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斌,包小兰
(甘肃省定西市安定区西岩山林场,甘肃 定西 743000)
自2000年以来,我区按照上级业务主管部门的要求,根据当地林业生态建设情况和林地资源分布状况,对杨树蛀干天牛国家级工程治理项目进行了总体规划和部署,并绘制了杨树蛀干天牛治理分布图,制定了实施方案,对重点区域的国营车道岭林场、国营红土苗圃(现为国西岩山林场红土管护站)、310国道、312国道、平定和兰定高速公路、定临、定陇、定渭、巉郭等主要公路沿线的称钩、巉口、鲁家沟、凤翔、李家堡、团结、内官营、香泉、青岚山、葛家岔、西巩驿、新集、宁远、杏园、高峰、华家岭林带等2个林场1个林带15个乡镇的72个村312个社进行了重点工程治理,治理面积达12万亩。
为了顺利完成杨树蛀干天牛国家级工程治理项目,区里成立了天牛工程治理项目领导小组和技术小组,领导小组由分管副区长任组长,林业局局长担任副组长;技术小组由林业局分管业务局长任组长,森林防治检疫站站长任副组长,有关乡镇、森林病虫害防治检疫站、林业行政管理站负责工程治理项目的实施,区、乡、村、社层层签订工程治理目标责任书,实行定任务、定指标、统一领导、统一标准、统一组织的二定三统一的管理措施,从而确保了工程治理项目的顺利实施。
多年来,共清除天牛虫害木5.4万株,其中定陇公路联庄—唐家堡段1.2万株,定临公路李家咀—万崖段1.6万株,312线定西—十八里铺段1.2万株,车道岭林场0.8万株,华岭林带0.6万株。杨树伐根嫁接毛白杨1万株,其中车道岭林场0.3万株、红土苗圃0.2万株、巉口喇嘛山林场0.2万株、华家岭林带0.3万株,从接穗采集、施工组织、人员培训、嫁接时间、接后抚育等方面严格按照技术要求操作,嫁接成活率达到99%,成活高,生长旺盛。针阔混交改造5000亩,其中车道岭林场1500亩,华家岭林带3000亩,红土苗圃500亩。车道岭林场配置三倍体毛白杨5000株,在重点区域配置侧柏、油松、云杉、臭椿等抗虫树种,并设立了隔离带,公路林带补植38公里,栽植榆树、侧柏、云杉、刺槐等抗虫树种4.8万株。在整个项目实施区内,对天牛虫害木进行了全面的清理,并实施设点进行剥皮、曝晒、解板、磷化铝熏蒸、烧毁等灭虫措施。在成虫期运用化学防治,采取喷洒“绿色威雷”等药剂灭杀成虫或人工捕捉成虫、钢针挖杀幼虫等方法。经观察测定灭虫效果明显,杀虫率达92%,经多方共同努力,取得了良好的防治效果。
根据安定区天牛分布情况,在规划重点治理区域的杨树林内,形成点、块、带状分布,以城区、木材市场、铁路沿线、公路沿线、军营、居民点、村镇等交通便利,人为活动较为频繁的地方为中心向外辐射,杨树平均高度大于10米,监测困难,隐蔽性强,不易发现,根据这种情况,将区域分为重点治理区和一般治理区,重点治理区为国营车道岭林场、国营红土苗圃、称钩驿、巉口、凤翔、团结、内官营、香泉、宁远、华家岭林带等2个场圃1个林带7个乡镇的42个村176个社;一般治理区为312国道、310国道及定临、定陇、定渭、巉郭等公路沿线涉及李家堡、新集、葛家岔、青岚山、鲁家沟、西巩驿等6个乡镇的20个村100个社,其他12个乡镇为隔离保护区,保护区面积5.2万亩。重点区域内杨树蛀干天牛主要包括黄斑星天牛和光肩星天牛,其中黄斑星天牛占70%,光肩星天牛占30%。据调查统计,重点治理区有林面积96949亩,发生面积9500亩,平均虫口密度26.4头/株,平均被害株率55%,规划每年治理面积4800亩,3年内连续重复防治,作业面积14400亩次;一般治理区有林面积33051亩,发生面积2500亩,平均虫口密度10.15头/株,平均被害株率为18.8%,规划每年治理1650亩,3年内重复防治作业面积4950亩次。
