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 真(山东省海阳市博物馆,山东 烟台 265199)
我国青铜器历史源远流长,有着重要的历史价值。饕餮纹,又被称为兽面纹,是我国商周时期青铜器上最常见的一种纹饰,其造型独特,图形语言神秘、庄严,是我国艺术宝库中的瑰宝,值得我们深入研究。本文以商周时期的青铜器饕餮纹饰为研究。
商周时期的青铜器代表了中国历史上青铜器制造的最高水平,是当代研究古代青铜器的一个重要时期。商周时期的青铜器装饰纹样众多。从出土的青铜器来看,饕餮纹非常普遍,饕餮一词源于《吕氏春秋》,书中如此描述:“周鼎著饕餮,有首无身,食人未咽,害及其身,以言报更也。”随后,宋朝的金石学家开始把饕餮当成青铜器表面呈现的动物面部类纹饰的名称,这一名称在后世得到沿用。大禹铸造的九州鼎标志着中华文明迈入青铜器时代,青铜器表面的纹饰将青铜文明的魅力彰显得淋漓尽致。到了夏商时期,青铜器逐渐被贵族所垄断,同时也逐渐具有了划分等级的功能,属于神权与王权的代表,体现了深厚的宗教文化内涵。到西周后期,它才慢慢褪去宗教的外衣,开始朝着轻松明快的风格转变。随后春秋战国各国征战不断,青铜器被垄断的局面也已然不再,诸侯国纷纷自行铸制青铜器。青铜器上的纹饰开始刻画一些宴乐、狩猎等场景。可以说饕餮纹集中流行在商朝与西周。饕餮纹自身所呈现的神秘感,一是因为夏商周目前可查阅的史料极其稀少,关于图案的内涵解释争议较大;二是由于饕餮这种纹饰并不是对某一具象物的摹画,而是当时的统治阶级为维护自身统治虚构编造的纹饰。
饕餮纹饰的形成和流传很好地体现了奴隶社会的人文思想和习俗文化,所以也具有“通天地、通生死、驱鬼辟邪、威严、公正、祭神”等含义,表现了非常重要的研究意义。
饕餮纹饰基本是通过组合的形式装饰于青铜器表面,其图案是对实际生活中常见的各种动物形象特质突出元素的选择,具体而言,是以牛、羊、鹿的角和虎、象等凶猛动物为母型,以蛇、鹰等动物为辅型,并加上各种形纹,最终构成的具有权威性与神圣性的一种纹饰。饕餮纹饰依靠其夸张的外形,显得既神秘又威严,令看的人望而生畏(图1)。随着社会的进步,饕餮纹的铸造方式也不断与时俱进,从原始的浮雕模铸法发展出了失蜡法、细线刻纹等铸造方式。
商周时期,大多数饕餮纹都装饰在青铜器的主要部位,纹饰面积大,清晰可见,也有少部分纹饰装饰于青铜器的顶部和足部。饕餮纹饰是商周时期非常流行和普遍的一种纹饰,往往被铸造于青铜器表面,例如礼器、兵器等用品。其中,最常见的饕餮纹铸造在礼器上,在举行祭祀仪式的过程中,饕餮纹能凸显威严和神圣的氛围。将饕餮纹铸造于兵器上,能够鼓舞人们征伐外族、抵抗外侵的决心,增强威慑力。此外,商周时期的酒杯、梳子等生活用品上,也都出现过饕餮纹的身影。
图1 兽面饕餮纹(河南安阳武官北地出土,商晚期)
青铜器上的饕餮纹在商代晚期被大量运用,在西周中期开始呈现衰落趋势。
饕餮纹在商代被贵族广泛使用,逐渐成为贵族精神文明的代表,古人通过祭祀的方式将商人与政治紧密地联系在一起,饕餮纹象征着祖先神灵。在西周时期,宗教和统治者的思想发生了很大变化。
在商代,商人将统治思想与神灵结合,尤其是在商代晚期,统治者祭祀祖先神灵的次数愈加频繁,祈求能够得到神灵的庇护。商王的权力得以巩固,但是由于其他部落的强盛和商统治制度的僵化,商代逐渐衰落。在这种背景下,商朝人产生了两种文化倾向,一种是更加痴迷祭祀,另一种则是对神灵逐渐失去信任和敬畏。周武王伐商成功,削弱了人们对于神灵的信任。
