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师法王僧虔”一说探析

2022-08-01 02:14韩建杰
书画世界 2022年6期
关键词:书家董其昌苏轼

文_韩建杰

杭州师范大学美术学院2019级硕士研究生

内容提要:苏轼作为宋四家的代表人物,其书法的师承取法问题一直备受关注。明代中后期,丰坊、王穉登、董其昌、陈继儒等人将苏轼书法的取法对象指向南齐著名书家王僧虔。其后,清代及晚近书家对此也多有论述。本文将探究明代中后期“苏轼师法王僧虔”一说产生并逐渐盛行的原因,以及这一说法是否符合史实,进而指出古代书论在书家师法对象的论述上,弱化文献依据,从论者个人临池、赏鉴的直观体验出发的评论方式。

作为宋四家的代表人物,苏轼以其颇具特色的“苏体”书法和尚意书风的领袖身份著称于世。“二王”、颜真卿、徐浩、李邕、杨凝式等人作为苏轼书法的主要取法对象,几乎成为后世的共识。明代之前,关于苏轼取法对象的论述不出上述几家范围。明代中后期,丰坊、王穉登、董其昌、陈继儒等人认为苏轼曾师法王僧虔。关于“苏轼师法王僧虔”一说,当代学者或有所关注和论及,但大多缺乏深入辨析。鉴于苏轼在书法史上的重要地位以及书家师法问题的重要意义,有必要对此说进一步梳理探析。

一、“苏轼师法王僧虔”一说在明代的兴起及其原因

现存文献中,最早记载苏轼曾师法王僧虔的是明代中期的丰坊,他在《书诀》中写道:“苏轼……早年学徐浩书,首废悬腕之法,以肉衬纸,甚有俗气。中年学颜鲁公,晚学王简穆,乃能入品。”王僧虔,字简穆。丰坊提到苏轼因早年学习徐浩,故而字有俗气。中年学习颜真卿、晚年学习王僧虔后书法才算入品。

其后王穉登在跋苏轼《治平帖》(现藏北京故宫博物院)时写道:“苏文忠书法出自王僧虔《仰希江郢小郡帖》,谁谓不由晋辙哉!此书之迹,全类王僧虔,正文待诏所云少年作也。”此跋书于1591年,王穉登明确指出苏轼书法出自王僧虔《太子舍人帖》(图1),即跋文中所称《仰希江郢小郡帖》。

图1 南朝齐 王僧虔太子舍人帖(唐摹《万岁通天帖》局部)辽宁省博物馆藏

孙鑛在《书画跋跋》中提道:“沈瑞伯尝谓余曰:‘肥匾,卧取势,此苏体。’然《宝章集》内王僧虔《太子舍人》四行,形态绝相似,可见古人体,无所不有。”孙鑛并没有明确说苏轼曾学王僧虔,而只是发现“苏体”和王僧虔《太子舍人帖》在形态上的极度相似,从而感叹古人无体不有。

如果说丰坊、王穉登只是偶一提及的话,那么董其昌对此说可谓念念不忘。他一生多次提及苏轼书法和王僧虔的内在联系,现举两例:“东坡先生书,世谓其学徐浩。以余观之,乃出于王僧虔耳。”“苏玉局尺牍,流传人间,余见数十本。往往用墨精妙,兼王僧虔、徐季海、颜鲁公、杨少师之法。”

董其昌一生进行了大量的临古实践,苏轼是其重要的学习对象。他见过数十本苏轼书作,对其用笔、用墨之法曾细心揣摩,屡屡提及“苏师王僧虔”。

陈继儒认为:“东坡书是学王僧虔,而历代评者谓学徐浩,政不知浩故僧虔衣钵耳。”陈氏指出之所以人们认为苏轼学习徐浩,是因为徐浩书法得王僧虔之法,而苏轼学习王僧虔,故而和徐浩较为相似罢了。

