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护理服务”护士的心理弹性及影响因素分析

2022-08-01 06:36邵丽梅谭惠仪李海燕杨永红黄婉妍刘静娜
护理实践与研究 2022年15期
关键词:职称弹性效能

邵丽梅 谭惠仪 李海燕 杨永红 黄婉妍 刘静娜

“互联网+护理服务”是顺应时代发展趋势的创新护理服务模式,是指医疗机构利用本机构注册的护士,依托互联网等信息技术,通过“线上申请、线下服务”的方式,由护士上门为高龄或失能老年人、康复期患者和终末期患者等行动不便的人群,提供慢病管理、康复护理、专项护理、健康教育、安宁疗护等方面的护理服务,将护理服务从机构内延伸至社区、家庭[1]。随着“互联网+护理服务”试点工作的开展,护士的执业安全风险逐渐成为关注焦点。护士在提供“互联网+护理服务”时,面临着应急处置风险、职业暴露风险、自身安全隐患、独自面对陌生环境、突发意外事件等多重压力[2-3],其心理健康状况不容忽视。心理弹性是指个体在面对逆境、创伤、悲剧、威胁甚至重大威胁时的良好适应过程和有效应对[4],即在逆境中“反弹”的能力[5],可将心理弹性视为对压力应对能力的衡量标准[6]。护士心理弹性越高,适应逆境和压力的能力越强,越能维持良好的心理健康[7]。广东省作为开展“互联网+护理服务”的试点之一,关于“互联网+护理服务”护士的心理健康状况研究较少。本研究调查广东省“互联网+护理服务”护士的心理弹性水平并分析其影响因素,为制定针对性的干预措施以提供参考。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2021年3—5月,选取广东省5家三甲综合试点医院的“互联网+护理服务”护士作为研究对象。纳入条件:已注册成为“互联网+护理服务”护士;取得护士执业资格证书;知情同意并自愿参与调查。排除条件:进修;调查期间非在岗。

1.2 调查内容及量表

(1)一般资料调查:采用自行设计的一般资料调查表进行调查,包括年龄、工作年限、职称、是否提供过“互联网+护理服务”等条目。

(2)心理弹性量表(connor-davidson resilience scale, CD-RISC):本研究使用的是由Yu等[8]翻译并修订的中文版CD-RISC,共计25个条目,分为3个维度(坚韧、自强和乐观)。采用Likert5级评分法,从“从不”到“几乎总是”分别计0~4分,总分0~100分,得分越高,表明心理弹性越好。中文版CD-RISC Cronbach’s α系数为0.91。本研究的Cronbach’s α系数为0.961,各维度的Cronbach’s α系数为0.720~0.944。

(3)一般自我效能感量表(general selfefficacy scale,GSES):1995年张建新和 Schwarzer将GSES翻译为中文版[9],研究表明中文版GSES具有良好的信效度,Cronbach’s α系数为0.87,重测信度为0.83,折半信度0.90,共包含10个条目,采用Likert4级评分法,得分越高,表明自我效能感越高[10]。

(4)简易应对方式问卷(simplified coping style questionnaire, SCSQ): 1995年由解亚宁和张育坤在国外应对方式量表基础上,结合我国人群特点编制,包括积极应对(1~12条目)和消极应对(13~20条目)2个维度,共计20个条目,采用四级评分法,从“不采取”到“经常采取”分别计0~3分,总量表、积极应对及消极应对分量表的Cronbach’s α系数分别为 0.90、0.89、0.78[11]。

1.3 调查方法

本研究采用问卷星进行问卷调查,将问卷二维码发给医院护理部主任或护士长,由医院护理部主任或护士长转发给“互联网+护理服务”护士填写。问卷采用统一指导语,说明调查内容、目的以及填表要求;问卷所有题项设置为必答题,且设定同一IP地址只能填写1次,以保证问卷填写的完整性和避免重复。发放问卷118份,回收问卷118份,有效问卷110份,有效回收率93.22%。

