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其国
(四川省水利水电勘测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四川 成都 611731)
水库工程位于梅江河二级支流的溶溪河上,以农业灌溉为主,乡镇饮水等综合利用的中型水利工程。设计库水位451.50 m,总库容2 149×104m3。
溶溪河总体流向NE向,与岩层走向大致相同,为纵向河谷。水库由溶溪河主库和茅坡溪支库组成,回水长度分别约6.5 km,3.0 km;属岩溶—侵蚀低山地貌,多呈“U”型谷。出露可溶岩有奥陶系下统红花园组(O1h)、桐梓组(O1t),寒武系上统毛田组(∈3m)、后坝组(∈3h),中统平井组(∈2p)、高台组(∈2g)及寒武系下统清虚洞组(∈1q)之灰岩、白云岩夹少量灰质白云岩、白云质灰岩等,非可溶岩为志留系下统龙马溪组(S1ln)、奥陶系上统涧草沟组(O3j)及五峰组(O3w)之泥岩、页岩夹泥灰岩、砂岩等和奥陶系下统大湾组(O1d)之泥灰岩、页岩夹粉砂岩等,均呈NE-SW向沿构造线呈条带状展布(水库区岩溶水文地质图见图1)。构造上位于鸡公岭背斜南东翼、平阳盖向斜北西翼,总体为一单斜构造,岩层产状N40°~60°E/SE∠40°~60°,库盆内无断裂构造分布。
主要发育溶沟、溶槽、溶穴、溶隙、洼地、落水洞、溶洞、暗河等形态各异的喀斯特地貌形态。
工区岩溶水以石灰岩溶蚀作用最强,次为白云岩类。碳酸盐类岩溶水为地下水主要类型,大多呈股状;白云岩、碎屑岩的岩溶不发育,地下水多为岩溶裂隙水。调查常年性泉水点50个,一般流量0.1 L/s~1.5 L/s,最大S152,S153暗河泉6 m3/s~7 m3/s;季节性泉水点35个,一般流量0.01 L/s~1.0 L/s,最大流量2.0 L/s。受大气降水及地表水补给,以泉的形式出露并排泄于河谷。
1)从泉点流量动态变化来看,季节变化明显。
2)平面分布上,泉点出露受地层岩性及构造控制。在灰岩、白云岩中泉水点分布较多,特别是在透水岩层与非透水岩层接触带,泉水分布较广。
3)垂直分布上,泉点受岩溶发育影响,高程560 m以下和河流两侧泉点分布较集中,也是水平岩溶(溶洞、暗河出口)较发育地带。
4)调查常年性泉水分布位置主要集中在河流两岸及洼地两侧,溶溪河为最低侵蚀基准面,反映出河谷水动力条件为补给型。
在岩溶发育诸多因素中,地层岩性是基础,地质构造是主导,而水动力条件是决定因素。岩性和地质构造的差异控制岩溶发育强度、深度及其分布,而岩溶发育程度、形式又直接影响到岩溶水富集。因此具明显不均一性。
1)不同地层与岩性组合,岩溶发育强度具明显差异性。石灰岩类可溶性大于白云岩类和泥质灰岩类。
2)岩溶发育方向受构造控制。库区岩溶发育方向主要受NE向构造控制,与主构造线方向一致。
3)岩溶发育具阶段性。库区内溶洞及岩溶泉发育可分两层:第一层相当于乌江Ⅲ期的Ⅲ-1岩溶亚期,高程对应Ⅱ级阶地或以上(高出河水位20 m~200 m)。第二层相当于乌江Ⅲ期的Ⅲ-2岩溶亚期,高程对应Ⅰ级阶地(高出河水位3 m~10 m),该时期岩溶发育逐渐减弱岩溶分布高程示意图见图2。
4)岩溶发育具不均一性。顺层面或构造线方向地下水力联系较好,岩溶发育较强烈,而切层方向地下水力联系差,岩溶发育弱。
