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 敏
前列腺癌是男性常见的恶性肿瘤,根治手术能有效控制病人病情,但手术会导致病人术后出现尿失禁[1]。研究发现,前列腺癌根治手术病人术后尿失禁发生率高达80%[2],严重影响病人生活质量。既往对前列腺癌尿失禁病人主要采用膀胱功能锻炼,然而膀胱功能锻炼起效时间长,并受病人锻炼依从性影响[3]。尿控管理是根据排尿障碍病人尿动力学、膀胱功能训练禁忌证及膀胱容量-压力测试结果,针对性指导病人开展尿控功能训练,从而改善病人排尿功能[4]。既往已有关于尿控管理应用于脊髓损伤致排尿障碍病人的相关报道[5],并证实尿控管理在一定程度上可改善病人尿控能力,从而提高病人生活质量;然而关于尿控管理对改善列腺癌根治手术病人术后尿失禁病人尿控能力方面的研究目前缺乏相关报告。因此,本研究为了能更好地改善前列腺癌根治手术病人术后尿失禁症状,于2020年7月—2021年7月针对既往影响尿控管理开展的相关因素制定综合性尿控管理措施(包括动态评估病人尿液形成情况、制订严格饮水计划、改善膀胱功能及指导病人记录排尿日记等)对病人实施干预,并获得了理想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1.1 临床资料 选取2020年7月—2021年7月前列腺癌根治术后短期尿失禁病人67例为研究对象。纳入标准:①经组织病理学检查确诊为前列腺癌,并符合前列腺癌根治术手术指证;②拔除导尿管后存在明显尿失禁症状;③对本研究内容知情,愿意积极配合。排除标准:①合并严重心、肝、肾等脏器功能异常;②合并脊髓损伤或尿道解剖结构异常;③存在认知功能障碍或精神类疾病,导致无法配合治疗者。应用随机数字表法将病人分为观察组34例及对照组33例。观察组年龄52~72(62.44±4.52)岁;TNM分期为Ⅰ期12例,Ⅱ期13例,Ⅲ期9例;尿失禁严重程度为轻度14例,中度14例,重度6例;文化程度为初中或以下14例,高中/专科12例,专科或以上8例。对照组年龄56~73(61.56±4.89)岁;TNM分期为Ⅰ期14例,Ⅱ期12例,Ⅲ期7例;尿失禁严重程度为轻度13例,中度14例,重度6例;文化程度为初中或以下12例,高中/专科13例,专科或以上8例。两组病人临床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干预方法 对照组病人行常规健康指导,病人术后严格按照无菌操作流程拔除导尿管,并于尿管拔除当天指导病人进行膀胱功能训练,包括肛提肌锻炼、呼吸增大腹压训练等。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实施综合性尿控管理,具体措施如下。
1.2.1 动态评估病人尿液形成情况 术后对病人实施间歇性导尿,应用膀胱容量测定仪动态评估病人膀胱容量,根据膀胱容量情况给予补液及导尿,避免膀胱容量负荷过大影响病人尿控能力。
1.2.2 盆底肌训练 病人术后可根据自身感受选择合适的体位,如坐位、站位或平卧位进行盆底肌锻炼。指导病人放松腹部、臀部及下肢肌肉,同时收紧及提起耻骨、尾骨周围肌肉及盆底肌肉行自主收缩放松训练,以收缩10 s后放松休息10 s为1组,每次锻炼30组,每天坚持锻炼3次,30 d为1个疗程,连续锻炼3个疗程。对于技巧及锻炼方法掌握不到位的病人,护士应指导其取侧卧位,戴上一次性医用手套并在手指上涂抹液状石蜡,嘱病人放松,然后缓慢将手指插入病人肛门,指导病人进行上述训练,直到病人感到肛门有明显收缩感。
1.2.3 饮水计划 由责任护士指导病人每天记录排尿日记,以日记的形式记录每天液体摄入量、尿液生成量、排尿间隔时间、延长排尿时间等,并根据病人每天液体摄入情况与病人共同制订饮水计划。饮水计划不仅要考虑病人每日的饮水摄入量,同时要考虑病人尿液导出量。病人出院后以微信回访的方式了解病人的饮水计划执行情况及排尿情况,在有效监督病人正确饮水的同时,改善病人尿控能力。
1.2.4 膀胱功能再训练 由责任护士根据病人膀胱训练情况、尿动力学、膀胱容量-压力测试结果为病人制订针对性膀胱功能训练,包括排尿习惯训练、排尿意念训练、排尿延时训练、肛提肌训练、扳机点排尿反射训练(如挤捏阴蒂或阴茎、牵拉阴毛、轻轻叩击大腿上1/3内侧或耻骨、用手刺激肛门诱发膀胱反射收缩等)。指导病人每天排尿时进行排尿反射训练,膀胱训练以病人未感到不适为宜。病人出院后通过微信或电话了解病人膀胱功能锻炼情况,对病人随访3个月,根据病人控尿情况及时调整病人排尿方法,协助病人形成良好的排尿习惯。
1.2.5 电刺激 责任护士定期对病人膀胱肌肉进行电刺激,主要分为盆底肌电刺激及经皮神经电刺激。进行盆底肌电刺激时,将电极置于病人肛门或直肠,每次20 min,每日2次。进行经皮神经电刺激时,可将电极放于病人膀胱区,每次30 min,每日2次,1个疗程均为2周。
1.3 观察指标 由责任护士记录两组病人干预前、干预3个月后尿动力学指标、尿失禁症状及生活质量改善情况。