通过多年的治理与防治,重点治理区域内有虫株率已控制在5%以内,一般治理区域内控制在3%以内,虫害木灭虫率达到100%,新造林抗虫免疫树种比例达到80%以上,苗木产地检疫率和调入苗木复检率达到100%,以上指标均达到国家验收技术指标。
该工程治理项目经费主要包括虫情调查监测费、除治费、仪器购置和维修、药剂费、人员培训费、人工费、科研推广等费用,每年申请国家补助7万元,2000~2002年3年共申请国家补助21万元;2003~2020年通过申请省级病虫害防治费80万元;从重点公益林、天保公益林和退耕还林纳入森林生态效益补偿项目资金中列支75万元。该项目共支出各类费用176万元。
根据国家级杨树蛀干天牛工程治理工作的技术要求和省市业务部门对杨树蛀干天牛的综合防治规划,按照国家林业局关于检疫对象、危险性病虫害除治的安排部署,针对安定区杨树天牛发生区的现状,采取了以下主要技术措施。
一是由安定区人民政府发布通告,禁止任何单位和个人将天牛虫害木及带虫苗木运出疫区。二是组织森检人员进行流动检查,对治理区内杨树苗木培育基地、木材交易市场、木材加工点等地的杨树木材及苗木严格检疫管理,防止虫害木、有虫苗木未经检疫除害处理而外流,造成疫情扩散。三是对外运进来的苗木、木材必须进行严格的检验检疫,坚决杜绝不合格苗木、虫害木运入安定区境内。
一是每年春秋两季对治理区内林地林木进行全面普查,并造册登记,及时掌握虫情发生情况。二是组织森防测报人员进行经常性的虫情监测,根据季节及时了解疫情动态,坚持虫情报告制度,定期发布虫情的发生发展动态。三是建立专业技术人员定时或不定时监测和群众举报相结合的监控网络,做到早发现、早上报、早除治。
一是对新发生病虫害的区域采取强有力的措施,不论国有、集体或个人的林地林木,虫害木发现一株,清理一株,发现一片,治理一片,做到拔点除源,彻底清除虫害木。二是对严重危害区以改为主,砍大治小,该清除的坚决清除,并配置抗虫树种,设立隔离带。三是严格进行虫害木处理,主要采取了磷化铝片熏蒸、解板、加工利用、剥皮曝晒、药泥堵孔、化学防治、人工捕捉成虫等措施进行灭虫处理。
一是人工物理防治。捕捉成虫,人工砸卵、挖杀幼虫、钢针钩拉防治大幼虫等,近年来共出动人员6300人次。二是化学防治。对天牛危害严重的重点乡镇、主要公路沿线的幼林、幼树,在成虫羽化期间树干超低量喷洒“绿色威雷”,杀灭天牛成虫,近年来共出动车辆喷洒200辆次,喷雾器喷洒300架(次),出动人员1200人次。三是生物防治。通过保护、招引啄木鸟等办法,在车道岭林场、红土苗圃、华家岭林带实现了啄木鸟生物防治天牛。
一是大力营造乔灌混交、针阔混交林,优化树种配置,改善林分结构,提高抗御灾害的能力。二是实施三北防护林退化林分修复项目,对已为过熟林的林地进行加密改造,增加森林郁闭度。三是推广利用伐根嫁接和萌芽更新技术,构建相对稳定的复合林分结构。四是对不宜更新的防护林,特用林实施头木作用,减少病虫害的扩散和蔓延。五是引进、推广适合安定区的抗虫免疫树种,加大抗虫树种比例,减轻工作压力,减少资金投入。六是引进、选育栽植抗天牛的杨树品种,并留有饵树,适地适树,合理配置。在营造林技术上要科学布局,组成多林种、多树种合理配置、生物学稳定、功能完善的防护林体系。
一是区上成立了由分管副区长任组长,林业局局长任副组长,有关乡镇、森林病虫害防治检疫站、林业行政管理站、林木种苗管理站、技术推广站负责人参加的杨树蛀干天牛工程治理项目领导小组,负责工程治理项目实施中的重大问题的协调和决策,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区森林防治检疫站,负责组织工程治理项目的调查摸底、规划设计、实施和管理以及上下衔接,检查督促工程治理项目的质量、进度和资金使用情况,并成立专家组,加强技术领导和咨询,增强决策的科学性,确保项目质量。二是承担工程治理项目区的林场、苗圃和乡镇成立由林场场长、苗圃主任、乡镇政府主管领导任组长工程治理项目领导小组,协调和解决工程实施中的有关困难和问题,并层层签订目标管理责任书,实行定任务、定指标、定奖罚、包效果。