根据地层岩性、地质构造、水文地质特点、岩溶发育强度、泉水点分布和流量及渗漏形式等特征,水库区岩溶水文地质区划见表1。
据平面地质测绘、物探、勘探等揭示,水库区具以下特征:1)无大的地质构造;2)地层连续,无缺失,地层间整合接触,无古风化壳存在;3)补给型河流;4)无单薄分水岭存在;5)高程420.0 m以上为中等岩溶发育区,400 m~420 m为弱岩溶发育区。因此水库区总体上向库周渗漏的可能性较小。
水库蓄水后可能存在沿岩层走向方向的左、右坝肩两岸岸坡向下游低邻谷的渗漏问题:1)左岸支库茅坡溪库水向下游低邻谷溶溪河、梅家沟、薄道沟的渗漏问题;2)右岸主库库水沿奥陶系中统可溶岩地层向下游土地堡沟、袁家沟的渗漏问题。
表1 水库区岩溶水文地质区划表
1)库尾地层向下游邻谷薄道沟的渗漏问题。
分布地层为寒武系下统清虚洞组(∈1q)、中统高台组(∈2g)和平井组(∈2p),地面高程435 m~1 000 m,库尾到下游薄道沟水平距离约2.5 km。岩性为厚层块状灰岩、白云岩夹薄层页岩、石英砂岩,总厚度大于600 m。地表溶槽、溶穴、溶隙较发育,未见大的溶洞,为弱喀斯特化地层,属Ⅱ-2(弱岩溶发育区)。库尾暗河泉水S152,S153等出露高程454.26 m~457.49 m,泉水补给库水。薄道沟中出露常年性岩溶水S140~S142,高程516.62 m~518.41 m(高于库水位),因此在茅坡溪~薄道沟间存在高于500 m以上的地下水分水岭。因此不存在库水向下游邻谷的渗漏问题。
2)寒武系上统后坝组(∈3h)地层向下游邻谷的渗漏问题。
分布于库尾~库中段,出露宽度约2.9 km,地面高程430 m~900 m,左岸到下游薄道沟水平距离约1.8 km。岩性为厚层块状白云岩,总厚270 m~300 m。该地层岩溶不发育,仅地表发育少量溶槽、溶隙等,为弱喀斯特化地层,属Ⅱ-2区(弱岩溶发育区)。发育溶洞K117洞口高程460.27 m,呈斜长条形,底宽3.5 m~4 m,高5 m~7 m,可见水平深度约50 m,地下水流量0.2 L/s~0.6 L/s,顺岩层走向N50°~55°E发育;薄道沟发育溶洞K125,洞口高程470.60 m,呈斜长条形,底宽0.3 m~1.0 m,高5 m~6 m,可见水平深度约30 m,地下水流量1.0 L/s~2.5 L/s,基本沿岩层走向N48°E发育。岸坡常年性泉水点S111等,分布高程高于455.36 m,一般流量0.1 L/s~0.3 L/s。长观孔库ZK1、库ZK2地下水位高程分别为483.76 m~485.29 m,494.89 m~496.29 m,高于库水位32.26 m~44.79 m。以上说明存在高于库水位的地下水分水岭,且高程大于495 m。据物探成果,存在4处低阻异常区(推测为溶蚀及影响区)均分布于库外,深部无连通性岩溶管道,岩溶不发育。因此不存在库水向下游邻谷薄道沟的渗漏问题。
3)寒武系上统毛田组(∈3m)地层向下游邻谷的渗漏问题。
