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玫 西安思源学院
陈冠卿,广东粤剧院编剧,1920 年12 月出生于渔米之乡广东顺德,他对古典文学和粤剧音乐有较深的研究,作品有较强的文学性与音乐性。灵秀的故土给予了他创作的灵感和激情,他创作了近100 部粤剧作品,这在粤剧界是比较少有的,故有“粤剧编剧大师”的称号,他创作的题材十分广泛,风格多样,作品在音韵、唱腔设计和曲牌布局等方面都独具匠心。他是一位在艺术上追求精益求精,不断创新的艺术家,所以他在戏曲创作上才能有累累硕果! 他所创作的作品也深受歌者和广大听众的喜爱。他的粤剧代表作有《红楼梦》《唐婉绝命》《情僧偷到潇湘馆》《孤舟晚望》《洛神》等,此外他还创作了许多脍炙人口的粤曲小调,如《萧萧斑马鸣》《梵天曲》《孤雁哀鸣》《荔枝颂》等。他获得过许多奖项,如其中《荔枝颂》在1957 年莫斯科青年联欢节获得最佳作品奖;《洛神》获得首届鲁迅文艺奖和全国优秀剧本奖。2000 年获得“粤剧艺术突出成就奖”等奖项。
这首作品是陈冠卿为红线女1957 年参加“第六届世界青年与学生友谊联欢节”而写的。陈冠卿小的时候,每逢荔枝丰收季节,他都会和伙伴成群结队地去爬树摘荔枝,所以对荔枝的口味、品种、特点等都非常了解,所以这首粤语小调他只花了很短的时间就完成了。歌词形象生动,旋律优美,曲调新颖,风格非常独特,融合了多种元素,如梆黄、戏曲曲调等。
刘天石,星海音乐学院现代音乐系教师,中央音乐学院作曲系博士研究生。主要作品有:管乐《千里游殇》、民族管弦乐《悦、粤乐》等,钢琴独奏曲《斗歌》《音乐瞬间》等,室内乐《舞映茶香》等,2006 年度获得广东省“南粤优秀研究生”称号。
粤语民歌《荔枝颂》全曲共113 小节,是不带再现的单二部曲式。主体调性为E 羽清乐,清角和变宫是此曲的特色,下面笔者将从创作手法与演唱技巧两方面对这首作品进行分析。
前奏共有11 个小节,调性是G 宫(加变宫),由5个乐句组成。第一乐句有两个小节,第一小节是一个单音b,第二小节是个二分音符八度的震音d,然后引出了主题,主题句中出现了3 次变宫f,突出了粤曲小调的风格,旋律轻巧。第四乐句是7 和8 小节,拍号变成了3/4 拍,这两个小节节奏型完全一样,旋律音高不一样,所以演奏时要有强到弱的变化。第五个乐句由9 和11 小节组成,拍子又回到了2/4 拍,第11 小节开始是稳定持续进行的32 分音符,轻快、灵动的前奏旋律,确立了整首作品欢快活泼的音乐情绪。
A 乐段为不带再现的四句体乐段,呈现出2+8+4+9 的非方整结构,2/4 拍,整体为e 羽清乐调式。第一乐句由两个小节组成,即12 到13 小节,节奏由两个四分音符和一个二分音符组成,一字对一音,作曲家在a 乐句运用了E 羽(加变宫)的调式,在伴奏稳定持续进行的32 分音符衬托下,引出第一句词“卖荔枝”这个乐句是在模仿卖荔枝的吆喝声,非常独特,引人入胜,旋律线表现为上行的旋律线,即bb-e。第二乐句由两个乐节组成,即14~17 小节和18~21 小节。这两个节奏形态和前奏中的第二第三乐句基本相同,第一乐节出现了一次清角C,第二乐节又出现了清角C,出现两次变宫f,调性色彩特别强,颇具粤剧风味。歌词“身外是张花红被,轻纱薄锦玉团儿”用了形象生动的比喻句,使艺术形象鲜明生动,旋律线皆表现为波浪起伏的旋律线,在乐句中大跳共出现了四次:G-B、B-G、G-B、E-D,笔者认为这两个乐节的歌词仿佛是在描述一个谜语,开头G-B、B-G、G-B这样的大跳更能凸显出旋律的动感和俏皮,最后的这个大跳E-D 给人增添了几分神秘感。
