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古代陶瓷的鉴定方法

2022-08-02 08:28南京大学历史学院江苏南京210033
收藏与投资 2022年7期
关键词:器物瓷器时期

熊 航(南京大学 历史学院,江苏 南京 210033)

古陶瓷鉴定方法主要分为两种,一种是传统的鉴定方法,即鉴定人员通过对陶瓷的胎质、釉色、造型、工艺等不同方面进行分析,从而判定该件器物的年代真伪,这种方式也被称为“目鉴法”或者“眼学”。另一种是借助科技仪器对古陶瓷进行检测,代表方法有“热释光测年”和“元素分析法”等。

一、传统的古陶瓷鉴定方法

南宋以来,我国便形成了收藏陶瓷的风气。明人曹昭所编写的《格古要论》详细提到了我国著名窑口陶瓷的特点,民国时期的《饮流斋说瓷》则叙述了鉴定陶瓷的传统方法,即主要通过瓷器的胎质、釉色、造型、工艺等不同方面进行辨别。当代著名的陶瓷鉴定专家,如孙瀛洲、耿宝昌、张浦生等先生也有诸多关于陶瓷鉴定的著作问世,这些著作大多论述的是传统的古陶瓷鉴定方法,即“眼学”。

(一)瓷胎

“胎釉是瓷器的骨肉。由于不同窑口选用的制瓷原料不一,从而各窑制品的胎釉呈色、质地有着明显的差异。”同一个窑口,也会由于制瓷原料或工艺技术的变革,使瓷器胎质出现差别。例如明代质量较高的德化窑白瓷,透光的程度甚至能够看出其胎体呈现肉红色,而较为普通的德化窑白瓷,则不会有此种现象。康熙时期,江西景德镇窑生产的青花瓷器,有的瓷胎细腻洁白,被称为“糯米胎”,有的则粗糙泛黄,质量低下。再如鉴别永乐、宣德时期的青花瓷器时,人们一般认为永乐时期的器物重量要轻于宣德时期同类器物,原因在于胎料陈腐时间的长短、修胎工艺等诸多因素。所以在鉴定陶瓷时,鉴定人员应当仔细观察胎体呈色与胎质的粗细程度,以便综合分析,正确判定陶瓷的真伪与年代。

图一 元代 青花云龙纹罐 罐身釉水白中泛青,罐的口沿可见薄厚不均的釉水痕迹①

(二)釉水

陶瓷的釉水如同人的衣服一般,釉水的呈色是鉴定陶瓷真伪的标准之一。

以元、明、清三朝的景德镇青花瓷器为例,元代瓷器的总体釉色白中闪青,釉层显得厚薄不匀,这是当初窑工施釉时留下的工艺痕迹。正如古陶瓷鉴定专家耿宝昌先生所言:“元代青花瓷的釉面一般较厚,色泛青白,往往有欠润泽。通常人们称之为卵青,较为光亮的则青白度稍弱,它与明、清瓷的釉面色泽显然不同。”与元代相比,明代永乐、宣德时期的瓷器釉色稍显浅淡,有“亮青釉”之称。晚明时期,普通的民窑青花瓷器,有的釉水会呈现出灰白色,质量不佳。清代中后期,由于制釉和烧瓷技术的改进,大量瓷器的釉水泛白,尤其是宣统时期生产的瓷器质量,已经与现代的瓷器差别不大。民国时期的陶瓷整体显得精致一些,有的器物口沿还会以金色进行装饰,呈现富丽堂皇的特征。

(三)造型

造型是陶瓷断代的重要依据之一。器物造型的演变,是艺术和实用相结合的产物,它不仅体现了当时制瓷工匠的技术水平和审美观念,还是器物功能的载体和体现。因此,鉴定人员熟练掌握不同时期的陶瓷造型特点,有利于对陶瓷进行分期与断代。整体而言,汉代陶瓷古朴浑厚,例如灰陶罐、汉绿釉盘口壶等。唐代执壶的壶嘴较短,宋代执壶的壶嘴则明显加长。宋代陶瓷造型清秀,如梅瓶器型雅致。元代青花瓷大件居多,且多销往海外,土耳其托普卡帕皇宫,便收藏有39件元青花瓷器,有的大盘直径达到了41.5厘米,还有高达70厘米的牡丹纹葫芦瓶。明清时期生产的彩瓷造型更加多样化,成化斗彩鸡缸杯器型小巧,举世闻名;晚明时期五彩瓷器中的“倭角”器型较为奇特,远销日本;而清代康熙时期创烧的粉彩瓷器造型更是多种多样,将军罐、花觚等器型端庄大方、纹饰精美,打破了以往青花瓷器独领风骚的局面。清代晚期,帽筒兴起,其初始功能是置放帽子,之后发展为家庭的日用陈设瓷,也是晚清至“民国”时期女子常见的陪嫁品之一。

鉴定人员在制作陶瓷时留下的工艺痕迹,也不能忽视。不同时期的陶瓷制作工艺不同,例如金元时期,涩圈叠烧法广为流行,该时期内烧造的碗盘,大多会在其中心留下环状涩圈,这样做是为了增大产量。明代的琢器,一般采用分段成型的方法,因而器身会留下明显的“接胎痕”。接胎痕是古代制瓷工艺弊病的遗痕,元、明两代凡需分段拼接之器多难避免,入清后随着制泥、成型及烧成工艺的进步,这一弊病逐渐得到克服。不能够一次拉坯成型的器物被称为“琢器”,绝大多数元、明时期的琢器,会留下接胎痕。因此,当遇到具有元、明时期风格特征的琢器时,鉴定者需要着重对“接胎痕”进行考察。