1.4 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 22.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表示,两组间均数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多组间均数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两个变量间关系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多因素分析采用多元线性回归模型。以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调查对象的基本特征及其对心理弹性的影响

参与本次调查的110名“互联网+护理服务”护士中,年龄为27~53岁,平均38.71±7.49岁;工作年限5~48年,平均17.63±9.13年。单因素分析显示,“互联网+护理服务”护士的心理弹性得分在不同职称、职务、是否提供过“互联网+护理服务”,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互联网+护理服务”护士心理弹性得分比较

2.2 “互联网+护理服务”护士心理弹性状况及自我效能感、应对方式得分

“互联网+护理服务”护士的心理弹性偏低,各维度得分从高到低依次为力量、坚韧、乐观,自我效能感与积极应对得分较高,消极应对得分较低,见表2。“互联网+护理服务”护士的心理弹性总分及坚韧、力量、乐观维度得分低于我国护士的心理弹性调查结果[12](P<0.001),见表3。

表2 “互联网+护理服务”护士心理弹性、自我效能感、应对方式量表得分(n=110)

表3 “互联网+护理服务”护士心理弹性与我国护士心理弹性的比较分析

2.3 “互联网+护理服务”护士自我效能感、应对方式与心理弹性的相关分析

相关分析显示,心理弹性与自我效能感、积极应对得分呈正相关(P<0.001),见表4。

表4 “互联网+护理服务”护士自我效能感、应对方式与心理弹性的相关性(r)

2.4 “互联网+护理服务”护士心理弹性得分的多元线性回归分析

以心理弹性得分为因变量,单因素分析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的变量和自我效能感、积极应对维度作为自变量,进行多元线性回归分析。自变量赋值方式见表5,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结果见表6。结果显示,职称、自我效能感、积极应对是影响“互联网+护理服务”护士心理弹性的主要因素,可解释总变异的66.0%。

表5 “互联网+护理服务”护士心理弹性影响因素自变量赋值方式

表6 “互联网+护理服务”护士心理弹性的多元线性回归分析

3 讨论

3.1 “互联网+护理服务”护士的心理弹性水平分析

心理弹性是个体面对压力和逆境时反弹、适应、调整、维持良好心理健康的能力[13],高水平的心理弹性与整体幸福感、职业生活质量和工作满意度的提高有关[14]。本研究结果显示,“互联网+护理服务”护士的心理弹性水平整体偏低,总分及各维度得分均低于陈曦等[12]对我国护士心理弹性的调查结果,提示“互联网+护理服务”护士的心理弹性水平仍有较大的提升空间,分析原因可能有:①我国的“互联网+护理服务”处于初步发展阶段,相关制度尚不完善[15],护士除需完成医疗机构的繁忙工作外还需承担额外的上门服务,增加了工作负荷;②护士在上门服务中缺乏团队支持和同伴监督[16],需独自应对各种突发事件,对其专业能力和应变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③在上门服务中护士还存在对自身安全的担忧[16],给“互联网+护理服务”护士带来一定的心理压力。长期处于高压和紧张状态下,护士容易出现职业倦怠,影响其心理弹性水平[17]。建议护理管理者在“互联网+护理服务”培训中加入心理相关知识培训,并由心理专业人员评估“互联网+护理服务”护士的心理状况,以及时采取针对性的心理疏导,提升其心理应对能力,维持良好的心理健康。

