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万雷(郑州财税金融职业学院,河南 郑州 450000)
1666年,英国科学家牛顿用三棱镜实验,将光线进行分析研究,用科学的方法对光线进行解析,使色彩研究有了科学的依据,此后,经过不断深入研究,人们开始以科学的方式理解色彩,理解颜色的形成过程。光学、摄影术、颜料化学的发展完成了印象主义产生的条件准备。印象派兴起于19世纪60年代,在19世纪最后的30年大放异彩。18世纪的工业革命使机器大工业迅速发展起来,各种工业化技术不断得到发展。工业化使原有的生活方式发生了改变,原有的自然生态模式被打破,自由农民被工厂的劳动工人取代,机器大工业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面对机械化的枷锁,人们对大自然充满向往,艺术表现开始关注对现实自然界的描绘。
感觉不是绝对客观真实,感觉常因客观世界的变化而发生变化。“视觉错觉”普遍存在,贡布里希对此进行了相当细致的论述。科学的发展使人们了解颜色是客观存在与规律的,并有意识地在实践中发现颜色,这在一定程度上充实了绘画理论,为其提供了坚实的理论支撑,为印象派风景油画的绘画艺术形式提供了合理依据。
17世纪,鲁本斯、维拉斯凯兹、伦勃朗等绘画艺术大师已经开始在油画的表现性上进行了新的探索,开始关注光与色的表现,并在实践中探索油画用笔形式上的创新。笔触的变换、跳跃所带来的形式美感使得画面本身具有了很强的形式美感。印象派在学习传统绘画材料与绘画方法的同时,同样对艺术创作方法进行了新探索。印象派画家中的部分画家甚至有学院派绘画训练的经历,他们虽然身处印象派组织,却对印象派绘画运动有着不同的看法和见解。
审美意识是社会意识的一种,是在某一特定历史阶段、社会背景的影响下,形成的一种社会意识形态。社会意识是人们思想、观念、文化等的综合体,它包括审美意识。整体的社会性审美意识是绘画艺术发展的根基。
19世纪,法国政治局势持续动荡,革命浪潮高涨,追求自由、民主的社会思潮强烈地冲击着原有的官僚统治基础。艺术上代表官方权威的新古典主义一统天下,学院派成为官方沙龙展览的主流,许多艺术家被排除在外,非学院派画家的发展道路阻碍重重。继而许多青年艺术家成立了非官方的艺术家组织,并与学院派对立,反对学院派重视轮廓、形体的传统绘画形式,将绘画的重心转向“光”和“色”,摒弃了传统绘画“线条高于颜色”的习惯。
在哲学领域,存在主义的代表人物叔本华、克尔凯郭尔、尼采等哲学家的思想引领使人们更加关注现实生活,关注人本身,为印象派的形成作了思想上的准备。绘画内容脱离了宗教或历史题材,更加关注现实生活,带来了油画风景绘画的空前繁荣。
图1 印象派 莫奈 风景油画《雪后》
图2 中国当代,杨参军风景油画《故园系列》
文化的发展具有历史性和系统性,任何一种文化的发展本质都是在原有基础上的发展和创新,离不开所处时代整体社会思潮的引领。艺术作为一种独特的文化形态或文化现象,在整个人类文化大系统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中国当代风景油画本土化的过程既有对西方油画技法、材料的吸收,又有与观念、形式的融合,整体发展呈现出多样化的趋势。因此,我们不能从整体上进行比较分析,而要从具体某一特定方向对两者展开比较和分析。
1.形式感
两者改变了传统绘画以形体轮廓为中心的绘画方式,注重画面的形式感,通过点、线、面之间的构成,营造形式美感。客观地表现物象的整体印象,而不拘泥于某一局部的细节刻画。这种形式感的注重,带来绘画风格上的不断变化。中国当代油画风景中的“写意性”油画风景与印象派油画风景在用笔形式和表达理念上有许多相似之处,二者都重视画面的整体形式美感,而不拘泥于物象的“写实性”,对轮廓的处理相对疏松,用笔流畅、肯定、果断,通过用笔的节奏变化营造整体生动的画面感,画面的生动性、流畅性以及“意象美”是两者共同追求的表达理念。
2.颜色的处理
两者更加注重颜色的质量,颜色是画面美感效果的一个重要方面,画家一方面重视颜色在关系上的和谐统一,使颜色既有联系,又有节奏上的变化,颜色被安排在一个合理的“秩序”之内;另一方面又重视单个颜色的质量,降低颜色的纯度,将画面中灰色的应用作为营造画面效果的关键。
3.表达方式
注重自我情感的表达,这种表达是艺术主体对外的一种输出型表达,而不是为了迎合某一特定群体审美品位的表达。黑格尔认为艺术是人类内部情感表达的一种媒介。绘画是本能的,是自然而然的表达情感的方式,是内心情感外在的表现。将颜色与情感相联系,通过颜色的变化表达个人的主观情感,不同的颜色关系能营造出不同的心理情感。由于用色方式偏向主观,风景油画成为艺术家表达情感的一种方式,而不是模仿自然。笔触是有心理暗示作用的,不同的笔触体现了不同的心理感觉,柔和、流畅、生动既是对心理感觉的一种描述,也是对用笔形式的一种描述。
