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兴龙 杨继房
国内生产总值(GDP)是一个国家(或地区)所有常住单位在一定时期内生产活动的最终成果,也是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状况和发展水平的重要指标。从“十三五”期间全国各省地区生产总值排名来看(见图1),广东、江苏、山东三省经济发展一直处于全国前列,领跑其他省份多年。其中,广东经济发展势头最猛,连续多年蝉联我国经济发展首位;其次,江苏经济紧追广东,经济总量增速快,增长势头强劲。山东作为经济大省,虽然近年来经济发展也取得了一定成绩,但与江苏经济差距有所加大,尤其是“十三五”期间,经济发展增速缓慢,浙江与河南经济增速较快,与山东经济的差距越来越小。作为经济大省的山东,怎样在做大的基础上进一步做强,“十四五”期间如何打开经济突破口并实现高质量发展,是当前迫切需要厘清的战略思考。
图1 2016—2020年五省地区生产总值
党的十八大明确提出:“科技创新是提高社会生产力和综合国力的战略支撑,必须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利用科研数据进行经济分析,符合国家大政方针和发展趋势,并具有现实指导意义。因此,与科技研发相关的投入、产出等指标,可作为经济分析的基础指标使用。本文结合多元统计分析中的主成分分析法,从科技研发相关指标中选取与国内生产总值相关系数较大的指标进行对比分析与研究,可以还原山东与广东、江苏、浙江、河南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从而发现山东经济发展面临的问题并试图提出政策建议。本文选取影响因素排名前五的科研指标进行分析,包括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研发单位数、研发人员及高学历人才、R&D经费内部支出及政府扶持、委托外部研发支出和科研成果产出指标,从科技创新的角度突破山东经济发展的瓶颈。
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是拉动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各省经济的增长也都得益于工业企业的发展。工业企业发展可以带动劳动力就业、原材料生产、社会消费、产品出口等一系列经济活动;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的研发活动,可以促进新产品与新技术的推出,使得生产工艺与流程等更先进、稳定,产品质量得以快速提档升级,从而保证企业在激烈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所反映出的工业增加值更是地区生产总值的重要组成部分,直接影响各省经济总量排名。
从图2可知,广东、江苏、浙江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研发单位数明显高于山东、河南。从发展势头上分析,广东、浙江两省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发展后劲十足;浙江地区生产总值虽然低于山东,但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研发单位数远超山东;江苏虽然近两年发展势头较为平缓,但总体体量较大,山东、河南因总体体量不足的原因近几年内很难弯道超车。以上均为山东在“十四五”规划期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挑战。
图2 2016—2020年五省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研发单位数
研发人员(R&D人员)是指在独立核算的科学研究与技术开发机构、高校、各类工业企业内设的研究室、实验室、技术开发中心及中试车间(基地)等机构中从事科技活动的研究人员、工程技术人员及其它辅助人员。当今世界综合国力的竞争,归根结底是人才的竞争,各省为了加快经济发展,纷纷出台了招才引智优惠政策,加快确立人才优先发展战略已经成为各级政府共识。
从图3、图4可见,广东、江苏研发人员数量及研发人员中博士人数明显高于山东、浙江、河南,人才优势促成了经济高速发展。近年来,浙江研发人员不仅数量上超过了山东,研发人员中的博士人数也慢慢赶超山东;“十四五”期间山东各级人民政府及人社、科技部门要继续加大人才引进力度,最大限度地挖掘政策潜力,真正吸引并留住人才,提升人才软实力,激发人才创造活力,从而促进经济的高质量发展。