为了巩固自身的统治,得到商代遗民的拥护,周代初期统治者依然沿袭商代的祭祀方式和宗教文化风俗。同时,周代统治者吸取商灭亡的经验教训,在对神灵崇拜的同时,自称天子,并逐渐形成了“敬天保民”的统治思想。随着西周统治的巩固,周人逐渐将商文化中具有标志性的饕餮纹边缘化,这是饕餮纹在西周后期开始衰落的原因。
商与周的不同之处在于前者重神,而后者更重人,重视贵族的生活品位。饕餮纹是商代文化的标志,在周代逐渐被取代,其象征意义由先前血腥的祭祀文化转变为祥瑞的神兽龙凤。当然,饕餮纹并未完全退出历史舞台,在西周之后依然有应用。
饕餮纹在青铜器装饰风格上的发展和演变,一般被划分为四个不同时期:第一是夏末商初的二里冈时期,此时属于饕餮纹发展的初级阶段。由于这个时期社会生产力低下,生产水平有限,人民生活较为困难,希望借助祭祀来获得神的保佑,这样便产生了饕餮纹饰。
首先,此阶段的饕餮纹较为简单,铸造的青铜器相对朴素。通常来说,饕餮纹属于单层凸起纹饰,不但具有朴素感,还具备了一定的威严感。此时的饕餮纹表现形式为凸出的线条,不仅纹样简单,而且底纹和装饰纹之间的线条相对粗犷。
其次,以殷商青铜器上的饕餮纹为代表,在这个时期,统治者为了彰显自己的地位,多采用在青铜器上铸造饕餮纹的方式来体现权威。此时的饕餮纹更为丰满,青铜器两侧使用云雷纹填充。饕餮纹饰素材模仿狮子、鹿等大型动物的样子,装饰开始使用阳线凸起和阴线雕刻,显示出阴阳结合之美。此外,因为当时的人对科学了解并不全面,所以常常将对美好生活的期望寄托于神灵。随着农业生产力不断提高,造物技术逐渐发展,青铜器慢慢被运用到祭祀活动中,这一阶段的饕餮纹成为一种非常普遍的图案,具有辟邪的含义。
再次是以大禾方鼎为代表的阶段,历经上述两个阶段的演变后,饕餮纹的设计更为成熟,饕餮纹图案更加丰富。在此阶段,完整的面部饕餮纹开始广泛地应用于青铜器装饰,而这些纹饰中既有兽面纹饰,也有人面纹饰,还有一些其他面纹的组合。这种奇特的纹饰给人带来一种惊愕的感觉。此阶段的纹饰给人的总体感觉可以用威严、可怖以及夸张来形容,其神秘性吸引着观看者。此外,除了开始大量应用人面纹和兽面纹,这一时期的青铜纹饰还出现了鸟兽等不同纹饰的组合。这种多元化的面纹组合,不仅促进了饕餮纹饰的多样化,还传递给人们神秘、狂野、严峻之感,给人的感觉是矛盾中带着和谐,体现了古人对于阴阳结合的理解和诠释。
最后一个阶段则是西周初期,这个时期的纹饰主要以利簋为代表,在经历了前三个阶段的演变后,此阶段的饕餮纹逐渐简化,慢慢朝着周朝的素面纹饰过渡。截止到西周中期,人面纹与兽面纹逐步消失,饕餮纹饰自身风格也有了很大程度的改变,这一阶段最典型的便是卷身夔纹。之前青铜器的饕餮纹总体风格较为多元化,中期则开始变得简练。通过对饕餮纹发展演变四个不同阶段的分析,笔者了解到,饕餮纹的发展代表了当时历史的发展过程,因为饕餮纹发展与政治和祭祀等因素有密切的关系,所以它的发展也是随着社会的进步不断变化的,总体而言是一个由简到繁,由繁到复,由复到简的变化过程。