第三乐句由两个乐节组成,即22~23 小节和24~25小节。第一乐节节奏是四十六和前八后十六的长短节奏形态,第二乐节是切分和附点节奏形态,旋律线皆是波浪起伏旋律线。这个乐句中歌词有两个问句,“什么呀?”“可是弄把戏?”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d 乐句由两个乐节组成,即26~30 和31~34 小节。调性转为G 宫(加变宫),在29 小节出现了变宫F,两个乐句皆是波浪起伏的旋律线,31 和32 小节中都出现了一个八度大跳,D 到D,这使得旋律起伏有致,紧紧抓住听众的心,29 小节中旋律音高出现了最高点B,笔者认为这是为了突出谜底“荔枝”在这个乐句中“枝”和“意”都是一字对多音,这是戏曲中的拖腔,也是歌曲的精华所在。B 乐段为不带再现的七句体乐段,呈现出24+3+7+13+114+8 的非方整结构,1/1 拍转2/4 拍,旋律线皆表现为波浪起伏的旋律线。第一个乐句有24 个小节,可分为4 个乐节,即42~46 小节,47~52 小节,53~58 小节,59~65 小节。这个乐段叙述性较强,曲调虽活泼但不激进,由歌词“说荔枝”开始引申到赞颂辛勤种荔枝的园丁。从第一乐节开始拍子变成了1 拍子,1 拍子是一种特殊的拍子,这种拍子一般只用于乐曲的局部,这是粤剧中曲的“垛板”唱段,一板一眼,其中第二、三、四乐节每拍只有弱拍没有强拍,该乐句的调性是d 徵(加变宫)。最后三小节是连接部,D 徵调式,它既是前面音乐成分的补充,又是后面主题形象的准备,起到了承前启后的作用,为音乐又引入一个新高潮做铺垫。左手伴奏部分由三个节奏型构成,小切分、四十六、前十六后八,它使整段旋律更显得动感和俏皮。第二个乐句是69~75小节,这个乐句承袭了e 乐句中第四乐节的节奏形态,形成节奏形态的延续。
第三个乐句由两个乐节组成,即76~80 和81~88小节,1 拍子,歌词“隔山隔水心连心,献给四海五洲兄弟万般情意”是寄寓了礼轻情意重的情感。第四个乐句有三个乐节组成,即89~91、92~96,、97~102 小节,转为E 羽调式,1 拍子,第二乐节出现了两次大跳B-G 和G 到B,第五乐句由两个乐节组成,即103 到107 和107 到112 小节,拍子回到了2/4 拍,第一乐节是G 宫调式,“枝”是一字对多音,也是模仿粤曲中的拖腔,正是这首歌曲的精华所在。
尾声是111~113 小节,是变化重复a 乐句,这首粤曲的第一句歌词是“卖荔枝”,而结尾也是以吆喝式“卖荔枝”结束,但最巧妙的是多了小倚音G,歌者唱起来给听众的感觉就与a 乐句截然不同。如下谱例1
谱例1
《荔枝颂》原是一首粤曲小调,将粤曲作为声乐作品演唱,在行腔和音色上与传统粤曲唱腔会有些差异,但如果抓住传统粤曲唱腔的特点,并掌握演唱技巧,用民族唱法演绎这首歌曲,就可以达到风格迥异而又韵味十足的效果。但前提是歌者必须具备极高的音乐素养与能力,这首歌曲对声乐演唱者的技巧要求很高,在这里笔者针对语言和演唱处理进行分析。
歌曲《荔枝颂》用广州方言演唱,在声乐作品中,方言是地域特征的代表性符号,它具有普通话不可替代的作用,如果这首歌曲用普通话演唱,歌曲的风格与韵味就会黯然失色,所以歌唱者语言的运用对这首歌曲韵味的表现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由于受到语言的限制,在演唱上就有更大的难度,笔者认为在演唱中歌者要做到以下两点,其一是将歌词内容清晰传递给听众,其二是在不受到方言的干扰下保持歌唱状态。歌唱艺术是音乐与语言相结合的艺术,歌唱的语言就是“字”,所以歌唱中吐字清晰是非常重要的,而语言却是这首作品的难点之一,因此要灵活处理歌曲的咬字。