图3 2016—2020年五省研发人员数量
图4 2016—2020年五省研发人员中博士人数
R&D经费内部支出反映了科技投入实际完成情况,泛指统计年度内全社会实际用于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试验发展的经费支出,包括实际用于研究与试验发展活动的人员劳务费、原材料费、固定资产购建费、管理费及其他费用支出,反映了一个地区科技综合实力。
从图5可见,广东、江苏全社会研发经费明显高于山东、浙江和河南,其科技综合实力较强,对本省经济的拉动作用明显。山东、浙江虽处于同一水平,但浙江全社会研发经费呈逐年递增趋势,而山东虽然2020年经费支出较上年有所提高,但以往年份一直呈下降趋势,体现出山东“十三五”期间在科技研发投入上的不足与短板。需要注意的是,2017年国家统计局已将研发经费计入GDP核算,研发经费的支出,对当年各省地区生产总值排名会产生一定影响。
图5 2016—2020年五省全社会研发经费
科技研发经费中的政府资金会对研发项目发起者起引导、扶持作用,主要针对的是研发项目前景好、国家重点攻关、拉长经济产业链、关系国计民生的科研项目。政府资金支持力度的大小,首先跟当地财政状况相关,其次也表明了政府对科技研发的信心和认可。从图6可以看出,广东财政资金对科技研发支持力度最大,政府每年都拿出较多资金用于科研项目;江苏紧随广东,每年财政支出金额也远高于山东、浙江、河南;浙江与山东情况差别不大,但从逐年增幅来看,已经远超山东。
图6 2016—2020年五省科研经费中的政府资金额
科研项目的开发,除项目立项者独立完成外,也可委托外部(第三方)研发,并以支付报酬的形式获得被委托人的研发成果及所有权。利用外部研发力量在特定情况下有其独特的优势,一是研发周期长的科研项目,可以投入资金委托其他研发人员专门攻关,投入回报率要高于科研项目拥有者自己研发;二是科研项目拥有者如果自身研发能力弱、研发水平差、研发风险大,不如委托外部人员进行科技研发,从而提高项目的科研水平并降低研发风险。
从图7可知,广东、浙江委托外部研发经费支出最大,说明这两个省的项目管理者思想开放,思维活跃,善于借“智”;江苏委托外部研发经费虽略高于山东,但基本处于同一水平,说明这两省的研发仍习惯于独自完成,属于传统型科研思维。2019年江苏委托外部研发经费增幅明显,远高于山东,山东增幅不增反降,说明山东科技管理部门在做好科技创新这篇文章时还需解放思想,大胆尝试。
图7 2016—2020年五省委托外部研发经费支出
科研的最终目的是应用,包括开发新产品、形成新工艺(工法)、申请专利、出版专著、发表论文、形成国家或行业技术标准等,此处仅对与GDP关系密切的新产品销售、专利申请数进行简析。
从新产品销售额来看(见图8),广东省最高,该省企业生存状态良好,产品更新换代快,发展后劲足,对经济的推动作用明显。江苏、浙江两省处于同一水平,新产品销售额远高于山东,这也给山东企业下一步如何提高科研水平,加快企业产品换代升级提出了更高要求。
图8 2016-2020年五省新产品销售额
从专利申请数来看(见图9),广东、江苏两省处于领先水平,每年专利申请数较多,企业拥有专利数越多,发展空间和潜力就越大;其次为浙江和山东,且近年来浙江的专利申请数已远超山东。下一步山东企业要加大研发力度,提高专利申请量,做到产品生产与研发并行,研销两旺,提升企业的市场竞争力。
图9 2016—2020年五省专利申请数
“十三五”规划期间,山东的地区生产总值并非同其他四省一样呈整体平稳增长的趋势,而是呈现出起伏不定的“波浪状”;与此同时,通过对五省科研指标的分析与研判,山东的科研情况也呈现出同样的“波浪状”发展趋势。由此可知,一个省或地区的科技发展水平可以深刻地反映出当地的经济综合实力和核心竞争力。
从五省的科研指标对比来看,广东、江苏几乎都在前两名,其经济总量也对应前两名;山东、浙江常常处于同一水平,但浙江的科研整体情况远超山东,这跟浙江近年来经济总量与山东差距逐渐减少相对应;河南尽管科研指标相对较低,但每年增速不低,本省地区生产总值也在奋力追赶山东和浙江,所以山东要想在“十四五”期间及以后发展中追赶上江苏、广东,就需要在科研层面积极做好文章,正视科研面临的问题,从科技创新的角度进行突破。
山东是人口大省,劳动力充沛,但却不是人才大省;虽然人才基数大、增速快,但高端科创型人才缺乏。山东人才强省战略尽管实施多年,但与广东、江苏、浙江等还存在一些差距,在人才使用方面缺乏灵活性,这跟经济开放程度、人才视野及眼界、区位经济环境等诸多因素有关,特别是高层次人才中领军人物、创新团队的匮乏,导致山东产业结构优化动力不足,升级困难,影响了山东科技创新能力的进一步提高。
