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 霞
湖南省娄底市中医医院 417000
慢性盆腔炎是生殖器官与盆腔腹膜、周围结缔组织出现的慢性炎症,多见于已婚女性,近年来盆腔炎性疾病后遗症发病率逐年上升,加上其病情顽固,不易被治愈,严重影响女性身体健康和生活质量[1]。慢性盆腔炎患者临床表现主要为腰腹疼痛、白带增多、月经紊乱等,如治疗不及时可导致慢性盆腔痛、盆腔静脉游血症、输卵管阻塞不孕症等,还可能导致异位妊娠发生[2]。慢性盆腔炎患者发病机制主要包括经期不注意卫生、宫腔内手术发生术后感染、性交和邻近器官发生炎症等[3]。西医治疗慢性盆腔炎主要采用抗菌药物治疗,但单纯应用抗生素治疗效果不甚理想,无法很好缓解患者临床症状和体征[4]。慢性盆腔炎在中医学中属于“妇人腹痛”“带下病”“痛经”范畴,中药灌肠为中医特色治疗方法,以扶正益气、化瘀利湿、解毒清热为目的,利用肠壁半透膜的高渗透性,加快盆腔血液循环,达到促进药物吸收作用[5]。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9年10月—2021年5月我院收治的慢性盆腔炎患者140例,根据随机数表法分为中药组和对照组,各70例。中药组年龄19~56岁,平均年龄(33.49±4.07)岁,病程5个月~7年,平均病程(4.28±0.59)年,初发患者36例,复发患者34例;对照组年龄21~58岁,平均年龄(34.64±4.28)岁,病程3个月~9年,平均病程(4.36±0.61)年,初发患者39例,复发患者31例。两组患者基线资料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
1.2 方法 对照组使用抗生素治疗,采用头孢曲松钠(北大医药股份有限公司生产, 国药准字H50020275)1.0g加入5%葡萄糖注射液250ml中静脉滴注,连续治疗30d。中药组给予中药灌肠结合红外线照射治疗,中药灌肠:药方为金银花、连翘、蒲公英各30g,茯苓、川芎、丹参、生地黄各15g,泽泻12g,桃仁、牡丹皮各10g。100ml水煎煮,待冷却至适宜温度后,协助患者取侧卧位,缓慢将药物推入肠内,保留30min,1次/d,月经期停用,10d为1个疗程,连续治疗3个疗程。红外线照射:将探头处于敷药上部位照射,功率30W,保持照射灯头和皮肤的位置在15~20cm,避免温度过低影响疗效,也避免过高导致对皮肤造成灼伤,应以患者感到温热不烧灼为适宜,30min/次,1次/d,月经期停用,10d为1个疗程,连续治疗3个疗程。
1.3 观察指标 (1)对比两组疗效,判定标准:显效:患者临床症状和体征明显好转,B超检查显示盆腔积液明显减少,子宫肌附件正常;有效:患者白带、月经状况有所改善,妇科检查有压痛,子宫及附件存在少量积液,包块有所缩小;无效:患者症状和体征未改善或加重。(2)对比两组患者症状缓解时间,包括下腹坠胀、腰骶部酸痛和下腹疼痛缓解时间。(3)于治疗前后抽取两组患者肘静脉血5ml,采用流式细胞仪检测CD4+、CD8+和CD4+/CD8+水平。(4)于治疗前后抽取两组患者肘静脉血5ml,采用全自动血液流变学检测仪检测血浆黏度、纤维蛋白原、红细胞比容等指标;(5)对比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包括胃肠道反应、皮疹、四肢麻木、嗜睡等。
2.1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中药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4.29%,明显高于对照组的82.86%(χ2=12.139,P=0.002<0.05)。见表1。
表1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n(%)]
2.2 两组症状缓解时间比较 中药组下腹坠胀、腰骶部酸痛和下腹疼痛缓解时间均明显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症状缓解时间比较
2.3 两组免疫功能比较 治疗前两组患者免疫功能指标无明显差异(P>0.05);治疗后中药组CD4+和CD4+/CD8+高于对照组,CD8+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3。