3.2 “互联网+护理服务”护士心理弹性的影响因素分析

3.2.1 职称 本研究结果显示,不同职称、职务、是否提供过“互联网+护理服务”的护士心理弹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职称、职务高的护士,拥有丰富的工作经验,面对突发事件时能冷静应对,同时经历了较多压力事件后更倾向于采取积极的认知态度进行自我调整[18],其适应和调整能力越强,心理弹性水平越高,进一步的回归分析也显示职称影响“互联网+护理服务”护士的心理弹性,与陈曦等[12]研究结果一致。提供“互联网+护理服务”的护士是各科室的优秀骨干,具备一定的工作经验和专业技能,但本研究结果显示,初级职称的护士心理弹性水平低于中高级职称的护士,分析原因可能为:①初级职称的护士工作经验、专业能力、人生阅历与中高级职称相比较为不足,资历尚浅;②承担“互联网+护理服务”的护士需独自上门完成服务,对护士的专业技能、与患者及其家属的沟通协调能力、面对突发事件的应急处置能力要求较高,对于初级职称的护士压力较大,因此其心理弹性水平最低,提示护理管理者应多关注职称相对较低的护士,及时开展培训教育和心理咨询,提升其专业技能和心理应对能力。陌生的家庭环境会对未提供过“互联网+护理服务”的护士造成一定的心理负担[16],而提供过“互联网+护理服务”的护士,有上门服务的经验,更能从容应对,因此其心理弹性高于未提供过“互联网+护理服务”的护士,提示护理管理者应重点关注尚未提供过“互联网+护理服务”的护士,并可进行同伴教育,让提供过上门服务的护士分享经历和体验,消除未提供过上门服务的护士恐惧和紧张心理,使其更从容地应对上门服务时遇到的各种困难和挑战。

3.2.2 自我效能感 本研究显示,自我效能感与“互联网+护理服务”护士的心理弹性得分呈正相关,即自我效能感越强,其心理弹性水平越高,进一步回归分析显示自我效能感影响“互联网+护理服务”护士的心理弹性,与李亚萌[19]的研究结果一致。自我效能感是个体对自己的行为能否达到特定成就目标的知觉或信念[20],被认为是有效应对的先决条件[21]。自我效能感高的个体,有直面压力的自信心,在逆境中能充分发挥潜能克服困难[22],因此其心理弹性较高。护理管理者可加强对“互联网+护理服务”护士的专业技能培训,提高其专科知识及操作技能,增强上门服务的信心,同时可鼓励护士分享上门服务取得的成绩,以提升其职业成就感,从而提高心理弹性水平。

3.2.3 应对方式 相关分析显示,应对方式中积极应对与心理弹性呈正相关,即越能积极应对压力,其心理弹性越高,多元回归分析显示积极应对是影响“互联网+护理服务”护士心理弹性的主要因素,与刘琰等[23]研究结果一致。心理弹性高的个体对生活乐观、热情、充满活力,并能自我调整以采取有效的方式积极应对压力,减少消极情绪的影响[24]。研究表明[25]护士工作压力、职业倦怠越高,心理弹性水平越低,采取积极应对方式的能力也较差,因此建议护理管理者为“互联网+护理服务”护士弹性排班,减轻其工作负荷,并为其提供心理支持,引导其采取积极的认知态度,主动寻求支持和帮助,缓解上门服务的负性情绪。

4 小结

本研究显示,“互联网+护理服务”护士的心理弹性偏低,职称、自我效能感和积极应对是影响“互联网+护理服务”护士心理弹性的主要因素。建议护理管理者重点关注低职称护士的心理弹性水平,同时可为“互联网+护理服务”护士提供同伴教育和心理支持,鼓励其采取积极的方式应对压力,以提升其心理弹性水平,提高“互联网+护理服务”质量。本研究不足之处在于仅对 110 名“互联网+护理服务”护士进行调查,样本存在一定的选择偏倚,下一步应扩大样本来源,探讨其他因素对“互联网+护理服务”护士心理弹性的影响。

猜你喜欢
职称弹性效能
迁移探究 发挥效能
为什么橡胶有弹性?
为什么橡胶有弹性?
六部门:职称评聘向乡村教师倾斜
充分激发“以工代赈”的最大效能
初中阅读教学互动效能的提升策略
注重低频的细节与弹性 KEF KF92
学术造假将被撤销职称并记入诚信档案
《职称评审管理暂行规定》让学术造假撤销职称有法可依
弹性夹箍折弯模的改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