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 钱金涛
阅读名著有什么意义?雨果说:“告诉我你与谁来往,我就对你说你是谁。”作为“一棵脆弱的芦苇”,我们太需要名著助我们强大和成长了。
“名著新读”有什么意义?
我们想从三个“新”的角度,放出名著的洪荒巨力,让它们慎重地与阅读者相遇:
逻辑的力量——我们希望通过“用逻辑切入名著”的新读,慢慢滋养阅读者的洞见,让苍白和浅阅读在此地结束。情感的力量——它涉及人性、伦理、道德、世界观、方法论等内涵,我们力争将这些名著的情感,变成颗粒饱满、能够触摸的文字,让你知道它来源于哪里,又要到哪里去,力争获得模仿和加持。语言的力量——我们从语言的角度将为阅读者提供两种臂助:一是为读者梳理出名著的金句;二是为读者细析名著语言张力之所在。
从书架望过去,我分明听见每本名著,都无声地在高叫着:我就是道路,我就是真理,我就是生命!
那么,让我们一本一本地将名著进行到底吧!
《瓦尔登湖》是美国作家梭罗独居瓦尔登湖畔的记录,由18篇散文组成,描绘了他两年多时间里的所见、所闻和所思,详细记录了梭罗内心的渴望、冲突、失望和自我调整,以及调整过后再次渴望的复杂的心路历程,几经循环,直到最终实现为止。该书崇尚简朴生活,热爱大自然的风光,内容丰富,意义深远,语言生动。
(串起《瓦尔登湖》最粗大的那根绳索是什么?李婕认为是“天性的刻度”)
当我们谈论《瓦尔登湖》时,我们在谈些什么
◎重庆市渝高中学 李婕
梭罗这人有脑子,像鱼有水、鸟有翅、云彩有天空,梭罗这人就是我的云彩,四方邻国的云彩,安静在豆田之西,我的草帽上。
——海子《梭罗这人有脑子》
28岁时,梭罗借了一柄斧头,孤身一人,走进瓦尔登湖边的山林,开荒种地,写作看书,独居两年。这段经历,被时人目为异端,被后世喻为“隐者”。翻开《瓦尔登湖》,发现这其实是一个误解。梭罗的湖居生活更像是一种试验,他通过建造木屋、种豆、钓鱼、观察野生动植物,探索生命意义的可能性。
我以为,梭罗试验的名字是:关于一个人天性深浅的刻度的探索。
梭罗通过艺术的方式来做自己决意想做的事情,用湖畔隐居的形式让自己的想法获得新生,试验结束,又洒脱回归现实社会。也因此,他的文字既没有失意隐居的暮年气,也不像浪漫主义者那样缥缈虚无,反而在自我选择身体力行的过程中产生了一种年轻的个性。
在望着瓦尔登湖四季流转之中,梭罗测出了自己心灵的边界与容量,并将汩汩清流引到心灵之中,让它玲珑剔透的随思考而流转,成为一汪清澈透亮的湖水。
惠特曼曾经评价梭罗是一棵橡树,它在风雨之中,在泥土干湿之中,越过过往之人的目光,探索自己可能长成的样子。
它可能长成什么样子呢?在瓦尔登湖畔,梭罗这样描述:
关于物质,他说,“我发现身旁的青年之所以不幸,乃是继承了田产房屋、仓廪畜群,以及各种农具的缘故,因为这些物什得之则易,弃之则难。”
关于占有,他说,“我不论在哪里坐下,就有可能在哪里生活,而周围的风光便以我为中心绵延开去。房屋无非一方座席,舍此还算什么?”