通过自身演唱,笔者总结出三个需要注意的方面,其一,这首歌曲有很多字用粤语发音时就成了闭口音,如“红”“心”“五”“含”等,这些咬字对于演唱者来说会比较困难,咬的太死,声音就会又挤又白,通过自身实践发现,可以将字头咬住后,然后用上哼鸣行腔,这样发出的声音就会明亮圆润又有空间感。二是旋律中音高较高的音,咬字要做到字正腔圆难度比较大,如音高是小字2 组的B,词是“枝”和音高是小字2 组的A,词是“紫”还有音高是小字二组的G,词是“心”这三个字如果没有掌握技巧,发出的声音就会很尖又刺耳,如何唱好这几个高音呢?笔者认为首先要注意气息的运用,支点往下唱,叹着脚后跟唱,不要往上够音高,到了高音应该用反向思维,它既是辩证的关系,又是矛盾的统一。因而唱高音时不能同向去想,假若唱这个高音时,还想着音往上走的话,这样不仅音高没到位,反而头腔共鸣也没有了,所以应该叹着唱,叹得越深,位置就会越高。其次要保持高位置,咬住字头后,口型不能变,下巴放松,不要浑身使劲。这首曲子有很多地方跨度比较大,跨度大的地方咬字也是一个难点,也需要注意。如歌词“情如荔蜜甜,心比荔枝果核更细致”其中“甜”到“心”跨度11 度,笔者认为要唱好这些地方,位置一定要保持好,咬住字头后,不能受音高影响而变动,否则不仅会使音色转变,严重时还可能导致跑调。
从歌曲内容上看,笔者把这首歌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是通过一声吆喝“卖荔枝”引出歌曲的主角荔枝,并形容和描述了荔枝的外形和口感。这句吆喝式的“卖荔枝”借鉴了岭南特色的叫卖调,吆喝产生于商品的交换及买卖中,是最原始最简便的一种口头广告。它就像旧时广州大街小巷里常听到的“磨铰剪铲刀”“飞机榄”的吆喝,我们在演唱的时候就要想象这种感觉,注意唱出吆喝的韵味。咬字要清晰,字头夸张,“卖”字要用上嘴皮的力气,音高一步到位,切勿滑上去,因为这个字的发音比较靠前,如果音高不是一步到位,就会听到一个鼻音“唔”。“唔”在粤语中是“不”的意思,要避免闹出笑话,唱成“不卖荔枝”。在唱“枝”的时候,要把小倚音唱出来,这个前倚音是#f,在调式中是变宫,也就是这首粤曲的特色。咬住字头后,歌唱位置保持好,行腔时用“咿”带,音调延长,把声音扬出去,还要注意运用气息,把声音传到远处。“身外是张花红被,轻纱薄锦玉团儿,入口甘美,齿颊留香世上稀” 这一句词是形容荔枝的外形和描述荔枝的口感,带有叙述性。在演唱的时候要注意六度跳进的音,尤其要注意“身”字,它虽然是重拍,但切勿将字头咬得太死,以免声音变得直白,失去轻巧性。“什么呀?可是弄把戏?请尝个新,我告诉你”这句旋律很俏皮,有种要缓缓道来的感觉。演唱这个乐句的时候情绪要有所保留,这样有利于下一个乐句情绪上的处理。“什么”节奏是四十六,有两条连音线,演唱这里时咬字要清晰,同时注意音高和节奏,切勿马虎。
第二部分讲述的由于人们辛勤劳动,换来荔枝的收获,五湖四海的兄弟用荔枝传递着家乡情。这一段使用了特殊的一拍子,演唱时要注意节奏。“说荔枝”的“说”咬字比较困难,可稍稍竖起一点来唱,但切勿太过,以免改变音色。吸好气后,咬住字头,运用气息往下叹着唱,切勿浑身使劲,以避免出现压舌根、挤喉头等问题。“枝”是全曲的最高音,在出现全曲最高音的地方之前,一定要做好气息以及声音力度的准备,位置要始终保持,口腔打开,提起笑肌,下巴放松,叹着唱。“一果一木来非易,多少园丁挥汗雨,换来万紫千红,枝随甘弹含春意”这段速度稍快,演唱这个乐句时要注意都是后半拍起,声音要集中,唱出颗粒感,掌握好正确的换气口,如果换气口不对,听起来就是结结巴巴的感觉。