为了准确把握实施森林病虫害防治工程的政策实施和具体要求,熟悉掌握业务流程,加强政策解读和宣传引导工作,我们采取各种方式和利用多种形式,广泛宣传政策,培训防治技术与造林技术。一是充分利用区电视台、报刊等媒体进行广泛宣传,同时,结合全区每年冬季开展的“三讲三送”活动发放宣传资料,并进行宣讲宣传。二是层层召开培训会,先后召开了乡镇分管领导和业务人员培训会,乡镇召开村、社干部培训会。同时在造林防治现场进行实地培训。施工前,由林业局技术员对乡镇、村、社干部和农户进行现场示范培训,使乡镇、村干部和农户熟悉掌握政策措施和技术要求等。通过广泛宣传和深入细致的培训,做到了家喻户晓,人人皆知,人人参与项目建设,为实施各类工程创造了良好的舆论氛围和社会环境。
为保障杨树蛀干天牛治理工作保质保量按期完成,区里加强了督促检查和业务指导,组织区政府督查室和林业技术人员每年定期或不定期对项目区林场、苗圃、各乡镇村社进行督促检查。年底由工程治理项目领导小组,组织人员对各治理区进行检查验收,对达不到技术要求的责令限期整改,切实做到了治理前有安排,治理中有督促,治理后有验收,提高了工程治理项目的管理水平,充分发挥治理后的生态效益。
俗话说“三分造、七分防”。为了巩固治理成果,除对林木及时施肥、松土、预防病虫害外,重要的是加强抚育管护,尤其要加强森林防火,根据《森林法》的要求,项目区内要制定林木管护条例,配备专职管护人员,配套护林设施,做到依法治林,确保造林成活、成林、成材,巩固治理成果。同时还要加强对侧柏叶枯病和银蛾、刺槐勾天牛和中华鼢鼠等其他林业有害生物的防治工作。
封山育林工程的实施,促进林木生长,增加森林植被,主要体现为:一是被破坏的森林植被,经过人为的封禁培育,利用林木天然下种及萌生更新能力,促进新林形成的一项有效措施。二是投资少,见效快,能有效增加森林植被,提高森林质量的重要措施。三是通过封禁育林起来的森林植被,多为乔灌草结合的混合复层林分,有大量的枯枝落叶,在改善立地条件、保持水土、涵养水源等方面,作用更为明显。
回顾多年来安定区实施的杨树蛀干天牛治理项目,依靠区委区政府的坚强领导和上级业务主管部门的支持和帮助,学用结合,以用促学,对分布在全区19个乡镇、国营林场和华家岭林业站林带的15.2万亩杨树林进行了详细的调查摸底,登记造册,清理防治、改造提升,但还存在着许多问题和困难。一是部分林分,天牛虫口密度还很高,需进一步加强治理。二是群众对森林林木防治工作的重要性认识不够,使森防工作相对滞后,造管脱节的问题没有解决。三是林林病虫害防治工作量大面宽,工程治理所需经费不足,致使必备的交通工具和器械难以配置,影响工程治理项目及整个森防工作的正常开展。四是技术力量相对薄弱,防治、检疫、监测技术水平低,推广研究课题少,对天牛治理项目及生物防治技术仍需进一步研究和探讨。
一是加强森林病虫害防治工作的宣传,做到家喻户晓,人人皆知。二是争取杨树病虫害工程治理项目,争取将杨树病虫危害降到最低程度,保护现有杨树资源。三是加强森防标准站建设,提高专业人员的业务水平和技术水平,实现森林病虫害防治,检疫、测报工作的科学化、规范化、网络化管理。四是多方筹措资金,建立健全检疫监测网络,优化检疫监测手段,配套检疫工具和器械,彻底杜绝危险性病虫害在我区传播和蔓延。五是做好种源检疫工作,特别是引种的种苗检疫,防止病虫害传入。六是加强养护管理,促进幼树健康生物,增强抗病虫害能力。结合抚育等管护措施,去除受害植株,以消灭越冬害虫。七是随时观察病虫害发生情况,及时采取防治措施,当病虫害发生时,要本着“治早、治小、治了”的原则及时消灭,以防止病虫害蔓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