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声造影联合血清GP73、AFP 检测对肝癌复发及微血管侵犯的早期预测价值

2022-08-01 04:43刘万田
现代实用医学 2022年6期
关键词:包膜造影原发性

刘万田

肝细胞癌是临床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在全部肝细胞癌病例中,近90%为原发性肝癌,具有隐匿性强、致死率高、易转移等特点。患者癌肝脏细胞发生恶性病变早期通常无明显且特征性强的临床症状,确诊时通常已进展为中晚期,对患者生命健康造成严重威胁。肿瘤病灶根治术是临床治疗原发性肝癌的常规手段,然而患者术后易出现癌症复发,从而对原发性肝癌的远期疗效造成不利影响[1-2]。因此,通过科学有效诊断方式对原发性肝癌患者的复发风险进行早期评估,对于临床制定针对性治疗干预措施,提高患者预后水平具有积极作用[3-4]。本研究观察超声造影联合血清高尔基体蛋白73(GP73)和甲胎蛋白(AFP)检测在肝癌复发及微血管侵犯(MVI)中的早期预测价值,现报道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选取2019年4月至2020年4月浙江省温州市中医院收治的200例原发性肝癌患者为研究对象,其中男108例,女92例;年龄42 ~73岁,平均(59.7±6.4)岁。所有患者及其家属均被详细告知本研究的内容及目的,自愿参与研究并签署知情同意书。本研究方案的制定符合《世界医学协会赫尔辛基宣言》的相关要求,且经本院伦理委员会审核通过。

1.2 纳入和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1)年龄>18岁;(2)经临床症状、血清生化、影像学及组织病理检测,确诊为原发性肝癌;(3)行肿瘤病灶切除术;(4)初次确诊,前期未接受过任何治疗;(5)未发生远处转移;(6)自愿参与,并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1)未经控制的心脑血管、免疫代谢等基础性疾病者;(2)血液及内分泌系统疾病者;(3)对对比剂过敏者;(4)肾脏功能不全者;(5)妊娠期及哺乳期妇女;(6)伴有肿瘤细胞远端转移者;(7)合并其他恶性肿瘤者;(8)严重精神障碍性疾病,无法配合完成研究者。

1.3 方法 所有患者于术前行肝脏超声造影检测和血清生化指标检测。(1)超声造影检测方法:使用百胜classC 超声诊断仪,指导患者取仰卧位,采用经腹检测探头,探头频率为1.5 ~4.5 MHz,常规超声模式行肝脏超声扫描,探查病灶位置、体积、形态、回声特征及血运情况;然后确定能够反映病灶特征的最佳检测切面,将检测模式切换至超声造影模式,使用声诺维对比剂,以1.5 ml注射用0.9%氯化钠注射液稀释混合均匀,经肘前静脉快速团注对比剂,连续观察肝脏肿瘤病灶及周围组织成像4 ~6 min,多病灶患者选取体积最大病灶进行造影扫描检测。超声造影检测过程分为动脉期、门脉期和延迟期,以肿瘤病灶周围正常肝脏组织的造影信号为对比,记录肿瘤病灶数目、最大病灶直径、病灶边缘光滑性、病灶包膜完整性、病灶内部坏死、动脉期信号增强、动脉期信号增强方式、动脉期信号开始增强时间、动脉期信号达峰时间和门脉期信号快速消退等超声征象及参数情况。(2)血清生化指标检测方法:空腹抽取患者静脉血4 ml,3 200 r/min 离心10 min,取上层血清,采用酶联免疫法检测患者血清GP73和AFP含量。(3)术后MVI 诊断标准:在术后肿瘤病灶组织病理学检测过程中,通过显微镜观察病灶组织内皮细胞衬覆血管腔内是否有癌细胞巢团,存在即为有肿瘤细胞的MVI。(4)术后复发诊断标准:患者术后每3个月进行1 次门诊随访,对经血清生化指标及影像学检测疑似复发病例,结合影像学检测、穿刺活检结果或再次手术后的组织病理检测进行癌症复发确诊,随访周期为12个月。

1.4 统计方法 应用SPSS 21.0 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首先进行KS 正态分布检验,符合正态分布数据以均数±标准差表示,采用t 检验;不符合正态分布数据以以M(P25,P75)表示,采用Mann-Whitney U 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2检验。影响因素分析采用多因素logistic 回归分析。P <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影响原发性肝癌术后复发的单因素分析 原发性肝癌术后复发47例,占23.5%,复发组最大病灶直径、血清GP73和AFP 均高于未复发组(均P <0.05),多发病灶、病灶包膜不完整、门脉期信号快速消退和病灶内部坏死患者比例均高于未复发组(均P <0.05),见表1。

