俞 泉(兰州资源环境职业技术大学,甘肃 兰州 730000)
我国古代文献纸张一般使用寿命较长。因此,自古以来就有“纸寿千载,绢命八百”的美誉。然而,在经年累月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古籍会因为本身或外部因素而受到一定的损伤。书叶的修复耗时最长、数量最大,又是决定古书修复成功与否的重要标准。因此,如何根据破损的形态,选取合适的修补方法成为古籍书叶修补工作的重中之重。
所谓“老化”,就是把古书看成具有生命的有机体。因为它本身就有一层薄薄的纤维层,所以它会呈现出类似于人的衰老状态。随着纸张的脱落,书叶开始起毛并出现黄斑,随着时间的推移,黄斑会越来越多。到了后期,整个书籍的书叶都开始发黄并变黑。严重老化后,翻页时会出现破碎、脱渣、裂口等现象,有些书叶将不能再使用。书叶的颜色并不是衡量书籍陈旧的唯一依据。许多不是天然老化的古籍,书叶颜色的变化并不算太大。但这本书书叶的纸张,却变得脆弱不堪。针对这些不易判定的状况,技术人员可以通过测试书叶纸页的力学特性,作出科学的判定,进而采取适当的修补方法。
古代书籍酸化是由于纸张的酸度增加,pH下降。木素、半纤维素和纤维素等是古代造纸的主要原材料。由于木素在纸中极易被氧化生成酸,这大大削弱了纸的力学性能和使用期限,所以十分不利于纸张的保存。我国古代的能工巧匠在造纸时,会将原料分解为纤维,除去原料中的杂质,这样得到的纸浆也是碱性的。近代造纸通常都是使用强力的硫酸,将纸浆中的灰分除去,这样得到的纸浆是酸性的,印刷出来的纸张也会呈酸性。此外,还要考虑外界环境的影响,例如有毒气体等。古籍酸化的根本原因是古代文献制作原料含酸,而含有酸性成分的酸溶液会溶解纸中的纤维,从而导致书叶纤维组织的损伤。
图1 掏补修复《永乐大典》
霉蚀是指书经湿或浸泡后,粘附于书籍表面的霉菌芽孢快速繁殖并产生菌丝,导致病损部位的纸页硬度不断下降。发霉的物质会在书叶上产生霉斑,并且把书叶粘在一起,甚至会造成书籍的碎片化。
絮化是指书叶和纸页的纤维发生松散和拉伸而产生的一种絮状表现。絮化后的书叶和纸由于变形而产生粘结,导致组织疏松,失去韧性,纸的强度下降。产生絮化作用的纸主要是由绵纸制成的。若不进行絮化预防,可能会造成修复工作的潜在风险。
烬毁是火灾对古书的破坏。被烧毁的书籍上,都会留有明显的火焰印记。因为火焰的灼热和熏烤,书叶产生了一种独特的色泽。被火焰灼烧后,剩下的书叶表面颜色呈现焦黑或者焦黄色。火烧对古书的破坏非常严重。烬毁不但会使书本失去内容,而且由于温度过高,还会使纸张出现变色、脆化、变形等情况。
虫蛀是由各类昆虫所引起的对古籍保存的危害。被虫子啃食过的书籍,会形成一个圆圈或者弧形的孔隙。这些孔隙可以像蚕茧一样细小,也可以像墨汁一样在书本上流淌。在古籍修复中,这样的情况屡见不鲜。如果只看书叶,发现没有虫咬,也没有细小的空隙,便大喜过望。然而,当打开书籍背面,却发现书脊已经被虫蛀了。古书由于大量受到虫蛀,其孔隙往往会连在一起,这对文献的文字和图片都会产生很大的损害,甚至有可能将其折断。
书籍书叶在水分浸湿的作用下会产生水迹,而水渍则会变成黄色,从而使书叶的硬度下降。同时,由于长期处于潮湿状态,书叶也会出现波纹状的褶皱。此外,在潮湿环境下,书叶很容易产生霉菌。
缺损是由于多种因素造成的书籍部分损坏。古书叶片的部分破损状况较为复杂,特点鲜明,易于辨认。书叶破损的原因有很多,如老鼠和昆虫的啃啮、天气潮湿导致的霉变和纸张自然老化与磨损。此外,也存在一些人为的原因,如撕裂、裁切过度等。
嵌补修复法
鼠啮指的是被老鼠咬坏。藏书环境简陋和缺乏合适的防鼠工具是古书被啃噬的重要影响因素。被老鼠啃咬的古书,损坏的轻重程度各不相同。轻则书本周围留下浅浅的痕迹,重则被啃掉一半,导致典籍中的大部分信息缺失。此外,多数被鼠啃过的书籍也会残留有老鼠的排泄物,导致书叶腐蚀程度加剧,降低书叶的强度,进而导致书叶发霉和变色。
湿补是指对因虫蛀、鼠咬等损坏严重的古书书叶进行修复的方法。这种修复方法适用于大面积残缺的古典书叶。《古籍特藏破损定级标准》对一级破损进行了规定:虫蛀书叶占整册书叶的80%以上且书叶虫蛀面积在50%以上。由于这种损坏的书叶属于“硬伤”,所以修复后,要保证书的厚度和柔韧性。由于不适合用传统的修复方式,这种情形以湿补为佳。湿补不仅可以确保书叶的整体状态良好,而且还能保持整版后的书叶厚度不变、柔软度良好,最后使书叶恢复原状。用此方式修复的书叶,多年后需再次修复,其剥离补片比托补要简单得多,而且这种修复方式对原书叶造成的损伤最少。
