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 芳
(福州工商学院 商学院, 福州 353000)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指出:为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发展创新专业教师队伍,必须推动改革探索,突破发展瓶颈,坚持兴国必先强师。作为高校教育改革中人才资本供给、社会导向的明确与人才培养层次的提升势必对教师能力提出更高的要求。教师能力主要包括:①职业道德、教学业务、教学反思等能力;②专业课程建设能力,包括课程开发、教学改革、课程资源整合等能力;③创新拓展能力,包括科研创新、自我提升、科研成果应用等能力。随着教育生态系统日益动态复杂,传统的均衡发展的弊端开始显现,教师对教学问题的应变易囿于经验、流于平庸、屈从常规。人们对传统的发展能力培养等开始进行反思。发展必需是一个不断打破静态的过程,必须寻求促进教师发展的内部驱动力。教师不断应用择优的、变革的动态能力,主动追求卓越、完善自身知识结构、提高职业技能,以适应快速变化的外界环境。基于此,本文将动态能力理论引入到高校教师发展管理的模式中,提出高校教师发展的未来取向。该模式旨在改善教师发展受外部环境变化的制约,进而提高教师能力持续发展。
20世纪80年代初期, Teece等最初提出了改变能力的能力即动态能力的概念,并把动态能力定义为组织整合、构建、重新配置内部和外部能力以应对快速变化环境的独特能力[1]。动态能力的“动态”是指在不断变化的外部环境中,通过持续学习、知识创新等方式提升自身发展的一种持续性。此外,动态能力的“能力”也不是一般意义的能力,而是组织建立、调适、重组其内外部的各项资源以达到竞争优势的一种弹性能力[2]。
因此可以看出,动态能力之所以能诠释高校教师专业发展,是因为其聚焦于外部环境变化与个体发展之间的相互关系。高校教师动态能力理论正是在教师应对外部快速环境变化能力不足、教师终生学习能力缺失的基础上提出的。教师的持续性发展是一个连续性、长期性的过程。教师动态能力所研究的是通过系统地调整修正传统惯性,延展优化自身资源并达到能力的升级,获得持久的竞争力。
在一定程度上,动态能力的特征与教师能力的形成因素有着共同的聚焦点和属性。
1.2.1 动态性:教师的持续发展
动态能力因知识、能力、资源等因素的不断更新变化,从而对决策主体产生决定性影响,因此具有很强动态性。教师的发展也具有相同的动态性:①教学资源动态性:教育资源多元化、数字化、一体化不断发展,网络教学平台、精品课程共享、多媒体教学资源共享机制不断完善,各类资源呈动态性更新。②教学对象动态性。由于认知特征、情感方式、个性结构的不同,学生的需求和诉求处于动态变化,教师需要不断创新教学模式,调整自身的主导作用。③教师自身动态性。教师专业发展是一个循序渐进、长期复杂的动态过程,教师不断追寻其变化,与其相融,才能在教学中予以传承,培养出符合动态社会需求的合格人才。
1.2.2 开拓性:教师的创新发展
动态能力推崇建立开拓的思维和学习能力,而开拓具有很强的再生性。教师动态能力的开拓性表现在不断打破传统教学模式的弊端,摆脱传统教学理念的掣肘,树立开拓变革动态思维。①开拓创新课程设置。更新课程建设的指导理论,改革教学内容,打造精品课程、一流课程,坚持高层次的课程建设,以科研成果导入课程设置。②开拓创新授课方式。教师还要具备运用恰当的媒介进行教学的能力。在“互联网+”时代,将现代教育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运用新媒体、新技术为教学服务。③人才培养模式创新。以学生为中心,加强专业建设与服务地方经济的实践性教育结合,从校企合作企业、校地合作项目入手,探索人才培养模式。
1.2.3 螺旋性:教师的无限发展
动态能力的执行本质是无限向前突破、调整、重构的螺旋向上过程,而这正和教师循环上升发展的要求相同。教师不断校正偏差,储蓄新能量,不断地循环反复,无限螺旋地向前向上发展。
