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会鹏,李 莉,龚 珂,郭 攀
行腹部外科手术病人因疼痛症状及对手术的恐惧会导致其应激水平较高,可引起心率加快、血压升高,增加手术治疗的风险,故需进行相应的干预改善上述情况。常规进行术前健康宣教与心理干预,但干预方式多为简单的语言讲解,仅停留于口头疏导层面,会存在语言信息传递偏差,沟通效果不佳,影响病人积极应对疾病,也不利于病人应激的改善[1-2]。非语言交流即不使用语言进行信息传递,有体语、目光接触、类语言等多种形式。赵小燕等[3]的研究表示非语言交流可提高儿科护理质量,减少患儿哭闹次数和提高患儿治疗依从性。正性暗示是以积极心理暗示的方法减轻病人所受刺激,国内有学者将正性暗示用于改善行鼻炎手术治疗病人的心理应激和用于改善帕金森病人的自我效能,结果显示效果明显[4-5]。Karnatovskaia等[6]将正性暗示用于重症监护室(ICU)内危重病人陪护人员的心理支持,效果明显。上述两种方法联合应用于腹部手术病人围术期护理中的效果暂未明确,考虑可能有助于降低行腹部手术病人的应激水平。基于此,本研究将探讨非语言交流及正性暗示在腹部手术病人围术期护理中的应用效果,现报告如下。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科2018年1月—2020年12月101例腹部手术病人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50例和观察组51例。纳入标准:①接受腹部手术;②认知能力、沟通能力正常;③重要脏器功能正常;④无血液系统疾病。排除标准:①既往精神病史;②术前伴有焦虑症或抑郁症;③合并恶性肿瘤等严重疾病。对照组男19例,女31例;年龄28~52(40.77±7.23)岁;腹部疾病类型为肝胆结石病17例,腹股沟疝20例,卵巢囊肿8例,异位妊娠5例。观察组男24例,女27例;年龄26~52(40.62±7.41)岁;腹部手术类型为肝胆结石病18例,腹股沟疝16例,卵巢囊肿12例,异位妊娠5例。两组病人性别、年龄、疾病类型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经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病人及家属签订知情同意书。
1.2 干预方法
1.2.1 对照组 实施常规健康宣教结合心理疏导。向病人科普疾病相关知识,介绍手术目的及预期效果,告知病人术前常规禁食、禁饮目的,并针对不同病人的焦虑、紧张、失眠等表现进行及时沟通与疏解。
1.2.2 观察组 在对照组基础上行非语言交流及正性暗示干预。
1.2.2.1 非语言交流 ①术前由责任护士在病房内为病人实施渐进性肌肉放松,早晚各1次;并由责任护士指导病人在病房内进行冥想训练,时长20~30 min;在病房内播放病人喜好的音乐转移病人对手术的注意力。护士或医生在与病人沟通时,可轻拍病人肩膀或手部鼓励病人,眼神交流以传递关心之意等正性能量。家属或医生在满足手术要求的前提下需尽量听从病人的意愿,保持病人的情绪稳定。在与病人沟通过程中,责任护士从病人的眼神、肢体动作、语言观察病人的思维及情感,并应用复述、适时沉默等技巧予以病人回应,解决病人疑问,对病人焦虑情绪及时疏导;②麻醉前护士或医生可通过抚摸病人额头、握手、轻揉肩部等方式给予病人无声的安慰。
1.2.2.2 正性暗示 ①手术室护士或医生以热情亲切的语气清晰地介绍手术室环境,并讲解手术相关知识,耐心解答病人疑问;护士在病人面前肯定主刀医生的手术水平,增强病人信心。②主刀医生、麻醉医生、护士在事先会设计好正性暗示话术,于术前30 min左右在病人旁边实施。例如护士可询问麻醉师今天的麻醉难度,术中是否能感受到疼痛。麻醉师可答:“穿刺容易,麻醉无难度,病人不会感到疼痛。”护士也可询问主刀医生今天的手术所需的时间,之前做过多少台手术。医生可答:“病人的症状典型,无感染及其他合并症,手术所需时间较短。”
1.3 观察指标 ①应激反应:入院时及麻醉前应用迈瑞IMC10心电监护仪测定病人的心率、舒张压、收缩压。②疾病不确定感:在入院时及麻醉前应用疾病不确定感量表[7]评价病人疾病不确定感水平,量表的Cronbach′s α系数为0.929,折半系数为0.886。该量表包括不明确性、缺乏信息、不可预测性、复杂性4个维度,分别有13个条目、7个条目、5个条目、7个条目,每个条目采用Likert 5级计分法,总分为32~160分,得分越高表示病人疾病不确定性越强。③应对方式:在入院时及麻醉前应用医学应对方式量表[8]评价病人应对方式情况,该量表包括回避(7~28分)、屈服(5~20分)、面对(8~32分)3个维度,3个维度的Cronbach′s α系数分别为0.69,0.60,0.76,其中回避及屈服维度得分越低越好,面对维度得分越高越好。