表3 两组治疗前后免疫功能比较
2.4 两组血液流变学指标比较 治疗后中药组血浆黏度、纤维蛋白原、红细胞比容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4。
表4 两组治疗前后血液流变学指标比较
2.5 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 中药组不良反应总发生率为4.29%,明显低于对照组的15.71%(χ2=5.079,P=0.024)。见表5。
表5 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n(%)]
慢性盆腔炎是临床常见的妇科疾病,主要由于生殖器与附近组织发生病变,或由于急性盆腔炎未得到彻底治疗,导致患者内分泌发生变化,机体抵抗力和免疫力均降低,外源性致病菌进入而引发慢性炎症,患者病情迁延难愈且容易反复发作,主要表现为阴道分泌物增多、下腹部疼痛等,在性交和月经前后症状明显加重[5-6]。西医治疗慢性盆腔炎多采用抗生素治疗,可缓解患者症状,清除病原体,但药物不容易直接到达病灶,且长期使用可使细菌出现耐药性,导致病情复发,不良反应较多[7]。此外,慢性盆腔炎主要病原体有葡萄球菌、厌氧菌、链球菌及寄生虫等,单纯应用抗生素输液治疗疗效往往有限,无法满足临床需求[8]。
红外线照射属于物理治疗方式,具有较强的穿透力,对患者下腹部进行照射治疗,通过电磁波的生物学效应与辐射温热作用,可直达病灶,扩张血管,促进患者机体血液循环,提高局部组织供氧状态,增加组织营养代谢,使巨噬细胞功能增强,促进炎性液渗出和包块吸收,对慢性盆腔炎患者而言,可修复受损组织,减少盆腔脏器粘连[9-10]。此外,红外线照射可对患者局部微循环及营养状态起到明显的改善作用,促进局部炎症消散,缓解慢性盆腔炎患者临床症状和体征,达到治疗的目的。在红外线照射治疗时,应注意严格掌握温度和照射距离,如温度过低则达不到治疗效果,温度过高则可能发生烫伤。
中医学认为,慢性盆腔炎与虚实错杂、耗伤气血、邪热余毒残留等存在相关,临床常见类型有湿热瘀结、气虚血瘀、寒湿凝滞等证型,故治疗时多以活血化瘀为原则,辅以利湿祛邪为主[11]。中药灌肠法历史悠久,经直肠方式给药操作方便,药物可快速发挥作用,目前已在临床广泛应用[12]。中药灌肠可将药物灌入患者直肠内,使直肠黏膜充分吸收,经血运快速输入整个盆腔直达病灶,使药物在病变部位吸收,改善盆腔血液循环[13]。本文灌肠方中金银花可清咽润喉、调节免疫、降血脂、抗炎;连翘清热、解毒、散结、消肿;蒲公英具有清热解毒、消痈散结、抗病毒等功效;茯苓利水渗湿、益脾和胃、宁心安神;泽泻有利尿,清热,利水渗湿的作用;桃仁活血祛瘀、润肠通便、止咳平喘、驱虫;牡丹皮清热凉血、消炎止痛、活血化瘀;川芎行气开郁、法风燥湿、活血止痛;丹参活血祛瘀、通经止痛、清心除烦、凉血消痈;生地黄具有清热凉血、养阴生津的功效[14]。以上诸药联合应用可发挥清热解毒、活血补气功效,有效控制患者炎症,充分发挥调节气血、疏通气机效果[15]。中药灌肠和红外线照射联合应用可发挥协同作用,两种方法互为补充,提高了慢性盆腔炎患者治疗疗效。
本文结果显示,中药组治疗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下腹坠胀、腰骶部酸痛和下腹疼痛缓解时间均明显少于对照组,提示中药灌肠结合红外线照射在提高治疗疗效的同时,可缩短患者症状缓解时间。治疗后中药组CD4+和CD4+/CD8+高于对照组,CD8+、血浆黏度、纤维蛋白原、红细胞比容和不良反应发生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提示中药灌肠结合红外线照射可提高慢性盆腔炎患者免疫功能,改善血液流变学指标,促进血液循环,不良反应更少,具有较高安全性,此结果与庞爽等[16]研究具有一致性。
综上所述,中药灌肠结合红外线照射治疗慢性盆腔炎疗效显著,可明显提高患者免疫功能,缩短患者症状缓解时间,改善血液流变学指标,且不良反应较少,具有较高安全性,值得进一步推广应用。但本文存在一定局限性,如选取均为我院患者,可能具有地域性特点,加上慢性盆腔炎患者个体差异因素,可能存在一定程度偏倚,建议开展更大规模随机对照试验对本次研究结果加以证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