米芾《海岳名言》中记载:“唐人以徐浩比王僧虔,甚失当。”“唐人以徐浩比王僧虔”或许是陈继儒所说“浩故僧虔衣钵”的根据。

上面已经缕述了“苏师王僧虔”一说在明代中后期的兴起和发展。为何在明代中后期才有人提出这一说法,主要原因有四点,下面分而述之。

(一)王僧虔书迹在明代的流传

(二)苏书的盛行

苏轼书法在元代和明前期经历了一段淡忘期。到了明代中期,以吴门书家为代表,开始取法宋四家书法。其中吴宽以师法苏轼而著称,文徵明的父亲文林也曾师法苏轼,甚至影响到了文徵明,使其书法“涉玉局笔意”。由于明中期以来书画交易和品鉴的兴盛,以及苏轼书法独特的人文和艺术价值,苏轼成为备受人们关注的书家。王穉登跋苏轼《洞庭中山二赋》(现藏吉林省博物院)曰:“苏文忠公书流传人间者,仆平生所见几数十卷。”董其昌也说:“苏玉局尺牍,流传人间,余见数十本。”可见当时苏轼书法流传甚广。此外,众多刻帖收入苏书,更有《雪浪斋帖》《晚香堂苏帖》等专刻苏书。苏书刻帖的盛行正说明了当时人们对苏轼书法或是鉴赏,或是临习的巨大需求。正是由于明中叶以来,苏书和王书同时盛行,为“苏轼师法王僧虔”这一说法的产生提供了肥沃的土壤。

(三)苏轼、苏过父子否认师法徐浩

苏氏父子亲自否认过“苏师徐浩”。苏轼曾在《自评字》中自述:“昨日见欧阳叔弼,云:‘子书大似李北海。’予亦自觉其如此。世或以谓似徐书者,非也。”否认自己书法和徐浩相似。其子苏过(1072—1123)也为自己的父亲辩护:“吾先君子……少年喜二王书,晚乃喜颜平原,故时有二家风气。俗手不知,妄谓学徐浩,陋矣。”但后世仍然有人把苏轼和徐浩书法联系起来,认为“苏师徐浩”。在明代中叶以来苏轼书法盛行的背景下,这一论断势必受到人们的重新审视。况且唐人还有把徐浩比作王僧虔的说法,那么“苏轼师法王僧虔”说法的提出,无疑为苏轼书法风格的阐释提供了新的思路。

(四)苏书和王书风格上的相似

对比苏轼《洞庭春色赋》(图2)和王僧虔《太子舍人帖》,我们不难发现其笔法、字法乃至章法的相似。正是这种高度的相似,更增添了明人提出“苏轼师法王僧虔”这一说法的自信。如前所说,孙鑛就指出“苏体”和王僧虔《太子舍人帖》“形态绝相类”。

图2 北宋 苏轼洞庭春色赋(局部) 吉林省博物院藏

以上是“苏轼师法王僧虔”在明代中后期产生的主要原因。提出这一观点的无一例外都是江南地区的书家,这和当时江南地区作为全国主要的经济中心,刻帖以及书画交易频繁的时代背景是一致的。正是《万岁通天帖》的流通以及刻帖的盛行,使得更多的人关注到王僧虔书法。同时苏轼书法的盛行,也促使人们对苏轼师法问题,尤其是“师法徐浩”的问题提出新的见解。而唐人把徐浩比作王僧虔,以及苏轼和王僧虔书法在形态上的近似,都引导人们把苏轼和王僧虔书法联系起来,并最终形成“苏轼师法王僧虔”这一具有后世影响力的说法。

二、“苏轼师法王僧虔”史实考

有了明人关于“苏轼师法王僧虔”的明确态度,其后不少人对“苏轼师法王僧虔”的看法进行附和、补充或反对。杨宾、何焯、王文治、翁方纲、郭尚先、崇恩、周寿昌、杨守敬、裴景福、李瑞清、褚德彝等人对此说进行附和、补充。而欧阳辅则否定了这一说法,他在《集古求真》中针对董其昌的说法写下按语:“此条所谓好为新奇者。王僧虔书,仅见于《阁帖》。苏于《阁帖》,多所不闻,不过间有一二笔偶似,遂以为其所来,反将其大段似徐抹杀,未免不合情理矣。”欧阳辅对董其昌的说法给予了激烈的批评。面对欧阳辅的疑虑,我们不禁也要审视,“苏轼师法王僧虔”的历史实际是怎样的?