干补修复法指的是在书叶相对干燥的情况下,对其进行修复。具体的步骤是:首先,将书叶平铺在补书盘上,施以少量的清水,吹干水分,使书叶变得平整,然后用合适的补纸将受损部分一修复。要特别留意,在吹干书叶时,浆液的黏稠度不能太高。此外,在干燥过程中,应尽可能地让书叶处于微湿状态,以使修复后的书叶保持平整。然后,补纸应保持在半湿润状态,将较大的纸张撕下来后,再用钳子将剩余的一小段去掉。修复好后,注意观察书叶上是否有因为沾了胶水而产生的黄斑。徐刷浆水使纸面局部湿润,利用纸张中的水溶解书叶中的黄色水渍,纸张干燥后可以去除黄斑。潮线是水迹的边缘,是湿气滞留的痕迹。潮线不但会对书籍的美感造成破坏,而且会使书籍色泽变暗。所以,要消除这些黄斑,需要选取一个小型的喷嘴喷涂清水冲洗书叶表面。将喷涂过水的书叶放在吸水性纸张上,一页页展开,水分迅速干燥后,这些黄斑就会消失。
在古籍书叶修复工作中,书叶大面积残缺、虫蛀严重的情况并不少见。如某北宋孤本就产生了严重的虫蛀问题,存在大量圆圈形状的空隙,空隙规格不一,但整体数量较多,且大部分空隙均具有穿透性,会同时穿透多张书叶,有些孔隙从一开始就会钻到最后一张。其中还残存有虫茧、虫的分泌物、虫卵等。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应当优先考虑平补修复法。此修复法适合整本被虫蚀的书籍。
平补修复法步骤如下:先在受损的书叶上涂上一层薄薄的胶浆,使其与书叶的纹理保持一致,不会出现裂痕,然后用干净的毛刷蘸水使破口润湿,再用钳子将纸张和书叶的交接点撕开。把缝纫纸条的纤维边缘与书叶相交。修复的关键是,纸张和书叶之间不能有任何交集,保证纸张与书叶之间的缝隙紧密相连,然后再用一张薄纸和书叶粘在一起。如此,书叶才能最大限度地恢复原状,保证书籍的平滑。
鼠啮是古籍书叶修复工作中的常见问题,部分古籍受损严重,甚至整本古籍书叶的绝大部分被损坏。除了鼠啮之外,霉变也会引起书叶腐烂,风干、烟熏、日晒、火烤等因素造成书叶焦枯的情况并不少见。上述问题的存在意味着古籍书叶严重受损,书叶残缺不全,这种情况是不可能通过修补方式来修复的,只能选用裱补法。这种方法在北方又称浆衬,是选用与书叶同等大小的纸,用浆液将整个书叶加固托裱。
掏补修复法就是在不拆开书籍的前提下,按照最少干涉的方式进行修补,尽可能保留书籍原本的样子。在修复《永乐大典》时,技术人员主要采用的就是掏补修复法。因为《永乐大典》的文物等级比较高,修补过程中不能对书籍进行拆分,一旦拆分则意味着书籍的损坏。
掏补修复法这种方法不仅不会折断订线,也不会拆开书籍的卷轴,而是直接从书叶或者底面进入,用刷子将事先撕好的补纸涂好胶水后瞄准书叶破损位置粘贴,快速吸水压实。确保贴膜牢固,不留下任何水印。为防止胶水浸透邻近的书叶,应预先将吸水性纸张加热。这种方式适用于一些装帧形式比较特别或者损坏程度比较低的古书。这种方式的优点一是可以保证典籍的完整性,二是对于一些小的损坏,或者是小部分残缺的书籍而言,修复容易且效果好。该修补手法迅速而不需重新装订,大大加快了古籍的修复速度。
我国自古以来的单面印刷和筒子纸,为古籍的复原提供了很大的空间和可能性。通常情况下,修复工作者会在书叶黏连程度较高的情况下,采用正面修复法。因为一旦将书叶掀开,就会造成书叶的破损,或者损坏书籍中的文字。因此,这是一种折中的方法,很少有人愿意这么做。在使用这种方法时,要选用能清楚显示文本的纸张。
嵌补修复法是修复两侧有文字的古籍书叶的一种修复方式。它最初用于书法和绘画作品的修复。具体做法如下:首先挑选合适的补纸,选用与原始书叶帘纹、颜色、纸性、厚薄相近的纸页做补纸。将纸张撕开,按照破损部位的形状和大小裁剪,贴在受损的地方,修补好纸张的周围,这样几乎不会与原来的书叶重合,而边缘和破损处是接触的。为提高其稳定性,可将具有良好透明性的薄纸片撕裂,并将其切碎,沿着嵌缝的边缘加强补纸片和书叶。粘贴时,应尽量选用字体较小的一面,粘贴于字体空白之处。在修复处喷洒少量的水分,使其平整,以避免胶结不牢固或不平整情况的发生。
古籍书叶的修复发展历程漫长,饱含历代先辈丰富的实践经验和智慧,为当今的古籍整理工作人员提供了一整套的整理方法和标准,值得人们继续传承和发展。同时,新时代的工作者也要积极革新修复技术和转变修复观念。古籍保护工作者应坚持保护利用古籍的宗旨,继承传统,勇于创新,灵活运用古籍保护手段,为古籍书叶的保护作出应有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