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 妍,王奕迪
(陕西师范大学 民族教育学院,陕西 西安 710062)
教育资源合理配置对增强教育发展能力、提升教育品质与活力、促进教育均衡发展以及推动实现教育公平至关重要。《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明确指出要均衡配置校舍、教师、图书及设备等各项资源,推进教育均衡发展。党的十八大报告强调要合理配置教育资源,大力促进教育公平。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则强调要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明确提出扩大省级政府教育统筹。优化教育资源配置,提升教育资源配置效率,已成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教育强国的重要战略路径。教育资源作为教育的核心要素,其合理配置和共享发展也日益成为影响我国教育事业发展乃至实现社会公平的重要因素。教育事业的可持续发展以及教育公平的实现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育资源配置的科学性和合理性。而科学合理的教育资源配置能够促进有限教育资源利用效率的最优化与最大化,为实现我国教育现代化,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奠定坚实基础并提供有力保障。
尽管与东、中部相比,西部教育事业发展相对落后,其教育发展的影响因素也更为复杂,但随着国家加大新一轮西部开发力度、深化与丝路沿线国家的合作交流,深入实施以科技创新驱动高质量发展战略以及“一带一路”倡议的持续推进,给西部教育发展带来新的机遇与挑战,使原本闭塞的西部教育成为了对外开放的前沿。教育资源作为一种生产性要素,对于教育发展水平相对落后的西部而言是促进其教育整体发展的基础保障。通过统筹调配西部教育资源,因地制宜灵活调整其配置结构与方式,实现西部教育资源效益最大化,不仅有利于促进我国教育均衡发展、缩小区域差距,而且有助于在“一带一路”建设进程中彰显社会主义现代化教育强国风范,其意义重大。而对西部教育资源配置状况进行客观的测度和衡量,是实现西部教育资源优化配置、推进西部教育均衡发展的重要前提。
近年来,教育资源配置公平性逐渐成为衡量国家文明程度的重要指标。越来越多的关注教育资源配置的相关研究,主要从时空布局、公平性、效率评价、影响因素和优化策略等方面来研究。从时空布局来看,有研究测算了西部某省32个县(区)的中职教育资源配置效率,并运用空间自相关分析法从时空维度综合分析其教育资源配置效率,指出教育资源配置效率的正向空间溢出效应逐渐增强。[1]有研究借鉴新古典经济增长理论的收敛假说,对我国各教育阶段教育资源配置区域差异的动态演变趋势进行了分析。[2]从公平性来看,有研究利用省级面板数据,对扩招前后我国高等教育资源配置的区域性差异变化以及不均衡格局形成的影响机制展开实证性分析。[3]有研究探究教育资源配置在社会公平实现中的作用,分析现行教育资源配置中存在的问题,探析通过教育资源配置推动社会公平的路径。[4]从效率评价来看,有研究采用DEA方法客观评价学校布局调整政策实施以来基础教育资源配置的效率,指出基础教育资源配置效率达到最优,教育资源被充分利用。[5]有研究通过采用数据包络分析法,评价并比较了我国31个省(市、自治区)的义务教育资源配置效率,指出我国义务教育资源配置效率总体较高且呈上升态势,但存在省际差异;教育资源投入冗余现象普遍存在,且配置效率受经费影响较大。[6]从影响因素来看,有研究从地级及以上城市层面的高等教育规模入手,分析高等教育资源的空间分布格局和演化特征,指出由东北往西南,高等教育规模扩张对经济增长的影响越来越大。