分布于支库中段,出露宽度约200 m,地面高程415 m~581 m。左岸到下游溶溪河、梅家沟、薄道沟水平距离分别约2.1 km,2.3 km,2.7 km。岩性厚层状灰岩、白云质灰岩及白云岩不等厚互层,总厚度90 m~110 m。据平面地质测绘,地表发育少量溶蚀沟槽、溶隙、溶穴等,未发现暗河或地下岩溶管道,岩溶不发育,属Ⅱ-1区(中等岩溶发育区)。在刘家湾洼地见规模较小的落水洞K107~K09,K115,K116,暴雨季节雨水从河床岸边或泉水点S19等常年性泉水点流出。刘家湾一带泉水点高程496.59 m~552.84 m,梅家沟水车村泉水点S166高程为472.01 m。据钻孔库ZK3、长观孔库ZK7、库ZK10未发现岩溶管道、溶洞或暗河,遇洞率为0;据水文试验,库水位附近及以下新鲜岩体透水率为0.6 Lu~6.4 Lu,属弱透水层。观测地下水位高程466.97 m~506.85 m(2017年3月~2020年12月),高于库水位15.47 m~55.35 m。说明在刘家湾与梅家沟间存在地下水分水岭,推测高程大于474 m。据物探成果,存在2处异常区(推测为溶蚀及影响区)均分布于库外,无连通的岩溶管道,岩溶不发育。因此水库蓄水后不存在库水向库外渗漏的问题。
4)奥陶系下统桐梓组(O1t)地层向下游邻谷的渗漏问题。
分布于支库中段,出露宽度约300 m,地面高程407 m~630 m。左库到下游溶溪河、梅家沟水平距离分别约1.4 km,2.2 km,溶溪河上、下游地下水比降约7‰。地层岩性为薄~厚层块状灰岩夹白云岩、白云质灰岩,顶部分布厚约1.0 m的石英砂岩,下部夹5 m~7 m的黄绿色页岩,该层总厚140 m~200 m。据平面地质测绘,地表发育溶槽、溶隙和落水洞、溶洞K104,K120等共6个,常年性泉水点K127,S169等共7个,未发现暗河或地下岩溶管道,岩溶不发育,属Ⅱ-1区(中等岩溶发育区)。刘家湾洼地分布落水洞K10,K12,K100,K104;支库左岸河岸边见溶洞K127,基本沿岩层走向N50°E发育,地下水流量0.2 L/s~0.3 L/s,常年有水,随季节性变化。暴雨季节K104雨水从水车村泉水点S103(高程479.21 m)、S104(高程456.62 m)流出;K120雨水从泉水点S144(高程407.77 m)流出等,说明地下水分别向茅坡溪和溶溪河排泄。地下水长观孔库ZK4揭示,风化岩体中见少量溶蚀小孔,新鲜岩体完整,未见岩溶管道、溶洞或暗河等,遇洞率为0。据水文试验资料,地下水位高程459.96 m~467.66 m(2016年12月~2020年12月),高于库水位8.46 m~16.16 m。以上说明该地层存在地下分水岭,其高程高于库水位。据物探成果,未发现低电阻率异常区,无连通的岩溶管道。因此不存在库水沿该地层向下游的渗漏问题。
5)奥陶系下统红花园组(O1h)地层向下游邻谷的渗漏问题。
分布于支库中段,出露宽度约160 m,地面高程410 m~651 m,到下游溶溪河水平距离约1.1 km,地下水比降约7‰。岩性为厚层块状灰岩,厚40 m~60 m。底部为厚1.2 m~1.5 m的石英砂岩、顶部与大湾组(O1d)黄绿色页岩分界。据平面地质测绘,地表发育小溶槽、溶隙,未见落水洞、溶洞,未发现暗河或地下岩溶管道。由于该层灰岩夹于石英砂岩和页岩相对隔水层之间,且厚度较小,支库河水到排泄基准面比降小(约8‰),说明本层地下水活动弱,岩溶不发育,属Ⅱ-1区(中等岩溶发育区)。长观孔库ZK8、库ZK9,新鲜岩体完整,未见溶蚀现象,遇洞率为0。库ZK8投放示踪剂进行连通试验,连续观测半月以上,未发现示踪剂从河流或岸坡流出,说明地下水渗透途径长,与外界连通性差,渗透比降小。库ZK8、库ZK9地下水位高程分别为451.68 m~458.38 m,528.61 m~535.71 m(2017年3月~2020年12月),因此存在高于库水位的地下水分水岭。据物探,库ZK8位置存在1处相对低阻异常区,推测为溶蚀裂隙及影响区,未发现连通的岩溶管道。因此水库蓄水后不存在库水沿该地层向下游溶溪河的渗漏问题。