1.3.1 尿动力学指标 包括残余尿量(VPR)、最大尿流率(RMF)、最大膀胱压测定容量(VM-CC)、最大尿流率时逼尿肌压力(Pdet-Qmax)。VPR测定:病人取平卧位,经尿道置入10 F双腔测压管测定膀胱残余尿量。RMF测定:以50 mL/min向膀胱内注入生理盐水,当病人感到漏尿或有强烈尿意时停止灌注,嘱咐病人排尿,此时病人排尿速率为RMF。VM-CC、Pdet-Qmax应用Medtronic公司提供的DUET Logic尿动力学检查仪测定。
1.3.2 尿失禁症状评分 采用尿失禁调查问卷简表(ICI-Q-SF)[6]对两组病人尿失禁症状进行评价,量表总分为0~21分,评分越高提示病人尿失禁症状越明显。
1.3.3 生活质量 采用尿失禁生活质量问卷(I-QOL)[7]评估两组病人生活质量情况,量表包括心理、社交及日常生活3个维度,合计22个条目,每个条目赋值1~5分,总分22~110分,评分越高说明病人生活质量水平越高。量表Cronbach′s α系数为0.818~0.869,信度系数为0.844~0.898,提示量表信效度理想。
表1 两组病人干预前后尿动力学指标比较
表2 两组病人干预前后尿失禁症状评分比较 单位:分
表3 两组病人干预前后生活质量评分比较 单位:分
3.1 综合性尿控管理可改善前列腺癌根治术后尿失禁病人尿动力学相关指标 尿失禁是前列腺癌根治手术病人术后常见的并发症,尿失禁影响病人预后,而且给病人身心造成较大影响[8]。尿控管理可在一定程度上改善尿失禁病人膀胱功能,减轻病人尿失禁症状[9]。本研究针对既往尿控管理存在的不足之处,对病人实施综合性尿控管理,通过对病人行间歇性导尿,不仅保证了病人导尿过程中的安全性,还可以动态评估病人膀胱容量,可根据病人膀胱容量针对性补充液体及进行导尿,避免膀胱容量负荷过大影响病人尿控能力[10]。由于病人在饮水习惯及尿失禁程度上存在较大的个体化差异[11],因此本研究对病人实施综合性尿控管理期间应用膀胱容量测定仪监测病人的膀胱容量,不仅能准确了解病人的排尿情况,还可以观测病人膀胱内的残余尿量,有助于护士及时为病人导尿。通过对病人加强膀胱功能训练,可有效改善病人膀胱逼尿肌反射功能及尿道括约肌功能[12]。本研究对观察组病人实施综合性尿控管理,结果显示,干预后观察组病人VPR明显少于对照组,RMF、VM-CC、Pdet-Qmax明显大于对照组(P<0.05),说明综合性尿控管理可有效改善病人膀胱功能,有利于病人预后。这是因为综合性尿控管理根据病人的饮水摄入量及排尿情况,为病人制订针对性的饮水计划,并为病人建立排尿档案,可以帮助病人控制膀胱残余尿量,有效避免尿路感染,改善尿控功能[13];此外通过膀胱功能训练可改善病人膀胱逼尿肌以及括约肌的相关协调性,提高病人尿控能力[14]。同时帮助病人养成自主排尿的习惯,使病人逐渐建立排尿反射能力。通过一系列的尿控管理措施,使病人尿控能力得以提升,从而改善病人尿动力学指标[15]。
3.2 综合性尿控管理可改善前列腺癌根治术后尿失禁病人尿失禁症状 由于前列腺癌根治术后尿失禁病人缺乏对尿液的管控能力,为了改善病人尿失禁症状,责任护士应根据病人的疾病严重程度对其实施尿控管理[16]。本研究结果显示,干预后观察组病人尿失禁症状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P<0.001),说明综合性尿控管理能有效改善前列腺癌根治术后尿失禁病人的尿失禁症状。这是因为本研究实施的综合性尿控管理从病人实际病情出发,为病人制订个性化尿液管控措施[17]。可在确保膀胱充盈状态下指导病人进行膀胱锻炼,以改善病人膀胱逼尿肌功能;并为病人制订有效的饮水计划,根据病人各时间点摄入饮水量的不同制定有效的管控措施,通过盆底肌训练及电刺激疗法可进一步改善病人膀胱功能,从而减轻病人尿失禁症状[18]。
3.3 综合性尿控管理可提高前列腺癌根治术后尿失禁病人生活质量 生活质量是衡量个体躯体及心理舒适性的主要指标,提高前列腺癌根治术后尿失禁病人生活质量是干预的最终目的[19]。本研究结果显示,干预后观察组病人生活质量总分及相关维度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P<0.001),说明综合性尿控管理可明显提高前列腺癌根治术后尿失禁病人的生活质量。分析可能由于本研究实施的综合性尿控管理在改善病人膀胱功能的同时,也对病人加强健康指导,详细告知病人正确排尿对疾病康复的积极作用,有效减轻病人心理负担[20]。此外,病人出院后以微信回访的方式了解病人的排尿状况,并根据病人排尿状况制定个体化尿控指导,告知病人尿控管理的重要意义,提高病人康复信心及参与疾病管理的积极性,促进病人身心健康,提高病人生活质量[21]。
综合性尿控管理能有效改善前列腺癌根治术后短期尿失禁病人尿动力学及尿失禁症状,进而提高病人生活质量。然而本研究纳入病例数较少,且所有病例均来自本院泌尿外科,缺乏大样本取样,导致样本代表性不足,使得研究结果存在一定偏差,在日后研究中需要扩大取样范围进一步验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