[7]有研究利用多层线性模型,对我国高等教育资源配置差异及其影响机制进行了实证研究,指出高等教育资源配置差异是区域层面的政府和市场因素与院校层面的机构特征等多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8]从优化策略来看,有研究通过文献分析归纳了我国数字教育资源供给的发展历程,通过实证研究发现了我国数字教育资源供给的现存问题,并提出了优化数字教育资源供给具体策略。[9]有研究指出通过优化教育资源配置环境条件、增加资源总量、设置差异化标准和制定合理化资源配置标准等策略实现民族地区教育资源公平化配置。[10]
从现有研究成果来看,对西部教育资源配置的空间分异研究尚且有待加强。基于此,本研究以2010~2019年我国西部12个省(市、自治区)有关教育资源配置的真实数据为研究对象,通过构建西部教育资源配置评价指标体系,分析我国西部教育资源配置的时空差异,并辅之以基尼系数和泰尔指数测算西部教育资源配置的均衡状态,依据研究结果切实提出西部教育资源配置的优化策略,以期为促进我国西部教育资源公平合理分配,进一步缩小我国教育发展区域差异,推动我国教育事业实现良性发展提供理论与实证支持。
本研究采用资源密度指数(Resources Density Index)、基尼系数和泰尔指数等方法测度我国西部教育资源配置的区域间差异和区域内差异。为了对我国西部教育资源配置的动态变化进行整体观测,本研究采用最大期望算法(Expectation-Maximization algorithm,EM),对个别缺失数据补全后再进行整体测算。
1.资源密度指数
一个国家或地区的教育资源基本指标能够反映其教育资源配置总量及密度。本研究基于我国研究者提出的卫生资源密度指数(Health Resources Density Index,HRDI)的设计方法[11],构建出教育资源密度指数(Education Resources Density Index,ERDI)来描述教育资源在人口和地域面积上的分布状况,并以此建立教育资源的布局模型:
该指标在数值上等于每千学生人口教育人力资源和每平方千米教育资源的几何平均数,能够直观反映教育资源按人口和地理分布的综合配置水平。
2.洛伦兹曲线(Lorenz curve)与基尼系数
美国经济统计学家M.O.洛伦兹(Max Otto Lorenz)提出了洛伦兹曲线,用于分析财富收入分配的平等现象,其曲线的弯曲程度反映了收入的平等性,即曲线越弯曲,收入分配越不平等;越平直,则收入分配越平等。
洛伦茨曲线分别以累计人口百分比和累计收入百分比为横纵坐标,如图1所示,对角线OL为完全平等线,曲线OL与对角线OL之间的面积SA为不平等面积,三角形OLH的面积SA+SB为完全不平等面积,SA与(SA+SB)之比为基尼系数,即:
基尼系数是意大利统计学家基尼(CorradoGini)依据洛仑兹曲线提出的,是衡量社会收入差距程度的重要指标,后来成为衡量均衡程度的重要测量方法。教育基尼系数在此基础上发展而来,是衡量教育均衡程度的重要指标。本研究利用以下公式获得基尼系数测算结果:
在本研究中,Xi为在校学生数、面积或地区生产总值的累计百分比,Yi为教育人力资源、教育经费或办学条件的累计百分比。基尼系数的取值范围为[0,1],系数越大则越不公平,系数越小则越公平;系数为0则无差异,系数为1则存在绝对差异。按照国际惯例:基尼系数在0~0.2时为最优状态,表示非常公平;在0.2~0.3时为较好状态,表示相对公平;在0.3~0.4时为正常状态,表示比较合理;0.4为配置差距警戒线;在0.4~0.5时已处于警戒状态,表示比较不公平;0.6以上则处于极度不平等的危险状态。
3.泰尔指数