动态能力具有螺旋性:①动态学习的多次反复性。教师的动态学习因受自身认识水平、教育行业发展程度,以及教学资源的影响,经历实践到认识、再从认识到实践的循环反复,才能完成。通过出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阶段递进,教师动态能力在不断地学习循环中得以增长。②动态学习的无限性。由于物质世界是无限发展的,人类认识和改造世界的能力也是无止境的,学习的过程就是无止境的经验总结和认识深化的过程,因此,教师认识运动是永无止境的[3]。
教师的动态成长可从动态信息的感知、动态信息的吸收、动态信息的整合以及动态信息的内化四大路径来实现自身优势增强并达到自身持续发展(图1)。
2.1.1 感知能力:教师专业视野的认知能力
对信息的感知能力是吸收和利用信息的开端。动态的感知能力,能够确保教师始终保持对信息的搜索、检索、甄别、获取的能力。首先,教师建立对外界信息的敏感度,通过平台、网络,以及多方渠道感知最新教育行业发展理念,了解最新教学手段、最新改革观念,能了解学生的心理活动及动态需求变化。只有不断保持与新动态信息的相融合,才能制定切实可行的教学策略,并促进教师动态能力的建立。其次,通过校企合作、共建平台等,加强对外交流,保持良好的实践能力和开阔的视野,增加对外界的响应能力,获得长期持续地发展能力。
2.1.2 吸收能力:教师专业知识的储备能力
感知是主体获得动态能力的基础,而吸收才是动态信息转换为自身核心能力的关键。吸收能力是构成教师动态能力的一个关键因素。吸收包含知识的获取和知识的消化,知识吸收和知识创新存在正向的关系,吸收能量积累越大,创新输出的能力就越大。教师在实践教学过程中,对于新认知的线上教学,能够深刻去理解线上线下混合新型教学模式,通过消化将之用于教学输出;教师参加学术交流、科研合作,能够理解、分析、解释相关的理念和思想,应用到项目开发、论文著作等,并转化为新的科研成果和教学能力。
2.1.3 整合能力:教师专业资源的优化能力
整合能力是指创新主体对信息的处理能力。面对杂乱无序的信息,不仅要有信息识别能力,而且要有筛选分析、判断信息质量和价值。对内可以对基资源进行重组与学习,对外可以通过平台环境获取新资源以得到新能力[4]。针对教师来说,可以将吸收的知识整合为学科知识、教学法知识、技术知识三大类。通过动态发展能力,不断更新学科理念和方法,思考不同学科领域的联系,将整合而成的知识有效传授给学生;不断增加新技术敏感性,将传统和现代技术综合应用到教学上;不断改进授课技能,将优化后的教学法合理地融入课堂的教学中。
2.1.4 内化能力:教师专业自我的更新能力
内化过程是一个由外到内、自我调节、融会贯通的过程。不断接触新事物、接纳新事物、解决新问题、适应新环境。知识经过了积累,并形成了一定的知识体系,吸收的信息经过分析反馈,增加整合性知识和配置性知识,最终知识经过内化,才能变成一个人的思想或信念去支撑他的行为。内化能力是动态能力得以实现的最关键环节,也是指导教师行为的最具影响的力量。教师内化一是表现在显性行为,如教学语言教学行为等,它可以有力提高教师教学实践效果;二是表现在隐性意识,如道德、价值观等,它可以不断提升教师职业道德修养水平。
动态能力的获得意味着组织拥有新的资源使用知识、新的资源组合方式[5]。组织不仅可以激发潜在于组织内原有资源中的服务,而且可以获得外部组织拥有的资源服务,并将获得新的资源协调整配置的方式。基于以上的研究,提出基于教师动态能力的创新研究框架,其构建过程如图2所示。
图2 教师动态能力的构建过程
①组织的能力应分为显性能力和潜在能力。显性能力在长期重复过程中,经过不断自我加强,形成固化知识,建立趋于稳定的行为模式;而潜在能力蕴含各种可开发利用的多元能力,是隐性存在,并不是直观可直接使用的能力。②通过组织外部和组织内部两种通道对潜在能力进行激发。组织外部提供相应的制度环境和保障,结合组织内部内驱动力,实现内外动态均衡发展。③显性能力产生的固化知识和潜在能力生成的新知识整合之后形成新的发展战略,通过上文所提到的感知能力、吸收能力、整合能力、内化能力四大影响路径共同培育教师动态能力。④动态能力影响下的教师,改变既有知识体系、行为方式和能力习惯,引起教师能力重构,并最终形成具有创新变革的新的核心能力,迅速成长。