6)奥陶系下统大湾组(O1d)地层向下游邻谷的渗漏问题。
分布于坝址左、右坝肩一带,河流总体流向同岩层走向基本一致,岩性为泥灰岩、页岩夹粉砂岩、砂岩,底部夹薄层灰岩。据平面地质测绘、钻孔及声波测试资料,地表未见溶洞等溶蚀现象,岩体溶蚀微弱,属Ⅲ区(非岩溶发育区),为相对隔水层。因此该地层不存在库水沿坝肩向下游溶溪河的渗漏问题。
库尾至邓石溪间的库岸段山体雄伟宽厚,无低邻谷存在,可溶岩受非可溶岩阻隔,且非可溶岩厚度大,特别是龙马溪组(S1ln)泥岩、页岩,厚度大于200 m,封闭条件好,因此该库岸段不存在向右岸山体外的渗漏问题。
邓石溪~右坝肩库岸段为横向河谷,在右坝肩下游垂直溶溪河发育土地堡沟、袁家沟等支沟,沟内常年有水,分别距坝肩约0.9 km,1.7 km。右坝肩地层由大湾组(O1d)和五峰、涧草沟组(O3w+j)、龙马溪组(S1ln)组成,岩性为泥灰岩、泥岩、页岩等,为相对隔水层,属非可溶岩发育区(Ⅲ区),不存在渗漏问题。宝塔、十字铺组(O2b+sh)岩性为灰岩,厚40 m~70 m,地表发育溶孔、溶隙、溶槽,未发现溶洞、落水洞及贯通性岩溶管道。因此地下水活动弱,岩溶不发育,属Ⅱ-1区(中等岩溶发育区)。常年性泉水点S53出露高程459.18 m,地堡沟灰岩出露最低高程456.01 m,长观孔库ZK6地下水位高程517.78 m~527.73 m,均高于库水位。说明存在远高于库水位的地下水分水岭。物探亦未发现连通的岩溶管道。因此水库蓄水后不存在库水向下游邻谷的渗漏问题。
据大坝钻孔水文试验成果,坝基、坝肩风化岩体以中等透水层为主,新鲜岩体以弱透水层为主,存在透水岩层,故存在坝基渗漏和绕坝渗漏问题,需采取防渗帷幕灌浆工程措施。
水库区由溶溪河主库和茅坡溪支库组成,属岩溶—侵蚀低山地貌,库岸山体高大宽厚,无单薄分水岭及低矮垭口分布,在地形上封闭条件较好。库盆由志留系非可溶岩地层和奥陶系、寒武系可溶岩~非可溶岩地层组成,可溶岩属弱~中等岩溶发育区,地表发育少量洼地、落水洞、溶洞,通过大量平面地质测绘、勘探、物探、示踪试验等证实,可溶岩主要以浅表层风化溶隙、溶孔发育为主,溶蚀作用不强,深部岩溶不发育,不存在大型管道式溶洞或暗河;加之河流为补给型河流,岸坡均存在高于库水位451.50 m的地下水分水岭;通过对大坝坝基、坝肩的防渗帷幕灌浆工程措施,水库库盆封闭性良好,因此蓄水后不存在库水向周边岸坡及左、右坝肩向下游邻谷的渗漏问题。因此水库具备成库条件。
评价喀斯特地区水库渗漏问题一直是难题,但只要通过平面地质测绘、勘探、物探、示踪试验等,查明库区基本地质条件、可溶岩和非可溶岩分布范围,可溶岩的地形地貌、地层岩性、溶洞、落水洞、岩溶管道、泉水点等分布位置、高程、规模、流量等,分析岩溶发育特征、岩溶水文地质特征、地下水补径排关系的动态特征及其规律等。在满足条件和对大坝采取防渗工程措施,水库成库是完全可行的。目前水库正在施工,蓄水后应加强库周的监测和巡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