泰尔指数是衡量个人之间或者地区间收入不平等程度的指标,因泰尔(Theil)利用信息理论中的总熵概念对收入不平等进行测算而得名。泰尔指数最大的优势在于具有良好的分解性,能够将总体差异分解为各区域之间的差异以及各区域内部的差异。而基尼系数只能直观地从总体上呈现出地区间差异程度,无法对总体差异进行群组分解,因此这两种方法存在一定互补性。本研究将西部划分为西部民族地区与西部非民族地区两组,其教育资源差异划分为组内差异TW与组间差异Tb.其中,组内差异为两组内部教育资源配置的泰尔指数,组间差异为两组之间教育资源配置的泰尔指数。泰尔指数越大,则表示各地区的差异越大。本研究以人口为加权变量的Theil-L指数衡量西部教育资源配置的均衡情况,其计算公式如下:
其中,n为地区数,Yi为i地区的在校学生数占西部在校学生总数的比重,Ei为i地区教育资源占西部的比重;yij为第i地区第j省的在校学生数占西部的比重,eij为第i地区第j省教育资源占西部的比重。
根据前人已有研究[12][13][14],本研究以人力、物力、财力三项基础性资源为切入点,对西部教育资源配置及其动态发展情况进行分析。需要说明的是,尽管教育资源的内涵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不断得到丰富与拓展,但在教育水平相对落后的西部,仍需以传统教育资源标准为主要依据来评估其教育发展。本研究在此基础上,依据数据的可得性、有效性、科学性等原则,选取人力资源、财政经费以及办学条件作为西部教育资源配置指标体系的一级指标。一级指标确定后,根据需要将一级指示拓展为11个二级指标,以此构建出西部教育资源配置指标体系(详见下表1)。具体而言,首先,衡量教育人力资源的指标主要划分为专任教师数量与质量两个维度。专任教师数量的充足程度是推动教育顺利发展以及教育质量稳步提高的根本保障;教师是教育教学活动的贯彻者与实施者,其质量是决定教育教学效果的重要因素,而教师质量主要体现在教师的职称等级与学历水平等方面。其中,教师职称作为反映教师知识水平与胜任能力的基本符号,是衡量师资质量的基本指标;教师学历则是衡量教师受教育水平与其可持续发展潜力的重要尺度。其次,教育经费投入总量及其增长速度对教育事业发展规模扩大、提质增速起到决定性作用。西部教育财政经费的投入水平不仅体现了国家在政策和经济层面的重视与支持,还体现了国家对西部教育事业发展的人文关怀。教育财政经费主要包括教育经费总支出、公共财政预算内教育经费、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以及地方财政教育经费支出,其中金额越高,说明教育发展的经费保障越充足。最后,良好的办学条件是教育教学工作正常开展的基本保障,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反映学校的办学规模与实力。本研究所指涉的西部教育办学条件主要包括学校固定资产总值、教学及科研仪器设备总值、图书总量和学校产权计算机总量等有形资源等。
表1 西部教育资源配置指标体系
依据数据的真实性与可获得性原则,本研究搜集整理了2010~2019年我国西部12省(市、自治区)有关教育资源配置的相关数据,其数据主要来源于2010~2019年《中国教育统计年鉴》《中国教育经费统计年鉴》《中国统计年鉴》、各省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以及全国教育经费执行情况统计公告等。
1.西部教育资源配置基本情况
根据研究结果可知,2010~2019年我国西部教育资源配置总量呈上升趋势。为了进一步探查西部各项教育资源配置密度情况,本研究采用ArcGIS 10.0绘制了西部各项教育资源配置ERDI分布图,能够较为直观地获得西部教育资源配置密度的差异情况及变动趋势。由于篇幅所限,本研究分别从人力资源、财政资源和办学条件一级指标所涵盖的二级指标中选取权重值最大的指标进行详细阐述,并选取时间点为2010年、2015年和2019年的样本数据进行对比分析。
