通过教育才能懂得的,而是审美经验的直观性特点。如何生产、怎样流通、让观众接受是当代艺术作为作品的三个层面。艺术作品并不只是独立的艺术作品本身,还包括观者对艺术作品是否接受、反应程度、观看的过程和观者的审美经验、接受的效果等,这些方面在艺术的社会功能中占有重要地位。艺术家在创作和展示作品时要考虑观者的各种感受,尽量使观看作品的方式多样化。当前,展览正朝着体验式观看的方向发展,而且为了能够看懂作品,观者在欣赏当代艺术作品时需具备一定的知识储备,因为这样才能更有意味地观看和思考作品。体验式参展方式不局限于让观者产生传统的视觉观感,而是使艺术感诉诸观者的各种感官,使观者与作品发生交互。当代艺术充满了符号表达以及图像的象征义和寓意,对观者的知识储备和理解能力有一定的要求。因为在当代艺术中,观念艺术不再对技术作高要求而是加强了对思想的强调。当代艺术不再作为叙述某件事的艺术,而是充斥表现意义与象征意义的艺术,这样就使作品的意义变得丰富起来。因此,批评家也就是观众,在其中起到的作用就更重要了。
当代艺术没有一个具体的评判标准,其视觉艺术如果具备材料构成、表现技巧、结构形式等视觉上的表现要素,以艺术的语言特征、情感特征和审美特征为基础,就可以将其作为鉴赏判断的准则。反之,则很难形成评判结论。其实,不论是欣赏传统艺术还是当代艺术,只要是发自内心、全身心地去感受艺术,自然会产生深刻的感悟。肉体的交流接触,能够提供切真、实际的触觉感受,这也是对作品作为客观实在物呈现形式的一种认识。精神的接触则是对艺术家的创作背景和创作过程形成认识,进而产生联想,是观者基于自己的艺术修养与宗教信仰、人文情怀或社会道德观产生的共鸣。灵魂与作品的对话是由具体的艺术品产生的,是一种不以艺术家为主体,独立于艺术家之外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