以福州工商学院为例,教师在长期的教学过程中,通过不断修正,能形成稳定的教学能力。为激发教师内部的潜在能力,组织外部学校加大内涵建设、平台建设。建立思政案例库,加强教师课程思政教育与专业教育、实践教育之间融合;推行省级一流课程云班课应用与云教材改革;建立虚拟教研室,创新开展线上教研活动,开展教师线上和线下双渠道教研活动。在组织内部,学校鼓励教师不断参与优课观摩、培训进修、学术研讨等;提倡教师采用计算机辅助、多媒体教学、线上线下混合模式,以及思维可视化等多种授课方式,将传统教学课堂形式的语言识得、视觉认知与网络媒介提供的体验性认知进行有机结合;积极推进智能互联网时代“三维进阶式”课堂教学方法,打破旧知识,纳入新观念,教师知识结构得到有效改变。福州工商学院教师通过长期积累的教学经验,并参与学校与永泰区域、产业、行业等产学研合作项目,学校“三创”中心的项目研究,有效激发潜在能力而获得新知识新技能,教师达到“双师”等新的素质要求,并加强了教师专业建设能力与服务地方经济的实践能力,并最终反哺课程体系重构和教学内容优化。
自20世纪80年代美国掀起教师自主发展的改革运动以来,教师自主发展成为国际教师教育“另类范式”的重要标志。改变传统用强制或被动的方法促进教师自我发展,而改用提升教师自主发展的内驱力。作为一种发展方式,“教师自主发展是教师个体自觉主动地追求作为教师职业人的人生意义与价值的自我超越方式。”[6]
追求发展是教师自主发展的动力,建立教师内驱路径是提升教师动态能力的源泉。①增强高校教师专业自主发展的主体意识。意识是行动的先驱,教师要先树立自我发展的意识,克服安于现状的心态,改变经验主义思想。建立高校教师的主体意识意味着教师在其专业发展中,要以发展的主体对自我行为的发生和变化进行自主、自觉地选择和调控[7]。②提升高校教师自主发展的基本能力。开展校本研究,采用多元化的学习方式,比如进行集体备课,共同制订授课方案、商讨课程难点;参与互动研讨,探讨和分享教学经验;加强课题合作,研究课题任务,加强协调合作。③要提升自主教学研究能力。高校教师不仅要掌握教学的专业学科知识,还要具备专业的教学科研能力。设置教学研究方案,鼓励教师积极开展专业学科研究,激发教师自主发展内驱力。
1)增加教师对外界信息的获取能力。优秀的教师需要不断与时俱进,以动态的视角和思路及时关注教育行业最新动态政策,教育行业的学术动向,及时了解学生的最新动态思想和动态需求。保持对外界知识的敏感度,保持获取外部知识的渠道畅通,始终掌握最新的教育理论观点。
2)完善教师发展中心,建立分类分层培训体系。教师在职业生涯中,会经历初始期、建构期、成长期、成熟期等不同时期,针对不同阶段的教师要有不同的培养方式。①针对青年教师:开展入职技能和师德培训,不断规范职业道德行为;开展现代化教育培训,掌握现代化教育技术手段;开展教学技能培训,通过公开课、示范课、优质课、教学技能比赛等,为提升教师教学发展能力提供支撑与引领;开展科研培训,实行导师培训制,帮助其参与课题研究、项目申报。②针对骨干教师及学科专业带头人:聘请名师专家、企业高工等来校开讲座,选派骨干教师参加“名师”培训;选送骨干教师参加高级别学术教研、高层次的研修活动,让他们主持教学讲座、沙龙、评教评学,担任教学导师等,激励他们参与人才培养行动研究。针对专家型及专业带头人;教学研讨会围绕人才培养模式,学院、专业和课程建设,聘请权威专家作为教育咨询专家,提供面对面的指导与咨询,参与科教融合,形成具有示范意义的课堂教学、课程与专业建设的理念和人才培养模式,成为教学典范。
3)善于利用平台资源。在新型的现代教育体制下,随着信息化、数字化、互联网等科技的迅速发展,利用平台信息的聚集性,将传统教学与网络资源有效结合,充分发挥各网络平台的资源优势,探索和构建新型的教学模式。教师可以通过参加网络会议、教学观摩、网上讲座等开展教师进修培训;通过网络课程中心,展示课程示范,接受专家评判;可以在网络课程中心查找所需的课程资源,相互借鉴学习;丰富的资源平台是教师动态成长的新途径,也是教学教育发展的强动力。