首先,就西部教育人力资源配置密度而言,本研究选取了人力资源配置一级指标所涵盖的二级指标中权重值最大的“本科及以上学历教师(以下简称高学历教师)数量”指标ERDI来反映其配置情况。如图2所示,西部高学历教师ERDI总体均有上升,并呈现出从西北地区到西南地区逐渐增长趋势。其中,重庆高学历教师数ERDI一直保持最高,西藏则一直处于最低,前者增幅大于后者,两者间差距不断扩大,至2019年重庆高学历教师ERDI约是西藏的10倍。宁夏高学历教师ERDI虽略有增长,但其排名却有所下降,贵州和广西后来居上超过宁夏。由此可见,西部人力资源空间分布仍存在较大差异。这是由于我国西部教育人力资源的薪酬体系、激励政策等方面存在显著的省际差异,西部较发达地区对高素质人力资源更具吸引力,且更容易使教师留得住、教得好,保证人力资源充足有质量。
图2 2010年、2015年、2019年本科及以上学历教师数量ERDI
其次,就西部教育财力资源配置密度而言,本研究选取了财政资源配置一级指标所涵盖的二级指标中权重值最大的“教育经费总支出”指标ERDI来反映其配置情况。如图3所示,西部教育经费总支出ERDI的空间布局有明显变化。第一,各省教育经费总支出ERDI均有所增长,其空间分布总体上西南地区大于西北地区。第二,西部教育经费总支出ERDI的区域间差异较大,三年的最大值均大于最小值的5倍。第三,西部教育经费总支出ERDI最大值仍是重庆,西藏虽然得益于国家政策的倾斜,教育经费投入快速增长,但仍处于末位;宁夏和广西排名均有所下降,这与其较为封闭的地理环境以及较落后的经济发展条件等因素有一定关系;贵州涨幅较大,至2019年贵州超过陕西跃升至第二位;四川波动幅度较大,新疆、西藏、陕西、甘肃和云南则保持稳定增长。由此可见,西部各省(市、自治区)教育财政经费投入有明显差异。这说明我国西部教育经费总支出的省际差异客观存在并且长期处于非均衡的状态,增加西部教育经费投入既能缩小地区差距,又能促进西部教育发展和经济增长。
图3 2010年、2015年、2019年教育经费总支出ERDI
最后,就西部教育物力资源配置密度而言,本研究选取了办学条件一级指标所涵盖的二级指标中权重值最大的“学校教学及科研仪器设备总值”(以下简称教研设备值)ERDI来反映其配置情况。如图4所示,西部教研设备值ERDI总量均呈增长态势,总体空间分布趋于稳定,从西北地区到西南地区呈现出逐渐增长的态势。从横向分布来看,2019年重庆处于首位,西藏处于末位,重庆教研设备值ERDI约是西藏的15倍,两者差异较大。从纵向变迁来看,各省(市、自治区)排名变动较大。其中,宁夏的教研设备值ERDI稳定增长,陕西、新疆、甘肃和四川排名略有下降,重庆、贵州和云南则略有上升。总体而言,西部省际物力资源配置也存在一定差距。西部较落后地区物力资源受限于经费投入、教育内容、教学形式、教师能力等因素容易造成投入不足,资源错置、闲置,使物力资源未能有效参与到教育活动中,从而形成较为明显的省际差异。
图4 2010年、2015年、2019年学校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ERDI
2.西部教育资源配置的基尼系数分析
尽管西部各省(市、自治区)教育资源配置密度指数之间存在一定差距,但其均衡性却处于较好状态。按照前文所述的基尼系数计算公式得到2010~2019年我国西部教育资源配置的基尼系数(如表2、表3、表4所示)。从整体上看,按不同基数指标测算得到的西部教育资源配置基尼系数之间略有差异,除了以地理面积为基数进行测算的基尼系数外,其余均处于最佳状态和较好状态,表明我国西部教育均衡发展有成效。