虽然随着时间的变化,饕餮纹饰的图案也在不断变化,但是依然具有很强的辨识度。无论是比例的变化,还是附加衬托纹饰的增减,饕餮纹基本上都表现出神灵般的模样。纹饰构成通常包含眼、耳、口等部位,具有鲜明的结构特色。饕餮纹一般情况下以鼻为中心,显示出左右对称的特点,两只眼睛多为浮雕形式,夸张的大口中设计了獠牙,额头长出兽角,身体与尾部处于眼睛两侧,保持对称,一般装饰在青铜器的腹部,和人们过去认知中的形象差异较大,与神秘纹样存在本质上的差异。
饕餮纹神秘威严的装饰意味,蕴含着商人的宗教和礼法,反映了一个时代的文化背景。
商朝刚刚建立时,各个部落之间冲突不断。此时的饕餮纹基本上是以动物面貌为主,配合其他变形组合,能够反映人的主观意识。将它和当时各种凶猛动物的攻击部位进行组合,表达了商朝人集骁勇善战的品质于一身的期盼和对战争最终胜利的希望。老虎代表勇猛,牛表示力量,这是当时人们对力量的渴望。把各种动物的不同部位组合成为饕餮纹,并将其装饰在兵器上,不但能够使敌方战士畏惧,也表现了时代的蛮荒性。
我国古代社会生产力较为低下,人类在大自然中处在相对被动的地位。古人认为自然万物都是由神明所控制,唯有向神明祈福才可以获得庇护。祭祀作为古时人们与神灵沟通的方式,在古人的心中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装饰着饕餮纹的青铜器形象夸张,古人相信能够通过它来和神明沟通,这也是当时人们与神明交流的重要渠道。
在殷商初期,社会等级制度严明,青铜器是权力的象征与威严的代表,将其作为装饰是统治阶级彰显自身地位的途径。人们认为由不同动物组合而成的饕餮纹能够在等级制度分明的古代社会中,表现统治者的威严、王权的神秘,使人望而生畏,从而巩固统治者的地位。
古人对于科学的认知不足,往往会对比自身强大的事物产生崇拜。所以,在古人心中,青铜器表面的饕餮纹装饰也具备驱魔辟邪的功能。例如一件商代晚期青铜器上的饕餮纹刻画的是猛虎吃人的画面,虽然画面中的老虎并未真正将人啃食,但其形象却刻画得异常真实,给人一种恐惧、残忍的感觉。由于古时人们认为老虎是百兽之王,能够驱魔辟邪,所以在饕餮纹中的虎象征着虎神,它真正吃的是与人相似的恶鬼。因此,可以看出古人通过饕餮纹表达驱魔辟邪的愿望,以提升自己的安全感。
青铜器时代,我国社会关系发生了巨大变化,这个时期森严的等级制度开始盛行,社会将人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奴隶,一类是统治者。但是,人们思想上依然保留着宗教文化,崇拜图腾、自然。青铜器作为祭祀所用器物,具有明显的时代特征,被赋予了神秘、威严和恐怖的色彩,因此,饕餮纹饰可以驱邪的说法有了合理解释。
由于社会发展的局限,当时的人对于一些自然现象还没有产生科学的认识。出于恐惧,人们将兽面纹刻画在青铜器上,祈求得到神灵的保护。正是这种渴望得到自然保护的心理,使得饕餮纹在人们的想象中产生,并被刻画得具有一种狞厉之美,而这也正是饕餮纹所反映的人们内心的自然观念。
综上所述,商周青铜器上的饕餮纹是当时统治阶级为了巩固统治地位的体现。青铜器是人类迈进文明时代的象征,在我国历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将凶猛的动物形象镌刻在青铜器上反映了人们对于神灵的敬畏与崇拜。商周时期青铜器的饕餮纹具有独特的美感和装饰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