“红”和“含”是闭口音,可以将字头咬住后,然后用上哼鸣行腔,同时注意气息的运用。“情如荔蜜甜”这句是歌曲的最低音,演唱该乐句的时候,声音始终保持高位置,用上胸腔共鸣,胸腔与头腔的混合共鸣可以更好的展现低音区的音色。还要注意“荔蜜”的节奏是后附点,切勿唱成二八节奏。歌曲尾声也是以一声吆喝式的“卖荔枝”结束,但与开头稍有不同,多了个小倚音。笔者认为演唱时可以夸张一点,把小倚音唱出来,这样使整首歌曲显得更俏皮。最后,笔者认为还需强调两点内容:第一,歌曲中有些地方出现了休止符,却不能作为呼吸的气口,演唱时应声断气不断,即“声断意连”,不能产生零散、突兀的感觉,如作为气口,将会破坏作品情感表现的完整性。演唱这些乐句对歌者气息的控制能力要求较高,可对横膈膜的弹性进行针对性训练。第二,歌曲中还多次出现了一字对多音,这也是这首歌曲的特色之一,在演唱《荔枝颂》一字对多音的乐句时,需要歌者气息有一定的耐力和支持力,并要求呼与吸形成一种对抗状态,演唱中需要始终保持这种对抗状态。还要注意旋律的线条起伏,把粤剧的“戏”味唱出来(以谱例2 为例):
谱例2
歌词的第一句“卖荔枝”一声吆喝,引人入胜,仿佛把我们带到老广州的街道上听姑娘向我们贩卖香甜可口的荔枝。接着“身外是张花红被,轻纱薄锦玉团儿,唇齿留香世上稀”,这句歌词形容荔枝的外表像一张大红花被,里面的果肉如轻纱薄锦般的口感入口甘美,齿颊留香。“什么呀?可是弄把戏?请尝个鲜,我搞死你。这是岭南佳果靓荔枝,而是不信的华请尝一口,证明给你看着是鲜美爽口岭南佳果靓荔枝,果中之王皆合意”,这句歌词告诉我们,这些新鲜爽口的荔枝是岭南佳果,绝对不是戏弄人的把戏。
接下来一句开始讲荔枝,词作者引用唐代诗人杜牧的 《过黄庆宫绝句三首·其一》“一骑红尘妃子笑”的经典诗句来“早替荔枝写颂词”。想当年“东坡被贬岭南地,日啖荔枝三百余”典故也用进歌词里,东坡先生流连岭南的风景,连荔枝也要吃三百余,代表先生对岭南这片土地的深爱之情,佳果荔枝深得两位大诗人的喜爱,使得荔枝变得更宝贵,更受大家的欢迎。“好佳果,品种各异,爽口桂味,肥浓糯米滋,荔枝早熟早上市”。
“乡村姑娘,带着一班小伙子,成群结队摘果去。珠江两岸歌声起,万舟千帆载荔枝”,这句歌词细致描绘出一群年轻男女摘果的田园景象,更加体现出岭南地区的田园生活特色。“一果一木来非易,多少园丁挥汗雨,换来万紫与千红,枝垂锦弹含春意。隔山隔水心连心,献给四海五湖兄弟万般情意。情如荔蜜甜,心比荔枝果核更细致,荔枝花开香万里”,这里的歌词想告诉听众们,美味的荔枝得来不易,都是要靠园丁辛勤的栽培才得以收获,颗颗果实都包含春意,哪怕是隔着万水千山,吃一口荔枝就能感受到园丁辛苦劳作的心意,以及我们馈赠荔枝给自己心上人的心意,感情也如同蜜一样的甘甜。
如今,声乐作品向着多元化发展,这就给演唱者带来了更大的挑战,要求掌握更多风格类型的声乐作品。《荔枝颂》这首歌曲既遵循了古典的规范,又融入了创新元素,推陈出新,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戏曲风格的民族声乐作品是一种较新颖的民族声乐创作题材,掌握好这类声乐作品的演唱方式,对演唱者是十分有益的。
笔者通过讲诉作品的背景,分析了作品的艺术特色,并从语言、气息、音色等方面讲诉了演唱这首歌曲的要点技巧,使自己对这首作品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从而提高了自己对这首作品的演绎能力,期待本文对于其它音乐学习者也能起到一定参考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