根据表2可知,当以各地区在校学生数为基数时,第一,西部教师资源配置的基尼系数处于最佳状态且呈现递减趋势。这意味着西部教师队伍资源的空间分布处于均衡状态,其数量和质量得到充足保障,师资配置逐步优化并趋向均衡公平。第二,西部教育经费配置的基尼系数同样处于最佳状态并略微下降。西部大开发战略以及针对西部贫困地区的倾斜性政策投入都缩小了西部各地区之间教育经费的空间差异,促进了西部教育的整体发展。第三,西部教育办学条件的基尼系数总体上呈下降态势,仅有个别年份的个别指标的基尼系数处于0.2~0.3之间,如2010年学校固定资产总值以及2010~2012年教研设备值的基尼系数均处于0.2~0.3之间。这说明西部办学条件的空间分布从相对公平状态逐渐转变为非常公平状态。
表2 我国西部教育资源配置的基尼系数(以各地区在校学生数为基数)
根据表3可知,当以各地区生产总值为基数时,第一,西部教师资源配置的基尼系数均处于最佳状态。从整体来看,3个二级指标的空间分布均处于非常均衡状态。具体而言,专任教师数量指标的基尼系数虽然基本保持稳定,并呈现小幅递减趋势,但其不公平程度总体上高于其他2个指标;中级及以上职称教师数量、本科及以上学历教师数量指标的基尼系数增幅较为稳定,仅出现小幅波动。这说明得益于倾斜性投入与优惠政策,西部教师资源的数量和质量均得到了一定程度的保障。第二,西部教育经费配置的基尼系数处于0~0.2之间,说明它们处于基尼系数的最佳状态,表明教育经费配置非常公平,其总体变化不明显。这表明西部经济发展对各地区教育经费的影响并不显著,它们同样受益于国家开发规划与扶持政策的支持。第三,西部办学条件的基尼系数整体上略有减小。除2010年学校固定资产总值与2010~2011年的教研设备值处于相对公平状态外,4个二级指标的基尼系数在其他年份均处于非常公平的状态,但图书数量指标相较于其他3个指标呈现出较为不公平状态。
表3 我国西部教育资源配置的基尼系数(以各地区生产总值为基数)
根据表4可知,当以各地区地理面积为基数时,西部教师资源、教育经费和办学条件的基尼系数均已超过0.4的警戒线,并进入警戒状态甚至出现极度不公平的危险状态,这意味着按空间面积为单位来衡量这三项教育资源配置存在空间分布差距悬殊现象。这与部分地区地理环境复杂恶劣、地广人稀、经济发展较落后等特点密切相关,如西藏、新疆等地区便属于这种情况。
表4 我国西部教育资源配置的基尼系数(以各地区地理面积为基数)
3.西部教育资源配置的泰尔指数分析
本研究基于在校学生数测算了西部教育资源配置的泰尔指数。当泰尔指数为正值时,泰尔指数越大,说明区域间差异越大;当泰尔指数为负值时,则说明教育资源供不应求,不利于教育资源均衡配置。鉴于篇幅所限,本研究选择时间点2010年、2015年和2019年的样本数据进行对比分析。
表5 西部教育资源配置泰尔指数(Theil-L)
由表5可知,西部教育资源配置的泰尔指数总体上呈下降趋势,这意味着西部教育资源配置的分布差异总体上呈逐渐缩小的态势。
具体而言,首先,从西部教育资源配置总差异看,各项教育资源分布差异均呈现递减态势。其中,专任教师数x11、中级及以上职称教师数x12、图书总量x33以及学校产权教学用计算机总量x344个指标的泰尔指数出现了负值,这表明西部这4个指标的份额低于西部在校学生份额,难以满足其在校学生的需求,存在供需错配现象,不利于西部教育资源均衡配置。
其次,从西部教育资源配置的组间差异看,多数指标呈现出波动趋势,少数指标呈现出递增趋势,这说明民族地区与非民族地区的教育资源配置均衡状态并不稳定,并且部分资源的分布差异不降反增。具体来看,专任教师数x11、中级及以上职称教师数x12、本科及以上学历教师数x13、学校固定资产总值4个指标的数值较为波动;而图书总量x33和计算机数x34的数值呈现上升趋势,这表明此两项教育资源的组间分布差异逐渐增大,是教育资源配置偏离均衡状态的表现。但其组间泰尔指数均为正值,这说明民族地区与非民族地区的教育资源分布均处于有利地位。