图二 唐代 长沙窑执壶 壶身饱满,壶嘴较短②

图三 北宋 衡州窑执壶 壶身修长,壶嘴明显加长

二、科技手段检测古陶瓷的方法

科技鉴定借助科技理论和精密仪器揭示古陶瓷等文物的微观特征,真实、客观、有效地弥补了传统目鉴法依靠感官和经验的局限。随着文物微观信息不断积累,科技鉴定推论的可信度越来越高。采用科技手段进行古陶瓷鉴定,是当今一个趋势,目前流行的鉴定方法有“热释光测年”和“元素分析法”等检测方法。英国牛津大学、中国香港地区均有权威的科技检测设备,检测结果也受到了大众的认可。

热释光测试年代是指利用绝缘结晶固体的热释光现象进行断代的技术。它主要适用于出土的陶器和用火烧过的其他黏土器物。目前,热释光测定的年代范围可达数十万年。陶器,是遗址中最常见的遗存。良渚文化、大汶口文化和龙山文化等新石器遗址,在发掘过程中出土了大量造型、颜色不一的陶器。对这些陶器进行取样,测年比较方便。与此同时,鉴定人员利用热释光测年法对社会上流传的陶器进行真伪年代的鉴定时,也有较大的收获。

在市场上,造假者会使用射线源对仿制的古陶瓷进行辐照,对热释光检测结果进行干扰,从而使热释光检测“失灵”。当遇到这种情况时,鉴定人员可以对陶瓷进行成分的检验,例如运用元素分析法。元素分析法是分析陶瓷胎体、釉水微量元素成分与含量的方法,如外束质子激发X荧光、X射线荧光分析等检测技术。元素分析法能够被广泛运用,与陶瓷考古的兴起密不可分,陶瓷考古能够为其提供准确的地层关系与带有明确纪年的器物。清代中晚期,一些瓷器上还会出现一种类似波浪纹的釉面,这种釉面被称为“波浪釉”,传统的鉴定专家认为这是真品的特征。基于此种现象,造假人员为了制作出高水平的仿品,就会在釉料里加入一些化学成分,从而伪造出所谓的波浪釉面。但是通过科技仪器对陶瓷的成分进行检测,鉴定者能够有效地判断出真伪。目前,市面上最常见的造假方法之一是造假者对仿品陶瓷用氢氟酸进行做旧处理,淡化瓷器的刺眼光泽,伪造瓷器的年代感。鉴定人员运用元素检测法进行分析,能够对其成分作出精确的测算,从而判断出年代。

三、古陶瓷鉴定的新思路

传统的古陶瓷鉴定方法操作简单、成本低且效率较高,但是也存在局限性。

由于专业素养和个人经验各有不同,专业人士的鉴定结果存在很大的不确定性和随意性,缺少严密性和权威性,不能满足艺术陶瓷科学与准确的鉴定需求。因此,不同的鉴定人员对同一件器物作出最终的结论时,这些结论会出现一些误差。在具体的鉴定工作中,常常会遇到同一件器物,经多个权威专家鉴定后,出现截然相反的结果。该类现象会对博物馆的文物收购、定级带来诸多困扰。如果专家“看走眼”,那么这件文物将会受到误判,不仅会影响博物馆的声誉,同时也会对国家造成损失。

鉴定人员利用科学技术进行古陶瓷的鉴定,解决了不少的难题,但是也存在着或多或少的局限性。例如利用某些科技手段对陶瓷文物进行检测时,有可能会损伤陶瓷本身的结构或外观,而且无论是有损检测还是无损检测,都必须要建立数据库。数据库的建立是一个浩大的工程,不仅需要有大量的陶瓷标本作为支撑,也需要投入不少的人力、物力。几十年来,一些科研院所为建立完备的陶瓷数据库付出了辛勤的劳动,也取得了一些成果。

传统的鉴定方法并不能够完全被科技检测所取代。单纯利用检测成分去判断文物的新旧,肯定不是好办法,在逻辑上也说不通。传统的鉴定手法在某些方面虽然不如前沿的科技检测,但是也有自身的优势。有理由相信,传统的鉴定方法与科技鉴定相结合是未来发展的一个趋势,这就需要传统的古陶瓷鉴定者跟上时代的步伐,也需要古陶瓷科技工作者进一步学习考古与文物鉴定知识,提升自我的业务能力。

①图1图片来源于科学出版社《中国出土瓷器全集江苏上海卷》。

②图2、图3图片来源于科学出版社《中国出土瓷器全集湖南湖北卷》。

猜你喜欢
器物瓷器时期
中华传统器物制作文明的现代创造转换与现代美育
礼乐之道中的传统器物设计规范
身如器物
漫话国宝·陕西历史博物馆
特殊时期中俄文化交流持续在线
文艺复兴时期的发明家
中国的名牌瓷器
开心一刻
一战时期蛰豪战(10)
高傲的瓷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