4.绘画方式
两者均提倡与自然直接对话,倡导艺术家走出户外,融入大自然,而不是依照照片进行艺术创作。媒体手段只作为艺术创作的辅助手段,对颜色的注重是室外自然光绘画创作方式的必然结果。这在一定程度上扩大了人们的视域,也扩大了颜色的色域。自然界中的光线较强,所形成的颜色具有强烈的视觉冲击力,有着不断变化的特性,会呈现变化的、绚丽夺目的颜色。
1.油画作为外来画种,是我国绘画对西方绘画艺术的吸收,是油画在中国本土化的过程。艺术绘画的思维观念与本土深厚的文化积淀联系紧密。中国在引进油画之初,就面临诸多关于发展方向的思考,一方面是全盘吸收、模仿。另一方面是在吸收的同时使油画本土化,发展具有中国本土特征的中国油画。观念、意识的转变比技法、材料的转变更加缓慢。中国传统道家哲学崇尚自然,充满了对大自然的向往,带有消极避世的倾向。中国山水画具有悠久的传统,许多文人同时也是画家,并衍生出具有典型特征的“文人画”群体。书与画一体,这种独特的文化现象成为油画本土化发展的土壤。印象派风景油画作为油画绘画题材的一种,其本质是一种持续性的发展过程。
2.用笔形式
印象派风景油画笔触感强烈且碎小,追求画面流动性的笔触,用笔速度较快,笔在画布表面停留时间较短,各种形状的笔触有节奏的变化,并依附于形体结构,以色塑造形体。这种绘画方式改变了人们对物体轮廓线的认知,其通过颜色对比形成虚化的轮廓。中国当代风景油画在用笔上更加简化整体,通过大块颜色的对比形成物体轮廓,将颜色进行提炼,画面更加简洁、概括。中国画讲究各个大色块之间的关系对比以及各要素之间的构成形式。
3.表现主题
印象派风景油画更关注现实生活的自然风景,是与人相关的自然风光,追求艳丽而明快的色彩效果,是一种唯美的小众审美格调,描绘的是一种具有生活气息的空间,空间呈现出一种欢快、明快、艳丽的视觉效果。中国当代风景油画受传统绘画的影响,在表现主题上更加注重对自然本体的表现,空间上更加空旷和深远,表达了对自然的敬畏之心,这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有关。
综上所述,艺术本质是整个社会生活的反映,随着人们自由生活空间的扩大,艺术的形式更加多样化,思想更加开放,当代中国风景油画显示出向观念性方向发展的趋势,风景油画成为人们表达思想的一种方式。
中国当代油画风景吸收与融合了印象派风景油画用笔形式、颜色关系、表达主观情感等几个方面的特点。
两者在用笔形式上更加自由流畅,笔触更加激烈、奔放,笔触的形式感更为人们所重视。中国传统水墨画的特性,决定了画面是平整、光滑的,也决定了以线造型的绘画习惯。线与线是面与面的对比,不同颜色、色块的对比会形成不同类型的线条。印象派早期的风景油画重视小色块的用笔形式,这种形式使画面中物体的轮廓线清晰度较低,而后期高更、塞尚的色块面积较大,则形成了较长的绘画物体轮廓线。
印象派风景油画对“光”和“色”的重视与研究,更新了人们对颜色的理解。光线是变化的,风景油画中各颜色的关系在一定时段内是和谐的,印象派风景油画大多是短期作品,即在一个相对的时间段内完成的油画作品。只有这样,各种色彩的关系在客观上才是统一的,这种对颜色关系上和谐、统一的理念,在中国当代风景油画的表现中得到吸收,并与中国传统风景画的观念相融合。在中国当代风景油画中,画面的颜料更加厚实,且画家会有意识地通过颜料的叠加制造肌理。
图3 中国当代 白羽平油画风景《高原上的太阳》
印象派风景油画在特定的时代背景下,与学院派对立,追求艺术的创新,充满了对自由的向往,强调绘画艺术的本体语言,捍卫艺术的纯粹性,即艺术是心灵的外化,是绝对理念、绝对精神。绝对精神或心灵是最高的真实,绝对精神表现在艺术、宗教和哲学三个领域。理性的思考绘画艺术,以科学严谨的态度对待绘画。这些观念影响了后世绘画艺术的发展,同样也影响了中国当代风景油画的创作方式,产生了一大批具有个人特殊绘画艺术符号的艺术家。这些艺术家更加注重自我的表达,注重画面的精神内涵,而不再是形体本身。自然物象客观存在,而艺术美高于客观存在的自然美,一切美来自心灵的源泉,没有心灵的映射,是无所谓美的。
随着全球一体化进程加快,信息的获取更加便捷,国际化的学术交流更加频繁,不同国家、不同民族的文化相互交融,国际化艺术展览不断举行,使得各种绘画形式与风格相互吸收与融合。不同种类的艺术门类竞相出现,不断冲击着人们的视觉。文化作为国家软实力重要组成被提升到重要的位置。中国当代风景油画作为文化输出的一种方式,对增强软实力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艺术要与全球化趋势相适应,当前的国际化趋势向中国当代风景油画提出了新的挑战与要求。对于中国当代风景油画而言,对西方绘画艺术的融合与吸收是文化和时代发展的必然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