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宾
(山西省黑茶山国有林管理局,山西 岚县 033500)
森林培育与生态环境建设之间存在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森林培育是打造优质生态环境、维持生态系统多样性的关键途径,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的重要保障。就目前来看,我国面临的生态环境问题较为严峻,甚至威胁到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对社会长期发展尤为不利。基于此,对森林培育和生态环境建设展开详细的研究可以增强国民的环保意识、提高森林培育的有效性、提高生态环境的整体质量。
当前,我国生态环境建设正面临着以下问题。
我国是世界范围内水土流失最为严重的国家之一。由于土壤侵蚀的程度不断加剧,损失面积也在与日俱增,导致我国不同区域的地质环境都遭到了严重破坏。近年来,我国各个地区已经陆续开展了水土流失的防治工作,但防治工作的发展和形势并不乐观。
当前我国土地荒漠化的总面积已经达到262万平方公里,约占总国土面积的1/4,足以见得我国土地荒漠化的严重性。土地荒漠化可以看作水土流失的“进阶”版,即水土流失导致土地退化的另一种表现形式,且一旦出现土地荒漠化,必然会加剧土地退化的程度,扩大影响范围,形成一种恶性循环。若土地荒漠化未能得到有效治理,在持续发展之下将会引发频繁性、高破坏强度的沙尘暴。
森林系统是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提供给人们生存资源的“生产者”。但就当下森林资源的发展来看,其数量远远不能满足人们使用的实际需求,加之很多滥砍滥伐、随意浪费等破坏性行为的频繁出现,导致我国营林造林的相关工作呈现出比较被动的形态,森林覆盖面积也在逐步递减。此外,为提高生产力,很多社会组织以及个人将“魔爪”伸向了生态环境,致使森林、草地等被大力破坏,让很多植物、动物在一夕之间失去了栖息地,大大降低了生物多样性。
随着我国人口数量的持续增长,社会发展需要更多的水资源得以维系。淡水灌溉资源的急速流失和消耗,致使很多主干河流及其生态系统严重衰竭,无法及时、充足地供应给人们饮用水和工农业生产用水,影响了河域周边的生态系统,制约了城市用水业务的运行与发展。
森林系统是一套相对完整的循环系统,能有效缓解当前的水土流失情况。森林系统可以将降水转化为地下水,为周边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可靠的保障,森林培育在生态环境建设中的重要性也因而得以体现。在森林资源的支持下,可将流域之内的径流引入河流,若出现暴雨,能有效推迟洪峰的来临;而每逢干旱时节,森林内的径流可为周边生态系统的运转提供足够的水量。因此,有关部门需要在营林造林方面加大资金投入力度,减缓、甚至避免水土流失问题的发生,提高周边生态环境的品质。
森林是一层天然的防护屏障,在防治土地荒漠化方面起到了极为关键的作用。有森林防护带作为遮挡,可降低风速并调整风向。在森林培育中,应对林带结构做出科学的规划和设置,以此发挥更强的防风固沙的效果。对于风灾频发的地区,可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尽可能多的建设森林防护带,避免强力风对当地的生产生活造成负面影响。此外,科学培育森林能够增加当地森林植被的种类,形成完善的循环系统,不仅如此,部分树木根系还具备稳固土壤、提高土壤肥力的作用。
结合相关调查研究发现,森林及其周边区域的日温差更小,尤其是一些四季分明的地区,这种特征在夏季、冬季更为显著。在现实中,覆盖面积大且植被丰富的森林,会对当地农作物的种植时间、生长周期有一定程度的影响,能有效避免过于炎热或过于寒冷的天气对农作物造成的损害,保障产量。此外,做好森林培育工作,能促进森林多重效用的发挥,如缓解水灾、旱灾等。比如,南方地区虽然极少发生霜冻灾害,但干旱情况却并不少见,而通过培育森林可减少干旱风的侵袭,降低旱灾的发生频率,为农作物生长创造一个更为有利的环境。
温室效应是全世界面临的一项重大环境问题,不同国家在应对温室效应的过程中也都采取了差异化的措施,森林培育则是其中的一个关键举措。通过植树造林,并对已有的森林资源进行科学地维护和管理,能够确保森林的健康生长,提高区域内森林总覆盖面积,从而缓解生态环境问题。从当前我国森林培育的发展实际情况来看,受气候环境的影响,森林对碳吸收的效用极为明显。我国的生态环境正逐渐向更好的方向发展,这在很大程度上缓解了全球温室效应。
综上所述,森林培育和生态环境建设之间具有密不可分的关系。为推进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应做到科学营林造林,对森林资源实施合理化的管理和维护,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