最后,从西部教育资源配置的组内差异看,西部民族地区和非民族地区教育资源分布的泰尔指数动态变化较为显著(如表6所示)。就整体变化趋势而言,民族地区教育资源分布的泰尔指数总体上呈现出由负值到正值的递增趋势,而非民族地区的恰好与民族地区的相反。这意味着民族地区的教育资源分布状态从供需错配转向均衡而又逐渐偏离均衡,而非民族地区则恰恰相反。由此可见,西部教育资源分布的泰尔指数处于动态变化之中,且西部教育资源分布的均衡程度受组内差距的影响较大。
表6 西部民族地区与非民族地区教育资源配置泰尔指数(Theil-L)
本研究选择我国西部12省份有关教育资源配置的相关数据作为研究样本,考察2010~2019年我国西部12省(市、自治区)教育资源配置密度的时空演变,评价西部教育资源配置的均衡状态。研究发现,西部教育资源配置密度总体上均呈上升态势,但存在区域间分异较大现象;根据资源配置基尼系数和泰尔指数的结果,表明我国西部教育资源配置总体上均处于较为公平状态,但各个省(市、自治区)的教育资源配置并不具同质性,且部分教育资源配置呈现出阻碍教育均衡发展的态势;虽然西部教育资源配置总量逐年增加,但是西部教育资源配置仍有一定差距。因此,为了进一步优化西部教育资源配置,促进其教育发展增量提质。本研究基于上述研究结论提出以下几点建议,以期为实现我国教育均衡发展、推动教育现代化,加快教育强国建设提供理论与实践指导。
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基础。各地区教育资源配置之间存在梯度落差将会导致教育不公平和社会发展不均衡。因此,将公平作为教育资源配置的基本准则,不仅有利于提高教育资源利用效益,还有助于改善弱势群体的不利处境,为其发展给予充足保障。高效是以公平为基本前提的,而高效的教育资源配置是实现有限资源利用效益最大化的重要条件。西部教育资源配置方式决定着西部教育的发展状况,鉴于西部教育资源总量有限,我们应在强调公平的同时兼顾效率,在教育资源配置过程中有意识地向弱势群体倾斜。需要注意的是:遵循公平高效的准则并不是以整齐划一为标准的平均主义,而是在资源公平配置的基础上,结合西部教育发展现状差别对待。首先,加强西部人力资源专项扶持。一方面要完善西部教师长效补充机制,优化落实教师编制标准,促使教师“留得住、教得好”。另一方面要促进西部教师资源跨区域灵活调整,通过合理制度化的师资流动机制对师资短缺地区进行差别关照。其次,保障西部教育经费优先支付。西部教育经费支出应遵循弱者优先的转移支付顺序,在既定教育经费配置存量基础上,关注弱势群体进行差别化财政转移支付,实现教育经费均衡配置。再次,坚持西部办学条件标准先行。在对弱势群体进行教育资源差别化配置时,应坚持标准先行,在坚守质量底线的基础上,依据补偿性原则释放更多的政策红利,以促进西部教育均衡发展。
教育资源配置决策是否前瞻可行决定了资源配置阻力的大小,是提高教育资源配置合理性与有效性的关键。美国学者菲力蒲·库姆斯指出:“有关教育资源配置的问题,不能与其所处的环境相分离。”[15]这说明了教育资源配置决策的制定,必须基于地区实情,找准地区发展的方位与方向,根据教育需求预测结果给予差别化政策支持。首先,就人力资源而言,应继续保持西部师资数量投入,着力满足西部对高质量师资的需求。通过强化倾斜性政策支撑,进一步提升西部合格职称教师和高学历教师占比;针对西部高质量师资学科结构性稀缺等问题,在师资配备中提高对其专业对口性的要求。其次,就教育经费而言,应坚持优化西部教育经费投入总量结构,完善西部教育经费投入体制机制。由于教育经费是教育发展的血液,[16]其投入总量决定了人力资源和办学条件的质量。全方位掌握西部投入现状,保障教育经费有的放矢,依据供需现状调整经费使用结构,对资金匮乏项目进行资金直补;全过程监管西部教育经费使用,保证教育经费高效利用,通过加强对西部教育经费投入的预测、监管和评估等环节的跟踪监督,避免教育经费挪作他用。最后,就办学条件而言,应强调教育软、硬资源并重,提升西部整体教育质量。注重西部教育软资源的开发、投入与利用,尤其需要将信息资源纳入教育资源配置体系,缩小西部教育资源效益结构的差距。