表1 两组病人应激反应指标比较
表2 两组病人疾病不确定感得分比较 单位:分
表3 两组病人应对方式得分比较 单位:分
医院内的陌生环境以及外科手术治疗方式对病人而言均为应激源,可加重病人的不安、焦虑情绪和应激反应,而应激反应属于一种负性刺激,可增加交感神经兴奋性,使机体儿茶酚胺类物质分泌量增多,继而引起心率、血压异常升高。临床会在术前对病人进行健康宣教,让其了解疾病的原因、手术预期效果及手术操作内容,针对病人情况给予相应的心理疏导,但多为直接性语言沟通,而部分病人可能不能识别和准确表达自己的情绪,导致干预效果不佳,改善病人应激水平的作用有限[9-10]。非语言交流有多种沟通形式,具有交流连续性、多通道性、高可靠性的特点,正性暗示通过间接的方式诱导病人往健康、积极的心理及行为方向发展,两者联合干预可能会有助于降低行腹部手术病人术前的应激水平[11-12]。
3.1 改善病人应激反应的效果 研究表明,病人面对疾病的担忧和对手术创伤的害怕与恐惧可引起病人的应激反应,使病人心率加快、血压升高,不利于手术治疗的实施[13-15]。本研究结果显示,干预后观察组病人的心率、舒张压、收缩压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说明非语言交流及正性暗示能有效降低行腹部手术病人术前的应激水平。非语言交流可在病人紧张、无助状态时,通过抚摸、握手、揉肩等肢体接触给予病人安慰与鼓励;也可在术前对病人实施渐进性肌肉放松、冥想等使病人放松,可转移病人的注意力,并使其放松;在术前摆放体位时应用温和情绪的语言指导病人摆放体位,并在其过程中给予手势、眼神接触、触摸等非语言沟通形式,病人可接收到护士流露出的真实的关怀,缓解病人的不良情绪[16-17]。正性暗示为一种新型的心理护理方式,可通过向病人讲解此种手术之前的成功病例,并在病人面前肯定主刀医生的医德、手术水平等减少病人对疾病的担忧,增强其战胜疾病的信心。两种干预方式联合应用有助于缓解病人的恐惧、紧张情绪,从而减轻应激反应,降低病人心率、稳定血压[18-19]。臧丽华[20]应用共情沟通联合术中非语言交流可减轻行经皮椎间孔镜术病人的生理及心理应激,与本研究结果一致,其认为肢体接触、手势等可给予病人安全感和正性暗示,安抚其情绪,保持情绪平稳,减轻应激。
3.2 改善病人应对方式的效果 本研究结果显示,干预后观察组病人的回避、屈服维度得分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面对维度得分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说明非语言交流及正性暗示能改善行腹部手术病人的应对方式。术前的握手、抚摸、拥抱等身体接触可替代语言,以非语言形式向病人表示体贴、理解、安慰、支持,传递可理解和支持病人的心境,给予病人安全感和治疗信心。与病人的眼神接触时表达对对方的理解、关怀,弥补语言表达情感的不足,同时在目光接触的同时也可判断病人的需求,护士能更好地为病人提供帮助;主刀医生、麻醉师、护士之间应用事先设计好的正性暗示语言在病人旁对话,通过这种间接、含蓄的方式诱导病人的心理及行为,可使其产生健康、积极的心态,增强行手术的信心,继而改善应对方式[21]。
3.3 改善病人疾病不确定感的效果 本研究结果显示,干预后两组病人疾病不确定感得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非语言交流及正性暗示改善病人疾病不确定感的效果不明显,可能是因为不同疾病类型病人对手术治疗的担忧情况不同,也可能与本研究纳入的样本量偏少有关。
综上所述,非语言交流及正性暗示能有效改善行腹部手术病人的应对方式,降低手术前的应激水平,但对于改善疾病不确定感效果不明显。本研究不足之处在于,本研究未观察非语言交流及正性暗示干预对病人满意度的影响情况,且纳入的样本量偏少,部分研究结果可能会出现一定偏倚。在以后的研究中,可扩大纳入的样本量,观察病人的满意度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