关于阅读,他说,“有质量的阅读,亦对真正的书籍发乎真意的阅读,是一项高贵的练习,需要耗费巨大的力气,远甚于时流所许的其他练习,因为它需要运动员经受的那种训练”——认定目标便毕生关注,永不更改。
关于时间,他说,“时间只是由我垂钓的一条溪流,我也在其中汲水取饮,但是,当我饮水的时候,却发现了它的沙底,也探得它是何其之浅。”
关于旅行,他说,“我的头颅就是用以开掘的利器,正如有些生命使用前爪和长喙,我会用它在这些山丘间掘进以开辟自己的道路。”
关于愚昧,他说,“若有必要,我们可以在河上少搭一座桥梁,哪怕因之迂回少许,也要让那个飞拱凌跨在包围着我们的愚昧深渊之上。”
还有许多关于种种……
梭罗在瓦尔登湖畔找到了安静。这种极致的简朴,并非是让大家羡慕它的湖光山色、山水之乐,而是,经过了我的审视,我选择这样的生活。
哈丁说《瓦尔登湖》有五种读法:
1.作为一部自然的书籍;
2.作为一部自力更生、简单生活的指南;
3.作为批评现代生活的一部讽刺作品;
4.作为一部文学名著;
5.作为一本神圣的书。
我想,无论哪一种读法都是合适的,关键是,我们知道自己读书的目的是什么。
(范雅说:《瓦尔登湖》最大的音量,在说这样一个道理:无功利就无审美,无审美就无生活)
功利生活的审美是无功利——《瓦尔登湖》上的生活
◎重庆外国语学校 范雅
在我们很多读者看来,以为梭罗是一个隐士,以为他是美国的陶渊明,其实恰恰不是。
陶渊明是退回田园,主动归去。
梭罗从来没有退过,一直存在。
他是主动选择自己的生活,面对自己的选择,他从来没有犹豫过,没有徘徊过。
他在《瓦尔登湖》中描写的生活,就是他真正的生活,也是他对生活真正的态度。
首先,梭罗是认真生活的人,他的《经济篇》中,细细计算了建造房子的材料和生活物资的价格,他和我们任何一个人需要正常生活的一样,他从来没有看不起生活。我知道很多清高的文人是看不起生活的,比如孔子不识五谷杂粮,陶渊明其实对耕地种田并不在行。梭罗的认真生活是对生活辨别得非常清楚,比如他知道生活必需品和奢侈品的区别。他说:“对许多人来说,具有这种意义的生活必需品只有一种,即食物。……对我们的身躯来说,最必需的是保持温度,是保持体内的生命体温。”(《瓦尔登湖·经济篇》)他说大多数的奢侈品以及许多所谓使生活过得舒适的东西,不但不是必不可少的,而且是确确实实有碍于人类的进步。
其次,梭罗是认真生活并正视人性的人。他对生活的本质这样说:“他们不该只游戏生活,或者只停留在研究生活,而社会却得在这样昂贵的游戏中供养他们;他们应该自始至终真诚的生活。”(《瓦尔登湖·经济篇》)他正视人性,也正视自我:“尽管存在着不少浮夸和伪善(我发现这是很难从我的麦子上分离出去的糠秕,不过,我也和任何人一样为此感到遗憾),在这件事上,我还是会痛快呼吸,伸直腰杆的,让心灵和身体都能如此释然,我下定决心,决不毕恭毕敬去变成魔鬼的代理人。”(《瓦尔登湖·经济篇》)
最后,梭罗是知道生活本质、正视人性后,并懂得审美的人。他写早晨的美好,写得让人心醉,“早晨是一天中最难忘的时刻,是觉醒的时光。……一个人如不相信每天都包含一个没有被他亵渎过的更新、更神圣的曙光时辰,那么他对生活已告绝望,正在走一条黑暗的下坡路。清醒即活着。”(《瓦尔登湖·我生活的地方,我生活的目的》)他对生活总是充满了哲学的审美,这样的审美又像是宗教似的信仰。他的审美是去功利化的,他是踏踏实实地去发现生活的美,如果生活不美,那么也要去体验它的不美,“要是它被证明是卑微的,那么,就把整个真正卑微的情况弄清楚并公之于世;要是它是崇高的,那就去体验它。”(《瓦尔登湖·我生活的地方,我生活的目的》)
如果要在中国找到一个与梭罗有些相似的人,那就是妻死鼓盆而歌、等生死齐贵贱、万物皆是审美的庄子。
庄子说过:“物物而不物于物,则胡可得而累邪!”(《庄子·外篇·让王》)
但是相比起庄子,我觉得梭罗更真实,他只要活着,就是审美,他说:“我不愿过着不是生活的生活,须知生活无限珍贵;我也不愿意过消极顺从的生活,除非必须这样做不可。我要深入地生活,吸取生活中的所有精华,刚强的、像斯巴达人那样坚毅地,清除一切不成其为生活的东西,大刀阔斧加以扫荡,仔仔细细加以清理,把生活逼到一个角落去,将其置于最低的条件之中。”(《瓦尔登湖·我生活的地方,我生活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