山东省R&D经费支出远低于广东、江苏、浙江,且结构不合理,R&D经费中政府资金所占比例偏低,地方财政支出总额不高。“十三五”期间山东R&D经费投入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仅为1.84%,低于广东、江苏、浙江的2.24%、2.19%、2.08%;其中,政府资金投入占比为8.08%,与浙江持平,低于广东、江苏、河南的11.36%、9.18%、9.30%。山东省对R&D经费的投入偏少且不稳定,来源渠道单一、结构失调,大量资金集中投入在应用技术领域,基础研究投入偏低,战略性、公益性的研发活动中政府资金所占比重偏低,严重影响了山东科技创新的积极性,阻碍了科技创新的可持续发展。
从专利申请数和新产品销售额可以看出,山东高新技术产业转化率较低,高新技术成果无法尽快转化为终端产品并迅速占领市场,规模、效益和创新能力远不如广东、江苏、浙江,科研成果产出能力薄弱,高科技成果难以实现产业化。首先,由于市场化科技服务体系不健全,成果转化激励机制不完善,大量专利成果不能投入生产转化为生产力,进而带来经济效益;其次,科技中介服务机构运作效率低下,科技成果信息市场发育不健全,使得高新技术成果很难实现大规模产业化,难以在本地形成产业优势和区域竞争优势。
继续坚持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的方针,完善科技创新政策法规体系,改善科技创新法治保障环境,以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为核心,以市场为导向,促进科技与经济紧密结合。政府应加大对科技创新体制和增长机制的管理与保护,建立健全发展科技创新的政策法规并提供有效制度支撑和保障;营造有利于知识产权创造的良好环境,不断完善科技管理体制和管理职能,积极打造科技创新服务体系,更新管理理念,改进管理方式,提高科研管理效率,构建有利于科创人才成长的氛围与环境;将创新所需要素投入企业,坚持以人为本的基本原则,注重企业高精尖人才的培养,加强企业创新平台建设,鼓励企业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专利和产品,将创新产品与服务研发相结合,使得企业创新活动的市场化导向得以加强。
以政府投入为牵引,引导企业和社会加大科技投入力度,形成政府、企业和社会多元化、多渠道的科技投入格局;科技投入向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倾斜,持续加大对科技成果在实验、研发期的资金支持。完善科技成果转化体系,深化科技成果使用权、处置权和收益权改革,强化科技成果转化激励,完善科技成果、知识产权归属和利益分享机制;健全科技成果转化服务体系,加强专业化、市场化技术转移服务机构建设,大力发展专业性技术市场,提升对创新资源的市场化配置功能。加快推进高新技术成果产业化,以需求为导向,按照政府引导、市场运作的方式,促进创新链和产业链深度融合;围绕信息化建设,坚定不移地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以信息技术改造为契机提升传统产业和现代服务业升级;加快推动新旧动能转换、碳达峰碳中和,构建绿色低碳技术创新体系,发展节能环保产业技术,实现全省能源结构转型。
■红墙银衣|李艳明/摄
深化高新区体制改革,优化高新区建设布局,支持高新区发展特色主导产业,突出发展高附加值、高技术含量和低能耗的产品,有效整合资源,搭建黄河中下游协同创新共同体,建设山东半岛创新型城市群,培育具有优势的产业共同体和高新技术特色产业群,最大限度拉长产品产业链,建立起特色化、高端化、集群化、智慧化的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围绕现代农业强省战略需求,大力开发具有地方特色的农业技术和产品,科技引领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助力打造乡村振兴齐鲁样板;深入实施海洋强省科技创新行动,加强海洋基础科学和应用技术研究,突破关键技术,培育新兴海洋产业,发挥山东海洋战略科技力量聚集优势,发展完善的现代海洋产业技术体系。
加快科创人才整体队伍建设,重视行业带头人、领军人物的引领作用,增强创新意识,提高创新能力,在科创产业中充分发挥科创人才的主观能动性;进一步提高科创人才的地位和薪酬待遇,采取相应激励措施,调动科研工作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打造优越的科创环境,加大科创人才引进力度,多渠道充实科创人才队伍,优化人力资源配置,完善人才引进机制,吸引高层次人才来鲁就业创业,从软、硬环境两个方面为科创人才提供强大的吸引力,促进科创人才自身价值的提升和优化配置。