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美英 王莎 肖涛 曾佳 李守根 张小红
医院感染管理始终是医院各项工作的重中之重,医院管理者须给予足够的重视。为积极有效地救治患者,保证日常工作有序进行的同时有效防止传染病在医院内交叉感染,确保医疗与护理质量,院感防控中的任何细节均不可忽视[1]。被服是医院不可或缺的物资,直接与患者、医护人员进行皮肤接触。住院期间,患者皮肤脱屑、毛囊及皮脂腺的分泌物、呼吸道分泌物和大小便等污染物会污染被服,从而滋生细菌,或导致患者继自身疾病如乙肝、梅毒和多重耐药菌感染等的二次感染。据相关研究报道,医院布类物品未消毒时,平均菌落数高达7×10 cfu/cm2,检出的细菌多为革兰氏阴性杆菌、革兰氏阳性杆菌、革兰氏阴性球菌、革兰氏阳性球菌[1];在使用过的被服中,存有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杆菌、绿脓杆菌、轮状病毒、肝炎病毒、真菌等各种微生物[2],对医院环境及人群极易造成多重感染,因此被污染的被服必须经过规范合理的回收和消毒处理。污染被服的管理质量和清洁程度与院感防控质量密切相关,是医院院感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2018年国家卫健委发布了《医疗机构门急诊医院感染规范》,门急诊的院感防控工作越来越受到重视[3]。本研究针对污染被服这一薄弱的医源性感染环节采取规范化的管理措施,旨在减少患者和医护工作者的医院感染,改善被服管理效果,降低被服耗损。
本研究依托湖南省大型综合三级甲等医院急诊科,该科室包括抢救区、留观区及EICU 3个区域,共60张病床。每日拆换送洗床单被套约80个,使用过的污染布类分别在3个区域污染布类柜暂存,污染布类柜分别存放于抢救区过道、留观区过道及EICU处置室。科室的洗衣房工人每日进行污染布类回收,科室1名护士进行协助,经工人分类清点、护士核对后再回收。选择2020年3—8月的布类回收数据为对照组,选择2020年9月—2021年2月的布类回收数据为观察组。
对照组采用常规方法处理布类,自2020年9月开始实施急诊科污染被服优化管理方法,即采用“各色不干胶标签+分袋包装”法,具体步骤如下。
(1)急诊科污染被服现存问题:①环境污染床单被套拆下、病服换下时,从护理车上放入污染布类柜,工人拿出来分类、清点、打包、送洗中均存在扬尘;被患者血液、体液污染的布类,不能做到完全预处理[4],与其它非特殊污染的布类混放,患者体液、血液、排泄物、分泌物等对环境表面存在潜在污染可能性[5];布类分拣过程会产生携带传染性病原菌的飞尘或气溶胶;在病区走廊上清点数量,造成地面、空气污染。②工作人员防护问题洗衣房工作人员感缺乏污染控制、个人防护等相关知识和培训,自我防护意识淡薄,工作人员在工作期间不能正确穿戴帽子、口罩、手套等防护用品。回收分拣时抖动污染布类会产生飞尘或气溶胶,不仅会污染病区还会对清点人员的身体产生危害[6]。③清点困难护士拆除床单位时,经常将床单被套和枕套混在一起放入污染布类柜,甚至将枕套和床单塞在入被套里,工人清点时一边分类一边清点,容易混淆,或没有分拣出来;且每次分类清点回收时间长达30~40 min,护士和工人的清点过程易被其他患者或家属打搅,导致点数困难[7];清点错误造成布类遗失数量较多。④护士工作负荷增加,护理人力被占用,每日早上护理任务重时,仍需分出1名护士协助洗衣服工人点数,增加了护士工作负荷。
(2)优化管理用物准备: ①设计被套、床单、枕套等不干胶标签,被套选用圆形红底白字不干胶,床单选用三角形蓝底白字不干胶,枕套采用六边形绿底白字不干胶,大小统一设计成直径约3.5 cm,根据各区域特殊需求依次设计病服衣裤,从颜色、形状上即能轻易区别。②选择大小适宜的白色透明塑料袋,适合装布类,大小以能装一个被套为宜。③将用物备在科室3个区域护士站,醒目又易拿取的地方。
(3)规范护士工作流程:在科护士质量分析会上指导全体护士使用,污染布类拆下来后立即使用专用塑料袋装好扎口,按床单、被套种类分别贴上“床单”“被套”等标签,将分袋装好的污染布类放到护理车上,送入污染布类柜暂存;护士长及片区负责组长每日进行指导与督查,通过1个月时间的追踪指导,科室护士均能按照规范进行操作。
(4)规范工人清点流程:指导洗衣服工作人员在进行被服清点时正确穿戴帽子、口罩、手套等防护用品,教会工人根据“床单”“被套”或“枕套”等标识分类清点。如果被服没有装袋,则不予回收。清点布类的护士对工人进行指导与督促。
(1)污染布类回收的扬尘环节数量:科室污染布类回收的扬尘环节数量,扬尘环节越少回收分拣布类时产生的扬尘对病区的污染越少。
(2)平均布类遗失数量:每月平均布类遗失数量对比,统计对照病区每月遗失的床单及被套的数量。
(3)科室的被服成本:干预前后半年科室的被服成本的对比,被服成本主要包括布类遗失损耗和额外消耗(塑料袋,标签)。
(4)工作人员平均消耗时间:干预前后半年工作人员平均消耗时间对比,主要包括护士和洗衣房工人在清点被服时消耗的时间。