教学的反思是对自己的教学行为进行自我评审、分析和调节的过程,反思的过程不仅是“内省”的过程,更是“内醒”的过程。英国哲学家洛客认为,内省或反思是人对自我活动的思考和总结,是知识来源之一。中国著名心理学家林崇德也曾提出:优秀教师=教学过程+反思的成长模式[8]。不断发现问题,并不断完善自我,是一种有益的活动和再学习的过程。教学反思是在教学过程中,以问题为导向贯穿整个教学活动,建立批判意识和批判思维,有意识去思考、去反省教学活动。教师应注重内塑型研修,致力于成为“反思性实践者”,不只是要成为“学科知识领域的学问家”[6]。在教学前,通过反思发现问题;教学中,通过发反思探究问题;教学后,通过反思发现解决问题。在反思中不断优化教学行为,并作出持续改变并最终促进教师动态能力发展。
1)建立“学习型”学校,营造浓郁教学、科研氛围,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组织各类教学技能大赛或创新创业大赛,以赛促培、以赛促教、以赛促创,开拓教师眼界、创新教师思维、激发教师潜能[9]。邀请知名专家、导师、督导专家对赛事开展深度交流、指导、点评,有效提升高校教师的专业教学水平。
2)加大校企合作,深化产教融合,积极参与产学研课题研究,创建创新平台,鼓励教师走出校门,开拓视野,适时调整教学内容和教学计划,增强教师服务社会的能力。与企业的合作不能只停留在签订协议,分配学生实习等简单合作层面,可以开展校企横向课题,通过科研成果为企业解决实际困难。成立集中实践基地,共建科研团队等方式进行深度合作。
3)建设优秀教学资源共享体。教学资源共享是优化教育资源配置、加快区域高校建设的重要手段。利用网络的共享性,建立高校与政府部门、科研院所、合作企业的共建平台,有效聚合各平台优质资源,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教学资源共享平台在范围上要覆盖各专业;在形式上可以是视频、图片、PPT等;内容可以包括课件、思政案例、试题、精品课等多种方式;素材源可以来自实习基地、对外交流、学术讲座等。优化资源,有效整合,利用资源集聚效应,形成多层面、交互性教学资源共享体系[10]。并保持资源动态更新,为高校教师提供一个自主学习的平台。
4)开展教学评价及考核机制。教学评价具有导向和反馈功能,组织开展教师专业化发展课堂评价,在教学方面,注重多方评价制度建立,开展学生评教、同行评教、上级评教、督导评教同时参与[11]。在综合方面,采用完整、全面的评价体系,推动教师的专业成长,实现学校的战略目标。以福州工商学院为例,在教师考核中执行BSC(平衡计分卡)绩效考核模式,从贡献、客户、内部流程、学习与成长4个新维度[12],实施以结果为导向的KPI绩效考核制度,设置一级、二级、三级权重指标和权重值对教师工作进行考核。除了常规教学工作,同时注重教师在产学研能力、实践技能活动、课程建设、服务社会等方面能力。并引入自我评价、同级评价、教研室评价和上层评价等多元考核主体。科学合理的评价体系能激发教师工作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有效加强教师的自我提升能力,让学校内涵发展成为教师的成长基石。
教师是高校发展的核心力量,是高校办学质量的根本保证,未来的教师是一个“能者为师”的时代,传统的教育教学体系将会被打破。高校教师应顺势而为,应用动态的思维、求变的思想,把动态学习的能力作为前瞻性评价标准。教师要保持扎实的专业理论和基本方法,唯一的实现路径只有持续不断地学习。主动更新自身的资源基础,主动追求知识体系的更新,推动自身能力与时代发展和教育理论相适应,不断促进教育教学的长久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