王僧虔为王羲之第四世族孙,其曾祖父王洽、父王昙首、叔父王微以及子王慈、王志等均善书。北宋之前,王僧虔的书法得到了张怀瓘、窦臮非常高的赞誉。北宋时期,黄庭坚对王僧虔的书法才能表示高度认可,认为“王僧虔书画既佳”,主张王僧虔可以作为临摹取法的对象:“王侍中学钟繇绝近。真行皆妙,如此书乃可临学。”以黄伯思评价书画的严苛,对王僧虔的两启也有较高的评价:“王僧虔两启皆佳,结字与《拟王琰乞江郢所统郡启》同。书声信不虚得。”可见王僧虔的书法得到了北宋书家的认可。北宋晚期,王僧虔的书迹并不多见,据黄伯思《跋张闳道草书后》:“今遗迹可见者有《刘伯宠》《谢宪》《王琰》三帖。”可知当时也仅剩《淳化阁帖》中的两启以及《万岁通天帖》中的《太子舍人帖》(又名《王琰帖》)。相对于数量众多的伪书,王僧虔书迹的价值可想而知。苏轼观看过内府书迹:“余尝于秘阁观墨迹,皆唐人硬黄上临本。惟《鹅群》一帖似献之真笔。”他曾任翰林学士,应有较多机会接触秘阁收藏,有机会鉴赏王僧虔《太子舍人帖》。苏轼对《淳化阁帖》多有不满,但是并没有见其批判其中王僧虔的两启。

作为“二王”书法嫡传的王僧虔,在苏轼那个时代得到了应有的肯定。苏轼本人推崇魏晋书风,其书作和王僧虔亦有诸多相似的地方,因此我们不排除苏轼学过王僧虔的可能。但是王僧虔书迹毕竟在当时只存留了一小部分,颜真卿的书名此时正如日中天,钟、张、羲、献又作为古代书法的代表人物,其风头都要超过王僧虔。苏轼即便曾学习王僧虔,或许也只是偶一临之。如果王僧虔是苏轼主要的取法对象,则苏轼及其同时代人不会毫不知情而无一点涉及。故而,苏轼有学习王僧虔书法的可能性和现实条件,但其即便学过王僧虔书法,也不以其为主要的取法对象。

余论

关于苏轼的师法对象,清代以后有了更为开阔的品评视野。论者经常把苏轼书法和汉魏碑刻联系起来,这和碑学在清代的兴盛大有关系。苏轼有没有学过这些碑刻,宋人文献中同样没有记载。如果说“苏轼师法王僧虔”还有一定的文献依据,即有“苏师徐浩”“唐人以徐浩比王僧虔”这样的逻辑串联的话,那么其他诸如“某家师某家”“某家师某碑(某帖)”的说法,则更多是从临池赏鉴的直观体验而得出的单纯的感性描述。这种述说方式在古代书论中不胜枚举。我们不难发现,古代书论在书家师法对象的论述上,常常弱化文献依据,从论者个人临池、赏鉴的直观体验出发。以今天的史学眼光来看,这种“某家师某家”“某家师某碑(某帖)”的说法,我们自然不能轻信其为史实,但能借此窥见评论者的审美观念以及其所处时代的书学风尚。而对其史实的探讨,更多地则要还原到书家所处的时代环境中去加以检视。

猜你喜欢
书家董其昌苏轼
“择纸”与“频变”:现时代书法艺术发展的助力和阻力
《宋稗类钞》的书法史料价值
从善如流
苏轼错改菊花诗
论二王对宋尚意书风的影响
湖北近现代书家、印家群体的掩名现象
苏轼吟诗赴宴
董其昌的面具
苏轼发奋识遍天下字
明·董其昌《画禅室随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