(5)工作人员满意度:干预前后工作人员满意度对比,比较护士及洗衣房工人干预前后的满意度。
使用SPSS 25.0统计学软件对收集到的原始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处理,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组间均数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组间率比较采用两独立样本的χ2检验。检验水准α=0.05,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实施优化管理方法前后6个月,科室污染被服回收中扬尘环节由5步降至1步。对照组在拆除被服、从护理车放入污布类柜、污布类柜暂存、分拣点数、打包回收5个环节均有扬尘,观察组仅在拆除布类环节存在扬尘。
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每月平均遗失被服总数、遗失床单数、遗失被套数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我院床单80元/个,被套115元/个,干预实施后需使用塑料袋、标签等用品而产生额外消耗,最终被服遗失损耗=原始被服遗失损耗+额外消耗,其中原始被服遗失损耗=遗失床单数床单单价+遗失被套数被套单价。观察组科室每月最终被服遗失损耗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每月平均被服损耗比较(元)
我科共有护士92人,干预前后护士清点污染被服平均消耗时间及满意度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两组工作人员平均消耗时间及满意度比较
医院被服卫生管理是指对医院使用的床单、被褥、工作服等被服物资,在其生命周期各环节中(供应、保管、收发、消毒、洗涤、报废),严格按照医院感染控制要求实施管理的过程[8]。科学、合理的医院被服卫生管理能够保证被服的卫生质量,减少因被服污染导致的医院交叉感染[9]。污染被服的处置不当会引发二次污染,在整理、清点污染被服时,护理人员或洗衣房回收工人不可避免地多次接触污染被服,其工作服、双手会被二次污染,增加了医院感染风险。本研究改变原有的污染被服收集方法,护士进行终末处置时,立即将污染被服分类、分袋包装,并贴上相应的不干胶标签,观察组回收前清点污染被服时无需打开袋子,扬尘环节由5个减少到1个,环境较对照组明显改善,达到了医院感染控制要求。
急诊科是医院感染防控的重要科室,患者病情危重,周转快,部分患者诊断未明确,加之疾病的传播途径多种多样,使得急诊科护理人员更容易处在各种感染暴露的危险之中。“各色不干胶标签+分袋包装”实际操作方法简便,避免污染被服在急诊科清点,减少了清点过程中可能出现的感染途径,是积极应对院感的有效措施。
在医院被服管理过程中,被服在使用科室、收发部门、洗涤部门之间不断周转,跟踪难度大、流失现象严重。在传统的污染被服的交接流程中,洗衣房工人与护理人员需同时对污染被服进行手工清点,如有异议,甚至需要多次手工清点,且污染被套或床单中有时会包裹体积较小的枕套、约束带等易被忽略的物品,因此存在分类出错率高、清点效率低等问题。本研究采取的“各色不干胶标签+分袋包装”方法,使污染被服的清点工作时间前移,由责任护士对污染被服分类包装,分类包装袋数量清晰,不易出错,保证了污染被服数量的准确性。本研究中的优化管理方案有效降低了被服丢失数量,对控制科室消耗与管理成本具有积极的意义。
急诊科作为医院急危重症疾病抢救的窗口,具有患者数量大、病情危重、疾病种类繁多及护理人员工作量大等特点。在目前的临床护理工作中,护士承担着大量非护理的工作[10],在传统污染被服清点过程中,护理人员与回收工人共同核对,且需要逐个翻找污染被服,存在核对时间长、工作效率低等问题。在本研究中通过使用“各色不干胶标签+分袋包装”的方法,护理人员以及洗衣房工人在清点被服过程中的平均消耗时间明显降低,降低了被服收发过程中的人力成本,提高了临床科室护士及洗衣房回收工人满意度。
综上所述,通过规范和改进管理污染被服的处理工作流程,减少了污布拆除、暂存、清点回收等环节中的扬尘问题;避免了普通布类与被患者血液、体液污染的布类交叉污染;工人清点时不需要直接接触污染布类,减少了职业暴露及交叉感染的机会;分类清点时间缩短,提高了洗衣房工人工作效率,间接减少了营运成本,提高了医院后勤保障业务的运作效率;缩短了护士交接被服的时间,将护士从非专业的工作中解脱出来,增加了护士直接护理患者的时间,提高了护士的工作效率[11]。急诊科护理人员有更充裕的时间和精力来落实危重患者的抢救、病情观察、基础护理及健康教育工作,有助于充分发挥护士在临床专业技能等各方面的优势,实现自身的价值感[12-14],进而提高患者的满意度,为提高院感防控质量创造了有利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