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丽名 牛锐 杨景锋 谭颖颖 李小会
(陕西中医药大学,陕西 咸阳 712046)
《伤寒论》作为中医四大经典之一,最早确立了中医学辨证论治原则和六经辨证论治体系,至今仍有效地指导着中医临床实践,是中医学专业核心课程,是培养中医学生辨证论治思维的关键[1]。但《伤寒论》作为东汉时期古典医籍,原文艰涩难懂,学生学习难度大。传统教学,教师多采用课堂讲授为主,学生被动接受[2],但这种以教师为中心“灌注式”教学模式,使本就难以理解的条文内容变得更加枯燥,学生们远离临床实际,教学效果不佳[3]。因此,如何将经典课的沉默课堂变成以学生为中心的兴趣课堂,使经典回归临床,构建中医思维,是经典课教学团队一直思考和探索解决的问题。
以提高教学效果为目标,团队先后探索过案例式、研讨式、PBL等教学改革,发现单一使用此类教学改革易受学生人数、场地、时间等限制,亦不符合“网络原住民”的学习习惯[4-6];也曾尝试单一运用某些线上教学平台,但效果不稳定,兴趣因人而异[7-8]。团队通过不断摸索,结合《伤寒论》学科特点,分析我校学生学情,取长补短,最终形成了以雨课堂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为主线,结合思维导图和建立伤寒打卡背诵营加深记忆,并通过情景式教学将理论应用于临床,构建了“学习-记忆-应用”混合递进式教学模式。
雨课堂是“互联网+教育”在课堂实现的有效工具,内置于PPT和微信中,采用全景式教学模式,被誉为推动混合式教学、形成性评价、多通道互动的教学利器[9]。团队充分运用雨课堂的课程资源、弹幕、投稿、在线测试等多种教学功能,开展《伤寒论》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主要围绕课前预习、课中讲授+测试、课后巩固提高三个阶段,实现全过程教学改革。课前通过雨课堂建设成一个包括视频、习题等资源在内的课件发送给学生,要求学生进行线上自主学习;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扫描二维码进入雨课堂,结合课程内容适时开展翻转课堂、案例式教学等多种教学手段,并在全过程中融入课程思政,随堂测试等;课后发布习题作业、学习资料进行线上课后巩固,并通过雨课堂数据总结完成形成性评价[10],真正意义上实现线上线下有机融合,发挥课程全面育人功能(具体内容见图1)。
图1 基于雨课堂的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流程图
雨课堂考勤的便捷化,学习资源的广泛化,作业的电子化,测试的随堂化,将晦涩难懂的《伤寒论》教学化繁为简、化难为易,化终为平,有效提高学生参与度。多种互动方式,使学生由被动、机械学习变为积极、灵活学习,变沉默课堂为主动课堂。实现了教师与学生长期有效沟通,使教师全面掌握学生学习动态,实现数字化管理[11]。
2.1构建思维导图 思维导图是英国头脑基金会总裁Tonv Buzan提出的一种有效图形思维工具[12],即是通过线条、符号及图片等形象手段绘图的方式,以关键词为中心,有结构、分层次放射和相互关联地用文字将人大脑里的想法或构图直接呈现出来,充分展示了大脑丰富和深层次思维信息的整合[13]。
《伤寒论》内容庞杂,全书共计398条原文,112个方证,建立了六经辨证理论体系。其教学主要通过字、词、句讲授原文,以六经辨证为核心,将理、法、方、药有机地连贯起来,培养学生运用《伤寒论》理法方药解决临床实际问题的能力和阅读古医籍的能力[14],这与以点带面的构图有着惊人的相似。传统教学以知识点为重点,缺乏系统性和关联性,不利于构建树型思维[15]。而通过思维导图可将《伤寒论》中六经病、每个方证以树状网络结构,使逻辑思维可视化,层次清晰,帮助学生梳理六经病的知识框架和每个方证的辨治要点,加深记忆,提升知识建构能力[16]。
团队在课堂教授和课后巩固过程中帮助学生运用思维导图,整理笔记,串联知识点,理清《伤寒论》脉络,形成知识体系化。通过调查问卷和访谈模式反馈,表明思维导图确实能够加深理解和记忆,自己绘制思维导图的过程中,从设计到表达,都是对知识点的凝练和提升,加强了自主学习能力。学生成果如图2,图3。
图2 学生绘制的六经病思维导图(以阳明病为例)
图3 学生绘制的六经病思维导图(以少阳病为例)
2.2建立伤寒打卡背诵营 要想学好中医,用活中医,背诵经典是不二法门。经典背诵有助于学生对中医“悟性”的提高,有助于中医思维模式的复制及构建[17]。《伤寒论》作为中医经典,背诵是必要的也是重要的学习环节。但《伤寒论》原文晦涩难懂,很多学生反映“太难背”“背了又忘”,使原文背诵难度增加。
为了制定强化经典原文背诵的学习方案并加以实施,团队尝试通过微信群建立伤寒打卡背诵营,利用零碎时间督促学生反复背诵。教师将《伤寒论》原文朗读的示范录音发送至群,每天5条。