表1 影响原发性肝癌术后复发的单因素分析

2.2 影响原发性肝癌术后复发的多因素分析 原发性肝癌患者肿瘤最大病灶直径≥5 cm、病灶包膜不完整、存在门脉期信号快速消退、血清GP73≥4.5 ng/ml和血清AFP≥20 ng/ml 均为导致术后肿瘤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均P <0.05),见表2。

表2 影响原发性肝癌术后复发的多因素Logistic 回归分析

2.3 原发性肝癌术后MVI 的单因素分析 原发性肝癌术后出现MVI 71例,占35.5%,MVI 组血清GP73 和AFP 均高于非MVI 组(均P <0.05),多发病灶、病灶包膜不完整和门脉期信号快速消退比例均高于非MVI 组(均P <0.05),见表3。

表3 原发性肝癌术后MVI 的单因素分析

2.4 原发性肝癌术后MVI 的多因分析原发性肝癌患者肿瘤病灶包膜不完整、存在门脉期信号快速消退、血清GP73≥4.5 ng/ml 和血清AFP≥20 ng/ml均为导致癌细胞MVI 的独立危险因素(均P <0.05),见表4。

表4 原发性肝癌术后MVI 的多因素Logistic 回归分析

3 讨论

肝癌发病率高,且以原发性肝癌占比最大[5]。肿瘤病灶根治术是治疗原位肝癌的有效方式,然而术后易复发,造成患者远期生存率下降[6-7]。有研究报道,发生肿瘤细胞MVI 的肝癌患者具有更高的复发率和转移风险[8-10]。目前临床主要依靠术后组织病理学检测对肝癌患者MVI 情况进行评估,而对于肝癌复发主要通过术后随访血清生化、影像学及再次手术后的组织病理检测进行确诊,尚缺乏有效的早期评估的诊断方式[11-13]。

本研究结果显示,原发性肝癌术后复发患者最大病灶直径、血清GP73 和AFP 均高于未复发患者(均P <0.05),且术后复发组存在多发病灶、病灶包膜不完整、门脉期信号快速消退和病灶内部坏死患者比例均高于未复发组(均P<0.05),经多因素回归分析,原发性肝癌患者肿瘤最大病灶直径≥5 cm、病灶包膜不完整、存在门脉期信号快速消退、血清GP73≥4.5 ng/ml 和血清AFP≥20 ng/ml 为术后肿瘤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均P <0.05)。这说明肿瘤病灶体积过大、GP73 和AFP 高表达、具有病灶包膜不完整和存在门脉期信号快速消退超声造影征象的原发性肝癌患者,具有较高的术后复发的风险。孔德帅等[14]研究报道,肿瘤病灶体积过大、AFP 高表达、病灶包膜不完整均为导致肝癌患者术后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本研究结论与之相似。同时,本研究结果还显示原发性肝癌MVI 组血清GP73 和AFP 均高于非MVI 组(均P <0.05),且MVI 组存在多发病灶、病灶包膜不完整和门脉期信号快速消退比例均高于非MVI 组水平((均P <0.05),经多因素回归分析,原发性肝癌患者肿瘤病灶包膜不完整、存在门脉期信号快速消退、血清GP73≥4.5 ng/ml 和血清AFP≥20 ng/ml均为癌细胞MVI 的独立危险因素(均P<0.05)。这说明GP73 和AFP 高表达、存在病灶包膜不完整和门脉期信号快速消退超声造影征象的原发性肝癌患者,具有较高的癌细胞MVI 的发生风险。李冉等[15]研究报道,原发性肝癌MVI 的重要超声造影特征是门脉期信号快速消退,且表现出血清GP73、AFP 合成分泌水平的异常升高,这可能与发生MVI的肿瘤细胞分化程度更高所致。

综上所述,超声造影联合血清GP73和AFP 检测对于原发性肝癌MVI 和术后复发均有一定的早期预测价值。

猜你喜欢
包膜造影原发性
乳房假体包膜挛缩发生危险因素及预防措施的研究进展▲
假包膜外切除术治疗无功能型垂体腺瘤的疗效
垂体腺瘤假包膜的研究进展
经股动脉导丝引导双侧乳内动脉桥血管造影术
AFP、CA19-9、CEA联合检测对原发性肝癌的早期诊断价值
超声造影在鉴别诊断胆囊壁弥漫增厚性疾病中的应用研究
靶向免疫联合三维适形放疗治疗晚期原发性肝癌患者的疗效观察
宏基因组测序辅助诊断原发性肺隐球菌
免疫分析仪检测血清AFP、CEA、CA-199、CA-125对原发性肝癌的诊断价值
超声造影对肝硬化合并小肝癌的早期诊断价值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