优质教育资源总是稀缺的,且在现有技术条件下,可供分配的教育资源总量也是既定的。[17]相较于东、中部地区,西部教育资源总量偏少,如何在保障西部教育资源持续增量的基础上,充分利用好西部现有教育资源尤为重要。为此,应充分发挥西部区域优势,全盘规划、灵活调配,积极调整与优化西部教育资源配置结构,提升西部教育资源投入的科学性与使用效益。就人力资源而言,要保证教师数量、提升教师质量,着力解决师资队伍建设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一方面保障西部教育经费支出优先满足教师队伍建设需要,促进西部教师队伍稳定与结构优化,形成“引得来、稳得住、流得动、教得优”的良好局面;另一方面创新完善西部教师培训政策制度,通过提供继续学习和在职培训的机会,从基础入手,从最薄弱的环节入手,切实提升西部教师队伍建设质量。就教育经费而言,要加强西部教育经费的使用管理,将监督检查贯穿于西部教育经费的分配、拨付、使用和管理全过程,保证专款专用;优化调整西部教育经费投入结构,按需分配既定经费总量,分项目、按比例地配置教育经费,以此提升教育经费的使用效益。就办学条件而言,要规避西部教育资源隐性浪费现象,提高西部物质资源的有效利用率,防止因西部教育资源运用水平有限导致的设备闲置等资源浪费问题。此外,还需要保证西部优质教育资源真正落地,这是实现提高西部教育质量、促进教育公平、优化教育结构的重要前提。
通过搭建共享平台实现西部教育资源共享是提升西部教育资源配置效率的可行路径。如果能够做到西部区域间教育资源共享,那么将推动实现西部教育有限资源的效益最大化,真正做到物尽其用、人尽其才,缩小西部区域差距,进而实现西部教育的均衡发展。搭建教育资源共享平台,打破教育壁垒与阻隔,在西部教育资源运作过程中促进西部区域内部教育资源流动及重复利用,充分发挥西部教育资源的辐射作用。因此,通过互联网搭建西部教育资源共享平台促进西部教育资源的有效整合,推动西部教育资源流动,做到以优质带动优质,以优质带动薄弱,是保障西部教育公平的现实选择。首先,明确政府职责,搭建以政府为主导、多元主体共同参与的西部教育资源共享平台。通过搭建西部教育资源共享平台,增进多元主体经验交流与分享,拓宽西部教育资源获取渠道,促进西部优质教育资源区域内共享流动。其次,全面整合西部教育资源,搭建以互助互惠、协同共进为宗旨的西部教育资源共享平台。通过建立教师柔性流动制度,促进教师有序流动实现优质师资共享;通过及时掌握西部教育资源配置动向,均衡配置人力、财力和物力,回收再利用闲置资源,以节省西部教育成本,提升西部教育效能。最后,加强西部科技信息技术建设,搭建以数字化资源为载体的西部教育资源共享平台。通过加大信息技术投入,提高西部教育资源共享平台的硬件配置,增强西部教育资源共享平台服务力,从而扩大西部教育资源,尤其是西部优质教育资源的覆盖面和辐射力,缩小省际、市际和校际差距,形成动态平衡的西部教育资源配置格局。
教育均衡发展是促使西部积极融入国家战略,推动西部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西部教育在深入推进我国教育均衡发展、建设现代化教育强国进程中兼具基础性与战略性地位,对其资源有效配置、不断优化是西部教育高质量、健康发展的根本保障,这对我国教育提质增速具有重要作用。因此,西部教育资源配置的重心应从资源增量转向量质并重,在西部既定的资源状况和使用条件下,尽可能达到教育资源“物尽其用、财尽其力、人尽其能”,实现用最少的资源消耗获取最大效益、产生最优效率。同时,在教育资源配置过程中应以基于标准、针对需求、适得其所为基准,盘活存量,推进增量,充分发挥丰富、优质教育资源的效用,促使西部教育资源配置决策更科学、过程更透明、成效更显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