背诵营要求坚持每天上传背诵原文视频至群内完成打卡(建议5条一起背诵,部分不做背诵要求的原文可朗诵),同时抄写背诵的5条原文并拍照上传。打卡完成后标注日期@群内助教,助教查看并审核。被助教回复无效打卡的学生重新补打卡。背诵营的打卡记录将作为学生平时成绩的依据,完成形成性评价,也使成绩客观化、量化,从而公平公正。对于坚持打卡满80天的学生可获得额外的小奖品予以鼓励。
通过这种激励式的群内学习,坚持打卡,能促进学生主动背诵《伤寒论》原文,让背诵原文时间碎片化,常态化,并且同学之间的监督、鼓励和比拼,使背诵不再枯燥,也达到了互助学习的效果。结束后访谈中很多同学表示“想不到能坚持下来”“通过打卡还克服了自己的懒惰和拖延”“读写并用确实对原文记忆帮助很大”。
《伤寒论》源于临床而又指导临床,其终极目的是为了临证诊疗[18]。因此,将《伤寒论》教学回归临床,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构建中医思维,是《伤寒论》教学改革的重要内容[19]。为了使经典回归临床,团队先后探索过案例式教学,也曾尝试临床带教实践。但案例式教学,仍是以教师为主体,限制了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发挥;临床见习或实践教学虽可提高学生的兴趣和参与性,却常受到时间和实施方式的限制[20]。为解决这一难题,更有效的践行“早临床、多临床”,团队老师发挥了自己本身都是临床高级专家的“双师型教师”独特优势,也充分利用学校附属医院和校医院资源,采用情景式教学法,将某些典型患者的就诊过程实拍成视频,并由学校信息化建设管理处专业团队完成后期制作,按照伤寒论方证进行分类,建立伤寒论经典方证案例视频教学资源库。目前资源库已录入经典方证案例视频36例,并且每年都随着案例的收集不断更新,视频质量也在不断升级优化中。伤寒论经典方证案例视频教学真实再现了临床病史采集、望闻问切综合运用、辨证思维、方证鉴别、处方用药的全过程,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进行常规使用,将理论教学与临床视频相结合,实现了“随时临床”,使原文解读更容易理解,更直观[21]。
为了补充和完善临床视频教学,团队老师也将自己典型病人请进课堂,融入讨论式教学,使学生身临其境学习望、闻、问、切,在真实的诊疗环境中,培养学生中医辨证思维,提高了学生应用经典知识解决临床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医患沟通能力,打破了时间和空间限制。
通过建立伤寒论案例视频教学资源库,在《伤寒论》课堂中引入情景式教学是在有限的课时中将经典理论与临床实践有机综合在一起,大大提高了教学效果,激发了学生学习中医经典课程的兴趣,促使学生真正学会、学活、学精经典课程[22]。
2020年秋季学期对2018级中医学专业学生的《伤寒论》教学按照“学习-记忆-应用”混合递进式教学模式进行了改革,与未实施教学改革的2017级中医学专业学生相比,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通过学生成绩分析、问卷调查、同行评价等不同层面开展评价和分析。可以明显看出,观察组学生平均成绩、优秀率、及格率等均高于对照组(图4、图5),说明新的教学模式能够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和成绩。
图4 两组期末平均成绩对比
图5 两组期末成绩优秀率与及格率对比
通过问卷调查反馈,学生更喜欢新的模式,有超过78%的学生对2020年秋季学期的混合递进式《伤寒论》教学表示满意(图6),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了教学效果,学生参加经典课竞赛积极性及成绩都大幅提高。
图6 学生满意度调查情况
总之,团队基于雨课堂的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通过课前预习-课中讲授-课后巩固三个教学环节,实现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地位的有效发挥;思维导图的绘制和伤寒打卡背诵营的建立,引导构建知识框架,督促学生背诵原文,加深记忆;情景式教学,让学生将所学的理论知识进一步联系临床实际。通过上述方案形成了“学习-记忆—应用”混合递进式教学模式用于《伤寒论》教学,提升了教学效果,学生反映良好,实现了单一知识的学习到思维发展、能力提升的转变。当然,教无止境,中医经典课程的教学创新仍需要进一步探索与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