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慧英,刘 青,魏晓明,林黎明,李俊娟
开滦总医院心血管内科,河北唐山 063000
心房颤动是十分常见的心律异常,在一些器质性心脏病中较为高发。心房颤动同时也是诱发心力衰竭的重要原因[1],尤其是对于慢性心房颤动患者,长时间的心房颤动不但会促进心力衰竭的疾病进展,同时心房颤动作为心力衰竭的高危因素,若不及时干预极易引发严重并发症[2]。研究发现,心房颤动引发心脏栓塞和血流动力学改变,对心房颤动患者的生命安全和生活造成严重影响[3]。有学者提出临床及时诊治对心房颤动患者预后的改善十分重要[4]。研究表明,在Ⅰ型胶原蛋白的合成过程中,Ⅰ型前胶原C末端肽(CⅠCP)会随之释放,认为CⅠCP是心房纤维化十分重要的标志物。对临床预测心房颤动患者心房纤维化和心力衰竭严重程度存在一定的价值[5]。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NLR)是近几年开始备受关注的复合炎症标志物,有研究发现NLR越高,脑钠肽(BNP)水平也越高,心力衰竭患者的心功能越差[6]。NLR作为一种应用广泛、经济型的复合炎症标志物,对心力衰竭的严重程度具有一定的预测价值。鸢尾素可对稳定型心绞痛患者冠脉的严重程度进行预测,对预防心肌缺血和再灌注损伤具有重要的价值,而且鸢尾素高表达可减少脂代谢异常的发生,血清鸢尾素水平与心力衰竭程度存在一定的相关性,可预测心力衰竭程度[7]。本研究探讨外周血CⅠCP、NLR及鸢尾素在心房颤动合并心力衰竭患者中的表达及诊断价值,以提高心房颤动合并心力衰竭的诊断效果。现报道如下。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8年2月至2020年2月本院心房颤动合并心力衰竭住院患者310例(A组)作为研究对象,另选取同期在本院住院的心房颤动不合并心力衰竭(B组)、无心房颤动和心力衰竭(C组)患者各100例作为对照组。纳入标准:(1)符合心房颤动的分类标准及心力衰竭的诊断标准[8-10];(2)结合临床症状表现、超声心动图测量结果等确诊为持续性或永久性心房颤动;(3)均由主治医师确诊并签名;(4)年龄40~80岁;(5)对本研究知情并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1)风湿性二尖瓣狭窄;(2)入组前进行心脏瓣膜置换术;(3)慢性肺源性心脏病和先天性心脏病;(4)凝血功能障碍;(5)颅内或全身性感染;(6)合并重要脏器疾病或功能衰竭;(7)不配合治疗。3组患者性别、年龄、体重指数(BMI)、文化水平、居住地、血脂蛋白水平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本研究经本院伦理委员会批准。
表1 3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
续表1 3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
1.2方法 所有患者入院当日抽取肘静脉血8 mL,取其中肘静脉血5 mL,3 000 r/min,离心10 min,取血清0.2 mL,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CⅠCP、鸢尾素水平,BNP采用化学发光法检测,试剂盒购自上海酶联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全部操作均按照试剂盒说明书中的步骤进行。另外3 mL放置抗凝管中,在1 h内采用全自动血常规检测仪MC-6200(深圳市库贝尔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完成血常规检测,计算NLR。入院当天采用彩色多普勒超声心动图对左室射血分数(LVEF)数值进行检测并记录。
1.3诊断标准及诊断效果评价 心房颤动合并心力衰竭的诊断:以患者症状、体征及辅助检查结果为依据进行综合判断。 CⅠCP、NLR及鸢尾素诊断的临界值:分别绘制CⅠCP、NLR及鸢尾素诊断心房颤动合并心力衰竭的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曲线),根据各切点的灵敏度和特异度,计算约登指数,以约登指数最大所对应的数值作为最佳临界值。CⅠCP、NLR及鸢尾素联合诊断的方式为平行联合,即任何一个检测方法出现阳性,即判定为阳性。采用灵敏度、特异度、准确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和ROC曲线下面积(AUC)评价诊断效果。AUC<0.5视为无诊断价值,AUC 0.5~<0.7视为诊断价值较低,AUC 0.7~0.9视为诊断价值较高,AUC>0.9视为诊断价值极高。
2.1各组CⅠCP、NLR、鸢尾素水平比较 A组CⅠCP、NLR水平均高于B、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鸢尾素水平低于B、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各组CⅠCP、NLR、鸢尾素水平比较
2.2各组BNP、LVEF水平比较 A组BNP水平均高于B、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LVEF水平低于B、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各组BNP、LVEF水平比较
2.3CⅠCP、NLR、鸢尾素与BNP、LVEF的相关性分析 CⅠCP与BNP呈正相关(P<0.05),与LVEF呈负相关(P<0.05);NLR与BNP呈正相关(P<0.05),与LVEF呈负相关(P<0.05);鸢尾素与BNP呈负相关(P<0.05),与LVEF呈正相关(P<0.05),见表4。
表4 CⅠCP、NLR、鸢尾素与BNP、LVEF的相关性分析
续表4 CⅠCP、NLR、鸢尾素与BNP、LVEF的相关性分析
2.4CⅠCP、NLR、鸢尾素单项及联合检测诊断心房颤动合并心力衰竭的ROC曲线分析 CⅠCP、NLR、鸢尾素诊断心房颤动合并心力衰竭灵敏度分别为64.50%、66.50%、71.00%,特异度分别为90.00%、93.00%、75.00%。 CⅠCP、NLR、鸢尾素联合诊断的灵敏度和特异度分别为90.30%、60.00%。见表5。ROC曲线分析显示,CⅠCP、NLR、鸢尾素及联合诊断心房颤动合并心力衰竭的AUC分别为0.902(95%CI:0.870~0.934)、0.997(95%CI:0.993~1.000)、0.731(95%CI:0.661~0.801)、0.998(95%CI:0.995~1.0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图1。
图1 CⅠCP、NLR、鸢尾素单项及联合检测诊断心房颤动合并心力衰竭的ROC曲线
表5 CⅠCP、NLR、鸢尾素单项及联合检测诊断心房颤动合并心力衰竭的效果
心房颤动合并心力衰竭的及时诊断可提升患者生存质量,改善预后,提高疗效[11]。BNP主要通过对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产生抑制作用,阻碍合成皮质激素和交感神经释放递质,舒张血管平滑肌,扩张血管以减小脉管系统和小循环阻力,提升肾小球滤过率,产生利尿、钠和扩张血管的作用,从而调控血压和水、钠。BNP是心力衰竭的定量标志物,可以体现左室舒张和收缩、瓣膜和右室功能障碍情况。心房颤动患者LVEF降低是心肌纤维化、心肌重构的体现,可进一步促进心房颤动的进展,两者相互影响,造成疾病持续恶化。心房颤动发生时LVEF降低和心脏负荷增大,造成心脏结构发生改变、心功能退化,从而诱发心力衰竭[12]。Ⅰ型胶原蛋白的伸展性极强,如果心房中Ⅰ型胶原蛋白表达增多,可导致心房扩大,扩大之后的心房可容纳较多的折返子波,促进了心房颤动的发生和进展。有研究发现合成Ⅰ型胶原蛋白的过程中会伴随着CⅠCP定量释放,认为CⅠCP水平升高是心房纤维化的标志[13]。鸢尾素作为一种能量平衡的调节因子,其水平与心力衰竭存在十分紧密的关系,鸢尾素对心力衰竭患者心血管不良事件的发生具有一定的预测价值[14]。
本研究结果显示,A组CⅠCP、NLR水平均高于B、C组,鸢尾素水平低于B、C组,表明心房颤动合并心力衰竭患者血清CⅠCP、NLR表达上调,鸢尾素表达下调。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CⅠCP与BNP呈正相关,与LVEF呈负相关;NLR与BNP呈正相关,与LVEF呈负相关;鸢尾素与BNP呈负相关,与LVEF呈正相关。分析认为心房颤患者左心房内径变大,LVEF降低,心房颤动的持续时间较长,左心房内径和LVEF的变化更加显著。为维持细胞外基质的稳定性,心肌组织中的成纤维细胞存在组织型基质金属蛋白酶-1(MMP1)的表达,BNP因Ⅰ型胶原蛋白被MMP-1降解,BNP水平升高,导致心肌纤维化更加严重[15]。CⅠCP、NLR水平升高可促进心房纤维化,引发心力衰竭,鸢尾素水平升高可减轻心力衰竭严重程度。 CⅠCP、NLR、鸢尾素联合诊断的灵敏度和特异度分别为90.30%、60.00%。由于CⅠCP、NLR、鸢尾素分别通过不同作用机制参与心房颤动合并心力衰竭的发生和发展,3种指标联合检测可能有助于降低其门诊筛查的漏诊率。
李彦明等[16]研究指出,合并心力衰竭的心房颤动患者血清CⅠCP、BNP水平比心功能正常的心房颤动患者高,提示心力衰竭患者心房纤维化与CⅠCP、BNP水平可能存在相关性,心房颤动患者细胞外基质中物质合成和降解的平衡被打破,心房纤维化与心房颤动的发生机制存在紧密的联系。另外有研究显示,CⅠCP水平与左心房内径呈正相关,与LVEF呈负相关[17];唐超等[18]研究报道,心力衰竭患者NLR与BNP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均与本文研究结果一致。巨敏等[19]研究表明,心力衰竭患者血清鸢尾素水平与BNP呈负相关,血清鸢尾素水平越低,BNP水平就越高,心力衰竭程度也越高。LVEF也是当前临床上应用较为广泛的一类反映心脏收缩功能的指标,研究结果显示心力衰竭患者鸢尾素水平与LVEF呈正相关,血清鸢尾素水平越高,LVEF值也越高,而心力衰竭程度降低[20],与本文研究结果一致。吴彬彬[21]研究表明,NLR可应用于预测老年心力衰竭患者预后,与本文研究结果基本一致。
综上所述,CⅠCP、NLR、鸢尾素可用于心房颤动合并心力衰竭的辅助诊断,具有较高的灵敏度、特异度和准确度。但是,本研究还存在不足之处,受样本量的影响,本研究结果有待前瞻性、扩大样本量的多中心研究以验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